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琦(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0)
浅谈传统音乐文化课程教学
张哲琦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0)
【摘要】地方高校开设的传统音乐文化课程,对于地方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传统民间音乐的课堂教学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就其教学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 ;民间音乐; 传统音乐文化课程
近几年,伴随着对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热潮,各地方高校音乐学院纷纷开设了地方音乐文化课程,为学生介绍地方特色民歌小调、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等。通过对地方民间音乐的了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地方文化的悠久醇厚,对日渐衰落的地方民间音乐的传播和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教育背景、审美观念的改变等,传统音乐的教学遭遇了空有一腔热忱、听者不知其意的尴尬处境。本文就地方高校中传统音乐文化课堂的教学现状及教学建议浅谈以下两点。
民歌小调丰富如海洋,传统说唱艺术古老质朴,地方戏曲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各具特色。想要既系统又深入地讲解这一方厚土孕育出的几千年音乐文化积淀,确实不易。针对在进行山西传统音乐文化课程教学时出现的问题做如下总结。
(一)由于教育背景的限制,学生对传统文化,尤其对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了解甚少,文化上的陌生感转化成为对地方文化的排斥
在我国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对传统文化缺少关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少有课本教材会加入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介绍,对地方音乐文化的介绍几乎没有,导致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造成了基础差、学习困难的局面。比如在讲授地方戏曲时,学生不了解山西四大梆子为何,不知道梆子是山西的一种特色乐器,对其形制、音色、用法更是从未耳闻。
再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提倡全民学讲普通话,学校要求普通话教学,教师必须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这一政策的制定导致生活在城市里的80、90、00后学生从出生起就接受普通话学习,以笔者自己为例,从小在家中使用普通话进行对话,学校里老师用普通话教学,和同学之间用普通话对话,导致笔者不会讲半句方言,甚至听不懂个别方言用语。上学时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笔者十分自豪的一件事,但在具体工作中,方言的缺失造成了很多尴尬、甚至遗憾。其中令笔者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发生在大学期间,笔者利用假期回家乡的地方县城进行田野考察,几经波折找到了要采访的民间艺人,却在采访过程中因为语言沟通不畅,导致对很多问题一知半解,采访氛围也十分尴尬。尽管找当地的年轻人做翻译便可以解决问题,但同采访对象交流时用语的准确程度、深入程度都大打折扣。这时才感到作为本地人却不会讲方言,是一件十分羞愧的事。
我们的方言可以说是地方文化的载体,想要了解地方文化,首先一定要了解地方语言,它凝练了地方文化的精华,也是我们打开地方文化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沟通、了解、学习地方文化都是建立在掌握方言的基础之上的。
(二)由于时代审美的差异,学生不了解如何欣赏地方传统音乐,审美距离感导致学生对地方音乐缺乏兴趣
社会的大众审美观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变化着的。当我们打开唱片机,放上一曲周旋的《天涯歌女》,那质朴甜美的唱腔带着一阵旧上海的浮华气息扑面而来,被打上了浓浓的时代烙印。流行歌曲尚且如此,我们已经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地方音乐传承到现在,历经了多少次的审美变迁,却依旧被保存下来,堪称时代的经典。
而这些曾打败时光的经典作品,竟然在多种媒体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悄然沉默,并逐渐消亡。这消亡源自于时代审美的差异,从演唱的发声方法、旋律、和声的组织方法,再到乐器的演奏、乐队的编制等等,十几年就是一轮新旧更替期,更何况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的地方戏曲、说唱艺术,蕴含了丰富的地方文化的变迁,要想学生理解并从中产生兴趣,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些从小学习西洋乐器的学生,听觉上已经习惯了古典音乐标准的十二平均律,规整、和谐的和声之美已然成为学生评判作品好坏的一个标准。而地方音乐的五声七律、花音、苦音、起承转合、板眼等形成了陌生晦涩而难以入耳的乐句,不了解更无从谈什么欣赏。课堂上模仿几句地道的民歌唱腔都会引发台下同学的一阵嬉笑,对传统民间音乐的学习,不仅需要耐心,还要有勇气。
(三)师资不够专业,导致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停留在理论教授,缺乏实践指导
现在各地方高校教授地方音乐课程的教师多为理论教师出身,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对传统音乐的实践表演能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在传统音乐文化的课堂上,讲授地方音乐发展历史、审美形式等,但不能给予学生具体而专业的表演指导,教学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依然不能起到传承地方音乐文化传统的作用。
(一)倡导学生开展学习方言活动
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普及普通话的影响,讲普通话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许多在城市中长大的学生轻视、甚至排斥方言,从而失去了深入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机会。例如笔者曾在课堂中播放了一段临县伞头秧歌的表演视频,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来自临县的同学居然听不懂视频中的方言讲话;加上之前做田野考察遭遇的尴尬经历,笔者深刻认识到学习地方语言的优势。学习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认识、了解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民俗,积淀了悠久的地域文化,若不加以保护,几百年后方言也将成为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在地方音乐文化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学习地方语言的发音、用词,学习用方言对话,总结方言在地方民间歌曲、说唱音乐中的使用,使学生了解地方语言的文化之美。
(二)课程中加入地方传统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在正式欣赏民间音乐作品之前,先为学生补充有关地方传统文
化的相关知识,如地方民俗文化、历史传统等背景知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民间音乐作品。如山西河曲民歌中常出现的“走西口”题材,就是由于旧时,河曲人民迫于生计,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外出向内蒙河套一带打工谋生的艰辛历史。在年复一年的苦痛离别中,走西口走出的晋商巨贾毕竟少之又少,很多“走西口的哥哥”从此失去音讯,留下家中老少艰难度日。因此在了解这一历史背景后,更能体会“走西口”民歌中的苦涩与辛酸。
又如介绍地方戏曲之前,可以先利用两到三节课的时间普及中国戏曲文化的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戏曲发展的历史、山西戏曲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我们常听到的戏曲“四功”分别是什么、戏曲脸谱的不同含义、戏曲文武场都有哪些乐器、山西地方戏曲使用的特色乐器、戏曲人物行当划分、中国戏曲的审美等等,有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做基础,再介绍地方戏曲的不同种类时,学生更容易理解,再欣赏作品时也有了参考的标准。
此外,也可以加入对民间音乐审美观念的分析,教授学生如何欣赏民间音乐作品,通过多听、学唱等方法让听觉审美逐步适应,确立民间音乐保护观念,激发学生了解、学习地方音乐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进行田野考察活动,向民间艺人学习表演经验
实地考察是民族音乐学研究工作的基础。我们博大精深的地方音乐文化要想真正传承下去,仅仅在课堂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真正深入到现场,亲身感受民间音乐的表演氛围,向民间老艺人学习、交流表演经验,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民间音乐资料。
此外,对地方民间音乐发展现状的考察也十分重要,随着各种新媒体日益蓬勃发展,民间音乐早已淡出大众的视野,一些交通闭塞的村镇中,随着老艺人的过世,仅靠口头相传的地方民间音乐也随之消亡。学生可利用假期时间回到地方进行田野考察,将采访记录、老艺人的表演拍成视频,利用方言优势为视频加上字幕,便是一份充实的田野考察报告。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2]章建刚等.山西省民间音乐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周青青.中国民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