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南铁
卷首语
文史的意义
徐南铁
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我想查一查“文史”这个词的含义。没想到的是,在《辞源》和《辞海》的词条里都没有找到它的身影。再到《现代汉语词典》里查,居然也没有见到它。后来又在《简明社会科学词典》里寻找,还翻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仍然没有找到。看来“文史”只是一个相对固定的说法,还没有形成精准的概念和释义而成为一个词。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文史”的使用其实已经习以为常。国内有好几种高端的文化杂志就是以“文史”命名,学术界、教育界也早已形成“文史类”这种概要性表述。文史的研究机构更是气势盛大地开展各种活动,社会生活中甚至有了“文史工作者”这样的称谓。这种辞书与生活的不对应,是语言文字的常态,应属于词典无法追上社会前行脚步的正常现象。
虽然有些学者对于在网上查资料仍有诟病,但是网上搜索的广泛性在当下确实无可匹敌。最后我进入百度,在互联网上输入“文史”这两个字。“百度”不负所望,显示出大数据的广阔气势。它先是从《汉书》找到一句话,将“文史”解释为“文书记事”;再以《文心雕龙》的一句话和杜甫的一句诗为据,将“文史”视为“文学、史学的著作或知识”;又从《新唐书》的一个分类目录而将其释为“诗话、文评之类的书”。这里表达的三种意思,确实可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例证。不过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到,数百年前的概括无法完全涵盖今天我们关于“文史”的理解和应用。比如说,我们关于历史的记忆和研究已经不仅仅依靠文字、图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像与音像的记录、制作正成为我们追忆、解读历史的重要载体,原野调查、口述史、史迹及器物的深入考察描绘,都因其客观性和直观效果而日益受到重视。因而我曾在省政协提出提案,建议在征集文史资料时,除传统地关注文字记录之外,还应当专门开展关于图像的资料收集。相比之下,声像的保存和收集更不容易,更值得研究文史的人关注。
正因为“文史”没有设置权威性的外延和内涵的严格边界限制,社会的理解难免有些随意。前不久,我到珠江三角洲某地参加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讨论,规划中有建设小型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的项目设想,但是目光只是投向民国以前,停留在那些早已远去的人物身上。当地在改革开放之初有许多先行一步的史实和史料,在中国当代史上留有堪称重要的一笔,却没有进入制定规划者的视野,不能不说这与我们对“文史”的理解不全面有关。
文史研究应该是关于文化的历史研究,是衔接当下与历史的纽带。我们从文史入手,由脚下溯源而上,沿途寻找、探究、反省社会前行留下的足迹,凡是与文化历史有关的,事无巨细,都是我们的观察对象,都是文史展示自己意义和力量的地方。伴随着时光的持续延长和目光的不断伸展,文史研究永无止境。
(本文作者为广东省文联原副主席,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