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丁(攀枝花市文化艺术中心,四川 攀枝花 617000)
秦风唐韵总相宜
——马迪竹笛曲《秦川抒怀》创作与演奏分析
罗小丁
(攀枝花市文化艺术中心,四川攀枝花617000)
【摘要】中国著名笛子演奏家马迪创作的《秦川抒怀》,取材于陕西秦腔曲牌,借用皮影戏中的“碗碗腔”,以笛子模仿板胡创造了笛子演奏的垫指揉音技巧,具有浓郁的西北乡土情韵,在中国现代竹笛作品中占有一定地位,对其创作与演奏进行分析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关键词】马迪;竹笛;《秦川抒怀》;创作演奏
竹笛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竹笛在独奏表演和乐曲创作方面均获得快速发展。马迪即为其中一位著名的笛艺大家,他集演奏、创作于一身,前后创作和演奏了大量作品,《秦川抒怀》就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作品激情豪迈地抒发了中国西北部地区欣欣向荣的景象,因以竹笛模仿板胡的演奏法而颇具独创性,在笛子界可谓家喻户晓,久吹不衰。
中国笛子自河南舞阳贾湖骨笛至今已有9000年历史,因其大都用竹管制作又被称为竹笛。竹笛是我国吹管乐器中极具特色的一种乐器,其音色天然优美,清脆亮丽,具有“穿云裂石”之音和自然悠远神韵,既可演奏明丽、激情的旋律,又擅表现柔美、含蓄的曲调。由于受不同地域、文化、风俗、审美等主客因素的影响,竹笛也随之带有明显地域特征,我们根据其形制和风格的不同,将竹笛主要分为梆笛和曲笛两大类。
梆笛流行于北方,因传统作为梆子戏的伴奏乐器而得名。梆笛形制较小,管身细短。梆笛音高比曲笛高大三度以上,音色明亮、高亢,演奏时以“历音”“滑音”“吐音”“花舌”等最为多用,强调舌上技巧,气息运用较猛,风格粗犷热烈。主要代表作有《喜相逢》《扬鞭催马运粮忙》《荫中鸟》等。
曲笛流行于南方,因传统作为昆曲的伴奏乐器而得名。曲笛形制较大,管身粗长。曲笛音高较低,音色淳美、圆润,演奏时注重运气和手指技巧,讲究强而不噪,弱而不虚,擅于演奏细腻、优美的乐曲,风格典雅清新。主要代表作有《鹧鸪飞》《小放牛》《姑苏行》等。
自20世纪70年代后,为更加彰显竹笛的表现力,陆续出现很多演奏风格兼具南北特色的乐曲,《秦川抒怀》即为其中的佼佼者。
《秦川抒怀》是马笛的代表作,创作于1980年,乐曲以地方戏曲旋律为素材,采用独创的板胡音色模拟手法,生动描绘了八百里秦川的壮丽风光。
(一)马迪简介
马迪,竹笛演奏家、作曲家。他1956年出生于西安,9岁开始学习吹奏笛子,先后师从元修和、谭谓裕、陆春龄等老一辈著名笛子大师。他长居古都西安,故创作的很多作品深受其生长环境的影响。
西安旧称长安,拥有悠久的灿烂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块土地上,汇聚着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音乐,既有陕北民歌、黄陵民歌、商洛民歌,又有秦腔、二人台、商洛花鼓,这些陕西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同时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还积淀着浓郁的异域文化色彩。马迪的作品素材大多取之于陕西地方音乐元素,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是马迪创作的源泉,同时辅以大胆的思维,博采众家之长,创作出独具秦风唐韵的一首首优秀作品。马迪以“西安—长安—盛唐—唐诗”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和理念基础,发展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秦风唐韵”两大作品体系:
第一、秦风,“风”者,民歌、戏曲等传统音乐也,作品有《塞上风情》《秦川抒怀》《赶牲灵》《纺线线》《跑旱船》《看秧歌》等。
第二、唐韵,以唐诗意境为创作源泉,作品有《山居秋暝》《登幽州台歌》《春夜喜雨》《夜雨寄北》《大漠》等。
前者俗(民俗),后者雅(文雅),交相辉映,既有粗犷豪放激越之情,又不失温婉细腻典雅之韵,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这些作品中,《秦川抒怀》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马迪音乐风格确立的标志性作品。
(二)音乐素材选择
《秦川抒怀》是马迪先生秦风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乐曲取碗碗腔之悲凉风格,生动刻画出动人心魄的西北文化风情。
马迪早期作品主要采用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如《纺线线》即根据民间歌舞音乐“纺线线”改编而成,具有二人台音乐风格;而《秦川抒怀》则取材于陕西戏曲秦腔和碗碗腔音乐。这一阶段马迪的创作不仅仅局限于民族音乐创作常用的“改编”手法,更展现出大胆创新的特色,初步确立了其独特的个人风格。
马迪后期作品则在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融合西域、中亚、西亚等地区音乐风格,使乐曲新颖别致,如《大漠》,既有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还采用阿拉伯音乐的元素,融入了玛卡姆音乐元素和阿拉伯风格的手鼓,使乐曲既有中华古韵,也有异域风采。
《秦川抒怀》描绘了作者徜徉在八百里秦川,兴奋于眼前这无垠美景,不禁由衷抒发其赞美、热爱的心情。此曲是马迪先生在反复吟唱陕北民歌《绣荷包》中,创造性地变换音阶的行进,运用碗碗腔的戏曲韵味,加上民歌旋律笛子化的手法而创作诞生的。皮影戏碗碗腔又名“灯碗腔”,或“阮儿腔”,得名于戏剧中使用的打击乐器铜碗、皮影灯和伴奏乐器阮咸,后定名为“华剧”,但民间仍称“碗碗腔”。在清乾隆年间盛行于陕西,渭南人李芳桂当时即有“十大本”,足见碗碗腔其时之鼎盛,流传至今已逾三百年矣。碗碗腔音乐细腻、幽雅,既有悠扬、清丽的美,又有细腻、感人之雅,“欢音”之欢快明朗,“哭音”之悲伤哀怨,感人至深,特别是其独特的旋律走向,往往于句末,曲调曼声而下,可谓词句尽而意尤存也。在《秦川抒怀》中,我们能一窥此民间艺术之动人魅力。
该曲采用E调中音笛演奏,筒音作2,一幅美丽旖旎的秦川美景通过竹笛的演奏,完美展现在我们面前。
全曲长约6分钟,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子,以激昂有力的乐句开始,接着出现5520降7120/5520降7120的音型,以轻巧的三吐奏出,描绘了鸟儿的应答,随着乐句以双吐由慢渐快地演奏,眼前似乎呈现百鸟齐鸣、百花争艳的景象,表现了面对鸟语花香锦绣秦川的激动心情。演奏时要注意强烈的力度对比。
第二部分是慢板,为戏曲韵味浓郁的柔美赞歌。音乐以优美的旋律5451降7656开始,内涵深厚、意境幽远,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感人的故事,时而婉转低回,时而高昂激动。此段演奏时宜先弱奏,然后不断起伏,加大力度对比,务求抒发充分。在柔美连贯的乐句中出现两处三十二分音符的吐音,要吹得灵巧,富有弹性。同时,对气息的控制要特别到位,强奏时做到高亢激昂而不噪,弱奏时力求细若游丝而不虚,这对长音的基本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降7音上揉音多次出现,以竹笛形象地模拟出板胡的音色及压弦、滑音的独特韵味,凸显了陕西民歌和戏曲的特色。
第三部分是热情的快板,此段是慢板乐章主题的变化、加花,演奏中既有奔放的情感抒发,也有轻柔的情意表达;既有戏曲味浓郁的3/4节奏,也有连续四小节上、下历音技巧的展示。因此要注重力度对比,循环换气的长音高音2要尽情抒发、强弱变化鲜明。此曲相较其他传统北派笛曲,在舌的技巧运用上,双吐的使用不是太多,但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演奏时要力求坚实、饱满、干净、跳跃,富有颗粒感。
第四部分是结尾,经过一连串由低到高的双吐乐句过渡,乐曲进入最后一段。在笛子独奏曲中不常见的2/2拍节奏中,慢板乐章的音乐主题在这里更进一步拉宽变化,演奏时要情绪饱满,节奏转回2/4拍时,以连续四小节切分节奏为先导,再次出现双吐乐句,再由弱渐强地推动下,音乐突慢,在极富戏剧性的高潮中全曲结束。此段音乐舒展壮阔,显示了秦川人民对更美好未来的热切追求。
《秦川抒怀》全曲旋律优美,风格独特,除了运用常规北派笛曲的演奏技巧外,还开创性地使用了一些极具特色的元素,“揉音”技巧就是其中之一。揉音多用在降7上,演奏要领是:左手食指与中指(按半孔)同时像弦乐揉弦那样来回揉滚指头,注意频率不要太密,要形成降7与1之间(不是降7至还原7之间)的滚动音。此技巧惟妙惟肖地模拟了板胡的压弦、滑音的独有韵味,具有浓郁的陕西地方特色,极大地增强了乐曲的音乐表现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马迪先生生长生活在孕育着华夏文明的秦川大地,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刻感悟,对中国竹笛的炽烈热爱,对传统笛子技艺的继承创新,促使他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博采众长、独辟蹊径,形成南北交融、古今结合、刚柔并济的马笛竹笛新风格。
参考文献
[1]郑志强.浅析中国竹笛与西洋的同异.大家,2011(18).
[2]俞逊发等.中国笛子考级曲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蒋宁.秦风古韵皆是情——访著名笛子演奏家马笛.乐器,2008 (3).
[4]杨永兵.王刚刚.集传统之大成开现代之先河——解读马笛先生的演奏及创作风格.大舞台,2011(1).
作者简介:罗小丁(1966—),男,汉族,重庆璧山人,攀枝花市文化艺术中心笛、箫演奏员,中级职称,1984年毕业于四川省川剧学校音乐专业。研究方向:音乐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