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卉
(张家口市桥东区胜利中路小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浅析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唱游教学方法
——以《小乌鸦爱妈妈》为例
张红卉
(张家口市桥东区胜利中路小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已将游戏列为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探究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唱游教学方法就成为摆在广大音乐教师面前一道亟待探索的课题。在本文中,笔者拟以儿童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的律动游戏教学为例,来阐述自己对于音乐游戏教学的认识和心得。
小学音乐;音乐教学;律动游戏;《小乌鸦爱妈妈》
一至二年级是义务教育的第一学段,该学段音乐教学的对象是身心尚显稚嫩的儿童。他们好奇多动,且多用形象思维来认知周围的世界,所以惯于模仿所观察到的各种行为动作。有鉴于此,《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指出,该学段的音乐教育应“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要践行这一方针,就必须将音乐游戏引入到该学段的音乐课堂,使之转化为重要的教学手段。
音乐游戏,是以音乐教学为目的之游戏。故而音乐性是占首位的,对音乐元素的体认和教学训练必须渗透、贯穿于整个游戏的过程中。为此,《小乌鸦爱妈妈》可以设计成为以师生互动为主题的音乐律动游戏。比如,在游戏的开始阶段,教师用“和小乌鸦做朋友”为号召,不动声色地引导低年级学生进入以节奏练习为目的之音乐律动游戏当中;而后,教师又弹奏《小乌鸦爱妈妈》的钢琴伴奏,以模仿小乌鸦动作的名义来引导低年级学生根据伴奏展开律动练习;在互动游戏的主体阶段,教师在借助多媒体教具讲述小乌鸦爱妈妈的故事之后,仍以了解小乌鸦并与之交朋友为抓手,引导低年级学生展开歌唱与律动并行的音乐游戏;最后,在游戏的高潮暨结束阶段,教师以小乌鸦喜欢听学生唱歌为由,引导学生边唱《小乌鸦爱妈妈》边进行肢体模仿。可以说,音乐作为游戏的灵魂,渗透性地贯穿了整个律动游戏的始终。
其次,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是游戏教学法的目标和灵魂之所在。古语云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乐于学习,那么他们必然能够以较高的效率、较快的速度接受教师传播的知识与技能。故而,在本次音乐律动游戏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一直以“了解小乌鸦以便与之交朋友”为号召,引导低年级学生多次展开各种形式的律动及歌唱训练。如此,则使学生保持了较强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在同小乌鸦交朋友的好奇心驱使下,他们乐于接受教师布置的游戏,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律动与歌唱训练。这样一来低年级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接近于一种在自然状态下的“习得”而非有意识地“学得”,更容易使低年级学生感受到音乐给人的身心所带来的快乐,培养起爱音乐、听音乐的生活习惯。而且在此过程中,低年级学生通过互动、协作、交流等多种方式收获了诸多乐趣,成为了一个音乐律动游戏的“乐之者”,则有效地彰显和强化了游戏教学的“生态课堂”特征,也就十分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效率。
再次,用游戏的形式对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教学法进行有效地整合。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教学法是一系列教学理念和实践操作方法的集合。然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通过单纯地播放音乐、引导示范等手段来促成“体态律动”教学,则可能因略显枯燥而难以吸引并维持其注意力。故而,在《小乌鸦爱妈妈》的音乐律动游戏中,我们注意将律动教学分散融入到了游戏的一个个具体环节中去,则有效地吸引并维持了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稳妥而有序地推进了音乐律动教学的展开。
最后,教师的角色。我们知道,音乐游戏活动的理想模式应该是“高结构低控制”。要达成这一点,就需要教师扮演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交流者于一体的多元角色。所谓的《小乌鸦爱妈妈》音乐律动游戏,教师首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设计了游戏的流程。由于该游戏是根据学生好奇、求知、渴望社交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规律而逐步推进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得以顺利展开,实现了音乐游戏活动的“高结构”;而在游戏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并未看到教师采取了怎样刻意的说教方式,而是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理和既定的游戏设计,不断地采取提问的方式提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并以此来推动音乐游戏的逐序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了引导者、组织者与互动交流者的角色。而且,在音乐游戏过程中,教师多次亲身示范游戏的规则供学生模仿,并参与到游戏当中,注意游戏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扶助和支持。
这样一来,教师又扮演了示范者、参与者与不间断支持者的角色。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教师对于音乐游戏做到了“低控制”。所谓“低控制”,并非是不控制,而是采取引导、交流、互动等方式,用符合学生心理期待的语言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促使其按照既定的设计展开游戏。由于引导、交流、互动等一系列的形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故而在实践中取得了犹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般自然的功效,并未显示出什么用生硬的命令式语言进行刻意控制的迹象,因而可以称之为“低控制”。
因此,笔者认为,低年级学生音乐律动游戏教学要实现“高结构低控制”,关键还在于教师根据幼儿的心理需求特征和心理活动特点等内在心理规律来设计游戏的流程,并采取引导、交流、互动等符合幼儿心理期待的方式来进行游戏的组织,在自然而然的不经意之间控制游戏的流程,从而真正地实现音乐游戏教学的“高结构、低控制”。
综上可见,只要音乐教师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将自身置于参与者、引导者和支持者的地位,就能够有效地贯彻“寓教于乐”的原则,实现音乐游戏的“高结构低控制”,从而成功地将音乐律动游戏转化为一种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