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北秧歌文化生态系统的发展研究*

2016-07-12 08:07薛晓旭
黄河之声 2016年3期
关键词:发展

薛晓旭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关于陕北秧歌文化生态系统的发展研究*

薛晓旭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陕北秧歌是我国著名的秧歌流派之一,被我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大量观众。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艺术的进步,陕北秧歌文化生态系统也产生了相应变化。本文对陕北秧歌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同时从“走街型”向“舞台型”转换、娱乐型向专业型转换等方面简要介绍了陕北秧歌文化生态内容的发展特征,也介绍了如何对陕北秧歌文化生态保护信息系统进行构建,以期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及传承。

关键词:陕北秧歌;文化生态系统;发展

秧歌是我国早期人们娱乐方式之一,最早出现于我国宋代时期,经历了明、清等朝代,并于新中国建立之后得到振兴。陕北秧歌文化在振兴与传承过程中,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影响,陕北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态也受到了相应冲击,大量以口头传授以及行为艺术作为主要传承方式的民间文化逐渐消亡。故而,为了保证陕北秧歌文化得以保留、传承以及发展,必须将文化生态理论作为基础,进行系统化管理。

一、陕北秧歌简述

秧歌是北方地区较为主流的秧歌舞蹈形式,流传范围较广,影响也较大,自身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其动作是以农民劳作过程中动作为基础,模仿而成的舞蹈形式。最初含有祝祷以及祭祀等较为神秘的含义,之后经由改变以及装饰,其性质也逐渐转化,成为适宜于全民健身的一项活动,也成为了具有民众代表行的民间娱乐性艺术,其可以列为深受人民喜爱的草根文化之一。秧歌在北方地区分布较广,人们对陕北秧歌的称呼也有所不同,如“闹秧歌”、“闹阳歌”以及“闹社火”。我国共有四大秧歌体系,其中之一便是陕北秧歌,其余还有河北秧歌、东北秧歌以及山东鼓子秧歌。陕北秧歌主要分布于我国陕北高原及其附近区域,如陕北的绥德以及米脂等地。春节时期,各村都需要组织秧歌队伍进行演出,演出之前需先至寺庙内参拜神明,并敬献歌舞,之后逐日逐家进行表演,也可称为“排场子”,以此希望将福气送至各家。陕北秧歌当中蕴含着陕北人们的激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也蕴藏了陕北当地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秧歌文化,并在时代的变迁过程中,不断蜕变与丰富。

传统陕北秧歌的表演形式以“扭”为主,所以也被称为“扭秧歌”,即由部分人利用锣、鼓等乐器作为配乐,表演人员将腰部作为中心点。头、上体以及双臂都随着音乐大幅度摆动。而腰部以下,双腿按照“十字步”移动,无论是前进、后撤、左移还是右跃都保证上下和谐,而且步调保持一致,形成彩绸与彩扇上下飞舞的状态,热闹异常。部分地区在表演秧歌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演唱。除了扭秧歌之外,陕北秧歌中还有两个标志性的物品:伞与虎撑,伞寓意保护百姓,而虎撑则寓意消灾去病,这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文化生态内容变迁中陕北秧歌变化特征

(一)由“走街型”转化为“舞台型”

传统陕北秧歌的舞台主要以街市为主,街市较为宽敞,加之极为热闹,陕北秧歌搭与之配更能突显其热闹与娱乐性。受舞台的影响,传统陕北秧歌的表现形式也以“走街”这一形式为主,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便于人们直接观看与参与,具有良好的互动性,使其更为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但该种表演方式也有一定缺点,即因为其属于“走街型”表演方式,而目的是为了令更多人参与与观看,导致表演人员并不能体现更多秧歌表演方面的变化,限制了艺术方面的发展,使得其变化形式逐渐减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走街型”的陕北秧歌数量逐渐少见,更多的表演人员倾向于将表演场所移动至舞台,将宽阔的走街型秧歌转化为表演型舞台秧歌。然而,这也令人们对陕北秧歌表演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也需要表演人员不断提升自身水平。由于将表演放置于舞台,传统秧歌中基本没有变化的“十字步”动作便无法满足观众需求,如果表演人员仅仅表演“十字步”会显得过于单调,必须增加其他更为复杂的舞蹈动作,且不断切换,从而使陕北秧歌这一民间文化内容得到丰富,艺术感更为强烈。

(二)由娱乐性转化为专业性

陕北秧歌的文化内容以及动作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再体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其目的是为了令人们的心情更为愉悦,娱乐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对生活的热情。这一目的使得人们对活动的参与仅限于看热闹,只是感受其所带来的气氛,对秧歌本身及其内在文化并不了解。而表演人员自身对着装、步法以及动作要求也不高。这种心态自然不利于陕北秧歌文化长期发展。但随着陕北秧歌舞台的转化,其自身性质也产生了本质变化,而观众对表演人员舞蹈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如今,陕北秧歌的表演趋向于正式化。表演人员在表演之前需对服装进行选择与搭配,而秧歌队伍在表演人员的选择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并在选取之后对表演人员进行一定培训,这使得各个秧歌队伍之间形成了一定竞争性,而陕北秧歌也成为了一项具有竞争性的表演节目。陕北秧歌的娱乐性逐渐淡化,而专业性大大加强。随着各个专业队伍之间竞争意识愈发强烈,陕北秧歌也会得到更为快速地发展。

(三)由传统转化为现代

传统陕北秧歌现代化,具体表现于以下方面:其一,乐器方面。传统陕北秧歌所使用的乐器逐渐被现代潮流的音乐乐器所替代。传统秧歌的配乐乐器以铜锣、大鼓以及唢呐为主,演奏方式也无非鼓、吹、敲、打。至于现代陕北秧歌,添加了现代音乐的部分乐器、节奏以及曲目,从而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以及爱好者,也为陕北秧歌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舞蹈动作方面,传统秧歌舞蹈动作较为单调,艺术感不强。而现代秧歌不仅继承了传统秧歌的步法以及动作,同时也结合了其他舞种部分舞蹈动作以及表演方式,使得现代秧歌的舞蹈形式更具美感。同时还增加了部分节奏明快,且动作幅度较大的现代舞蹈动作。不仅如此,现代秧歌并非仅融合某一种或是某一类型舞蹈,而是兼收并蓄,糅合了多种不同种类秧歌以及舞蹈的动作。

三、陕北秧歌文化生态保护信息系统的建立

陕北秧歌是特定文化背景以及地域所衍生出的艺术形式,其具有如下文化特征:古朴、典型以及独特。但如今受到现代先进技术的冲击。若要陕北秧歌继续发展,便需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设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建立陕北秧歌文化保护系统,创建计算机以及手持设备终端。使得人们通过网络以及手持设备登陆后,便能浏览有关陕北秧歌的内容,从而利用信息技术保证了陕北秧歌的发展以及传承。

设计人员建立完成文化保护信息系统之后,也可建立以下模块完成资源共享:第一,建立用以学习秧歌文化生态系统的模块。利用该模块,表演人员可将自身表演视频上传至网络当中,学习人员或是爱好者通过手持设备或是计算机终端进行浏览或是下载,并以此作为教材学习。第二,舞台预约模块。学习人员与爱好者仅仅依靠视频无法大幅提升自身表演水平,因此需要预约表演场地或是练习场地,直接在舞台之上进行表演以及训练,积累舞台经验,从而有效提高自身表演水平。不仅如此,表演人员也可在某一固定场地定期对爱好者或是学习人员进行培训,而爱好者以及学习人员也可通过预约功能与表演人员进行交流,接受统一的指导以及培训。第三,资源传递功能。可以邀请陕北秧歌的传承者或是名师讲解陕北秧歌的精髓内容,解决学习者学习过程普中遍遇到的问题,使得学习者与爱好者不仅学习了陕北秧歌的表演内容以及表演方式,还领悟了其中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随着时代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陕北秧歌文化也出现了变化。更具艺术特色,也更具美感,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融合。现代人应将陕北秧歌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得陕北秧歌不仅能够被传承,其内容也可以得到不断地丰富,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

[参考文献]

[1] 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陕北秧歌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01:4-7.

[2] 季中扬.陕北秧歌的百年遭遇与民间艺术的现代命运[J].艺术家,2014,01:191-195.

[3] 高鹏飞.陕北腰鼓运动的历史变迁与传承研究——以安塞、横山腰鼓为个案[J].体育与科学,2014,03:78-82.

[4] 雷娟娟.基于文化传承保护的陕北秧歌文化信息保护系统构建[J].电子测试,2014,23:148-149.

[5] 侯贝贝.浅谈陕北秧歌服饰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6,03: 93.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陕北秧歌传承与保护研究》研究成果(14Jk1804)

作者简介:薛晓旭(1971-),女,陕西绥德人,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陕北民间音乐文化。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