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 虹 宋 戈
解构与重组:好莱坞动画电影中地方文化表现方式的转变与启示
文/石 虹宋 戈
将地方文化融入动画电影中,是好莱坞动画创作青睐的表达方式。在上世纪的《阿拉丁》《花木兰》《埃及王子》等作品中,地方文化单一化、指向性强的表现特点明显,而当下的动画电影《超能陆战队》《疯狂动物城》等作品中,地方文化表现得更加分散化、多元化,这体现出好莱坞在动画创作思维上的转变。本文通过对这种现象发生的时代和文化背景进行研究与分析,思考这一变化趋势对当前国产动画电影创作带来的启示。
好莱坞动画电影地方文化表现方式解构与重组
地方文化与动画创作的结合一直是动画创作者与文化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一方面,地方文化能为动画创作提供丰富的题材灵感与造型来源;另一方面,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能对地方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一部动画影片包含了体验化元素、角色故事、精神内核三个层次,最外层的体验化元素是为观众提供直观感受的视觉与听觉元素;中间的部分是经过编译的、系统化的角色故事;最内层的精神内核则是能引起人们内心共鸣的核心部分。
回顾好莱坞动画作品,对地方文化的运用都是经由这三个层次进行具体表现的,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其表现方式也由最初对整体地方文化的简单模仿与再现转变为解构后再重组的方式:将地方文化按由外到内的层级关系解构为外化表现元素(包括地方文化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如自然风貌、建筑风格、服饰造型、民俗风情、民间工艺、音乐等)、人物与故事元素(包括历史传奇、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等,以一定的逻辑性组织,调动文化的外化表现元素合理展开)、精神价值元素(经由民众在长时间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思考总结,积累形成的对世界、人生的思维方式,对道德、观念的价值取向等,由前两个层次共同构建传达),并把解构后的这三类文化元素依照动画电影由外到内的体验化元素、角色故事、精神内核三个层次进行一一对应式重新组合,完成不同地方文化间的重组表现。
1.对欧洲童话的模仿与再现。在早期的好莱坞动画电影《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灰姑娘》中,主要是对欧洲童话原封不动地模仿与再现,并未出现对地方文化解构与重组的表现。影片中角色的服饰或建筑表现出明显的欧洲中世纪美学风格,由角色的二元对立所发展出来的故事情节,揭示出当时的阶级制度,以主角历经磨难后,在他人的帮助下获得圆满为结局。这类作品中的角色通常具有单纯、善良的共性,故事情节常理想化、完美化,用来传达原著文本中宗教文化“真善美”的意识形态,从而为观众带来精神世界乌托邦式的完美体验。
2.单一地方文化的外化表现元素、人物故事与美国精神的重组。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紧密,好莱坞动画电影中开始出现本民族精神与其他地方文化融合的现象。在对某种地方文化进行了解之后,将其外化表现元素、人物故事元素与美国式的文化精神进行了重组。
一方面,这些影片在题材的选择与造型风格的确立上,都广泛吸纳当地的文化元素,借助角色造型的民族特色、建筑空间或自然景观等的展现,以单一性、指向性强的特点表达出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某种地方文化现象。例如,出自阿拉伯民俗故事《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丁》,在服饰造型上,使用阿拉伯传统服饰中的长袍、披风、白帽、头巾、头箍等元素;来源于中国北魏叙事诗《木兰辞》的《花木兰》,影片中木兰的造型运用东方古典女性的审美标准,柳叶眉、丹凤眼、朱唇细腰;以《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的故事为蓝本的《埃及王子》,展现出代表高度秩序与永恒稳定的埃及宫殿、金字塔等建筑造型等。
另一方面,这些影片都依照原著主要情节与戏剧矛盾指定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编排来塑造典型的角色性格,展现出美国的民族气质与精神价值。如《花木兰》中,重点描写了木兰为追求自我价值而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后,在同伴的帮助下运用智慧与勇气,战胜单于领导的北方匈奴的情节,充分体现出美国文化中自由平等、乐观自信、勇于开拓的精神内核。
3.单一地方文化的外化表现元素、原创故事与美国精神的重组。进入21世纪后,创新意识被推到了文化发展战略的前锋,毫无新意地依照原著的故事情节走向创作的作品,已无法成功吸引大众的眼球。此时,好莱坞在运用地方文化进行动画电影的创作上,已不再局限于取材现成的人物与故事原著,而是以原创故事的方式,将某一地方文化的外化表现元素按原创故事情节的需要进行组合,以更加细腻、精美的方式对本土文化精神进行包装。
如梦工厂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系列,用原创的故事讲述了中国大熊猫阿宝发现自我、寻找自我、肯定自我的故事。片中以笼统的中国古代为时代背景,展示出多种文化外化表现元素,如中国功夫的各种套路和武学修为、中国燃放烟花的风俗习惯,以及《功夫熊猫2》中的民间剪纸风格片头,《功夫熊猫3》中由二胡、琵琶等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配乐等,塑造了一个向往个人英雄主义精神价值的功夫大侠形象。
迪士尼与皮克斯的动画电影《勇敢传说》,则创造出了一位热情、奔放的红发公主梅莉达,为弥补过错拯救家园,寻获勇气真谛的故事。影片在美术设计、音乐编曲上都以中世纪苏格兰地方文化风格为基础,以追寻自由、独立的美国精神价值为出发点,刻画了一位勇往直前、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蓝天工作室制作发行的现代题材动画电影《里约大冒险》,以一只原本作为宠物且丧失飞行能力的公金刚鹦鹉为主角,为了进行人工繁殖被迫离开美国的家去到巴西里约热内卢,展开了一段充满异域风情的巴西冒险之旅,最终在友情与爱情的激励下,重新获得飞行能力的故事。影片将绚丽多彩的里约狂欢节热舞场面、热情奔放的巴西桑巴音乐、神密的热带雨林等地方特色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表达了在当下自我迷失的氛围中追求自我价值的个人主义精神。
4.多样地方文化外化表现元素、原创故事与多元精神的重组。近几年,与之前运用某种地方文化外化表现元素来表达美国精神不同,好莱坞动画中出现了新的重组方式。首先,表现在动画电影的体验化元素上,不再只是单一的使用某种地方文化的外化表现元素,而是同时将多种地方文化的外化表现元素进行分散式重组,创造出一种地域特征混杂、模糊的视觉体验。例如,《超能陆战队》开场出现的梳着中式发髻、身着中国服饰、手持油纸伞的女裁判员,拥有美国旧金山与日本东京的建筑美学特色的新城市旧京山(San Fransokyo)等;《生命之书》中,以墨西哥亡灵节为背景,横贯了墨西哥三个时期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印弟安文化、西班牙文化、美国现代文化;《疯狂动物城》中,将三种不同的地方自然文化——沙漠城市的特征风貌、雨林原生态的神秘气息、冰雪城市的建筑特色进行编织交融,建造出一座生态、文化多样性的动物城市。
其次,在动画电影的精神内核表达上也不再是对美国精神单一的描绘,而是依据当下民众所热衷的精神价值取向,多元化地展现世界各国文化中的普世或醒世价值。例如,在《超能陆战队》中,护理机器人大白在最后一刻为拯救生命而自我牺牲的情节,表现出印度佛教文化中尸毗王“舍身救鸽”、萨埵那太子“投身饲虎”的“舍”的精神;在《头脑特攻队》中,主角乐乐与忧忧从共同经历的冒险中体会到,情感的产生不是绝对孤立的,进而产生对人类情感“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礼记·礼运》)”的理性思考;而《疯狂动物城》中对动物们裸身修习瑜伽情节的展现,则表达了印度瑜伽文化“梵我合一”修身养心的精神境界;在《生命之书》中,对墨西哥文化“死亡”与“遗忘”的价值观的表现:“真正的死亡不是身体的死亡而是是被人们遗忘”,与《左传·宣公四年》中的“若敖氏之鬼,不其馁尔”的精神内涵如出一辙,影片中还杂糅进对西班牙斗牛文化的辩证思考。
好莱坞动画电影中对地方文化运用的变化,是由社会变迁、科技发展等因素引起的,而最主要的是受到后现代思潮与互联网技术的影响。
1.后现代思潮催生动画电影对地方文化解构与重组的需求。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现实的思想运动,最早在欧洲的法国兴起,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西方世界盛行,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开始影响第三世界国家,“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文化思潮,广泛地存在于艺术、美学、文学、语言、历史、政治、社会、伦理、哲学等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在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观点与流派中,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提出的解构主义是“以‘解构’作为阅读方法和哲学策略。所谓‘解构’就是从内部突破的策略,即通过揭露近现代哲学文本自身的矛盾,拆解其原有的结构,消除结构中一切确定和固定的东西,颠倒中心与边缘的关系,消除中心和主体,从而颠覆文本原有的结构”。它“在理论上是由多学科所构成的多元文化和极其模糊的反思力量,充满着多质性的精神因素,并包含着许多有待继续自我发展和自我更新的内在可能性因素,同时也包含着各种批判和创造相结合的思想运动”。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体现在动画电影的创作上:一方面,观众对动画电影审美需求的提升,使得原本简单模仿再现的作品逐渐被冷落,取而代之的是对充满个性化、创造性与具有时代精神作品的推崇;另一方面,动画创作者们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不断寻找新的故事创新点,着眼于对其他地方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上。本着以后现代主义解构精神从文本入手的特点,在对某种地方文化进行了解后,按照一定的方式将其解构成为多个独立的文化元素:外化表现元素、人物与故事元素、精神价值元素。再依照电影剧本及主题的需求进行选取与重新组合,从而产生了对不同地方文化的重组形式。
2.互联网加速动画电影地方文化重组方式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对全球社会文化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与交流的方式。为符合网络传播广泛、迅速、碎片化的特点,各种文化被编译成无数零散化、可视化的形态进行传播,且信息量巨大。整体文化在互联网时代被解构得更加彻底,不再局限于文化外化形态的解构,而是延伸至文化精神内核的深层次解构。被解构了的多样文化元素经由互联网,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交流与互动,产生碰撞与思考,各文化元素间的混搭、拼接、重组成为了网络文化最显著的特征。
网络为文化提供了更大的共存与发展空间,成就了文化的多样性。“网络的开放性使社会之间的界限已变得更具穿透性,多文化性成为网络互动中被反复感受的东西,曾经属于同一民族的文化密码、文化偶然性因素不再具有绝对意义”。文化中的地域性意义伴随着人们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被逐渐消解,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好莱坞动画电影中对地方文化的重组形式产生了变化,由一开始单一地方文化的外化表现元素与美国精神的重组,转变为今天多样地方文化外化表现元素与多样文化精神的重组,以迎合世界各地观众的口味,达成多元文化现象与核心价值的传达。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而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这些文化中往往富含鲜明的地域特色,构成形形色色的地方文化特征,如楚文化的神秘浪漫、秦文化的浑厚凝重等,各种地方文化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绚丽灿烂的文化宝库,提供了大量可利用与开发的动画创作资源。20世纪60至80年代,在享誉全球动画界的“中国学派”的作品中,就不乏运用中国文化来表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动画影片,如源于《聊斋志异》的布偶动画《崂山道士》,取材明代小说《平妖传》的动画电影《天书奇谭》等。
事实证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众文化观念的多元化转变,导致大众对动画作品的审美体验与精神诉求趋于多样化与复杂化,过去长期以笼统单一的形式来表现中国大文化范畴的作品已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无法引起共鸣。近年来,好莱坞动画电影中集中、多元地表现各地方文化中的普世价值与醒世价值,以肯定生命尊严、弘扬人生价值、关注民众生存状况等文化精神内核,使人们获得情感上的依赖与认同,是自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映射,成为当下引发受众共鸣的最关键因素。由此,当前中国动画在创作上可借鉴好莱坞的创作经验,将大众不太熟悉且具有显著特色的地方文化与大众熟知且乐于接受的文化精神内核进行重组:一方面,可丰富国产动画的创作题材,引起受众的求知心理;另一方面,对宣传与弘扬这些地方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对当前国产动画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实验价值。
例如,在表现福建地方文化为主题的动画作品中,故事的表现上就不一定局限于福建本地,单一地运用福建地区的文化元素。福建省历史悠久、地方特色显著,因其山海交融的地理形势,形成了与中原地区迥异的地方文化,如具有东方古城堡之称的客家文化土楼、闽南地区民间信仰的妈祖文化、泉州海港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闽剧戏曲文化,等等。在当前党中央“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导下,泉港的海上丝绸之路则成为了一个富含文化传承与产业经济价值的创作性题材。但由于目前大众对其熟悉程度不及由西安出发,途经敦煌至西亚、东欧各国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对其进行动画创作时,如单一纯粹地展示泉港文化,则容易给观众带来距离感,不易引起受众的文化体验认同与情感认同。因此,在创作时可借鉴好莱坞运用的模式,在故事的表现上尝试运用多种文化的外化表现元素组合形式,以当下大众较为熟知的文化现象或事件为引子,逐渐将观众带入地方文化的氛围中;或将宋、明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当时出口亚洲、欧洲各国的文化进行重组表现,用以展示闽文化中爱拼敢赢、重乡崇祖、重义求利等精神内核。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从地方文化中吸取创作灵感,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差异性元素是中国动画创作者一直探寻的路径。借鉴当下好莱坞动画电影中多元、复合重组地方文化的创作经验,本着“多元共生、求同存异”的原则,可以避免对地方文化元素生搬硬套地截取。同时,对地方文化元素进行有效利用,塑造出具有“国际范”的本土动画形象,讲好故事,传达中国文化精神,创作符合大众口味的影视动画作品,使中国动画、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作者石虹系集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宋戈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讲师
本文系2015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促进福建动漫产品研发创新及繁荣动漫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FJ2015C097)的研究成果。
[1]赵光武,黄书进.后现代哲学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高宣杨.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