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佳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声音完成电影场景转换的不同手法及表现刍议
聂 佳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电影中场景之间的转换对于影片的艺术创作和确保观众的观影连贯性是十分重要的。利用声音进行场景转换是电影转场手法之一,对此声音所产生的积极而具创新意义的多种手法越来越多的为人所知为人所用。基于这种认识,笔者选择了一些在对影像与声音的有意识的独特把握中完成了场景转换的影片作为分析和阐述的对象,就电影声音与场景转换之间的关系,分析利用声音完成场景转换的多种手法及其表现,就如何运用声音这一独特元素顺利完成场景转换提出些许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声音转场;一致性;淡入;淡出
自有声电影出现以来,如何在影像与声音的关系上发挥更多的想象力,如何在影片视听形式上产生突破来更好的表达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想逐渐成为电影创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在平时进行声音创作时,笔者发现当场景与场景之间切换的时候,转场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处理的生硬、呆板,观众很容易感到“跳”,会有出戏的可能性。一味守旧,却又很难推陈出新。如果单纯在画面转场上求新求突破,处理不好反而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人为痕迹过重不自然的感觉,这些都与创作者的意图相违背。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但借助声音完成了场景之间的流畅转换,而且充分发挥了声音的表现力,对影片的创作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出彩的效果。
在电影语言中,“场”用英文表示为scene。即电影、戏剧中的场面、场景。一般以时间或地点的转换为划分标准,通常把在同一时间或地点中展示的内容看作是一个场景。在电影中,场面可由多个镜头以蒙太奇手法组接而成,也可由场面调度与摄影机移动相配合一气拍成,两者都由于不断改变景别、角度、纵深和焦点,使画面的内容、形式、节奏不断发生变化。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下,由一系列相互衔接、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场景组织成为一部完整的影片。
声音转场,顾名思义,指利用声音来进行场景自然转换的一种方式。每一个场景结束而另一个场景开始之间的时刻叫做转换。每一个场景转换都给编剧和导演提供了利用场景组接的特性来传达故事信息的机会。场景可以在没有明确意图的情况下简单地接在一起,我们可以通过建构增加故事元素来完成场景转换,同样也可以通过声音来完成。声音可以通过由场景一的声音延续到场景二、场景一声音淡入/淡出到场景二和场景二的声音提前到场景一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声音转换,达到影片场景转换和时空转换的目的。另外,声音转场特指声音蒙太奇中一种手法。从1927年起,电影有了声音,电影从单纯的视觉艺术变为视听艺术,从此蒙太奇不只是画面与画面的关系,场景与场景的衔接与组合,而且又有了声音与声音,声音与画面的关系,使电影的声音构成和声画构成有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我们通过讨论同一时间轴上声音分别与场景,镜头的关系来分析通过声音完成场景转换的不同表现形式。
(一)一致性
声音的一致性在如何有效的帮助画面进行场景转换有两种情况出现。在影片《公民凯恩》01:00:23处以掌声为媒介,前一场景是凯恩在家听完妻子演奏钢琴时一个人的鼓掌声,与下一个场景凯恩的支持者表示拥护的鼓掌声,再与第三个凯恩在为选举作演讲时台上台下人的鼓掌声相接,使家——小范围地点——选举演讲现场这三个由小到大的场景转换显得生动、流畅,此处音色一致的掌声作为一致的音响作为银幕时空转换的依据。
在前一画面段落结束时的声音与后一段落开始时的声音一致可以体现在这几种声音在某种特质上的趋同,如掌声在音色上的趋同。利用声音的一致性来进行场景转换,虽然画面上多个关联较小的场景在进行不断切换,影片丝毫没有“断裂”感。这种手法在保持影片情绪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压缩时间,推进故事发展。这样的设计还有另外一种作用,当影片利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声音的一致性进行场景切换时,这样可以通过转场构筑了不同空间在故事情节上的对比或类比意义,渲染影片情绪,这样的设计使声音有了更为深刻的涵义。
利用声音的一致性还有一种情况,当场景转换时,前一场景中应该有的音响没有出现,反而出现在下一场景的开头,而下一场景的开头恰好也是这一音响。例如影片《霸王别姬》,少年的小石头和小豆子在人群中和戏班子一起照相。之后画面定格,却没有照相的声音。随着闪光和一声照相声,画面切到了成年的小石头和小豆子在照相馆照相的静态相片,紧接着交代了成年的小石头和小豆子正在照相馆照相的场景,此时影片叙事时间已经到了“七七事变”前夕。前一场景中只有照相画面没有照相声音,将观众期待的照相声放在下一场景出现,将两个一致的照相的“咔嚓”声音由一个代替,并且设计在第二个场景开始,实现前后场景的巧妙转换。
当场景转换时,由于前一场景结尾处的音响和下一场景的开头处的音响一致,可以将两个音响合二为一并放在下一场景的开始处,来实现将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跨时空的转换。这里两个场景通过一个音响进行流畅转换,利用了观众对前一场景结尾处声音消失的不安和对下一场景开始处声音弥补的期待感,在这个心理过程中,两个跨时空的场景迅速切换,观众并不会感到突兀或者有出戏的可能,不得不说是一个匠心独运的设计。
在日常创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寻找、设计不同场景的逻辑关联,利用两个或者多个场景中一致的声音来帮助画面完成顺利切换,有效发挥声音的表现力和创新能力,创作者需要思考观众与影片声音的变化而产生的相应的心理过渡,来利用声音帮助观众确认和适应不同的场景中新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完成声音构思和对影片叙事结构的设计。
(二)类似性
在使用声音转换时空的方法中,利用不同声音在某种特质上的类似性,将场景自由转换是非常巧妙的一个办法。在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影片《紫色》中,在一个非洲和美国的场景转换中运用了不同声音在音色上的类似性完成场景转换。影片中叮当的雨滴声和同样频率的鼓点声连接在一起,雨滴声减弱,鼓点声渐强,画面也随着声音由喜丽家里转入喜丽妹妹在信中描述的非洲人民的生活景象。这里利用了雨水敲打在盆盆罐罐里的接水的声音和非洲木鱼敲打起来的鼓点声的音色相似性,将不同时空的画面进行了顺畅的连接,由于非洲场景是喜丽通过妹妹在信中所描述的文字而想象到的画面,此处的声音转场也巧妙地进行了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连接。
运用前一场景结束时的音响与后一场景开始时的音响在音色上的相似性来完成前后场景转换是相对比较普遍的用法。创作者将一个声音——雨滴声的出现作为一个契机,由主人公的耳边传达到内心,在想象的空间里美化,与想象空间中出现的另一个声音——鼓声实现完美连接。这样既满足了剧情的实际要求,也将主人公内心的感受用最直接的方式传达给观众。这种手法使得影片在形式上面的构思不仅仅是关注于影像自身,也充分调动声音、剪辑等因素,实现声音对现实空间与非现实空间的连接与改造,加强两个空间的联系。
利用不同声音在音色上的类似性来实现场景转换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用法。两个声音在音色、音高上具有相近性,但在力度上具有差异。例如可以为一个惊叫的镜头配上了在音色、音高上具有相近性,但在力度上要比人的惊叫声更强,更有听觉感受上的刺激性和冲击力的音效。声音用来掩蔽重要事件,从而塑造紧张悬疑的气氛,渲染影片情绪,加强戏剧冲突,并推动影片高潮。
在声音创作中,利用不同声音在某种特性上的类似性,将场景自由转换。这种运用主要强调寻找不同声音元素之间的共通点,相似性,通过声音的表现力可以产生富有新意的创造力和结构影片的能力。
后一场景的声音提前到前一场景出现,可以造成先声夺人的特殊心理效果。先于画面出现的声音能够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提示即将发生的事件,塑造激动和紧张的气氛。观众不由得会猜想声音的来源和即将发生的故事情节,或者此声音所表达的深层含义。这一手法强调即将到来的时空变化,预示事件的发展,这种提示造成激动或者紧张的气氛,引起悬念,有效的发挥后一声音在前一场戏中产生的效用和意义,是创作者积极将声音元素纳入剧作的体现。在声音创作中,由于声音在人脑中形成的形象不但可以反映出声源的内容,而且带有这个形象本身的环境和时代特点。我们通过对提前到前一场景的声音形象的有效塑造,可以在后一场景的画面未到之前,激发出观众头脑中对于这种声音的形象,把观众带到一个尚未发生的既定的故事环境之中,使得场景转换显得流畅自然,提前营造了不同场景的特定环境。
声音的淡入或者淡出指的是声音的逐渐出现和逐渐消失,用来表现银幕时空的转换或叠置。
影片《现代启示录》开场出现的是越南独特的热带丛林,几架直升机从上空掠过,不断投掷的炸弹爆炸,静静的气氛被打破,丛林中火光冲天。这一连串激烈的战斗场面只有极轻微的飞机马达声和直升机螺旋桨声,这种画面与声音不和谐的设计似乎强调了战争中的不稳定。随着画面中威拉德上尉面孔和战争场景的叠化,我们才知道之前描述的是威拉德上尉脑海中回忆的越战场景。渐渐地随着战争中直升机螺旋桨声的淡出,上尉家里天花板上的风扇叶片的旋转声音的淡入,画面中战争场面的逐渐淡出,威拉德上尉家里的场景淡入。观众也切身的由威拉德上尉的精神世界转为回到现实的家中。这里利用了直升机螺旋桨的声音和风扇叶片旋转声音的相似性进行了主人公回忆中战争场景和主人公现实中家里场景的转换。
利用声音的淡入或者淡出来表现银幕时空的转换或叠置更多的指的是场景间的交叉淡入或者淡出,是指前一声源的淡出同时后一声源的淡入。对于声音部分,即将消失的声音会被铺在即将出现的声音之上。在刚出现的声音响起来时,即将消失的声音会淡出,很像画面叠化。该手法一般与画面的渐隐渐显一起表现。比如用于闪回场景,现实生活中的声音淡出,回忆场景的声音淡入,表现人物进入往事的追踪,帮助观众从现实世界中回到对往事的追忆中。
声音的切入/切出指声音在画面中的突然出现或突然消失。通常与画面的场景切换一致。影片《紫色》通过21个镜头在喜丽位于美国的家,非洲部落,农场实现了密集的场景切换。这三个场景依次迅速循环切换,不同场景所对应的声音也随着画面同步切入/切出,为了保证一定的连续性,在整个片段中有持续的非洲本土音乐。
声音的切入/切出通常与画面的场景切换一致,有时也可用来进行特殊的银幕时空转换,使得画面内容的组接变得快捷、果断。影片可以在这种紧凑的节奏推动下迅速进入高潮,气氛达到高度统一,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声音创作中,当我们需要以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相关联的事情来交代影片情节,推动影片高潮,可以利用平行剪辑的方法,在多个叙事时空交插进行,使声音同画面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果断的切入/切出,实现空间的转变,配合循环的场景转换,随着节奏的逐渐加快,画面与声音的表现力大大超越了这几条主线单独的平铺直叙。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多个场景的声音切入/切出会需要一段连续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联结这个片段,由于每切换到不同的画面,声音会有相应的场景变化,“断裂感”比较明显,这个连续的音乐的运用不但将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转换巧妙的连接起来,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心理上没有断裂的感觉,完全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气氛之中。
前一画面出现的声音保留出现在后一画面开始处,在将两个画面之间的时空关系衔接起来的同时,并暗示前后两个画面段落的关系。当前一个画面结束,声音却作为画外音保留且延续时,声音暗示观众虽然时空发生了变化,但上一个事件还在继续,这个事件产生的影响与下一个场景有内在的关联。下一个场景的事件发展也就显得顺畅自然。这有利于两个场景情绪的完整统一,也加入了剧作层面的构思,使声音在场景转换的自然连贯的基础上多了参与剧作的深刻意义。在声音创作中,我们将前一场景的声音保留滞后在后一场景,往往要交代“一切还在继续”这样一个隐含的叙事含义,在两个内在关联密切,有一定的关系存在的场景之间,我们不妨利用这一转场手法,由前一场景搭一个“声音的桥梁”过去,巧妙地将故事氛围,观众的心理反映引渡到下一个场景,加深观众对后一场景的心理认同。
在影片《公民凯恩》中,两个场景通过监护人的一声“圣诞快乐新年快乐(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的问候,我们知道凯恩的监护人现在已经老了20岁,凯恩也由幼年的孩童变成了成年人将长达20年时间划分的场景流畅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让观众明白20年已经过去了。
在这个例子中,两个具有时间差的场景利用人物对白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完成了场景转换。这里的对白可以是人物之间单纯的对话,也可以是一问一答。通常,依靠人物的对白进行场景转换,保证了人物语言的连贯性和观众心理接受的完整性,此时画面无需过多交代,独具匠心的声音大大的压缩时间,实现跨时空转换,可使两个场景达到自然切换,对紧凑影片结构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利用对白的一致性进行场景转换可以突出人物情绪的变化,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令人物性格更加丰盈。手法既精炼,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声音在叙事上的潜力被充分挖掘利用,成为结构影片剧作的一个元素纳入了影片的整体构思。
运用内心独白这种方式来转换场景,在关注人性的影片中是比较多见的。用人物自己的口吻来讲述自己的经历,影片更多的注重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内心世界的读解,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一条连续的人物独白下,场景的转换随着语言的内容实现相应的切换,通常这些场景都伴随着大量的时空转换包括人物事件环境等多种元素的更迭,在两个场景间做其他转场方式的运用很难达到独白这样的效果。人物独白站在一定的高度在展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比较直白地把内心世界暴露在观众面前的同时,囊括多种形式多种可能性的场景切换。时间上相对较长,甚至有的影片由人物内心独白贯穿全片。人物旁白也同样适用。在声音创作中,需要大量的场景来展示一个人的经历或者某个历史事物或者事件的发展,不妨利用内心独白或者旁白来结构影片,实现场景的流畅变换。
利用声音,通过时空的统一和情绪情感的统一,从而把时空跳跃的画面衔接在一起获得某种完整性是极为重要和有意义的。这种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如何将声音转场运用到日常的创作实践中成为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创作者进行影片的总体艺术构思及实践时,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外,应该把观众对于艺术感受的心理过程放到第一位,在带给观众视听愉悦的同时,也可以帮助自己完成创作意图及思想的传达。■
[参考文献]
[1] 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562.
[2] 伍建阳.影视声音创作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346.
[3] 林达悃.影视录音心理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