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钰(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 南京 225300)
新竹笛的音色、音量及音准分析及其改良
孙明钰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 南京 225300)
新竹笛是蔡敬民先生经过多年的教学、创作、研究和演奏实践,总结并创新的结果。新竹笛在继承传统竹笛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结合了西洋管乐的机键系统原理,扩大了音量,提高了与其他乐器协奏的能力。本文通过介绍蔡敬民先生对新竹笛进行研究的背景和理念,分析了新竹笛的音色、音量及音准的改良核心,研究了蔡敬民先生进行竹笛改良的意义与价值。
蔡敬民;新丝竹;音色;音量;音准;改良
蔡敬民先生是江苏沛县人,1958年凭借自己创作并演奏的竹笛独奏曲《上游曲》进入南京艺术学院,开始学习长笛和江南丝竹演奏。经过多年的学习、教学、演奏实践,蔡敬民先生开始对竹笛的十二平均律化进行研究,并在1959年成功研制出十孔笛,到上世纪70年代,又借鉴西洋管乐的机械原理,创新研制出新竹笛,此后又着手创建相应的演奏和教学体系。敬民先生通过深入挖掘竹笛的艺术内涵,将西洋管乐与中国传统乐器竹笛相互结合,创新思路研制的新竹笛,不仅是对竹笛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而且为我国传统乐器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方向。
蔡敬民先生对竹笛的改良和对新竹笛的开发过程,都是在教学、创作、演奏、科研四个方向上不断交叉进行的,其代表作《蔡集》,也从这四个方面分为四章,由此可以看出老一代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追求,以及对艺术形式理解和对传统乐器的传承精神。
关于新竹笛的音色问题。首先笛子的音色是物理震动发声与主观审美意识的结合,不能将这两者完全独立出来,而且要与同类型的管类乐器进行对比加以区分。蔡敬民先生在新竹笛的开发时曾将普通六孔笛与新竹笛进行音色上对比,新竹笛音色变化更为丰富,表现力也更强。这与新竹笛将竹管与机械键系统进行结合有关,新竹笛增加竹管分量,改变了吹奏时竹管内空气柱的震动过程,从而改变了吹奏时的音色。机械键的使用,让新竹笛发音更加集中,消耗气量更多,音色变化就会变得丰富。机械构造的稳定性,也造成其发音个性较普通竹笛较差,共性更强,这在与其他乐器进行协奏时,音色相和度就更高。用于制作新竹笛的竹管要比用于制作上好普通竹笛的住子年份少上一年左右,新竹笛笛管采用圆锥、圆柱结合的设计,中音区较普通笛子更加甜美明亮,高音区更加饱满结实,低音区的圆润度可能要差些。另外,加装控制膜孔的机械装置,新竹笛通过控制膜孔位置和深度,也能够吹奏出长笛、横箫的音色,大大增强了笛子在协奏中的表现力。
关于新竹笛的音量问题。机键设计,增大了新竹笛吹奏时所需的气量,也导致了其演奏时更适合高频音量,较普通竹笛要打,弱奏时相应地更弱。普通六孔竹笛演奏时的动态范围为40分贝,但新竹笛经测试可发现要较普通竹笛扩大了15分贝,两者音量差别极为明显。音量大,变化幅度相应就大,表现力也就更加丰富。新竹笛能轻易将普通竹笛吹奏的p-f的音量变化,吹奏出ppp-fff的变化效果。当然新竹笛音量变化的动态范围扩大,对演奏者的演奏技艺要求也就更高,口劲、口风,以及小腹力度的控制都要进行严格处理,毕竟只有演奏恰到好处,才能突出乐器的演奏表现力。
关于新竹笛的音准问题。相关乐器研究所对新竹笛音准进行过详尽的测验,在吹奏时尽量采用同一力度去吹奏,并将每个音分别孤立地吹奏出来,但毕竟人来吹奏,力度掌握不够精准,会有误差产生。在当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竹笛的音准误差值最大不超过20音分,完全在当时标准普通六孔竹笛工业制品的测试误差为40个音分之内(当然在现在看来,我国当时的工业制造的竹笛音准水平实在太低)。另一方面,从音律学角度分析新竹笛的音准,用不同音律进行吹奏时,纯律音准的绝对音高都会有偏差,同一乐器吹奏一个音也会因为吹奏力度、口风、口劲不同而有所差异。新竹笛的音高误差只有一到二十左右,完全符合当时标准,而且音准质量较高。
蔡敬民先生对竹笛的改良,不仅是从乐器本身的角度,而且是结合自身多年的演奏、教学、科研和创作的经验,而做的传承和创新。作者认为其对竹笛的改良意义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凝聚了多年来的科研成果,是对传统乐器的传承和创新。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起,蔡敬民先生就开始了对竹笛艺术的创新和改良,新竹笛的研发成功是其多年努力的结果,也是其对竹笛艺术不断坚持的结果。十孔笛的开发、新竹笛的创造,都是他研究多年的成果,其在南京军人俱乐部电影院连续四场竹笛独奏,将竹笛艺术的舞台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引发了音乐界对竹笛艺术的广泛关注。第二,证明了利用中国竹笛吹奏出十二平均律的可行性。十孔笛也好,新竹笛也好,都是蔡敬民先生对十二平均律可行性的尝试。虽然认识、了解和演奏新竹笛的人还并不多,但其价值已经为历史和时间所肯定。第三,新竹笛的研制成功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改革提出了新思路。传统竹笛的制作材料是竹子,每根竹子的形制、空隙密度等都有所不同,因此传统竹笛的制作并没有精确的标准,因此对竹笛的改革也不可能像二胡一样成果显著。但新竹笛的开发,其中机键系统的加入,让人们看到竹笛制作标准化的可能。虽然就目前来看,新竹笛还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六孔竹笛,但其产生和发展却的确为竹笛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未来发展提供的新的发展方向和创新经验。
新竹笛是蔡敬民先生多年努力和研究的结果,是对竹笛这一中国传统乐器的传承和创新。新竹笛通过将中国传统竹笛与西洋管乐的制作工艺相互对比,各取所长,既保留了竹笛自身的特点,又通过对音色、音准、音量的改良,增强了竹笛在舞台演奏的表现力。另外,解决了十二平均律的演奏问题,扩大了竹笛演奏的适用范围,提高了与其他乐器的协奏性,为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方向。
[1]杜佳骏.中国竹笛改革的探索之作——评《春光——蔡敬民笛艺集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15(5).
[2]徐升.蔡敬民教授竹笛演奏艺术[D].南京艺术学院, 2011(6).
[3]蔡敬民.新竹笛的音色、音量及音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79(7).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院级青年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