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惠芳(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
龙惠芳
(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摘要】生态观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以其研究范围内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来概括全球生态系统层面上的哲学世界观,从而能够帮助人们引导人类认识并且改造自然的一种思想。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要求老师摒弃部分原有教学模式中的教育观念,改革创新,以生态观的思想为前提,着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对音乐元素的领悟能力,让学生们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来体悟其中的情感,增进他们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立足本土展开音乐教育,倡导多样化音乐教学也是生态观视野下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生态观;音乐教育;群体合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一种审美教育,音乐天生就具有生态思维。音乐作品的审美从外表看来是纯粹的脱离社会的个人活动,但对于音乐的理解与音乐中蕴含的社会意识、价值观、情感因素脱不开关系,而生态观念就是以重塑人类精神世界价值观为目标的,恰巧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就能够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音乐教育在生态观视野下应当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体会对生命追求的意义。我们所理解的音乐不应该是仅仅包含抽象旋律的歌曲,而应该是有深厚情感蕴含在其中的一种艺术;通过对于音乐中情感的探寻,来带给同学们不同的生命启示,也许音乐的魅力就在于,不仅是对于生命的追求,还是对于世界的重新认识,都可以通过音乐很好的进行表达。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以及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不应当是老师进行音乐教育的唯一目标,使得学生通过欣赏音乐能够完全体会出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才是音乐存在的真正意义,才是生态观视野下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
音乐之所以能够将不同的情感传达出来,并且感染力非凡,是因为音乐中变化多样的音色。音色又被叫做音品,其中不同的泛音决定着不同的音色,学生们应当知道的是,所有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在发出声音时,伴随着一个基音之外还会有各种泛音存在,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不同发生物体发出的声音和不同人发出的声音才能被辨识出来。而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恰恰是通过音色被表现出来的,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变化也往往可以通过演奏过程中对于音色的调整来直接的表现出来,不管是甜美、清新或者是悲伤的情感变化都要在音乐作品中通过调整音色来实现,音色是音乐情感良好天然载体。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对发生物体的音色特点能有一个很好的辨识和感知能力,才能在演奏过程中准确的表达出音乐所包含的原有的情感,才能更好的驾驭音乐。
缺乏集体行性的传统音乐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各种关系在课堂上的产生与互动,使得作为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的音乐教育出现失衡的现象,根据生态观进行定义,学习应当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的互动系统,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交融结合的过程。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多给学生提供能够实现群体合作的实践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群体实践当中来,达到提升音乐教学目标的目的。通过这种群体实践活动,在不同能力和音乐素养的学生之间可以形成一种对比和借鉴的功效,使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扬长避短,成员之间形成互补,发挥各自在团队中的最大力量,相互交流,讨论共进,各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团队之间达到平衡状态,实现生态观视野下音乐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更注重学生对于音乐蕴含情感的体悟,生态观中提倡人与世界的统一,人们对于音乐情感的理解与体会与人们自身所经历的环境和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同经历和成长环境下长大人对于同一个音乐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情感理解,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音乐教育只有立足本土,从学生们能够接触到的音乐环境和生活文化背景入手,才能让学生们真正的能够参与到自己熟悉的音乐活动中,将自己的生命更好地融入到音乐当中来,学生们也就能够在参与中更深入的体会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也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快的提升自己对于音乐的认识程度,理解的程度越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的能力也就会越强,一通则百通,学生们将自己熟悉的音乐文化研究通了,才能触类旁通,更轻松的学习理解和体会其他音乐文化,真正实现生态视野下的音乐教育。
虽然在生态观视野下我们应当立足本土,但是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多元文化的渗透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培养以及对学生音乐文化知识的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是学生们对于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也是培养目标中的重点。如何才能达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让同学们眩晕的繁杂教学内容并不代表音乐教育的多元化,恰巧不同的是,多元化教学所希望达到的培养目标是很明确的,要通过多元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加深学生们对于跨国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容易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所包含的音乐情感,从而提升学生们对于不同文化的认知程度,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并且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这才达到了生态观视野下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
伴随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音乐教育也应当遵循发展的趋势,在生态观视野下重新审视目前的音乐教育模式,思考传统模式下音乐教育无法顺应发展的地方,在生态观视野下积极地对音乐教育进行改革和发展,顺应生态观,平衡音乐教育中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寻找在新环境下音乐教育的出路,从而可以更好地推进音乐教育的发展,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音乐享受。
参考文献
[1]董云.从“认知”到“生态”——关于当代音乐教学论研究中的思维转向问题[J].艺术百家,2014,(4):34-39.
[2]陈聪,叱培虹.论文化生态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及发展[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5-29.
[3]姜莲.音乐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4,(9):45-49.
[5]金经言.人为什么需要音乐(续)——论音乐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日益增长的重要性[J].福建艺术,2012,(6):23-28.
作者简介:龙惠芳(1989—),女,苗族,贵州省凯里市人,凯里学院,助教,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