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与分析:国有电影制片厂产业化改革
——以广东珠江电影集团为例

2016-02-03 20:26戴剑平
传媒 2016年14期
关键词:制片厂广东

文/戴剑平 尹 杭

扫描与分析:国有电影制片厂产业化改革
——以广东珠江电影集团为例

文/戴剑平 尹 杭

本研究以广东珠江电影集团为例,从属性、结构、市场等维度分析国有电影制片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中的优势、困境与挑战;并以此为依据为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把脉。基于这些方面的分析,为国有电影制片厂的发展在内容生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规划与展望;为实现“电影强国”的目标提供脚踏实地的、建设性的观点。

珠江电影制片厂 国有企业 电影产业 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肯定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电影产业巨大的产业规模和综合影响力使其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代表。近几年,中国经济逐步进入“降增速、调结构、重创新、提品质”的新常态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电影整体呈现出健康、稳定、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从政策方面看,电影管理层面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系列新政出台,彰显出我国对电影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仅从2014年出台的各项政策来看,国家对电影产业促进和支持的力度与广度已经突破了此前以文化产业主管部门为主的格局,联合了财政、税收、住建等多个部委的力量,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为电影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各项支持和服务。2014年6月19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其内容涵盖了资金管理与支持、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影院建设用地政策和完善公共服务及监管体系等众多方面。

在政策面不断利好的大环境下,以北影(北京电影学院)、长影(长春电影制片厂)、珠影(珠江电影集团)等为代表的老牌国有电影制片厂却在发展道路上步履蹒跚;昔日的辉煌过后,现如今它们在众多电影生产生力军的映衬下显得更为孱弱。以广东省珠影集团为例,通过对其产业化改革进程与现状的分析,深入探究国有制片厂面临的制度、结构和市场所带来的禁锢、挑战与机遇,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建设性的规划与展望。

一、改革的历史轨迹

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电影一直是被当作事业来发展,改革开放之前,政府对电影制片厂的支持,往往不计成本。珠影等各大电影制片厂在当时均为事业单位。1985年5月,经广东省委批准,事业单位性质的珠江电影制片厂改为企业单位性质的珠江电影制片公司。

1993是中国电影改革的发轫之年。该年1月,原广播电影电视部下发《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广发影字[1993]5号)及其《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自此,40多年的计划经济下电影的统购统销以及由此形成的制片、发行、放映三者之间经济分配上的不合理状态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国产故事片由中影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统一发行改为由各制片单位直接与地方发行放映单位见面,放开了电影票价。以此为标志的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和院线制试点,在广东等省市经历了一个艰苦的探索和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积极而有益的经验,也有不少值得汲取的教训。

然而,在中国电影行业改革的大背景下,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却在1997年被划属广东省广播电视厅,并由企业单位改为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这种事业变企业又变回事业单位的做法直接导致珠影这样的老牌制片厂的属性迷失。其结果就是,珠影在强调电影意识形态功能、追求电影社会效益的同时,对其经济属性、市场效益有所忽视。即便在电影改革开始引入市场机制以后,仍不能确定自己本身的性质,不知道自己该为市场拍电影还是该为政府拍电影。体制改革的滞后,直接限制着制片厂经营、管理机制的变革与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电影创作与市场脱节、与观众脱节,影响了影片的市场竞争力。曾作为电影改革先锋的珠影,在中国电影面临转型的时候却趋于保守,体制创新力度不够,市场化步伐踌躇不前,严重制约了其影视创作能力和生产经营的发展,一些本来具有的优势,也被大大弱化。

市场化改革的脚步是无法阻挡的。正如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前总经理廖曙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表示:珠影的目标应该是努力探索市场化的路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电影事业。从大的方面来看,珠影要从事业法人转制为企业法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创建电影集团,融合多种经济成分投资电影,提高影视作品的市场占有率。2004年,中央将广东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后,广东省决定将珠江电影制片公司转制为企业,珠影新一轮的改革全面启动。2006年4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珠江电影制片公司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公司制企业,更名为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2008年6月,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和广东省电影公司重组合并成立了现在的珠江电影集团。

二、电影产业市场化改革评判之一:明确属性

从上述珠影改革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无法清晰地确定自身属性是导致珠影在发展中时而突飞猛进、时而踌躇不前的根本原因。即使在全面企业化、珠江电影集团已经转制为国有企业的当下,这种属性与结构所带来的困扰仍然桎梏着珠影的发展。作为老牌的国有制片厂,珠影一直无法摆脱事业属性与企业属性的冲突。首先,自身属性的困惑直接影响到电影的创作与生产。作为企业,就要讲求经济效益,创作与投入的资本要得到回收。然而,在自身属性困惑的情况下,电影创作内容可能会与市场运作规则有所冲突。以事业单位的思想出发创作出的对社会、国家、文化发展有积极推动意义的影片并不能保证在市场中获得成功而取得经济效益。其次,在资金方面,自身属性的困惑体现得更为突出。事业单位的属性是公益性为主的,资金大多来源于国家和政府拨款,而企业的资金基本上要依赖于市场。因此,作为由事业单位转变为国企的珠影在资金来源上会受到限制。一方面,转制意味着不可能再像改革以前那样依赖国家投资进行电影创作;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上,转型的国企也无法与运作灵活的民营机构竞争财源。在电影创作投入资金需求不断增大的背景下,珠影只能以优质的小制作来博票房,其所受到的限制不言而喻。最后,国企结构也对人才的流动性产生影响,导致珠影无法留住优秀的电影人,阻碍其整体发展。经常出现青年人才在珠影的培养下走向成熟之后,便出于经济或个人发展的原因而离开。结构问题导致人才流失也成为制约珠影发展的重要症结。

我们必须认识到,以上所提到的问题大多是历史原因导致,当然也有产业化改造不彻底所带来的新困难。因此,要想合理地解决它们,需要一个上至政府、下至企业自身、横向联通市场的系统工程。单独依靠某一方的政策、理想、愿望和运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珠影所面临的框架上的问题。

三、电影产业市场化改革评判之二:民营机构与资本

电影产业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民营机构的发展。民营电影企业的迅速成长和崛起是近十年的事,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引导下,民营企业开始深度介入电影业并随之占据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2002年开始,以新的《电影管理条例》颁发为标志,中国电影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体制改革和产业化进程。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制片业的初步放开,一些民营机构也拥有了独立拍摄电影的条件。这进一步促使民营资本注入到电影制片业中来,从而为电影制片业带来新鲜血液。以往,民营机构拍摄电影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缺乏“资格”,所以必须与电影制片厂合作,使用厂标。近年来,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乐视影业、万达影视、博纳影业这五大民营影视制作机构迅速成长。

就广东省而言,除了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和深圳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两家国企以外,最近几年涌现出几十家主要的民营电影制片单位,如参与出品《全民目击》的深圳二十一世纪威克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和美梦人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参与出品《小时代1》的深圳大盛国际传媒有限公司、主打动漫作品的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华强数字动漫有限公司等。这些民营公司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手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民营资本的注入使中国电影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根据艺恩咨询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上文提到的五大民营电影公司发行影片的票房占比在最近五年里表现非常抢眼。2011年,国产片票房70亿,五大民营机构占比49%;2012年,国产片票房83亿,五大民营机构占比66%;2013年,国产片票房128亿,五大民营机构占比63%;2014年,国产片票房162亿,五大民营机构占比58%。民营影视制作机构以其雄厚的资本、敏锐的市场眼光、灵活的市场化运作给中国电影注入强心剂。它们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为国产电影提供了市场化的范式。2014—2015年,广东出品影片的票房排行榜上,票房过1000万的有24部,而民营机构已经成为其中的绝对主力军。

然而,在激活国有电影产业、推动电影市场发展的同时,民营机构也存在“重商轻艺”的现象。囿于资本的裹挟和对票房的盲目追求,民营机构在电影创作时经常会呈现出泛娱乐化的特征。票房的成功背后被忽略了的正是珠影集团这些老牌制片厂所倡导的情怀、理想与社会责任。

毋庸置疑的是,由民营资本介入的国产电影在未来仍将是中国电影的主流,它强大的发展势头将左右中国电影的生存格局和脉络走向。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艺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沾染铜臭气。好的电影必须实现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统一,不应该也不可以用资本的逻辑来取代文化的逻辑。电影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之一,实现文化功能是它的核心目标。因此,要保持广东省电影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在商业和艺术上对民营公司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

四、规划与展望

2014年7月,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召开,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会上分析了电影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并指出提高电影质量必须坚持“内容为王,技术为基,人才为本”。要实现电影强国这一目标,首先就要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特点、困难等问题做出充分的研究。上述以珠影集团和广东电影产业发展为例,对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剖析。以此分析为基础,在电影内容、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是不可或缺的。

1.内容生产规划思路与个案实施。在内容生产和选题策划上,坚持并发展国有电影制片厂长期以来形成的各自风格是未来国有电影制片厂的发展趋势。以珠影集团为例,弘扬其岭南都市风情电影风格,开发小镇青年电影,倡导创作多元化是其必须坚持的原则。

个案一:岭南都市风情片。国有老牌电影制片厂必须发掘自身的优势。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电影的黄金时期,岭南都市风情电影的风格就已经形成。然而,在《安居》(1997年)之后却鲜有佳作推出。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南国都市电影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传达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地发生巨变时代的声音脉搏。进入新世纪,中国已经和世界接轨,社会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变化远没有当年那样巨大。最近几年珠影的现实题材影片中,表现都市青年情感的影片占据了绝大多数。然而,这些作品流于表面形式,制作水平一般,未见有可以和20世纪80年代南国都市电影相媲美的佳作。这里除了投资规模限制制作水平之外,更多体现出作品对社会生活缺乏深入思考。广东从来不是缺乏现实生活素材的地方,中国经济发展在进入“新常态”的过程里,处于当年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应该继续发展岭南都市风情电影,将其与当下的社会景观融为一体,才能够创作出“接地气”、贴近群众生活的优秀作品。

个案二:小镇青年电影。珠影应该开发有广东特色的小镇青年电影。当前,青年群族是中国电影的主要观影群体,而且院线在三四线城市迅速发展的势头表明,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中小城市的青年将是电影的主要观众。如果可以从这些观众的角度出发创作出迎合他们需要、反映他们生活的电影,则可以使青年小镇电影在观众中产生共鸣,以巧取胜。

在电影市场化的大潮下,仅以精巧的小制作来博票房远远不够,更要开拓多元创作之路。2011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关于促进我省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若干意见》(粤府办[2011]25号)中提出,要繁荣电影创作生产,实施电影精品战略。鼓励原创性作品创作以及题材多样化、风格多样化的创作。换句话说,就是要创作除了注重中国梦、主旋律的题材以外,也要为大众提供娱乐。

总之,国有电影制片厂想要重铸辉煌,在内容与选题上要有侧重,既要坚持发展自己电影的特色,又要积极推动多元化创作。

2.产业结构、资金和“影视产业带”。从产业结构和资金方面,应该进一步深化国企电影集团的改革,同时鼓励并引导民营机构参与电影创作,适当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在电影生产方和社会资本方当中起到桥梁的作用,为珠影这样的国企搭建更好的资金平台。珠影集团由于种种历史遗留问题,导致自我属性认识上的困扰、自身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的灵活变化。因此,作为广东电影的龙头,珠影要从结构上入手才能彻底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此外,资金对于珠影来讲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目前电影创作对资金的要求越来越大,想要生产出好的作品,就一定要有资金上的支持。这一方面,单靠珠影自身的努力还不够,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该给予更大的支持。必要时应该在企业和社会资本中间起到桥梁的作用,通过政策支持,帮助把资金引入珠影,使其摆脱创作中的后顾之忧。对于民营电影机构来说,资金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然而,应该意识到民营机构电影创作不可以一味地听从资本,一味地追求票房。在这当中,政府部门应该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珠影应该起到产业带头作用,可以搭建珠影与民营机构的合作机制,使电影产业既有资金上的保障,又避免成为资本与市场的奴隶。

除了重视内容生产和产业结构与资本,也应该积极建设“影视产业带”(或试验区)。比如,珠影应该利用广东省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文化地位,积极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电影产业合作。港澳地区的电影文化与广东的岭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传承关系,粤港澳地区的电影合作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广东与香港电影的合作由来已久,并有大量优秀作品产生。2013年,广东省广电局与香港特区政府商务与经济发展局签订了《粤港促进电影业深入合作发展协议》,进一步推动了粤港电影相关行业的合作发展。近几年在广东立项的、或是有广东影视机构参与的粤港合拍片不乏佳作,如《逃出生天》《救火英雄》《一代宗师》《风暴》等,不仅有不错的票房收入,其内容上也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相比之下,粤澳合作比较鲜见。澳门电影生产基础薄弱,但其具有资金、历史、文化上的优势,而且澳门特区政府对发展电影文化产业也持有十分积极的态度。粤澳合作一旦激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于广东、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合作,长远的规划与展望可以确定为:以电影产业为引领,建立能够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带,致力于与台湾、香港、澳门共融,充分发挥广东地区作为信息港的职能。

3.产业基地建设。诚然,横店的模式并非轻易可以模仿。据统计,我国已经有上千座影视基地、影视城,目前立项并通过审批的影视基地已达110多座,可其中能盈利的只有5%,另外15%能够勉强温饱,而亏损线以下的影视基地多达80%。浙江横店影视城的成功得益于其身处长三角的地理位置,既有自然风景区做依托,又有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便利。对于广东来讲,位处珠三角,紧邻港澳地区。因此,借鉴横店模式,广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目前,广东省有影视拍摄基地七个:中央电视台南海影视城、中山影视城、佛山西焦山国艺影视城、珠海南方影视文化产业基地、珠影(南站)影视制作基地、开平赤坎影视城、东莞寮步香市影视城。他们大多是有岭南地域特色的影视基地。其中,位于珠海市斗门区的珠海南方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占地面积最大,估算总投资最高,虽在建设中,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珠海的地理位置,可以为进一步促进广东和香港合作、激活广东和澳门、广东和台湾合作提供良好的地理优势。广东可以依托珠海南方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向周边地区散射,联合其他几个影视基地,逐步建立起具有岭南特色的、集剧本创作、外景拍摄、后期制作、版权交易、演艺培训、旅游观光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粤港澳影视产业带”。同时,产业带的建立可以进一步促进引入台湾、香港、澳门地区资本,加强广东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电影人才流动互通,扩大同这些地区的电影合作交流,形成产业链条完备的影视文化创意产业。

最后,要实现电影强国的目标还需要政府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以珠影所在的广东省为例,2015年,省财政厅、发改委、国土资源厅、住建厅、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国税局、地税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广东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粤财教[2015]22号),《通知》出台28项政策支持广东省电影发展。这种各部门联合行动的做法值得称赞。发展电影产业并非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和文化部门自己的事情,而是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核心环节。因此,应该联合多个政府部门,协调规划电影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中国电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我国成为电影强国、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省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夯实文化基础。

作者戴剑平系厦门理工学院教授、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尹杭系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本文系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粤军》重点项目“关于我省电影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调研”(项目编号:DJP1-2536)的研究成果。

[1]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产业研究部.2015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5.

[2]宋其.从市场需求看广东电影创作[N].中国电影报,2006-7-20.

[3]董丹弟.促进广东电影发展之断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1-18.

[4]张谨.关于广东文化大省建设的若干思考[J].社科纵横,2004(5).

[5]温朝霞.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特色及其经验[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2).

[6]郑大卫.粤映越好睇——2011年全国及广东城市电影概述[J].南方电视学刊,2012(2).

[7]刘藩.好莱坞新攻势之下中国电影的宏观战略和创作策略[J].当代电影,2012(5).

[8]刘汉.回望与期待:电影院线制改革十年的思考[J].当代电影,2012(6).

[9]尹鸿.中国电影产业:改革的“红利”还能持续多久?[J].传媒,2014(17).

猜你喜欢
制片厂广东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广东电力》简介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后疫情时代摄影棚紧俏 影视公司博弈不可避免
《我为歌狂》将拍真人版电视剧
落寞或重生
广东舆情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广东剿匪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