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廷新刘永慧
(1.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2.常州市龙锦小学,江苏 常州 213000)
江苏“小热昏”的遗存与考察
刘廷新1刘永慧2
(1.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2.常州市龙锦小学,江苏 常州 213000)
“小热昏”俗称“卖梨膏糖的”,是长三角地区民间的一种曲艺艺术。“小热昏”说、唱结合,形式自由简洁,常以单档或双档表演,说唱内容以时事新闻和故事笑话为主,唱词通俗诙谐,表演风趣幽默,深受民众喜爱。“小热昏”形成于清末,曾在苏州、无锡、常州及扬州一代盛行。现今,无锡、常州二地的“小热昏”仍在流传,但苏州“小热昏”已难得一见,扬州“小热昏”早已消失殆尽。
江苏“小热昏”;遗存;考察
“小热昏”是伴随着苏南一带流动商贩兜售梨膏糖而产生的,当初的卖糖人为了聚集人气,吸引路人顿足关注,便采用说笑话、唱新闻、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表演。每到关键时刻,众人正听得兴起之时,艺人便停止说唱,开始兜售梨膏糖,并说吃了糖有许多种好处。待其卖出适量糖块后再接着表演,这样反复数次后,糖块就卖完了,卖糖人也便结束表演收摊回家。后来,这种以说唱来卖梨膏糖的方式被广泛采用,其表演形式经过不断加工、提炼,演变为成熟的曲艺(说唱)艺术。
“热昏”在吴方言中的意思是“因高烧发热、头脑发昏而胡言乱语”,有贬人之意。当初,“小热昏”艺人说唱的内容大多揭露社会时弊,嘲讽当局的阴暗面,有时也有表演者随意杜撰的内容和情节,以增加趣味性。为了逃避当局的迫害和问责,卖糖人便称自己是“热昏”了,不要把说唱的内容当真。清末民初,杭州卖糖艺人杜宝林自取艺名“小热昏”,由于杜宝林说唱技艺出众,表演逼真生动,在杭州、上海两地演艺界声望很高,弟子遍及江浙沪地区。于是,江苏卖糖艺人也称自己表演的是“小热昏”,久而久之,“小热昏”便成了这种艺术形式的称谓,并一直沿用至今。
进入21世纪以来,常州、无锡等地对“小热昏”进行了抢救式挖掘和保护,在做好普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展开“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从2006年至今,“常州小热昏”先后被确立为国家、省和市级“非遗”保护名录,无锡“小热昏”也成了无锡市级“非遗”保护名录。
自19世纪末“小热昏”产生以来,江苏“小热昏”曾流行于无锡、常州、苏州、扬州等地的广大地区。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苏州“小热昏”几近消失,已难得一见;扬州“小热昏”也不见了踪迹,早已失传。具体的流传和遗存情况各有不同,分述如下。
(一)常州小热昏的遗存
常州“小热昏”是江苏“小热昏”的优秀代表,不仅是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而且在民间还有一定数量的老年观众。历代“小热昏”传人包云飞、吴金寿、范兆余、吴品贵、赵启明、叶莉莉、蔡茂山、张怡、唐寅、洪平、蔡亚钢等人在困境中坚持着这门技艺,延续了“小热昏”艺术在常州的遗存。
(二)无锡“小热昏”的遗存
无锡“小热昏”的第一代传人是周福林,艺名“小福林”,周福林的女儿周仁娣和女婿尤茂盛是第二代传人,后辈传人还有陶希贤、徐凤英、杨菊芬、尤洪泉等。其中年龄最小的已60岁,目前尚没有青壮年从事这一技艺,传承人令人担忧。
现在,周仁娣、尤茂盛夫妇尽管已86岁高龄,确是目前江苏“小热昏”最活跃的艺人,凭着对家传技艺的热爱,只要不是雨天和雪天,夫妇俩都会到锡惠公园的龙光洞前免费唱上两个小时,这样已经坚持了19年之久。他们说唱的段子除了父亲周福林当年自编的绝唱之作外,还创作了很多结合当前时事的新段子,表演滑稽幽默,令人捧腹,内容寓意深刻。
为了不让“小热昏”这项民间传统艺术失传,周仁娣一家三代都在为“小热昏”的传承作努力,周仁娣和尤茂盛每天上午在锡惠公园免费演唱,下午回家做梨膏糖;儿子尤红泉、女儿尤春仙和孙子尤璐,则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设摊卖梨膏糖。有时应顾客要求,三人也会临场唱上几句,通常会引来诸多好奇者和阵阵掌声。目前来看,无锡“小热昏”是保存最好,技艺最正宗,唯一还能经常表演的江苏“小热昏”了。
(三)苏州“小热昏”的遗存
苏州“小热昏”的历史最为悠久,是江浙沪“小热昏”的源头,最早约出现在清光绪年间(1885年左右)。当时的买糖艺人周阿福为了招揽路人,便开始说唱新闻和笑话,利用表演的间歇售卖梨膏糖,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之后,这种方式得以延续,传到了浙、沪和苏锡常各地。后来,在苏州老城的玄妙观前,又有陈少亭、李阿土等说唱艺人以“小热昏”买糖,生意很是红火。抗战爆发后,“小热昏”收到时局影响,十余年间销声匿迹。新中国成立初期,传承环境得到改善,在玄妙观前偶有艺人说唱。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常能看见民间买糖艺人的“小热昏”表演,后因老艺人相继去世,“小热昏”逐渐少见。目前,尚有数名能说唱“小热昏”的老艺人在世,但已基本不操此业,苏州“小热昏”几近消失。
“江苏小热昏的遗存及现状考察”项目获得立项后,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江苏“小热昏”的现状,课题组师生利用业余时间分别对常州、无锡和苏州的“小热昏”进行了考察,通过看表演、与艺人交谈以及同民众访谈的形式,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了解到三地“小热昏”的基本状况。
(一)无锡“小热昏”考察
2015年6月7日是个周末,天气晴朗,我们师生一行5人乘车来到无锡,首先在锡惠公园观看了周仁娣、尤茂盛夫妇的“小热昏”表演,表演结束后对二位老艺人进行了专题采访,二老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从二位老人的口中,我们得知了许多有关无锡“小热昏”的情况,老人还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今后的打算。然后,我们随老人来到其位于惠山古镇步行街的“梨膏糖”路边小店,老人的儿子、无锡梨膏糖和“小热昏”传人尤洪泉经营着这个店面。明白我们的来意后,尤师傅甚是高兴,便说唱“小热昏”卖起梨膏糖来。一段说唱后,尤师傅告诉我们:现在梨膏糖的生意不好做,受各种药品和食品冲击大,大多是本地老年人和部分好奇的游客卖梨膏糖,但销量不大。好在有说唱“小热昏”生意好点,不过做这个生意并不靠它赚钱养家,主要是祖上和父母的一份技艺想把它延续下去而已……。
听了尤师傅的话,我们深受感染,便掏钱每人买了一份梨膏糖,算是对“小热昏”支持和对尤家几代人操守“小热昏”的一份敬意吧。
(二)常州“小热昏”考察
2015年4月12日、6月26日和12月11日,我们课题组一行分别到位于常州市天宁区的百草梨膏糖店、钟楼区的蔡氏梨膏糖店和天宁区乾盛兰庭社区,观看了常州“小热昏”的表演,并与叶莉莉、蔡亚刚等常州“小热昏”传人进行了交流。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各自梨膏糖的生产和销售情况,以及常州现存的10余个梨膏糖的私家作坊概况;尽管大家用现场表演“小热昏”等各种办法进行售卖,但大都销量不大,利润不高,基本维持作坊的运行而已。“小热昏”省级传承人叶莉莉告诉我们:常州“小热昏”是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自己又是省级传承人,为了传承好“小热昏”,她会继续支撑自家的梨膏糖店,并全力培养传承人,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老人家还告诉我们,现在常州已有几名中青年传承人会表演“小热昏”了。得知这个消息,我们顿感欣慰,觉得常州“小热昏”后继有人。
(三)苏州“小热昏”考察
2016年3月12日,我们课题组师生前往苏州市繁华的步行街——观前街考察“小热昏”的遗存情况。之前我们通过资料了解苏州“小热昏”已基本消失,难得一见。因此,我们这次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到当年“小热昏”起源的地方——玄妙观附近走走看看,希望能有收获。当我们行走到距观前街不远的一条小巷口时,看到不远处有一售货小店上挂着一面小彩旗,上写“姑苏一怪:小热昏、梨膏糖”。我们高兴地跑上前,见一老人守着小店买梨膏糖,便先给老人作了介绍和说明,想了解苏州“小热昏”。老人见有人对“小热昏”感兴趣,便告知苏州“小热昏”的大致情况。
老人名叫徐洪发,已77岁了,自小学习梨膏糖制作。为了生意兴旺,每天多买些糖品,后又拜师学唱“小热昏”,学成后便常用文卖(边说唱“小热昏”边售卖梨膏糖的艺人)的形式售卖梨膏糖。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已是苏州成里有名的梨膏糖艺人。但后来“梨膏糖”受到冲击,许多做梨膏糖的人转去临近的大上海,因那里市场大、生意有保障,比苏州赚钱多。而另外一部分梨膏糖艺人则改行,被安排到厂矿或公司中工作,放弃了原来的“小热昏”技艺,徐洪发本人就是这种情况。因此,到解放后不久,苏州一带就很少有人做梨膏糖了,“小热昏”也淡出了苏州城乡。至上世纪末,老人退休在家,觉得闲着无事可做,出于对老行当的眷恋和不舍,便又捡回丢弃多年的梨膏糖制作技术,在繁华的观前街租了间小店面售卖梨膏糖。遗憾的是,由于多年未操练这一技艺,老人说唱“小热昏”的水平已大不如前,所以平常很少说唱着售卖,如果有特殊需要才会说上一段。
从徐洪发老人口中得知,目前苏州城内除了他自己,还有一位可以说唱“小热昏”的艺人——他的师弟张志良老人,张老的年龄与徐师傅相仿,二人还在偶尔说唱“小热昏”。现在,尽管苏州还有不少人在做梨膏糖,但大都不会说唱“小热昏”了。
我们想:若徐、张二位老人离我们而去,那么他们也带走了珍贵的“小热昏”技艺,苏州城内再也听不到“叮当”有序的说唱声了,“小热昏”这一技艺将消失殆尽。我们为此感到惋惜,有种心酸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