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刘同彪
美国民间生活中心(AFC)的民俗档案实践与经验探讨*
李 娜 刘同彪
美国民间生活中心(American Folklife Center)是美国最大的民俗档案馆,该中心以展示和收集美国民间生活文化为主要目的,藏品涵盖民间音乐、口头叙事、民间舞蹈、物质民俗、社区生活与庆典仪式及口述史等类型的丰富多样的民俗资料。民间生活中心为学术研究,特别是民俗学研究积累了数量可观的田野资料,它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展示、教育培训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历史及管理经验对于中国的民俗档案实践和研究工作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美国民间生活中心 民俗档案 民间生活 档案意识
美国民间生活中心(American Folklife Center,简称“AFC”),成立于1976年,隶属美国国会图书馆,是美国最大的民俗档案馆,其宗旨是保护和展示美国民间生活文化(preserve and present American folklife )。美国民间生活保护法案(P.L.94-201)对美国民间生活(American folklife)做出了下述界定:
美国民间生活是美国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家庭的、种族的、职业的、宗教的、地区的)所共享的文化传统。包括各种创造性的和象征性的文化形式,诸如风俗习惯、信仰、技术、语言、文学、艺术、建筑、音乐、游戏、舞蹈、戏剧、仪式、庆典和手工艺。这些文化传统通常以口头、模仿或表演的方式延续和传承,不需要正式的传授或制度性引导。①American folklife center、James Hardin.Library of Congress American folklife center :an illustrated guide.American folklife center.Washington:Library of Congress :2004.p22.
目前,美国民间生活中心拥有500多万份民族志资料,②美国民间生活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loc.gov/folklife/主要来自民俗学家、民族音乐学家、人类学家、文化研究者及一些私人、地方机构和文化艺术项目的田野搜集,包括访谈录音、田野笔记、手稿、照片、视频、小物件等,涉及民间音乐、口头叙事、民间舞蹈、传统手工艺、民间医药、民俗信仰、节日活动、建筑艺术等众多方面。其藏品可反映美国百余年的民俗田野历史,早期的搜集能追溯至19世纪90年代,调查区域遍布美国各州及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美国民间生活中心以其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学者、文化工作者、学生等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在民间文化记录与保存、文化展览、学术研究、田野及档案培训、民俗教育、公众民俗实践、文化出版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功能。本文通过梳理美国民间生活中心的发展历史和成就,借鉴其民俗档案建设经验,思考我国民俗学田野调查及民俗档案建设的若干问题。
美国民间生活中心在20世纪70年代成立,与三个方面的背景密切相关,一是19世纪末以来的美国民俗搜集传统;二是美国公众民俗学的兴起;三是20世纪60、70年代“folklife”概念的流行。
1.19世纪末以来的美国民俗搜集传统
自1888年美国民俗学会成立开始,民俗搜集迅速成为一项持续不衰的文化运动,一大批学者奔赴北美各地,搜集民歌、民谣、故事、传说、神话、信仰等民俗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积累了数量庞大的民俗田野资料,并具备了初步的民俗档案管理经验,这为美国民间生活中心的成立奠定了资料及管理基础。
虽然美国民间生活中心正式成立于1976年,但其历史可追溯到1928年国会图书馆创建的民歌档案馆,在某种程度上,民歌档案馆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民俗搜集活动高涨的一个产物。1928年,罗伯特·温斯洛·戈登(Robert Winslow Gordon)被聘请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民歌与文学专家顾问。他是一位热衷于民歌搜集和研究的学者,在1906年至1927年期间,他到美国很多地方做田野调查,使用蜡筒录音设备记录了大量民间音乐资料。随着田野资料的增多,戈登意识到建档及专门保管的必要性。于是,他在进入国会图书馆的当年,就游说相关负责人,促成民歌档案馆的成立。但在最初的几年里,由于缺乏固定的资金支持,美国民歌档案馆发展十分缓慢。直到1932年,约翰·洛马克斯(John Lomax)及其儿子阿兰·洛马克斯(Alan Lomax)的加入,才开始有了起色。洛马克斯父子在1930年到1940年期间,在南方各地对民歌进行了记录收集工作,丰富和扩大了民歌档案馆资源。他们参观了农场、牧场、校园、教堂、夜总会和监狱,记录了不同形式的传统歌曲。经过他们的多年努力,搜集记录了美国多地的民歌民谣。同时,约翰·洛马克斯(John Lomax)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对档案的安排。他提出将档案馆的记录设备租借给研究者,以换取“研究者可能获得的任何记录。”*American folklife center、James Hardin.Library of Congress American folklife center :an illustrated guide.American folklife center,p14.
随着馆藏资源的增多,民众和研究者对档案馆的公共教育功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促使档案馆开始进行对馆藏资源的利用和改造。其中一项重要的尝试是1942年的《美国民间音乐》(American folk music)系列专辑发行。档案馆将过去的民间音乐进行转录和发行,这些专辑受到了欢迎,它们的流传也是对民间音乐的应用性传播,体现了档案资源的新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档案馆的声誉日渐扩大,收到了来自个人、媒体和出版商发出的大量请求,他们要求从档案馆获得参考信息和服务。1950年到1960年期间,民间音乐的复兴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许多寻求旋律、歌词、故事和收藏的人,都在档案馆查找资源,这些需求刺激了档案馆的扩大发展。
2.公众民俗学的兴起
20世纪60、70年代,公众民俗学*关于美国公众民俗学,民俗学界已有不少论述。参见杨利慧《美国公众民俗学的理论贡献与相关反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安德明《美国公众民俗学的兴起、发展与实践》(《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黄龙光《美国公众民俗学对中国非遗保护的启示》(《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以及罗伯特·巴龙( Robert Baron)、黄光龙 《美国公众民俗学: 历史、问题和挑战》(《文化遗产》2010年第1期)。兴起,促进了美国民间生活中心的创建。一方面,公众民俗学者在组织策划民间生活节及民俗文化展览的实践中,对民俗档案馆、民俗博物馆的依赖越来越大,他们从中获取举办民俗活动所需的资料,包括地方民俗、民间艺人的信息、图片、视频等。另一方面,在民间生活节及一些应用民俗实践活动结束后,公众民俗学者需要寻找合适的民俗档案馆,存放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记录。公众民俗实践活动的开展,很多地方离不开民俗档案馆,这在客观上需要一个全国性的大型民俗档案中心。而一些民俗档案馆也趁机扩展了自身的功能,从单纯的民俗资料存取、出版,扩展到为民俗表演、民间生活节等公众民俗展示服务。事实上,六七十年代是美国民俗档案馆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与公众民俗学的兴起不无关系。公众民俗学者组织的民间生活节,尤其是史密森尼民间生活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引起社会各界对民间生活(folklife)的关注,这为美国民间生活中心的创立提供了思想认识上的基础。从六十年代末开始,一些公众民俗学者奔波于国会,游说相关负责人成立美国民间生活中心,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阿奇·格林(Archie Green)。阿奇·格林(Archie Green)是美国著名的民俗学者,尤其在公众民俗学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从1969年到1976年期间,他暂时搁置他的学术研究,搬到华盛顿居住,出入国会,专门游说政府官员通过《美国民间生活保护法案》,在他的努力下,美国民间生活中心最终在1976年成立。
3.20世纪60、70年代“folklife”概念的流行
受欧洲民间生活运动(European folklife movement)的影响,“folklife”的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末引起美国民俗学者的关注,这个词在欧洲指一个社会群体的全部生活方式,包括口头的、精神的和物质的民俗传统。“folklife”概念传入美国后,使美国民俗学的视野有所扩展,从早期的口头传统、信仰传统,转向对民俗物质传统的关注。到20世纪60、70年代,“folklife”在美国成为一个流行的词汇,逐渐被美国民俗学界和文化公共机构所认可。在这一时期,民俗和民俗学常用“folklore and folklife” 来指代。*Baker, Holly Cutting. Folklife and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A Survey of Resources, Washington, D.C.: Library of Congress:1981.许多民俗活动及民俗公共机构,比如民间生活节、民俗档案馆等,常冠以“folklife”的名称。另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民俗学逐渐在高校确立自己的位置,民俗学的影响日益增大,使得逐渐意识到民俗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对民俗文化的重视还体现在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上,过去的《国家历史保护法案》侧重于保护历史文化,对于文化遗产方面存在着局限性。政府和民众意识到民间文化的价值,而并无法案能够给民间文化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因此国会于1966年对《国家历史保护法案》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条例。随着美国对区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重视,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民间生活中心保护法》公法94 - 201*American folklife center、James Hardin,Library of Congress American folklife center :an illustrated guide.,创建了美国民间生活中心(AFC)。在某种程度上说,美国民间生活中心的成立,是民俗学影响力扩大的反映。
美国民间生活中心所收藏的民俗资料,类型十分丰富,从内容上主要分为五大类:民间音乐资料、口头叙事资料、民间舞蹈资料、物质民俗资料、社区生活与仪式庆典资料。早期的民俗搜集资料以民歌为代表的民间音乐资料及口头传统资料居多,二战后逐步扩展到物质文化、节日庆典、口述历史等方面。就学科而言,则涵盖民俗学、民族音乐学、人类学、民族志、艺术学等学科的田野调查。
1.民间音乐资料
民间音乐是档案馆收藏最早的民俗文化,美国民间生活中心是在民歌档案馆的基础上发展成立的。从音乐类型来说,有牛仔、民谣、蓝调、黑人等不同种类的音乐。收藏范围也不只限于美国,还包括中美洲、巴布亚新几内亚、和非洲等地的音乐。
对民间音乐资料的收集与保存做出很大贡献的阿兰·洛马克斯(Alan Lomax)在1930年到1940年之间,深入南方地区,进行了对民歌的收集活动。他参观了农场和牧场,校园和教堂,夜总会和监狱。记录了当地的工作歌曲、宗教歌曲、田野、蓝调和许多其他形式的传统音乐。当然,阿兰·洛马克斯(Alan Lomax)对民间音乐的贡献不仅局限于收集与记录,他还扩大了民歌民谣的传播与影响力。发行唱片、推广民谣,给美国后期多数音乐流派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发展至今,人们已经可以在民俗中心的阅览室里听到美国民歌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歌谣。研究者可以在这里学习和研究美国传统的民间歌曲。
2.口头叙事及口述史资料
美国民间生活中心对民歌的收集获得了学者、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除此以外,民俗档案馆还搜集了许多声音和文字形式的叙事故事。故事的范围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个人经验叙述、最新的都市传奇和电子邮件骗局。很多口述史为以后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档案馆收集的口头叙事资料丰富,从早期的新约宗教教义、伊索寓言、各地的民间故事和美国本土英雄故事,到诗、笑话、谜语和民间戏剧。收藏品包括音频和视频录音,以及照片、手稿、文档和出版物。口述史项目深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记录的多个项目都是美国历史文化的见证。1930年进行的对受奴隶的人的访谈项目,记录了奴隶时代的黑暗。1977年到1997年间,生活中心进行了十五个项目的口述史调查,使档案馆的故事叙述资料得到丰富。1999年,启动了退伍军人的口述历史项目。到目前为止,这个项目已经累计了超过60000次的访谈。这些口述故事的收集完善丰富了历史文化,给研究者提供了材料,极大地丰富了馆藏资源。
3.民间舞蹈资料
生活中心关于民间舞蹈的资料收藏也很多。人们相信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传统文化的身份象征,因此激发了学者、政治家和其他人去寻找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始于1977年的美国民俗文化中心的海王星广场音乐会系列,得到重新关注,被称为是美国的本土音乐。中心也包含了世界各地的舞蹈类型,包括英美广场舞、印第安人华丽的舞蹈、西班牙舞蹈、爱尔兰舞蹈、波西米亚波尔卡、苏格兰苏格兰高地舞、美国黑人嘻哈等。
1986年12月,来自马里兰州的玛格丽特·法恩斯托克·刘易斯(Margaret Fahnestock Lewis)将她的收藏捐赠给美国民间生活中心。其中包括从巴厘岛、斐济、爪哇、康厄安群岛、马都拉、马克萨斯群岛、新喀里多尼亚、萨摩亚和塔希提岛等地搜集到的音乐和舞蹈记录唱片。收藏使中心关于舞蹈的馆藏资料更加丰富。
4.物质民俗资料
20世纪前半期,民俗学者更多地把他们的调查方向放在口头文化、节日仪式和信仰等方面,经常忽视“工艺”及其制作和使用传统。后来受到文化人类学家、地理学家的影响,民俗学者开始逐渐接受“物质文化”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并具有其独立的档案资料。
从1960年开始,美国民俗界开始进行物质文化的研究,民俗档案馆逐渐有更多关于物质文化的文档资料。如天堂谷民俗项目,记录了1978到1982年间华达州北部牧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从靴子、烙铁、马鞍,到农场、房子和谷仓;1983年的派恩兰民俗项目,收集了新泽西猎鸟小艇的建造和使用的相关资料。对物质文化的研究还体现在对民间艺术的探索上,对绘画、雕塑、装饰品等的研究。
5.社区生活与仪式庆典资料
生活中心的另一个成就体现在社区生活和仪式庆典方面。美国民间生活中心的社区活动,获得了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是国会的热情响应,大约90%的参议院和70%以上的众议院提名自己的选区,支持在社区进行民俗文化活动。其次是对节日、历史遗迹、公民活动、职业文化、环保项目的宣传和保护,对艺术家和工匠等手艺人的扶持与帮助,增强了社区人们的区域文化保护意识,他们搜集了许多有关社区文化的材料送到中心。当地的文化遗产项目收集了超过八百个展示美国社区文化的专题内容。因此,民间档案工作的进行,是许多人参与的“国家项目”,这些民俗的表达被美国人称为是“地方遗产”的未来。
美国民间生活中心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保证了它在资金、人员有限的条件下,做出了高效的档案实践。
1.外租录音器材换取田野资料
在阿兰·洛马克斯(Alan Lomax)任职档案中心期间,他提出了外租录音设备换取田野资料的方法。他把录音设备租借给本地研究人员,以换取其在调查中获得的资料,这种安排不仅方便了对民俗文化感兴趣的专业学者和民众,更极大的丰富了档案资源,使得更多的私人收藏得到公共保存和展示。
20世纪末,这种安排使许多重要收藏家和其他人,在追求自己个人收藏活动的同时,丰富了国家的收藏。尽管档案馆最初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收集和保存美国的民间音乐,但其影响力很快扩大到了世界范围。许多国外的著名收藏家都开始捐赠重要记录和材料给档案馆,材料的丰富促进了档案馆的发展和壮大。
2.需求广泛的合作
民间生活中心成立至今,在不断的寻求更广泛领域的合作。和政府共同推广社区文化,得到了国会支持和认可;与联邦作家协会合作,共同完成了奴隶口述史和退伍军人口述史等项目;与高校不同专业学者合作,定期开展交流会议与技术指导等等。同时,为了引起公众和学者对民俗文化、民间音乐和档案资料的重视,生活中心还设立了一些奖学金来鼓励个人和团体的专业研究与资料保存。如“阿奇·格林奖学金”和“阿兰·洛马克斯奖学金”,研究者们研究调查所得的资料用于公众展示和档案保存。这些广泛的合作,带动了更多人参与到民俗文化挖掘保护中,激发了民众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兴趣。
3.志愿实习模式
民间生活中心给对民俗、民族音乐、美国文化研究或档案管理感兴趣的人提供志愿实习的机会。申请者最低实习时间不能低于200个小时,可以网上报名申请。志愿实习项旨在提供民俗、民族音乐、人类学、档案学等方面的教育经验和职业培训,建立与一代又一代人所关心共享的关于民俗、民间音乐和档案知识的交流平台。给大学生、对民俗文化感兴趣的人以及对在档案馆工作有兴趣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习平台,使大家有机会了解美国民俗文化和档案管理工作。
随着馆藏资源的增多,及在田野工作、档案管理、项目策划等方面的经验日益丰富,美国民间生活中心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服务
美国民间生活中心自成立以来保持长期的收集与服务,馆藏资源丰富、类型繁多。给民俗学、民族音乐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研究者们可以在进行新的课题前查阅已有的研究资料,使资料得到了最大利用,避免重复工作。通过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可以放在档案馆进行保存和管理,使更多的人可以看到研究成果并进行交流。
(2)教育服务
美国民间生活中心的发展,刺激了民众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了解。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文化遗产,为此生活中心建立了专门的网站供老师和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活动,并提供各种出版物、网络资源的链接和其他材料来适应基础教育项目的需要。除了这些资源,还有由社区的合作组织提供的实习信息、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
除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外,AFC还提供给想要进行田野调查的人一些专业指导。田野前的准备、访谈技巧指导、资料如何保存,这些内容在中心网站都可以找到。
(3) 文化展示服务
生活中心提供两种形式的文化展示服务,一种是在中心进行的保存与展示活动,民众可以去档案馆阅览资料、听音频、并观看表演。另一种是在线收藏和展示。同时,中心还帮助各种机构协会进行民俗文化展览或其他表演活动,给他们提供资料和服务,帮助展演活动的进行。美国民俗中心提供在线访问部分收藏的的服务。创建了各种主题的在线演示,在线内容包括音乐和故事的音频样本,罕见的信件和数字图像、视频剪辑。
(4)田野及档案培训
多年来美国民俗中心通过田野学校提供了档案管理培训和田野调查领域的培训。学习时间持续三周,直接进行田野工作的培训时间较短。这些培训项目与当地的文化机构合作,在社区或高校进行,地点也不仅限于美国。培训内容有项目计划、知识产权、采访、录音、专业笔记、纪实摄影、档案管理方法、公共展示等。这些培训项目为参与者提供了专业的田野调查和档案管理的学习机会。
(5)数字化工程
随着技术的发展,民间生活中心计划实现数字化。目前,中心发布的通讯和新闻消息都可以在线观看。自从万维网出现后,中心可以直接在网上展示材料,浏览者点开链接直接观看,更快更直接。其网站功能达到20多个,可以大规模的在线演示成千上万的物品。还包含音乐会、演出、座谈会的视频链接或网络广播。2007年,传统音乐和口语目录添加到网站中。这个检索数据库可以提供约34000种物品的书目信息,和成千上万的录音。*美国民间生活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loc.gov/folklife/人们可以免费访问这些资源。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档案馆的资源变成了公众的资源,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和对民俗文化的传播。
随着我国民俗学研究的深入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展,加之口述史学的兴起,为田野获取的民间资料建立科学档案,日显重要。近些年,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有些地方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中心,在民俗档案的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不过,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民俗档案工作才开始起步。美国民间生活中心有近百年的民俗档案实践经验,可为我国的民俗档案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1.增强民俗学田野工作的档案意识
田野工作是民俗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向来受民俗学者的重视,我国现代民俗学正是在搜集民间歌谣的运动中拉开序幕的,已有近百年的民俗学田野历史。可以说,中国民俗学者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田野意识,也积累了丰富的田野实践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民俗学者的档案意识还不够强,通常不能将田野工作和档案工作结合起来,与档案工作者缺乏必要的合作。美国从事民俗学的人员中有不少是档案工作者,他们一般有较强的档案意识和档案实践经验,易于将民俗田野资料进行专业的归档处理。田野工作有无档案意识,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无档案意识的田野工作,主要用于个人的学术研究,属于个人的学术活动;而有档案意识和档案实践的田野工作,则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属于社会公共文化实践。虽然我国民俗学者开展了丰富的田野调查工作,但这些田野实践多用于个人的学术研究,在田野获取的资料也大都是自己管理和使用,难以与外界共享,这种缺乏档案意识的田野实践很难发展成为社会公共文化实践活动,这客观上限制了我国民俗学田野工作效用的发挥。美国不少民俗学田野调查在准备阶段就要求调查者考虑清楚田野结束后,所获取的资料将存放在哪家公共机构,以方便社会大众查阅和使用。进入21世纪后,美国越来越多的民俗学者与档案工作者合作,处理田野获取的民俗资料,增强田野工作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从民俗学田野工作的功能和共享性角度看,美国民间生活中心的民俗档案实践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增强我国民俗学田野工作的档案意识和共享意识,以便使大量分散在个人或小型机构的田野资料,整合在面向公众服务的档案机构之中,使更多的社会群体易于查阅和使用这些田野资料,以充分发挥民俗学田野工作的功能。
2.建设专业民俗档案馆的必要性
美国民间生活中心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档案馆丰富资源的保存,档案馆给中心提供了各种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原始资料,也给民众创造了开放的环境去了解体验民俗生活。馆藏的田野资料不仅给学术界提供了信息,研究者们可以从中心和档案馆获取已有资料以便进行下一步研究。还供民众阅览,人们可以在档案馆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有关音乐、舞蹈、本地风俗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 资料。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许多民俗学者和档案工作者开始重视民俗档案管理,档案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国的民俗档案工作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我们国家档案馆多为综合性档案馆,收藏资料以历史资料居多。没有专门的民俗档案馆,无法进行系统的规范管理。研究者通过调查搜集回来的田野资料也多用于个人研究,没有存档意识。个人积累的田野资料过多,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与保存,使田野资料失去了许多利用价值,无法给其他研究学者们提供一个参考和学习的机会。这样下去会导致田野资料的浪费与珍贵记录的流逝,不利于民俗文化的发展。
3.寻求多方合作,共建民俗档案馆
在民俗资料归档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档的进程与质量。*戴旸、胡冰倩、冯丽:《国外公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实践及其借鉴》,《中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国外民俗档案馆的馆藏资源丰富,与其对公众力量的调动密不可分,增强民俗的“公共性”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经验。民间组织和团体应定期举办民俗展览活动,加大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调动民众参与。并建立民俗教育的网络平台,上传民俗文化的档案资料供人们查阅,同时鼓励民众上传自己的收藏资料。还应充分调动民间艺人的主动参与和保护意识,引导传承人将收集整理的资料交由档案馆或机构组织保存。媒体对民俗文化和档案馆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宣传作用,普及非遗知识,提高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民俗档案馆的建立与图书馆、博物馆的合作也密不可分。只有寻求多方面的合作,促进民众对民俗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民俗档案馆的建立。
[责任编辑]王霄冰
李娜(1992-),女,山西朔州人,民俗学硕士,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山西 临汾,041000)刘同彪(1979-),男,山东武城人,民俗学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北京,100000)
*本文系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5BZW186)的阶段性成果。
K890
A
1674-0890(2016)06-09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