编读往来

2016-02-03 23:32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骗术新闻周刊诈骗

3/2016 总第741期

@在找章鱼:十多年前,我离家上大学,爸爸交代各种在外注意事宜,比如有种骗术是地上有条金链子……前几年,我开始教我爸,哪些陌生电话不要信,哪些短信不要理。

@枯叶蜓:让人震惊的是,相亲的时候,如果对方是从事电信诈骗的,反而能成。除此之外,他们对被骗的人没有同情心,觉得被骗也是因为对方贪婪。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北方一些城市冬天冷、环境不如南方、孩子又不在身边,一些老人成为“候鸟老人”,他们选择与新潮的生活方式接轨,走出家门,到宜居的南方沿海城市生活。世界这么大,老了的时候能有机会去看看,也是一种幸福,值得点赞。但很多人也因此远离亲人、家乡、地方福利保障,去重新适应另一个地方的生活。(小鹿)

本刊记者/王珊

二十多年前,石溪村只是一个小渔村。如今,它以“石溪市”的称号“扬名在外”。进入这个村子前,我在想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全村人居然能够靠诈骗为生数十年并且如此泰然自若。

李树芳是我接触的第一个石溪村的村民,因为在哺乳期,她被取保候审。回村以后,村里人说她傻,居然都认了。她说:“看到别人做(电信诈骗),所以也就做了。”见面不到10分钟,她就开始否认自己的各种行为,“我要翻供”。

李树芳就像在讲一个笑话,讲到与受骗者的对话,她甚至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另一个采访对象许芳新45岁左右,没有上过学。她丈夫从事电信诈骗在逃,因为包庇丈夫,她一个月前被收押。许芳新只会讲方言,我听不懂,当地的警察做翻译。“你有几个孩子?”这是我问她的第一个问题。她伸出了3根手指。

她向我讲述了她的孩子,两个儿子在外边打工,10岁的女儿在上小学三年级,家里的一切都是她在操持。被抓的时候,女儿扯着她哇哇大哭。

“你来这里,谁来照顾孩子?”“家里只有一个八十多岁的奶奶,孩子没人看。”说到这里,她哭了,手不停地从脸上抹过,眼泪一颗接着一颗。此时她不再是那个被“审问”的对象,而是一个孩子的母亲。

即使这样,她都没有提到自己的丈夫。“你恨你的丈夫吗?如果不是他,你也不会在这里。”“恨有什么用?我就想把孩子都带大,等儿子生了孩子带孙子。”

“我不管他,但也不害他。”在许芳新眼中,丈夫并没有什么严重的错误,即使犯了错,那也是以前的事情,为什么现在还要追究?

无论是李树芳,还是许芳新,她们周围人都在做诈骗,对她们来说,这是一种正常的“行当”。诈骗之所以能在这里扎下深根并慢慢辐射开来,不全因为这里的人“会骗”“骗术高”,而是因为诈骗违法成本低,回报惊人,且地方监管不力。

虽已经被曝光,余干县的领导依然多次试图说服我相信,这里较富有的村民都是务农所得,并声称当地机械化程度高,村里人尤其擅长种田。而事实是,村子里人均只有3分地,种出来的粮食也只能维持基本口粮。

详见本刊2016年1月18日出版总第741期

猜你喜欢
骗术新闻周刊诈骗
春节前夕小心“实名诈骗”
诈骗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警惕电信诈骗
注意防范电信诈骗
行鸟的骗术
揭秘骗术,决不上当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