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与广东

2016-08-01 03:34秦柏柳
岭南文史 2016年2期
关键词:何绍基荣光

秦柏柳



何绍基与广东

秦柏柳

何绍基(1799—1873), 字子贞,号东洲、蝯叟。湖南道州人(今道县)。为清朝一品大员、户部尚书何凌汉的长子。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授翰林院编修,十九年福建乡试正考官,二十四年年贵州乡试副考官,二十九年广东乡试正考官。咸丰二年(1852)四川学政,成绩斐然。五年因上时务十二意见书不当被免官职。先后主讲济南之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其后赴扬州指导《十三注疏校刊》事宜,晚年移寓苏州病殁,葬于湖南长沙南郊。

图一 何凌汉墨迹

何绍基学问渊博,诸经说文尤深,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于金石、书画、篆刻、历算皆有研究,尤以书法为世所宝。他的同乡挚友曾国藩在评价何绍基在“礼仪”、“汉书”、“说文”、“诗词”和“书法”五大领域都会留下“传世”之作。曾国藩说:“以余观之,前三者余不甚精,不知浅深究竟如何?若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1]这位“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2]的大书法家的成就与他的博学多才有关, 与他的勤奋实践, 勇于创新有关, 更与他遍游名山大川, 收藏金石墨拓, 寻访古人墨迹, 尊师好学,博采众长有关。从他留下的墨迹和诗词歌赋中也证明了这一点。本文阐述的是他三次作客广东,受岭南文化熏陶,感悟岭南文化魅力,以及受岭南书法家影响,使自己的书法艺术日臻成熟的经历。

何绍基在《先考文安公墓志表》记载:“公(何凌汉)由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拔贡,朝考一等,为吏部文选司七品京官。中式甲子科举人,一丑科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编修。”“1806年,清嘉庆十一年,何凌汉告假回乡接妻儿入京。是年,8岁何绍基的到了父亲身边”。[3]从此,“每以‘横平竖直’四字训儿等”。[4]何绍基由此开始受到何凌汉严格的家学教育和书法理论教育。“1807年秋,清嘉庆十二年。何凌汉充任广东乡试副考官,何绍基随侍。”[5]绍基与弟绍业本是孪生兄弟,但这次何凌汉出远门只带绍基,完全表明了“长”为贵的传统思想,对长子的重点培养是其重要责任。

何凌汉随队一路南下,不停的拜访亲朋故交,收集碑拓名帖,造访名胜古迹,让爱子绍基开阔视野,感受南北文化魅力。一到广州,就拜会了老友、湖广总督吴荣光。吴荣光(1773——1843)字殿垣,号荷屋,广东南海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湖南巡抚等。是一位崇尚帖学的书法家、金石学家。由于他出身盐商世家,经济实力雄厚,又是鼎鼎大名的收藏家,收藏碑版石刻达2000通之巨,并著有《筠清馆金文》、《筠清馆金石文字目》等著作。[6]当年何凌汉探花及第的时侯,吴荣光为得到何的墨宝曾苦等数个时辰。当何凌汉把爱子介绍给吴荣光时,吴格外高兴。为日后何绍基成为吴荣光的关门弟子奠定了基础。

图二 何绍基墨迹

道光十五年(1835),何绍基第11次回湘乡试,当时吴荣光在湖南任巡抚,又兼这次乙未乡试的监临。试前,何绍基就前往拜谒他,当年的毛头小孩,如今已是精壮男子汉,且在书法界已小有名气。考试结束后,吴荣光将其留在府中小住7天,将自己收藏的全部金石碑版字画以及诸多珍本、秘本藏书,还有自己的诗词,统统拿出来,任其浏览品鉴,临习题跋,还多次宴请他,与之探讨交流金石书法艺术和诗词歌赋艺术。对此,何绍基在日记中写道:

“七月二十一日,在长沙,午间谒吴中丞丈,到陈柏心、王太守、彭丈处,借观吴丈翁氏响搨《定武兰亭》,旧拓《皇甫碑》、《石鼓文》,董临《麻姑女史箴》,然不如东坡二帖为最妙,帖杂刻东坡自书诗文,奇恣各出,不如是何刻本。

二十六日,检行李及书字,早饭后方清。吴中丞荷屋丈连日催邀,因于午后入院署。

二十七日,荷丈出金石字画各数十件来,为题跋各件以后,按日送来,随到随看随题,剧鲜暇日也。

三十日,荷丈招饮又一村,出玉杯、玛瑙碗劝客,余几醉矣,以玉杯饷焉………晚看荷丈所藏宋椠苏诗施、顾合注本,作七古一篇。

九月初三日,午后出抚署,距二十六午后,整七曰,为看金石字画约四百余件,其碑帖类兰亭自枕秘本外,尚有八十余种,大约人间本亦具在是矣。”[7]

何绍基接触到如此多的金石书法和绘画精品,以及与吴荣光的交流讨论,还读到吴的诸多诗作等,对他来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和冲击,促使他不得不对自己以往在书学领域的审美视野、取法范围和视见眼力,加以回溯和反思。

道光十九年(1839),何绍基以正考官身份奉命典试福建,这时正好吴荣光在福建任布政使,两人又相见了。他在《闽中纪事》第七首中深情地感叹说:“爱士吴公尤慰籍,节麾重认白袍身。”他在这一句后面加了一段自注:“余乙未乡试监临为吴荷屋师,今适为闽藩,‘节麾’七字,即公见赠诗句也。”[8]老师当年诗中期盼,如今变成了现实,该有多高兴啊!“爱士吴公尤慰籍”,诚非虚言。这次相遇,他以“荷屋师授经图”为题,又写了一首五言诗,更深刻具体地回索了吴荣光等几位名师对他的教益和影响:

忆昔岁丙申,初对大廷策。蓬山许游翔,尘海任孤僻。

作赋不能丽,抱经思所择。馆师仪征相,时雨润甲宅。

每聆一义丰,足愈万言脊。微言大义兼,六经如日白。

入室南海公,讨论恒夺席。有如堂上乐,同音奏笙石。

我时但俯听,清风肃肱亦。自维驽骀姿,敢蹑骅骝迹。

如愚或同颜,数典恐类籍。南海本吾师,爱士早成癖。

门墙先后共,鸣叩大小荻。惟公于仪征,孔氏之雍赤。

执经四十年,匔匔抱古册。别来望北斗,朝暮不能释。

瓣香托图画,髭而疑可摘。繄余窘步趋,咫义经甄复。

旁人或嗤弞,见谓耽奇赜。缅怀邗上堂,沉思万端积。

图末倘许附,何异名书帛。秋风昨夜来,庭树色更易。

悢悢复有念,唶唶向虚壁。太息程司农,早作千岁客。[9]

与吴荣光的交往,不仅使何绍基扩大了文化视野,提高了鉴赏能力,升华了审美情趣,且进一步认识了自我的优长和不足,明确了努力方向,更重要的是对岭南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从而下决心把以往业余的书法爱好,当作一门学问来做,“自维驽骀姿,敢蹑骅骝迹”,为他后来在书学领域的成就,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诚如书评家梅墨生先生所言:与吴荣光的这段交往“这在相当程度上为他开创自我书貌奠定了视见眼力的基础。可以说,没有这段经历,就不会有后来的子贞之学、之书。”[10]这一评断十分中肯。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已半百的何绍基再次受到道光皇帝的青睐:“奉命典试广东。八月举行乡试。试毕,即启程北归,十二月初四日,始回北京复命。何绍基生母廖夫人于十二月初五日去世,享年82岁”。[11]这是他中举后以官员身份第一次到广东,他的故交朋友人人都为他感到由衷的喜悦和高兴。五月二十八日,其好友张穆、王雁汀等32人在顾炎武祠举办祭顾诞辰后,专门为何绍基岭南之行举办盛宴饯行。

何绍基一路轻风,山河美景尽收眼底,欣喜之余写下许多优秀诗篇。仅《怀都中友人诗》就有25首之多,张穆、王雁汀、梅伯言、潘季玉等人都有所念。如写给潘季玉的诗:“师门科第笏盈床,吏隐君偏托太常。古寺狂游春已遍,养闲翻为觅诗忙。”[12]写给蔡小石的诗曰:“清贫史馆意萧然,勤苦才从太学迁。古画奇书环四壁,冷吟闲醉又三年”。[13]在思念朋友的同时,更加思念年过古稀的母亲,他在《出门》一诗中写道:“出门逾一月,思母有万端。夜眠可安枕?晨饭可加餐?孙曾虽绕膝,能否解怡颜?姻戚来过从,笑语可增欢?伺闻使命下,预计别离难。棱棱一片石,突置方寸间。雨淋与日炙,措置不得安。何当冰雪天,速令使车还。慈颜一笑慰,化此坚且顽。”[14]从诗中看出,何绍基不仅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令人尊重的挚友和大孝子。

俗话说, 船到郴州止, 马到郴州死。何绍基一行顺湘江而上直到郴州后便改旱路,过梅岭(又称大庾岭),到达湖广交界的重镇珠玑古巷。珠玑古巷全长1500米,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创建于唐而盛于宋,是梅岭古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先后从南雄珠玑巷南迁到珠江三角洲一带共有164族、73姓。因此,这里被称为是珠江三角洲的发祥地,是海外千百万华侨的祖居。在参观古镇后,何绍基到武江瞻仰了一代名丞张九龄祠,并写下《张文献祠前古梅》诗作条幅留作纪念。当他乘船顺北江而下时,又写下《上船》,诗云:“晨餐來雁亭,暮宿寄梅馆。梅花本非时,雁信亦何缓!行人数亭堠,长长复短短。陆行七千里,有似弓引滿。今日上船行,滩水疾如笴。艰难暑雨情,至此成潇散。砚渴但思饮,衣垢急须浣。柔檎雁声来,山云如客懒。”[15]

图三 何绍基墨迹

年富力强的何绍基游历于山水之间,寄情河岳之中,徜徉于摩崖古碑之中。到达英州后,他游览了观音岩摩岩石刻,挥毫写下《观音岩》诗:“日气炙山腳,雷声出岩中。急雨不破碎,一片落吾篷。霅然包卷去,不知何处风?夜色黑如墨,岩罅寺灯红。”[16]接着又写下《英州》长诗,诗中写道“古来但有灾异奏,臣今创写《流民图》。耳闻目睹图尽具,形色惨异声悲呼”。[17]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人民的热愛,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充分体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善良厚道、品德高尚的精神风貌。

“舟中毒热不可稽,五更梦醒闻荒鸡。泉声到枕方吾徯,与二三子相抉携。飞来之寺与山齐,北禺俯视南禺低筛。及日未出快攀跻,拾级转上如天梯”。“石壁百尺光流黎,留此馀恨惑簮笄。百乌不敢来翔栖,滚声洞口空悲凄。”[18]是日,他借住在飞来峡中的村庄中,天未亮就开始登飞来寺,并写下这首《晨登飞来寺》诗。他们还游览了飞泉寺等,饱览了岭南风光和北江沿途胜景,写下许多诗篇。于六月底到达广州,便住进好友藩仕成的海山仙馆。

潘仕成(1804—1873),字德舆,祖籍福建,世居广州。他继承家业经营盐务,以至洋务,还酷爱读书且心地善良,有济世扶贫之心,博古通今,善书法,爱好收藏古迹字画。道光十二年(1832),潘赴京应试,中顺天府乡试副贡,由于他捐巨资救济北京周边的灾民,被道光帝钦赐为举人,特授刑部郎中,成为时任吏部右侍即兼任顺天府尹的何凌汉的好友,也就成了绍基的书道上的好友了。所以,这次何绍基典试广东自然成为潘氏的座上宾,住进了他的海山仙馆。

当潘仕成请他挥毫题词时,何绍基欣然命笔,写下一副对联云:“无奈荔枝何,前度许迟今又早;又欲摇舸去,主人不饮常客醺。” 此联紧扣“荔枝”感叹,说荔枝原本答应晚几天熟,却又偏偏提前了,教我总赶不上。何绍基回想第一次随父亲来广州没能吃上新鲜荔枝,而这次又没能吃上的感叹,因此,一个“许”字别有一番风趣;而下联中的“不饮”与“常醺”,写明了岭南人不胜酒力,而出生在湘南道州的他,虽酒力不错而常有喝醉的情景。

在八月的乡试到来之前,为了避嫌,何绍基一行搬出了海山仙馆,在附近租房办公、吃住。已经过实践考验的他,对主考“乡试”可谓轻车熟路。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的关门审阅评卷,录取新秀诸事基本完成。

一日,广东总督泽达差人请他到总督府赴宴。何绍基素来是“志不同,不与谋” 的文人,他与总督泽达从未有过交往,且他早就听人说过,泽达是个奸侫之徒,仗着自己是满洲正红旗人这层关系,骄奢淫乱,搜刮民财,为所欲为。他当即就拒绝了泽达。可第二天,泽达亲自登门求见,面对这种情景何绍基也不敢怠慢,便连忙请泽大人赐教。泽达毫不客气地说,久闻先生大名,请挥毫求幅中堂。何绍基见是来求字的,便立即推诿道:“诺大羊城人才济济,我岂敢在总督大人面前搬弄笔墨。”泽达没有想到他如此不给面子,但也不便当面发作,只好灰溜溜地走了。据说,正是这件区区小事,为何绍基日后的仕途埋下了祸根。

广东的九月依然天气炎热,何绍基已经完成学子选拔任务。九月二十日,潘仕成在海山仙馆设宴摆席,为何绍基一行举办庆功宴。何绍基异常高兴,一口气写下《九月二十日潘徳舆招饮海山仙馆,即事有作》四首,其一云:“主客携尊共一痴,明窗读画且谈碑。缕成书苑千家石,笼得才人几辈诗。能使古贤依我活,感怀时事更谁推。肯教白日堂堂过,跌宕还思幼好奇。”[19]当时,文海楼下壁间,嵌有摹古帖《碧纱笼处留过客》诗,《海山仙馆丛书》釆编得很精奥,特别赞扬潘氏对增修贡院号舍及修学使署所作出的贡献。在另一首诗中,他还劝曾当过广东盐运副使、现赋闲在家的潘仕成重新出山。诗中写道:“看山欲遍岭南头,送尽人间烂漫秋。花气化云成宝界,海光如镜照飞楼。千林暮色生凉思,一发中原感客游。风浪无声天浩荡,可能容易着闲鸥。”[20]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两人的友谊是非常深厚的。

何绍基在潘仕成的陪同下乘船到南海,先是参观了已故老师吴荣光的家乡,尔后兴致勃勃的登上西樵山。西樵山乃广东省四大名山之一,在方圆四十华里范围内,有八处村落,七十二座山峰,大小瀑布二十八处,奇岩异洞遍布。还建有白云古寺、观音阁、云泉山馆、三湖书院等古迹。其摩崖石刻中的140多题更是让他留连忘返。当日,这位对联高手给白云寺写下:“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亦禅心” 对联。此外,他又写下《叶东卿丈约游白云寺》、《登观音阁》、《云泉山馆》等五首诗,表达了他对岭南山山水水的向往和眷恋。

在南海伍氏远爱楼,他还观摩了所藏的《黄庭经》、《潘氏北云麾碑》、《朗官壁记》、《伍氏化度寺原石》等,这些都是海内书法孤本,是何绍基第一次见到,激动之心难以言表。为此,他写下“我来持节釆儒风,经术居然盛粤东。群彦好将图卷视,津梁学海有前功” 。[21]还有《题庄滋圃协揆传经图》诗等四首。特别是《黄庭经》,为右军小楷代表作,此帖因以潇洒俊逸、清丽妍妙见长,很少有人关注它古拙与篆分意度的一面。何绍基慧眼识珠,与常人之说迥异。他在《跋旧拓肥本黄庭经》中写道:“观此帖橫直撇捺,皆首尾直下,此古屋漏痕法也。二王虽作草,亦是此意。唐人大家同此根据,宋人虽大家,不尽守此法也。今世《黄庭》,皆从吴通微写本出,又复沿模失真。字势皆屈左伸右,为斜迤之态,古法遂失。元晕明书家皆中其弊,苦不自悟者凹,由不肯看东京巨、六朝各分、楷碑版补,致右军面目,亦被掩失久矣。试玩此帖,当有会心处,然从未习分书者,仍难与语此也”。[22]至此,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了“古屋漏痕法” 之说。

图四 何绍基墨迹

后日,何潘一行又到了顺德大良,游览了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晖园。该园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原名“天章阁”。后归清乾隆进士龙廷槐,更名“清晖园”。在这里何绍基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挥毫写了“清晖园”三个大字作牌楼名,“清晖园”门楣石刻一直沿用至今。[23]

十月,何绍基不仅要回京复命,80多岁高龄的母亲亦重病在床。但尽管如此,在北归的首站清远,他仍让县令马芝庭陪同重游了飞来峡中的飞来寺,写下《飞来寺敬观先公丁卯年诗卷,次原韵书后》。诗中深情的回忆了第一次随父何凌汉来岭南的情景,以及在父亲的教诲中茁壮成长的经历,从而成就了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父子两代人成为广东“典试”的佳话,这恐怕在几千年的封建中国也是不多见的。 在飞泉寺覃溪还补书东坡题名,并写下《飞泉寺覃溪补书东坡题名诗》,诗云“覃溪自谓学道人,千载径叩东坡门。题名补刻知本根,撑骨藏肉波峭存。偃松屏落伍氏轩,乌云落日荒秋噋。擘窠尚有雪浪盆,三百载前古墨温。此石奚足栖坡魂,精灵海上空吐吞。”[24]这首诗的碑文是何绍基手书,1995年我游飞泉寺时曾见过,后来有无被山洪摧毁,不得而知。

十二月初四日,何绍基回到京城复命,初五日其生母去逝,享年82岁。此后何绍基丁忧三年。

离开仕途已多年,潜心研究书法的何绍基已今非昔比,通过不懈努力和书法变革创新之路,将碑学书法审美原则全面落实到各书体领域,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崭新书体——“何体”(亦称“蝯书”)。他的岭南好友潘仕成、龙兰簃等更是想念久别的“蝯叟翁”。或许是弥补上次来粤没有游历港澳的不足,何绍基决定在有生之年作一次香港、澳门行。因此,就有了何绍基笫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感受岭南文化的经历。

图五 何绍基墨迹

同治二年(1863), 何绍基从长沙出发,直奔广东。在澳门停留一天,转了一圈。次日又乘火轮到香港。香港著名书艺界名流陈亚苏、董文卿等到码头迎接 。香港华人会馆为何绍基一行举行隆重欢迎会。香港各界著名人士,以及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驻港友人共100多人参加宴会。宴会厅里掌声热烈,文房四宝早已摆好。让何绍基感动的是,当时粤港澳一些巨富商贾竟传何绍基的字有“辟邪”作用。所以,他毫不推辞,即提笔蘸墨,回腕运气,挥亳写下“香港友人”四个大字,笔势恢宏,情深眷眷。

何绍基抬肘运气,回腕作书的奇异之法,让在场的人十分惊讶。有友人当场想模仿试之,何绍基将笔递给他,友人拿笔抬肘,刚要回腕,手笔便抖了起来,片刻笔便掉落纸上,好不尴尬。何绍基拿起笔,笑着说,“悬笔回腕,乃我之习惯,久则成自然,精则见工夫, 非一日之能。若学此法,必先练腕肘之力”。当场,他让人端来满满一盅酒搁在他肘弯之处,屏住呼吸,不动声色,手中狼毫一番挥舞,急缓舒行,轻重曲直,似轻云直上,如龙蛇曼舞。眨眼间一幅“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对联便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对他这种独特的执笔方法,感到非常惊讶。有人当场要拜他为师,向他学习书法。这晚他尽情挥毫,有求必应,尽量满足众人的需要,直到子夜时分才结束。[25]

何绍基一行在香港停留两日,加上澳门一日。三日里既让他开了眼界,也让他的墨宝在港澳友人中产生了深刻影响。激动之余,他创作了《乘火轮船游澳门与香港作》,诗云:“水激水沸水转轮,舟得轮转疑有神。约三时许七百里,海行更比江行驶……一日澳门住,一日香港息。……谓余书有辟邪用,试悬老腕惊群酋……万怪鱼龙窥醉墨,近仙楼与杏花楼”。[26]

诗中看出,港澳之旅是愉悦而开心的,颇有收获。但也从中看出大清王朝的封闭与落后,更显现出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员外”们不关心“国事”,对一些基本常识缺乏了解。可见,在他的生活中,除“临帖”写字,吟诗作赋,便无其他了。此去离开广东后,直到七十五岁逝世,一代宗师何绍基再也没来过广东。

但是,何绍基书法在中国书学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据史料记载,曾与他交游的人物多达数百人,遍及当时的政界和书学各界。所以晚清以后,习何书者甚众,其中有影响的书法家包括:李瑞清、郑孝胥、谭泽闿、谭延闿、齐白石、郭风惠、舒同、方毅、沙孟海、潘绶、吴子云等。

注释:

[1]《何绍基传世墨宝研讨文论汇编》卷1,第19页。

[2]清代杨翰《息柯杂著 》中语,见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238页。

[3]《湖南历代文化世家·道州何氏卷》,湖南人民出版社,第306页。

[4]何绍基:《何氏族谱》,第280页。

[5][6][11]《湖南历代文化世家·道州何氏卷》,湖南人民出版社,第308、79、313页。

[7]《何绍基诗文集》,岳麓书社出版,1992年版,第1099-1100页。

[8][9]《何绍基诗文集》,岳麓书社出版,1992年版,第155页。

[10]《中国书法》,第192期,第36页。

[12][13][14][15][16][17][18]《何绍基诗文集》,岳麓书社出版,1992年版,第287页。

[19]《广东名胜古迹辞典》,湖南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814页。

[20]《何绍基诗文集》,岳麓书社出版,1992年版,第291页。

[21][24][26]《何绍基诗文集》,岳麓书社出版,1992年版,第695、292、572页。

[22]《何绍基书论选注》之《跋旧拓本肥本黄庭经》,第41页。

[23]《广东名胜古迹辞典》,湖南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814页。

[25]张国权、王金梁著:《翰墨东门》,湖南美术出版社,第201-202页。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书法家协会)

猜你喜欢
何绍基荣光
涵抱万有
——何绍基特展
追寻“荣光”
百年荣光
荣光
百年荣光庆华诞
图说书法(187)
「寿苏」与「访苏」 何绍基对苏轼影响的接受与容纳
何绍基《一川千古行书联》
“清代书法第一人”的“后进”市场
您是我的幸福是我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