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渔歌形成的文化地理因素及其艺术特点初探

2016-02-02 17:20张旦丹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南昌330000
北方音乐 2016年12期
关键词:渔歌鄱阳湖渔民

张旦丹(南昌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鄱阳湖渔歌形成的文化地理因素及其艺术特点初探

张旦丹
(南昌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鄱阳湖渔歌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和吴头楚尾的文化情境中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音乐社会环境、渔业经济环境以及人口构成状况都对鄱阳湖渔歌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艺术形式上看,鄱阳湖渔歌艺术特点明显:既体现了文化过境地带吴音楚乐的元素,又表现了渔耕交融的音乐形态特点和湖丰水美的“水文化元素”。

鄱阳湖;渔歌;地理特征;艺术特点

引言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良好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鄱阳湖畔独特的音乐文化。其中,鄱阳湖渔歌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展示了鄱阳湖音乐文化的特点和渔民的精神风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鄱阳湖渔歌体系。但一直以来,鄱阳湖渔歌的发展演变缺乏文化地理角度的系统分析,研究者多着眼于鄱阳湖渔歌本身的艺术形式研究。通常而言,渔歌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歌词内容与渔业生活相关,二是曲调与渔业劳动特点相关,三是以渔民为受众主体,以此区别于山歌、小调、戏曲等。鄱阳湖渔歌也不例外。按照上述标准,经过深入实地调研,从鄱阳湖滨湖各县中收集到数十首渔歌,并对其进行文化地理角度的分析和艺术特点的解析,这些渔歌是本文立论的基础。

一、鄱阳湖渔歌形成的文化地理因素

鄱阳湖渔歌是在鄱阳湖湖丰水美,季节性涨落的自然、文化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总的来看,影响鄱阳湖渔歌形成的文化地理因素有四个,即自然地理环境、音乐社会环境、渔业经济环境及人口构成状况。

(一)自然地理环境

鄱阳湖是一个年轻的湖,沉降的湖底原为鱼米之乡,环湖周边亦以平原、丘陵为主,在农业社会时代是经济发达、人口繁盛之地。而且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湖面平静,风浪较小,物产丰富。这里水肥草丰,安居乐业的环境造就了渔民悠然自得、轻松愉悦的心情,所以,反映在渔歌的歌词和音韵上也自然体现出轻松活泼、宽广辽阔的特点。如鄱阳县管驿前渔歌《每日打渔乐陶陶》:“鄱阳呃湖里哟水飘个飘喂,日起个东山喏风光哟好喔。渔民叻生来真强个干喏,每日打渔乐陶哟陶喔。”歌词中描绘出在烟波浩渺的美丽湖面,渔民日出劳作丰收而归的喜悦心情,歌曲中衬词的大量使用也使旋律听上去更加柔美悠长。

(二)音乐社会环境

音乐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发展特点,必然要受到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又是一个错综复杂、各种因素互动影响的过程。只有将渔歌的发展演变置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整体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才能够理清其发展脉络。

鄱阳湖水上交通发达,风景秀丽,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吟诗作赋、流连忘返。陶侃、谢灵运、李白、苏东坡、黄庭坚以及李纲、文天祥等都在沿湖各地留下许多诗文。鄱阳渔歌在南来北往的文化交流情境下形成了宏阔的气势,例如鄱阳县莲湖渔歌《唱唱朱家好主住场》:“不唱天上星与斗呀,不唱黄河水中流嘛,不唱朝中君宰相呃,不唱东西南北方略,前唐后汉都不唱哦,听唱个朱家好住场略。”歌词豪放大气并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地理特征,这与鄱阳湖特殊的人文环境分不开。

此外,在长期的文化交融中,鄱阳湖区的各种艺术形式,如戏曲、小调、山歌、田歌等都对渔歌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戏曲与渔歌之间的呈现渗透式、相互交融的影响。都昌有曲调生动活泼的采茶戏、旋律优美的赣剧以及文词、南词等戏曲;星子县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弹腔剧种——西河戏广泛流行,发展迅速。湖口的青阳腔也是吸收外来的和本土的戏曲音乐、民间音乐等,并结合当地音乐语言而形成自己特殊的风格;鄱阳的饶河戏,又称饶河调,属于赣剧的一支重要流派。永修的丫丫戏是在江西采茶戏与外来戏种融合基础上形成的永修地方戏,以打击伴奏为主,唱腔、念白均为地方方言,其唱腔悠扬悦耳,表演生动活泼,板式极为丰富。鄱阳湖渔民在享受地方戏曲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在渔歌中吸收了戏曲音乐元素。

鄱阳湖是鱼米之乡,养育了周围亦渔亦农的劳动群众,沿湖一带的民歌音调,就山歌而言有:“隔山丢”、“过山丢”、“油墩对歌”、“打歌仂”、“昂颈歌”、“争脸红”等类高腔山歌,鄱阳湖渔民半渔半耕的劳作特点使得他们对小调和山歌往往直接采取拿来主义形式,把歌词和曲调略加变更,即变成渔歌。所以,在鄱阳湖渔歌中处处可见小调、山歌的影子,有时甚至过渡地带模糊,你我不分。

(三)渔业经济环境

鄱阳湖是江西五水归流之地。在古代水路交通发达的情况下,赣江、抚河、信江、修水、饶河的五水向湖的地理状况,促成了滨湖经济的繁荣。所以,鄱阳湖上有著名的商埠——吴城镇(江西四大名镇之一)、鄱阳镇(饶州府治所在)。水上交通枢纽的地位促进了湖区经济的发展,渔业经济也随之而兴。高峰时期,鄱阳湖上渔船如鲫,商船如梭。渔业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庞大的渔民群体,也形成了造船、捕鱼、织网、渔业贸易一条龙产业,是渔歌发展兴盛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足腹丰渔民才有闲暇创作、传承渔歌,才能够享受源源不断的音乐盛宴。鄱阳县的渔歌与生产劳作结合紧密,渔歌中就细分有织网歌、开船歌、趟船歌、行船歌、撑船歌、撒网歌、走风歌、等多种歌调。

(四)人口构成状况

鄱阳湖区经过历朝战火、天灾的洗礼,人口的组成状况复杂。既有长期扎根的土著,也有中原内迁的汉族。既有较早迁入一直留居的民众,也有临时迁居,又迁往他方的过境客。不管是何种原因,一个社会群体较长时期的停留,必然会在居留地留下其音乐文化痕迹。中原内迁的汉民,会将北方的民歌、戏曲带入,而周边湘、楚、皖、苏短时迁居的移民也会将吴歌楚乐的影响留下。于是,我们看到鄱阳湖区缤纷灿烂的音乐文化形式,她们对鄱阳湖渔歌的衍生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鄱阳湖渔歌的艺术特点

鄱阳湖渔歌是鄱阳湖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鄱阳湖渔歌的艺术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是依托当地音乐元素,融合了吴音楚乐的特点,形成自成一体的风格,是文化过境地带音乐文化的代表。《辞海》解释为“江西位于吴地上游,楚地下游,故称“吴头楚尾”,早至先秦时期,吴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吸收,这种融合体现在鄱阳湖周边的民间音乐上尤为明显。鄱阳湖水陆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各类民间音乐的交流和变迁,起于秦腔的皮黄对星子西河戏的影响、安徽青阳腔对湖口青阳腔的影响、源于安徽的目连戏对饶河戏的影响等等,沿湖各地民间音乐以兼容并蓄的姿态,将外来的各种民间形式融进本土的音乐语言中不断完善,广泛流传在民间。

二是鄱阳湖渔歌在音乐形态上颇具特色,山歌和渔歌有着水天一色的交融特点,鄱阳湖鲜有专门以渔业为生的渔民,多以农业为主、渔业为辅的劳作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渔耕文化,渔歌也同样传承了多元化的风格,包含着山歌、田歌及小调等多种音乐元素,如星子渔歌《渔樵对唱》:“我砍柴刀刀有哎,你打渔网网空啊,我有一日打到一网啊,当你剁柴剁一冬啊。”歌曲题为对唱,实际上是一个人唱,歌词幽默风趣,同时也表现出了当地劳动人民边渔边耕的双重生活特点。

三是鄱阳湖渔歌在展示“水文化”元素上有独到之处。鄱阳湖水面浩渺,一望无际,鄱阳湖渔歌内容丰富多彩,有渔歌号子、有水上劳作号子、有织网歌、行船歌、有表达欢快情绪的渔歌,也有悲叹命运的叹苦渔歌,但总的看来,鄱阳湖渔歌旋律优美,情绪高昂,不仅表现水的柔美,更加着力表现鄱阳湖人民热爱这一方水土的乐观态度。正如鄱阳县磨刀石的拖船号子《黄土变成金》中唱到:“大家咧一条心咧拖过去喂嗨,大家哟再来一把凑咧,加油喂嗨,同志们咧哎一条心哟嗬黄土变成金呐。”

三、结语

鄱阳湖渔歌博大精深,研究鄱阳湖渔歌是丰富鄱阳湖文化生态体系的需要,是传承音乐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随着鄱阳湖渔业生产方式的变迁,鄱阳湖渔歌赖以存续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渔民的传统捕捞方式被机械化捕捞方式代替,导致鄱阳湖渔歌的传承渐趋濒危。对鄱阳湖渔歌进行研究和整理是鄱阳湖渔歌传承的重要环节,尽管这项工作困难重重,但意义重大,期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其中。

[1]徐晓琴.浅谈鄱阳湖民歌[J].创作评谭,2005(3).

[2]李江.鄱阳湖渔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J].农业考古,2007(6).

[3]邓伟民,邓伟平.“楚吴中原”之余韵,“江南水乐”之奇葩——鄱阳湖渔歌生态条件、艺术特色及文化属性研究[J].人民音乐,2011(2).

张旦丹(1973—),女,汉族,辽宁丹东人,南昌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副教授,从事音乐教育方面研究。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3年),规划课题:《音乐人类学视域下鄱阳湖渔歌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3YS23),项目负责人:张旦丹。

猜你喜欢
渔歌鄱阳湖渔民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雷家民作品
抓好“渔歌”这张文化名片
秋浦渔歌
汕尾渔歌的考察与研究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浅析太平军鄱阳湖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