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亚林
李元阳与弥渡四题
■王亚林
白族“钜儒”李元阳,是大理白族历史文化星空中最为灿烂的明星,是大理白族历史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他出仕为官,始终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家理念,兴利除害,体恤民苦,廉洁自持,百姓为之立碑建祠,称颂其德政于不衰。归里家居,急公好义,为家乡兴水利、建学田,主持重修崇圣寺、弘圣寺塔、鸡足山寺宇,不一而足,民众至今依然口口相传。李元阳才华横溢,笔耕不辍,著有诗文集《艳雪台诗》、《中溪漫稿》、《心性图说》,先后编纂《大理府志》、《云南通志》,人称滇中“理学巨儒”、“史上白族第一文人”。
在明代,弥渡称作“迷渡”,为赵州属地,是白族人口聚集区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李元阳是深深热爱着弥渡的,他饱含热情地为弥渡留下的《白崖土城记》《彩云桥记》《镇蝗医王寺记》《白崖毕钵罗窟志》等诗文,不吝笔墨地歌颂真善美,在《镇蝗医王寺记》保留下来的谚语“白崖熟,一郡足”,至今仍能口耳相传,让号称“滇西粮仓”的弥渡人民自豪不已,激发起热爱家乡的无限深情。品读李元阳留下的一篇篇文章,咀嚼一句句锦绣文字,依然让人心驰神往,感佩不已,受益匪浅,成为弥渡最为宝贵的文化资源之一。今试捡其诗文品读,作四题叙之。
一
1564年冬,苍山脚下,洱海之畔,寒风徐徐,翠屏草堂四周一片静谧。李元阳不禁为大理府通判张民表勇于任事、一心为民的事迹感动,自己15年仕途中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清晰地浮现于脑海,思绪飘飞,感慨万千,提笔写下《白崖土城记》。
白崖城位于定西岭下,由此东出云南县而至昆明,西过定西岭而进入大理,是滇西重镇大理的通衢门户。鉴于此地交通咽喉的位置,1522年,朝廷批准,在这里设大理府通判署,置官通判,专司“督捕盗贼,控驭土官”。可是,四十多年过去了,十任通判流水般交替,白崖依然无城垣可依凭,四处荒野,“居人残于盗寇,曾无宁岁”,白崖千余户百姓苦不堪言。
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即1564年,麻城人张民表履任大理府通判,下车伊始,当即深入基层,走访士绅民众。大家异口同声告诉他说:“最急迫的事是修筑城垣!”张民表立即与绅民约法三章:一是依据各家房屋大小分配任务;二是各家先准备足够的土壤,打制刀具、畚箕、铁锹等工具,冬天到来立即开工;三是不足部分由我承担。民众看到筑成有望,无不感奋,“乐于趋事”。至冬,工程如期开工建设,张民表不分昼夜,督促民众施工,“阙者补之,欹者扶之,未覆者甓以固之”。
张民表还选出身强力壮的民众一千人,购置配备器械,农闲时训练,“俾谙金鼓进退之节”,组建起一支精干的民兵队伍,随时巡逻闾阎之间,守卫着家园的平安。从此,“千室有庇,牛羊马牸盈于衢巷”,“三百里之内,寇盗莫敢近”,民众从此安居乐业,生活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气象。于是里居缙绅无不感其功德,大理知府罗襋深感“喜得良倅”,委托太和县知县刘璧,请记于李元阳。
此时,李元阳已历经15年的宦海沉浮,隐居家乡23年,虽然已经绝意仕途,然而,知江西分宜、江苏江阴两县,出任户部主事,再任御史巡按福建,最后知荆州府,尝尽官场酸甜苦辣。于是,张民表与民众所说的那句话,重重回响在耳畔:“吾以里选出身,得此官,在吾为望外之福矣,吾又何敢望富乎?”
15年的官场经历告诉他,为官者为民做实事好事,实在难得;勇于担当的亲民之官,更是难得。在幽静的草堂里,李元阳百感交集,才思泉涌,妙笔生花,一篇语言洗练,字字珠玑的文章,一气呵成,嗣后勒石立碑以记此事,既表彰大理府通判张民表为官施政之德,又抒发自己多年来为官施政的无限感慨。令人欣慰的是,如今虽然碑已荡然不存,但张民表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忧百姓所忧的事迹,却因为这篇文章永远流传下来。
古人为文,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但作为不世出的白族文豪,李元阳不避“狗尾续貂”之嫌,在文章的结尾“啰啰嗦嗦”地写道:“君名民表,字子敬,别号认所”。十二年之后,即1576年,在编纂《云南通志》的时候,李元阳还特意把这篇文章收录在卷五里,向各界大张旗鼓地推荐张民表其人其事,让其垂之史册。细细揣摩其用意,不难领会,这便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通判,为知府副职,正六品,属基层官吏,掌刑法、治安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项,可谓职位卑微而责任重大。但因为李元阳,后世将会永远深深铭记这个名字——张民表。
二
积雨村墟烟火消,马前沙涨逈齐腰。
沟渠不治农人叹,禾稼常为潦水漂。
凿石苦闻鞭挞急,蹇裳愁杀路途遥。
济川无策甘崖壑,且向人间理断桥。
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年)夏初,位于弥渡白崖城(又名彩云镇,今红岩镇)东二里,横跨礼社江上的彩云桥建成投入使用。此时,已经辞官乡居36年,年已八旬的李元阳喜不自禁,欣然濡墨提笔,写下这首七律《修彩云桥》,随后又撰《彩云桥记》,历数彩云桥建成之前水患给当地农人带来的苦处,讴歌官民一心修桥的壮举,不禁令人生发无限感慨。
从省会昆明西至滇西大理,弥渡白崖为交通枢纽,彩云桥为必经道孔。考李元阳相关文章得知,该桥一直以来为木桥,“欹斜不固”,每岁必修,但依然或“木朽不支”,或洪水冲决,“随成随坏”,“苟且目前”,以致“禾稼常为潦水漂”,“蹇裳愁杀路途遥”,过往官商和当地民众无不叹息,“苦之”不堪。更有甚者,每逢大吏经过,督邮、津吏只得发动群众,或“拆居民之椽,或借他舍之柱”,架桥修桥,扰民烦累。桥刚修好,大吏旌节轺幰已经临境,官民此时无不“呼天吁地,祝祷神祇”,“以希万一无恙”。更为不幸的是,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年六月十一日夜,大理地区普降暴雨,“涧溪暴涨,桥梁皆圮,孔道阻阂,官民汹汹,茫然无措”。
是年冬,隆庆辛未(1571年)进士,湖北蕲水人王希元出任云南按察使司佥事、分巡金沧道,路经白崖了解到如此情景,当即“捐俸首倡”,倡议府州县各级带头捐资,“募民义举以赀雇役”。此举立即得到府州官吏和广大百姓的响应,其中,一向“慕义向风”、热心赈贫济困的云南县土官杨舟主张建成石桥以图永固,并“愿出私力以代公劳”。于是,石匠四集,百姓纷纷投工投劳,彩云桥正式开工建设。次年暮春,彩云桥正式建成,保证夏季汛期来临前投入使用。据记载,该桥“石如跨虹,酾水为三道桥,长十丈,墩高丈五”。因“汉武年间,彩云见于白崖”,王希元还亲笔题匾“彩云桥”。
其时,从嘉靖二十年(1541)44岁时借奔父丧而弃官回乡起,李元阳悠然点苍山下、洱海之滨已经36载,虽然过着“行住不妨定,名山总是家”的隐居生活,却极其关心并乐于参与家乡的公益事业建设。见彩云桥顺利建成,“去危就安,易险为夷”,李元阳深为王希元实心为民办好事实事的精神所感动,称许大理知府莫天赋、赵州知州沈奎灿等各级官员极力捐资倡导,更为以杨舟为代表的士绅民众积极参建的义举深深感动。七律《修彩云桥》,抑扬顿挫,叹民生之多艰。撰《彩云桥记》,文采斐然,叙述修建始末,以自己多年从政为官的实践体会,阐述为政为官之深刻道理:“今天下之大,其间废而不兴、坠而不举者,何限?盖无智人为之先导耳。苟导之则以心感心,将见废无不兴、坠无不举矣,患在上之人不为之倡耳!”
彩云桥建成后,地方官再无“叫喤隳突”之累,百姓再无劳役之苦,可谓一劳永逸,直到清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年)重修过一次,一直成为滇西通衢大道,方便着南来北往的商旅通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维护不及,又经1925年3月16日的强烈地震,彩云桥渐渐倾圮。1957年,该桥被拆除,南移数米另建水泥桥。如今,“彩云桥”题匾渺无踪迹,桥体以及桥东西两端巍峨的闪八字形门墙已无处可寻,两端长长的缓坡也已经变成柏油马路,一切都已经湮灭在四百多年的时光迷雾之中。幸运的是,李元阳珍贵的一诗一文,让这座别具深远意义的彩云桥永远留存于后世人的记忆中,建桥者亦永著青史,为后人世代永志不忘。
汉武帝因彩云现于白崖而置云南郡,云南之名实肇始于此,故而,彩云已经成为云南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成为大理人及至云南人亘古不变的乡愁,也为“文献名邦”弥渡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底蕴。
三
白崖(今名红岩),是白子国故地,南诏肇基之所在,一个文化积累丰厚的渊薮,其中,就不乏白族文豪李元阳的贡献。1575年,翠屏草堂已是春暖花开,冲一壶香茗,李元阳捋了捋花白的胡须,鹤发童颜,一派仙风道骨的风范,一系列关于白崖的故事娓娓道来。
白崖川土地肥美,礼社江蜿蜒其间,灌溉无忧,庄稼收成历来为临近州县的数倍,滋养着不可胜数的百姓。然而,这里时常闹蝗灾,正是庄稼茁壮成长的时候,蝗虫一来,田野间一派凋零,收成十损六七,农人无不大失所望,米价蹭蹭上腾,百姓生活陷入困顿。故而,农谚说“白崖熟,一郡足”,说的是丰收之年难得遇到。
白崖城西有山名龙顶山,山脚下有寺名医王寺。唐贞观年间,一名神僧查看风水地脉之后,教导民众在医王寺“建塔以厌之”,名曰“镇蝗塔”。从此之后,“蝗乃不生”,数百年来,白崖号为乐土。后来,由于风雨剥蚀,塔寺渐次倾圮,近年来蝗虫又卷土重来,“大为人害”,百姓迫于无奈四处逃荒,官府征税毫无着落,司狱诉讼累累,盗贼四处猖獗。
1574年,白崖居民朱楠不堪百姓忍受如此惨境,遂倾尽家财,重建塔寺。于是,“一川之内,蝗尽如洗,艽艽穰穰,遂至大有,万井之农莫不欢欣”,重返安居乐业的生活。官府表彰朱楠一家,生儒津津乐道其事,求李元阳撰文刻碑纪事。李元阳听说此事,感慨万端地说:“佛之道,宏深溥博,自古名贤硕儒皆至其崇重,当时人国赖之以安。若夫途人贩竖一领其法,诚能灭悭除贪,施财不吝。朱楠以人之苦为己之苦,损己益人,其感通宜有大焉!”
李元阳品一香茗,意欲未尽,又讲述了一个如梦似幻的传说——仙桥换木。白崖川西北,有昆弥山耸入云霄,峭壁如削,林木葱郁,定西岭驿道从崖下穿过,崖间有个洞穴,名毕钵罗窟。南诏时,有个阿叱力僧杜老蛮,依崖建寺,在毕钵罗窟坐禅修行,参悟佛法。崖上有独木桥,用手指粗细的菩提树木条搭成,弯弯曲曲,依崖而上,非有道之人无法攀援。稀奇的是,每逢十五日夜晚,独木桥就更换一次,第二天即焕然一新,人们都传说是神仙所为,称之为“仙桥”。更为奇特的是,寺僧养了狗之后,仙桥便消失不见了,不再养狗之后,仙桥又完好如初。
明代成化(1465~1487)年间,有人到此一游,在毕钵罗窟石壁上刻诗留念,还隐姓埋名,诗云:“悬崖万仞没跻攀,楼观参差烟霭环。一派水流苍石隙,数声猿啸白云间。堪嗟萧史乘鸾去,定是王乔驾鹤还。唯有灵桥髙略彴,幽禽惆怅对空山。”这让素知天文地理,对佛道有着独到领悟的李元阳也感到奇怪万分,一般人无法到达的地方,竟有人到此题诗刻石,不知何方高人所为?李元阳想,毕钵罗树,出自印度摩诃菩提寺,为如来佛祖成道时树,一名思维树。难道这个人是来去自如的菩萨,甚或飞檐走壁的得道仙人?
李元阳淹贯经史,熟悉地方掌故,还讲述了流传在白崖的赤水彩云、金镂翔环、仙女谐缘、骑猪化象等传说,神奇得令人向往,美丽得如诗如画。谚语云:“去到红岩,不想回来”。不错的,白崖,真是一个充满神奇故事之地,一个让人思绪自由飘飞的地方。难怪,清乾隆年间赵州名士许宪感慨于此,总结道:“滇南多仙释灵幻之迹,鄯阐(今昆明)、楪榆(今大理)而外,以赵州之白崖为最。奇踪轶事,所在多有”。直到清末,弥渡进士尹萧怡仍然心驰神往,题联赞道:“驯鹿有灵,在昔竺云蒸白饭;飞蝗无迹,于今花语湿红崖”。
四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直是封建社会传统儒家知识分子毕生追求的理想,因而施政教化,成为出仕为官者的必修功课。今人研究李元阳,多看重其儒学思想和为官政绩,忽视了其更加注重教化民众的一面。在读道光《赵州志》时,见《李中溪敦风教议条例》一篇,细细品读,感慨良多。
明王朝发展至万历年间,盗寇横行,社会秩序混乱,社会公共道德败坏,村风民俗日渐奢靡,可谓世风日下。辞官家居的李元阳对此十分不满,担忧万分。万历元年(1573),李元阳结合乡风民俗实际,根据自己施政实践,拟定出了十四条改进乡风民俗的规定,报请云南巡抚邹应龙批准,在全省通行。这十四条规定,类似于今天的村规民约,针对性强,语言简洁,通俗易懂,许多内容于今天仍然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如提倡节俭办事、遵纪守法、孝友信义、敬老扶弱等。尽管如此,为全面窥见当年李元阳的思想,我还是坚持把它全文加标点录出。分别是:一是婚嫁不许争尚奢侈;二是丧事不许酒肉待客;三是女死不许争孝搬奁;四是有丧不需停柩日久;五是寺观不许妇女游览;六;光棍不许哄诱子弟;七是邻佑不许纵容赌博;八、仇隙不许匿名投帖;九是兄弟不许诬争家财;十是亲亡不许轻用火化;十一是设社仓赈恤孤老;十二是鳏寡免其户役;十三是各甲有孝友著于家、信义称于里者,许公举以凭查奖;十四是容面生歹人、逋逃之徒,一家不举,十家连坐。
邹应龙和李元阳,为官清正廉洁、务实为民,都是声震朝野的人物,是那个时代的脊梁。显然,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点上,忘年之交的二人却是不谋而合,为官就要辅佐君王成为尧舜那样的贤君,教化民众让社会返璞归真。邹应龙不仅聘请李元阳修纂《云南通志》,以资政教化,还亲自点定批准了李元阳拟定的《敦风教议条例》“十四条”,并冠以李元阳名号,曰《李中溪敦风教议条例》,在全省范围内施行,成为国家新开发边地云南各族民众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李元阳被后世称为“钜儒”,他所拟定的敦风教议“十四条”,自然深深印刻着传统儒家思想的烙痕。“十四条”条例从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等方面,对民众的日常生活行为作出细致规范,其目的就是要使民风淳朴敦厚,从而实现正风敦俗、以教兴国的儒家治国目标。这也是李元阳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家居著述,一直追求的终极目标,这种思想在其所作《姚安太守卓吾先生善政序》中有着深刻的表述,李元阳称赞李贽“唯务以德化民,而民随以自化”,何尝不是李元阳自身为官为士实践的真实写照!
至清代道光年间,国家政治、社会生态和李元阳生活的年代惊人地相似。也许是深深感触于此,大理府赵州知州陈钊镗、学正李其馨等修纂《赵州志》时,别有寄托地把《李中溪敦风教议条例》全文收录于“民俗”条之后,以为为官施政者所鉴,绳愆纠谬,注重教化,敦风厉俗,维护社会稳定,以期国家昌盛。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精神,不用说明代、清代,也不用说今天,单说历史长河中星光灿烂的李元阳们,这些有着深深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心灵都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
我们的先祖就是遵循着这“十四条”走过来的,也是沐浴着李元阳们的教化走过来的,一点点抛却蛮荒,一步步走进文明。具体的细节我们无法得知,地方志书记载,至清代中期,弥渡市“人文与州城并盛,但五方杂处,习尚稍殊”,弥渡下川“汉彝相杂,务学重农”,白崖则是“耕织相兼,回汉杂处”,一派多民族和谐共处的景象。至今,我们的血液中,仍然流淌着这些文明的基因;我们的生命中,仍然一代代承接这些文明的密码。
翻阅云南丛书版《李中溪全集》,古朴雅致,墨香四溢。检索四卷诗集、六卷文集,其中有很大比例的文章、诗作,都是表彰各级亲民爱民之官吏,赞扬他们的德政惠政。何故?答案便是,知音难求,惺惺相惜。因为,回顾李元阳15年的为官历程便知道,李元阳就是一个亲民爱民之官,深得百姓赞扬的廉官好官,有江阴“李公祠”、荆州“李公井”、“李公堤”为证,有至今还流传在白族民间的许多故事传说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