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鼓舞的生态环境分析

2016-02-03 17:11
北方音乐 2016年20期
关键词:晋南河东舞蹈

张 玥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晋南鼓舞的生态环境分析

张 玥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舞蹈是以人体运动为媒介的艺术行为,它的主要构成因素是“人”,而“人”是在一定的环境当中,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物质存在,因此,舞蹈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也必然会受环境的影响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我们把决定舞种的起源、功能与形态,并与舞种之间相互选择的环境因素称为舞蹈生态环境。舞蹈生态环境涵盖了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在研究舞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从这两个方面深入。

鼓舞;起源;舞蹈生态环境

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创造的文化结晶,艺术的诞生,是为了人们自身情感的表达,生命价值的体现以及审美需求的满足,它时刻都在追求着真善美的准则。任何艺术形式的呈现,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这样的媒介或有形或无形,它们与其他的艺术构成因子结合,将某一艺术形式完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所有的艺术构成因子虽形态各异,但它们有着共同之处,就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当中,被环境影响并与其相互制约,因此,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之下。作为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的舞蹈,它的生存有着同样的特点,舞蹈是以人体运动为媒介发出的艺术行为,它将人体与内心情感交织在一起,与音乐、服饰、道具等多种要素相融合来表达生命的渴望。舞蹈的发出者被称为“舞体”,他们是特定时期,某一舞蹈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舞体作为舞蹈的主要构成,它的生存环境必然会影响舞蹈的生存。环境对舞种的起源、功能和形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把这一类的环境因素称为舞蹈生态环境。舞蹈生态环境涵盖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探索舞蹈的起源和发展,脱离不开对这两者的研究。本文就是运用舞蹈生态环境分析的原理,对晋南鼓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一、晋南鼓舞起源的自然环境概况

山西,地处我国的华北西部,位于黄河的中游,属黄土高原地带,因在太行山以西,故名为山西。山西是春秋晋国的所在地,又称“晋”。文献记载:“远古时期有尧治平阳,舜治蒲坂,尧治安邑,三地都属于山西南部的古河东地区”。本文研究的晋南鼓舞的发源地就是唐尧时期的古河东一带,河东指的是秦朝所置的河东郡,地区范围是今山西沁水西部至霍山的南部,古河东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关于唐尧时期河东一带的自然环境也有一些考证,河东地区“地势作东北高、西南低倾斜状。它西北有火焰山,东南及南面有中条山,东北部是霍山,临汾盆地与涑水盆地之门是稷王山;黄河从其西侧由北向南至芮城风陵渡再由西向东奔流而下;汾河横贯临汾盆地,由北而来经洪洞、临汾、襄汾,至侯马,再折向西流,经稷山、河津注入黄河;涑水源于涑水盆地东部边缘的中条山,经闻喜、夏县、运城、临猗至永济注入黄河。”由上可以看出,古河东群山环绕,河流众多,土地和森林资源也必然丰富,据说当时的河东地区泉眼非常多,泉水也是非常丰盛,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由于原始生产力的落后,先民们在求生存时,会选择气候宜人,雨水充足,水草丰富,适于生产耕种的环境居住,而古河东地区正处在这样的环境之内,为原始农业的发展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二、自然环境作用下的农耕文化对晋南鼓舞起源的影响

在人类生存之时,他们不会消极的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而是根据自己生存的需要改造自然环境,从而使自然打上了人类文化的烙印。古河东地区的气候和土地条件决定了该地区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模式,农耕文化也随之产生。对于依靠农业生存的人们来说,四季风调雨顺,庄稼长的好,粮食大丰收是最好的光景。如果遇到干旱,庄稼颗粒无收,人们食不果腹,就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因此让庄稼得到雨水的滋润,成为当时人们的一大愿望。如何实现这样的愿望,是人们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当时,先民们发现鼓的声音与雷声十分相似,在求雨、求生存的愿望驱动下,用人特有的联想力,以击鼓的方式与天上神灵沟通。《吕氏春秋·古乐》就有记载:“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鞈置缶而鼓之,乃附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人们效溪水之歌模仿雨水的声音,击鼓、附石击石模仿电闪雷鸣的声音,所有的行为模仿无一不饱含着想要雨水滋润作物的渴望。《易·系辞》也有“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之说。因此,鼓的出现与农耕文化密不可分。古时,鼓被当做与天通话的神器,从已出土的文物来看,最早的鼓是在距今4500年的唐尧时期出现的,“麋鞈置缶而鼓”中所说的鼓也就是19世纪80年代陶寺出土的土鼓。在原始生产生活中,先民们为求得大丰收,祭祀活动也愈加繁盛,在祭祀过程中,凡人要想与天沟通,得到上天的理解,就要模仿天的语言,于是,人们开始模仿万物的姿态,这就是早期的“巫舞”的形成,也是在求雨的活动中,有了鼓与舞结合的表现形式,从此,鼓舞扎根于这片土地,晋南也因而被称为鼓舞之乡,几千年来,鼓舞文化在晋南地区繁衍、发展且多姿多彩。

三、社会文化环境对晋南鼓舞发展的影响

基于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鼓舞的形式出自人们生存的需要,是人类为祈求大丰收,与神通话的工具,但受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的影响之后,鼓舞被人们用来娱神,使自身的愿望得到实现。到了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的物质资料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开始追求更多的精神享受,此时,奴隶主阶级便将鼓舞作为一种享乐的手段,鼓舞自此走上了娱乐的道路,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审美追求也不断得到提升,在经过感官上的体验之后,他们将鼓舞的表演形式进行编排、加工,在音乐、曲牌上进行整合、创新,将许多的民间故事、传说掺加进去,丰富了鼓舞的表现内容,也使人们从表演中听到、看到充分表现了人的情感与意志的形象记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晋南鼓舞最初的祭祀功能早已衰退,现在广泛的用于自娱娱人的表演当中,在一些重大的节日或者娱乐活动中,经常会看到它们的身影。晋南鼓舞的种类极为繁盛,它们同样都是以鼓与舞的结合方式来表现,但由于它们处在不同的地域,因此生存的文化环境也会不同,这不但影响了表演时道具的使用、音乐的风格、服饰的样式,也直接的影响了它们的艺术形态,如临汾地区的威风锣鼓与运城地区的万荣花鼓,临汾威风锣鼓表演起来威风凛冽、气势浩荡,而万荣花鼓却是表现的活泼、俊俏,在道具上的数量和用法上,万荣花鼓使用的数量较多,舞者从头到脚都是鼓,表演时鼓花变幻莫测;威风锣鼓用鼓的数量较少,打法较万荣花鼓简单,却能表现出豪气冲天。音响上,威风锣鼓声音雄厚、稳重,万荣花鼓欢快、热烈。这众多的不同之处都是源于文化环境的使然,可见社会文化环境对舞蹈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晋南的鼓舞文化至今为止,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鼓与舞的结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人们炙热的情感和生命的情调。它为环境所生,又为环境所用,两者在矛盾统一中度过慢慢的历史长河。这种鼓舞的形式满足了人们的生存和心理需求,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灿烂的一笔,现在“鼓舞”不仅是一门艺术形式,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的代名词,在古代的战场上鼓可以鼓舞士气,当代社会,鼓舞也有了多种含义,一提到鼓舞,人们会想到加油、鼓劲,振奋人心。这一切都十足的证明了,鼓舞的气势之大并且影响深远。

[1]资华筠.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9).

[2]中华舞蹈志编委会.中华舞蹈志山西卷[M].学林出版社,2009.

[3]卫斯.新石器时代河东地区的农业文化[J].中国农史,1994,13(1).

[4]张志刚.《大章》乐舞的时代特征及审美价值[J].山西师大学报,2011,(9).

张玥(1991-),山西临汾,现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文化学。

猜你喜欢
晋南河东舞蹈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晋南民间艺术的发扬与传承方式
国博开展“河东之光”,展出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
学舞蹈的男孩子
后稷族居地在关中不在晋南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河东美呔呔
河东民歌现状初探
晋南金墓中的狮子砖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