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璞(吉林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论文艺复兴时期中西音乐发展状况之对比及其启示
王 璞
(吉林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中国和西方来说,都是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通过研究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和西方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背景对各自音乐发展状况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造成中西音乐发展状况不同的原因的结论,以期能够更深入、更有意味地,因而也是更有效地阐释、理解和感受中西方音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音乐。
【关键词】中西音乐;差异;对比;文艺复兴
人类文明源远流长,而音乐始终贯穿着文明文化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世界上的音乐也就分出了很多不同的体系。音乐最本原的动力正是文化与生命,而文艺复兴运动正是起源于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中西音乐关系”问题,是近年来音乐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焦点,而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中国和西方来说,都是音乐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让时光倒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我们很想知道,中国和欧洲各自在发生些什么,所发生的这些对音乐有什么影响,为什么?通过分析完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什么启示?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统治着全部文化,随着中世纪后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城市中手工业生产获得发展,商业贸易日趋发达。文艺复兴最早产生于14至15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人们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开展反对教会神学和封建文化的斗争。他们呼唤古典文化的复兴,注重对人的关心和尊重,用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对抗神学思想和经院哲学,以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形成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300-1600年),中国正处在明朝。元末,朱元璋高举“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帜,北伐讨元,重新建立起汉人当权的朝代——明朝。鉴于历史上的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朱元璋高度集权,而明朝的统治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但机制臃肿,地方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也越来越受到压抑。
在文艺复兴的中国和西方,面对发展机遇,他们却有不同的选择。
(一)政治方面
在中国,有个历史地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朱元璋(明太祖),他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战争混乱局面,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明太祖废丞相,设六部,建立了一个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人文主义是西方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而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样是推翻统治的目的,但是两者所采取的方式不一样,中国是用战争,用武力,而西方首先在思想上就想要跳出束缚;而做出的改革,中国其次再用武力,从而达到推翻统治,解放思想的目的。如此一来,导致的结果也不样了,中国还是束缚思想的封建社会,它只是实现了政权的交替,没有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而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文明史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世纪与近代的分界。
(二)经济方面
由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变化,即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明朝和西方国家一样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发展倾向。明朝一些大地主把一部分从土地剥削所得的财产投资于手工业和商业,这样,过去被社会所歧视的商人的地位就提高了。国家的高级官员有不少人变成了商人。商人赚了钱就奢侈浪费,造成社会上的虚假繁荣现象。
(三)对外交往方面
由于经济足够强大,郑和下西洋是封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明初郑和下西洋虽然规模巨大,但它的目的与商业经济关系不大,它是适应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封建专制政权对经济的控制和干涉,使古代中国独立的工商也一直难以发展。而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走的却是另一条道路。十五世纪末,所谓的“地理大发现”时期,出现了西方国家大规模的航海活动。西方航海活动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要求,其目地是取得大量原料和开辟广阔的市场。
如此一来,目的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到了明朝末期,统治者的统治越来越腐败,国力也逐渐下降,而西欧通过对外摄取,不断积累资本,经济能力也越来越强。
(一)西方音乐的发展状况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音乐文化中心。
1.早期的文艺复兴阶段:英国音乐的杰出贡献
由于地理位置远离欧洲大陆,英国音乐自中世纪起,就与法国和意大利音乐不同,他们较少离婚的约束,与民间风格息息相关,倾向于使用大调法和主调风格,自由地运用三度和六度,以获得更为丰满的音响,代表人物有邓斯泰布尔。邓斯泰布尔将严谨的技术与抒情的旋律融为一体的能力,令同时代人钦佩,开创了文艺复兴音乐的新风格。
2.15世纪中叶:世俗音乐极为发达
迪费是15世纪勃艮第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融合了法国“新艺术”的传统,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风格,以及邓斯泰布尔的影响。迪费突破了前人用格利高里圣咏作定旋律的惯例,开创了用世俗旋律作为弥撒曲是旋律的先河。迪菲的音乐风格上承“新艺术”,下启佛兰德乐派,是公认最伟大的文艺复兴早期大师。
3.15世纪下半叶:复调音乐发展为主
佛兰德乐派的音乐成就,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音乐发展。在佛兰德作曲家的手中,复调技术获得了高度发展,使15-16世纪成为复调音乐的鼎盛时期。他们的复调逐渐形成两种倾向,一种是严格的复调音乐,各个声部连绵不断地独立发展,极少有收束,亦无音响对比,全曲浑然一体,另一种在复调织体中可见纵向的和弦式进行,多用终止式,乐曲段落分明,并有鲜明的音响对比,已具有主调音乐的特质。
4.16世纪:新的音乐形式产生
在文艺复兴兴起并繁荣的意大利,教会企图抵制世俗音乐的侵入,但社会改革潮流不可阻挡,促使教会音乐内部也不能不发生变化,一种新旧风格融合的新的宗教音乐应运而生。帕丽斯特里那(Palestrina,约1526—1564)就是这种音乐的突出代表。他的音乐平静、和谐、庄重,既强调虔诚、超脱的宗教气氛,运用了无伴奏纯人声合唱和教会调式(自然音体系),又吸收了新的主调和声风格的手法:清晰的和弦连接与终止式,结构段落分明,具有高超的对位技术而主旋律突出,各声部都流畅自然。以他为首的作曲家被称为“罗马乐派”。
以“牧歌”为主要发展形式的世俗体裁,是意大利音乐的另一方面。牧歌源于民歌,能较自由地表达情感而不受宗教约束,因而为许多作曲家所喜爱。玛林秋(Marenzio,约1553—1599),杰苏阿尔多(Gesualdo,约1561—1613)的创作,不仅丰富了音乐的描绘、造型手法,而且能强烈而细致地表达内心情感。旋律、节奏、和声、音区,都可以随歌词内容而自由地或突然地变化。
(二)明朝音乐的发展状况
明朝的“大一统”,不仅是政治、经济的统一,而且是思想文化的统一。思想较之以前解放了一部分又再次回归到统一,而音乐的发展也随着思想的解放而变化着。
1.“嘉靖”分水岭:女戏出现
明朝前期有一条规定,官员禁止嫖娼妓,嘉靖以后,这个纪律不生效了,文人捧妓女成为风气,为她们写诗,写文章,甚至选妓女为状元,榜眼,探花。戏剧方面,过去只有男戏,嘉靖以后就有女戏了。
2.趋势:南曲,恋爱题材的流行
很多作过大官的人写剧本,比如《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嘉靖以前唱的歌曲主要是北曲,嘉靖以后南曲就流行了,而且唱的歌词主要是将男女恋爱的。音乐开始有了爱情的舞台,与欧洲有点相似,这反映了文艺复兴对于人性情感的重视。
3.音乐成就:朱载堉的新法密率
“新法密律”科学地解决了三分损益法、十二律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用开方的方法来计算率的长度,使十二律间的音程达到严格的均匀性,这就是他的有别于三分损益法的“新法”。尽管这一世界性的伟大发明在中国没有立即应用于音乐实践和促进音乐事业的发展,但这一发明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律学界确有着深远的影响。
4.音乐元素多样化:俗乐的兴起与特点
各地不同风格的俗乐——民歌,小曲,弹词,鼓词,十番,鼓吹,南北曲(戏曲)等,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里广泛流行。它们与宋代市井音乐迥然不同。它们情真意切,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展示了明代社会与市井无比广阔的生活画卷,代表了一个新时代将要来临的近代新声。
由于大一统之后,明初实行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经济改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安居乐业,城市进一步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与欧洲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条件,可是为什么后来的音乐发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一)经济条件和政治背景不同
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明朝的经济虽然强大,却因承受不住长期的亏损与消耗,最终走下坡路;欧洲在动荡中寻找到新的出路,思想解放和对外掠夺,而逐渐强大。
(二)社会上的重视程度不同
在音乐上的重视程度的差异带动了音乐氛围的差异。在西方,无论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还是平庸的平民百姓,他们重视音乐,用音乐伴随着宗教改革,贯穿着文艺复兴的历史,音乐推动文化,思想的发展,用音乐反映着历史的发展,最重要的是马丁·路德把音乐改革纳入了宗教改革的一部分,西方慢慢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作曲家。而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出现专业的作曲家现象,作曲是文人或艺人的“兼职”之举。不是中国人智慧不够,或是文化土壤不够深厚,很大原因是音乐不受重视。有史以来,文化总是受经济、政治的影响,音乐也不例外。在中国,一个艺术家(音乐人士)不会因为艺(音乐)而能够获得赚钱糊口的机会,于是艺术就没有让它有一个行业的文明动力了。在明朝,那些艺人也是为糊口饭吃,学音乐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意愿,所谓“卖艺为生”,在中国,这可是一个可怜又可卑的名词,没知识、没地位的人才这样。明朝有一规定,官员不能取戏子为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这就说明艺如果成为了养家糊口的手段,那么这个人是廉价的,被中国人视为不耻的。音乐对于国家来说,满足于庙堂礼制的需要就即可,其余都是“余兴”而已,一个读书人过分投入到“艺”是不务正业,包括李白,如果没有官俸,他也就不能维持他的 生活,写诗不能成为他的正职。
(三)音乐的影响程度(或音乐的覆盖面积)不同
由于重视程度的差异,音乐所能传播、影响的面积也会有所差异。在中国,听音乐的大部分是官员,如果不是庙堂礼制圣地,不是神圣庄严的日子,那最多的地方不是烟花柳巷,就是修竹溪头,三五知己,花前月下,把酒言欢,这样就很难有鸿篇巨制了。如果是民间百姓,听音乐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寺庙祭典,一是戏班唱曲。纵观明朝,战争以及国家经受不住的长期的巨大开销,明朝的穷人根本没什么机会接触音乐,而中国是农业大国,大部分都是受苦受压迫的农民,吃饱肚子是他们辛苦一年的目标,哪还有闲钱去听音乐?而在西方,15、16世纪工业技术的发展,给音乐艺术带来极大的变化。有了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以威尼斯为中心,乐谱印刷业产生了,音乐有了更为统一的版本,更加得到广泛而迅速的传播;城市里逐渐形成了一大批业余音乐爱好者,使世俗复调音乐取得支配性的地位。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对艺术技巧的探讨,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革新,一大批文学绘画名著应运而生,光华四射,音乐风格多样化,中国发明的印刷术让音乐有了一个普及的形式。
(四)主观意愿不同,也即音乐的出发点不同
西方音乐是娱人的,而中国音乐是娱己的。从古希腊起,西方音乐就与戏剧一起面向公众演出,不仅有专门的场地,还常常举行各种形式的竞演,登台演出。面向公众,则自然追求演出效果,注意听众的反应,这样,演出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利益或者说要取得某种功效。如此,那马丁·路德把音乐改革纳入了宗教改革的一部分也就不稀奇了,用音乐告诉人们,给人们传达文艺复兴的思想、精神、概念。中国音乐反之,主要是娱己。在中国士大夫的修身四课里——琴、棋、书、画中,音乐修养被放在第一位,而且这门课的修习,单纯只在于培养自己的情操,提高自身素养,使自己的生命过程更加美好。
我们知道,中西各有不同的历史背景,西方各国人民为了推翻宗教统治,争取人权,而兴起一系列解放思想的运动,文艺复兴就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明朝也有通过战争改革换代,但没有改到底,中国还是封建国家,人民的思想还是被禁锢着。明朝大一统之后,明初又实行了一系列恢复,经济有所发展,资本主义有萌芽倾向,但经济繁荣是假象,始终以农为本的政策没有改变,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在摇篮里,而欧洲的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着,资本主义社会比起封建社会更进一步。通过对历史的认知与研究,我们得到了一些启示:
1.解放思想。我们不能禁锢自己的思想,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包括新音乐,从客观角度看待事物发展。
2.政治清明。只有官员以身作则,真正为人民着想,为人民办事,国家才会稳定,稳定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所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3.脚踏实地发展经济。经济的发展必须脚踏实地,不能虚假繁荣,这次的金融风暴就是一次很好的考验和借鉴。只有经济发展了,思想文化(音乐)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4.抓住机遇。把目光放远,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如明朝“郑和下西洋”没有坚持,中国有条件能够得发展得更好,却没有很好地抓住历史所给予的机遇。
5.重视音乐。音乐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动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音乐的影响极为广泛。
6.音乐要交流。既要保留自己的音乐特色,也要借鉴西方好的方面,只有学习先进的技艺,才能使音乐的脚步一直向前。
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中国和西方来说,都是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西音乐发展日渐差异,通过了解历史,分析历史原因,我们会记住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我们相信中国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注释:
[1]黄钟.中西音乐形式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3).
参考文献
[1]吴晗.明史简述[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沈旋,梁晴,王丹丹.西方音乐史导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97-112.
[3]臧冰.中国音乐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10.
[4]章深.试论郑和下西洋终止的原因[A].中国航海史研究会.《郑和下西洋论文集》[C].江苏: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19.
[5]刘承华.从文化传统看中西音乐传统的不同[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5,(3):1-9.
[6]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8-9.
[7]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63.
作者简介:王璞(1973—),男,汉族,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乐队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