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嵇康“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思想

2016-02-03 07:59赵珮宇
黄河之声 2016年22期
关键词:安阳嵇康道家

赵珮宇

(安阳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论嵇康“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思想

赵珮宇

(安阳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我国的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有对道教音乐思想的发展,又有对儒家音乐思想的肯定。本文将主要介绍嵇康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及在魏晋玄学背景下“声无哀乐”音乐思想的形成。

嵇康;声无哀乐;自然主义;和;名教

嵇康字叔夜,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思想家、诗人和音乐家。他崇尚精神自由,追求独立的理想人格,在文学、音乐、伦理学方面均有所成就。在当时战乱不断的魏晋,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下,他仍始终崇尚自然,因此其人格与音乐思想也不可避免地有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

一、嵇康其人

嵇康具有刚烈竣直的性格,在烽火战乱的魏晋年间是很难被容下的。他愤世嫉俗,不拘礼法,对虚伪的“名教”深恶痛绝,努力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自然。厌恶统治者把礼教、礼乐作为驯服工具来束缚人们的意识,因此提出了“声无哀乐论”。

在魏晋这个大动荡的年代,以道家人性自然与儒家社会理论相融合的“玄学”诞生了,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嵇康受其影响但不随波逐流。他博学深思,对一系列哲学、伦理学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写成了《养生论》《声无哀乐论》《太师箴》《释私论》等一系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章。他深受老子、庄周的影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制度变化的规律是自然本身的属性。

他具有很高的音乐造诣,通晓各类乐器,他有高超的琴艺,悠悠琴声伴随了他整个人生。他弹的《广陵散》音美绝伦,同时代无人可比。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对现实妥协,而当这种愤世嫉俗的蔑视到达极致,嵇康就借音乐到达理想的自由王国,通过飘渺的琴声实现精神的自由。

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两大家。他们的思想是完全相对立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孔子、荀子,他们认为音乐能够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并能够塑造人的个性,从而影响社会的风俗。同时把音乐视作政教工具,形成了乐教传统。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他们所崇尚的是“大音希声”“天籁”,认为音乐的本体应当归结于超越的、自由的“道”,追求音乐本身的美,使人的精神能够自由超脱。

“声无哀乐”即声音不表现情感。嵇康认为声音就像气味、色彩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与社会兴废、人心变迁是没有关系的。声音只有善与恶之分,没有哀与乐之分,不能由于物的客观性质引起主观情感的变化,就把主观情感判断等同于物的客观性质。反对把音乐视为政治统治的工具,以虚伪的态度把“和”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反对儒家礼乐思想,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他把道家关于本体的“道”“和”的思考引用到音乐上来,强调音乐自身的形式,节奏旋律的和谐。“和”不仅是和谐之意,更是超越了各种具体的情感,无具体声像又无限自由的平和境界。这种“和”的内涵与魏晋玄学家“无”的精神是一脉相连的。

三、嵇康音乐思想的表现

嵇康的音乐思想具有两面性。他主要继承并发展了道家音乐思想,但是对于儒家音乐思想也不是全部否认。首先他承认音乐的教化作用,承认音乐能移风易俗。他肯定了音乐对人性情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改变人的性情。但这并不是音乐表现出来的,而是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与自身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回忆和唤醒心灵中曾有的悲痛或欢乐,强调了人作为审美主体是主动去创造发现的,是审美主体决定了审美客体的实现。而音乐作为审美客体是不包含任何具体情感的。他反对的是音乐包含了情感,他承认音乐具有“发滞导情”的作用,欣赏者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去理解和解释音乐,从而创造出不同的审美感受。他把“声无哀乐”中情之哀乐建立在“事”的基础上,由于“事”产生了情感,有了情感发泄的冲动,才激发了主体对音乐的需求。

其次,他同儒家一样崇尚雅乐,反对“郑声”。承认淫声与正声对人心的不同影响。他所崇尚的是“至和”即“太和”之音,认为这样的音乐才能使人的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但也指出它只适用于民风淳朴的上古时代,对于世风日下的衰弊社会并不适用,因为这时的人们充满私欲,如仍奏太和之乐,只能使他们陶然自醉、迷途忘返。对于儒家的“中和”礼乐思想,嵇康并不反对,他认为那是介乎于太和乐与郑声之间的,能使人的情感有所宣泄又不会太过,但只适用于救治衰弊时代。嵇康认为除了太和之音,还要注意“心”在乐中所占的地位,强调音声自然的客观属性的同时,也肯定了心的社会属性,只有平和之声与平和之心相结合,才能构成理想和实践中最美的音乐。

最后,嵇康在《琴赋》中认为还是应当把音乐与仁义道德联系在一起的,而《声无哀乐论》中则强调了音乐与人的情感没有必然的联系,既然谈不上教化作用,就更不用说仁义道德的作用了。

以上所述都可看出嵇康的音乐美学观点有很多相互矛盾的地方,而这些矛盾正是他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嵇康思想中的矛盾并不在于声有哀乐否,而在于他要用这一理论来反对当时统治者用礼乐维护其统治地位。这种客观矛盾使他发表了一些极端言论,从而产生了相矛盾的美学观点。

四、嵇康追求理想人格的表现

社会历史背景使嵇康的音乐美学观点有相矛盾之处,同样使他的人格也有相冲突之处。他的理想人格是慎言慎行,他同样这样教育儿子,但在现实中他又是狂放的楷模,蔑视名教,痛恨礼教,对于司马氏的礼法不闻不问,我行我素。这是他无法解决的理想与现实人格的冲突。

看待嵇康音乐美学思想必须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才能够全面准确的认识他,理解他的观点与思想的形成缘由,看到儒家与道家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看到他的《声无哀乐论》对后世研究音乐美学发挥的重要意义。

[1] 黄毓任.和声无象,哀心有主.南通大学学报,2005,12.

[2] 杜洪泉.嵇康是“儒”还是“道”.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6.

[3] 韩国良.走出嵇康乐论研究的误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4] 刘荣.试论嵇康自然主义.重庆师院学报,2002.

[5] 陈吉荣.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04.

赵珮宇(1984-),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教学。

猜你喜欢
安阳嵇康道家
安阳之旅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嵇康 山涛 绝交于江湖,相知于内心
嵇康
安阳:以最严密的法治向大气污染宣战
安阳中嘉业投资有限公司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