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徽州存世家谱档案研究回顾

2016-02-03 06:58吕春阳
山西档案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术界体例族谱

文/吕春阳

近三十年来徽州存世家谱档案研究回顾

文/吕春阳

近些年来,馆藏的徽州家谱作为记载徽州宗族主要历史的文献资料,以数量多、善本多、价值高的特点备受学术界瞩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事徽州家谱档案的研究,使得对徽州家谱的研究成为徽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中国档案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在对徽州家谱的整理研究、内容与体例方面的研究、编纂理论研究、价值研究和个案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和重视。

徽州家谱;回顾;展望

明清徽州地区素称“文献之邦”,而家谱则是徽州地区文化繁荣的见证,在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占据了重要地位,现存馆藏徽州家谱档案约有2000余种,绝大多数是明清民国时期所纂修。[1]徽州家谱以数量多、善本多、价值高备受学术界瞩目,对研究明清时期徽州乡村宗族社会的原貌和变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徽州家谱研究的兴起

回顾学术史,自近代以来对于徽州家谱的研究肇于1919年胡适先生在《曹氏显承堂族谱序》中对于家谱“信史”的论述,虽然胡适并不是专讲徽州谱学,但其从徽州谱学入手开始谈对谱学的认识,当然徽州谱学应包括其中。自此之后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对于徽州家谱的研究鲜有涉及,过了近三十年,随着徽学研究的兴起,徽州家谱以数量多、精品多、研究价值高的特点进入了学者的视野。从现有资料看,较早关注徽州家谱的史学研究价值的是张海鹏、王廷元两位先生主编的《明清徽商资料选编》,该书充分肯定徽州家谱的史学价值,指出徽州家谱对于徽商研究的重要之处,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于徽州家谱的兴趣,在徽州家谱的研究中起到了开创的作用。而安徽大学的赵华富教授在徽州家谱和徽州宗族社会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他出版的《徽州宗族研究》一书中有专门论述徽州宗族族谱的一章,这一章全面的反映了赵华富教授对徽州家谱的整体看法和主要观点,其研究成果对徽州家谱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在此之后,学术界对徽州家谱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成果不断涌现,内容不断深化,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二、 徽州家谱相关研究

(一)徽州家谱的整理研究

传统徽州留存下来的家谱数以千计,至今难有一个准确的数量统计,为了便于学术界检索、查阅和使用这些家谱档案,学术界开始编制出家谱目录,1983年,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了《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共计收录了3140种中国家谱,其中徽州家谱100种。1992年,山西省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整理出版了《中国家谱总目》,其中收录了200多种安徽家谱,在所有出版的家谱目录当中,由王鹤鸣主编的《中国家谱总目》是收录徽州族谱最多的,据统计,共收录了1300多种徽州家谱。此外,还有许多学者梳理了各地图书馆的馆藏徽州家谱,如谈家胜在《国家图书馆所藏徽州家谱的特点与价值》一文中对国家图书馆所藏的32种稀见徽州家谱进行了详细介绍;王鹤鸣在《上海图书馆馆藏徽州家谱简介》一文中指出“上海图书馆是世界上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单位,在馆藏家谱中,徽州地区家谱以其数量多,质量高而成为中国家谱园地中的一朵奇葩。”[2]这些揭示各地馆藏徽州家谱档案的文章对于研究者掌握徽州家谱档案情况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目前还有不少徽州家谱散落在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我们也期待更多有关于馆藏徽州家谱档案的研究成果问世。

(二)徽州家谱内容和体例方面的研究

徽州家谱编纂的内容和编纂的体例也是徽州家谱研究的核心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对这个问题十分关注。王鹤鸣在其《试论徽州谱牒的体与魂》一文中指出欧苏体是构成徽州谱牒的基本框架,即是徽州谱牒之体,而朱熹的理学思想则是徽州谱牒的精神内涵,是徽州谱牒之魂。黄山学院翟屯建教授的《略论家谱内容与体例的演变》一文中指出“明嘉靖是家谱由单纯的记血缘世系向一族之全史式的氏族管理典籍制过渡阶段,内容和体例也还不够完备,隆庆和万历是近世家谱的定型期。”[3]同时翟屯建还探讨了徽州地区私修族谱与公纂族谱在内容与体例上的区别,在其《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的差异》一文中认为公修族谱在体例上十分完备,力求成为一个宗族的全景式史书,而私修族谱则体例较为简单,仅仅是对祖先的记载和直系祖先的褒扬性记载。张学会、徐彬的《动态视阈下明代徽州家谱体例嬗变探析》一文中则具体论述了明代徽州家谱体例的特点,一是发挥凡例功能,二是重视体例的总结与阐述,三是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三)徽州家谱的编纂理论研究

徽州家谱的纂修理论研究也是近些年来学术界着力关注的方面之一,也因此有许多优秀的论著面世。徐彬教授在其《历史意识与历史编纂理论对明清徽州家谱的影响》一文当中指出“以稽先世,以贻将来”的历史传承思想是明清徽州宗族纂修家谱的直接动力来源,“大有关于家教者”的历史借鉴思想则是明清徽州家谱的努力方向,正史则对徽州家谱的体例产生直接影响。卞利教授的《明代徽州谱牒的纂修、管理及其家国互动关系研究》指出徽州谱牒的纂修在明代达到了巅峰,并且从明代徽州谱牒的纂修、管理、互动关系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特别是《新安名族志》的问世标志着徽州家谱编纂理论达到了繁荣和成熟。对于徽州家谱的编者论和评价理论学术界也有论述。徽州社会对家谱的书法、功能等具体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指出正是因为对家谱不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修正,才最终形成了明清徽州家谱繁荣的局面。

(四)徽州家谱的价值研究

由于徽州家谱当中收录了许多丰富而珍贵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随着八十年代“徽学”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徽州家谱这一尚未被开发的宝藏,并且通过多种论述来向学术界强调这一宝藏的价值。徐学林教授在其《徽州存世谱牒及其开发利用》中论述了徽州谱牒对于研究宗法思想、家族制度、民族迁徙融合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政治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周惊涛教授的《徽州存世家谱的社会史资料价值》一文中探讨了徽州谱牒对于学术界研究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特别是宗族社会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社会史资料。此外戴圣芳教授的《徽州望族的谱牒文献》一文中对于徽州谱牒的价值也做了具体论述。正因为徽州谱牒具有如此巨大的价值,栾成显教授在《谱牒:记录中华历史文化的又一宝藏》一文中明确指“徽州宗谱以其世系详明而考证确凿,内容丰富而种类繁多,编纂上乘又遗存丰厚,在中国古代谱牒中最具代表性,极具研究价值,故对徽州宗谱则应予以特别关注。”[4]

(五)对徽州家谱的个案研究

随着对徽州家谱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徽州家谱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兴趣,有不少学者对一些典型的徽州家谱进行了深入性的分析和研究,并将对这些家谱的研究作为一些经典个案融入到对徽州家谱的整体研究上来,使得对徽州家谱的研究既可以从整体处着手,又可以从细节处考证,使得对徽州家谱的研究不断深化。在对徽州家谱的个案研究方面,尤其以程敏政和汪道昆所编纂的家谱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最多。常建华教授在《程敏政〈新安程氏统宗世谱〉谱学问题初探》一文中对明代徽州著名学者程敏政所修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谱明确了徽州望族的条件,强调了严谨的学术性,使得该谱成为经过学术考证的规范性族谱,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此外,林济教授也从统宗谱法方面对汪道昆、程敏政二人所编族谱分别进行了论述。

三、国外学者对徽州家谱的研究

由于中国近现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家谱资料也和诸多珍贵文物一样免不了遭到掠夺的命运,所以徽州家谱资料散落在海外的数量很大,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海外汉学热也不断升温,因此各国学者也逐渐将目光转到徽州家谱上来,使得对徽州家谱的研究和敦煌文书一下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也做出了许多成果。日本学者牧野巽对徽州宗族和族谱颇有研究,其所著的《明清族谱研究序说》是目前所知日本学者最早发表的有关徽州家谱的研究。多贺秋五郎出版了《宗谱研究》,后来又出版了《中国宗谱研究》一书。荷兰学者宋汉理著《徽州地区的发展与当地的宗族—休宁范氏宗族个案研究》一文,通过对《休宁范氏族谱》来探讨宗族与徽州地区发展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贺杰著有《明清徽州的宗族与社会流动性》,该文说明了移民、进士、徽州之间存在的关系,而这三要素则是徽州宗族发展的保障。

四、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虽然在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和共同努力下,徽州家谱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从总体上看,徽州家谱的研究仍然需要不断加强,目前对徽州家谱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繁多的徽州家谱研究没有系统化,还处于零碎化的状态。二是在研究内容上也是主要对家谱的内容进行研究,还无法准确定义徽州家谱的特点,无法深刻认识到徽州家谱的特色。三是地区性和国际性合作研究还有待于加强,学术界之间关于徽州家谱研究方面的交流很少,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团体或学术组织,不利于进行系统化、整体化的研究。因此,我们需要对家谱这第一手文献材料的研究,把握好编纂家谱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促进对家谱研究的系统化、整体化和理论化,把握家谱研究的内在规律,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家谱研究理论,并且结合时代发掘出家谱内在的历史和潜力,同时加强徽州家谱与外地家谱的比较研究,实现徽州家谱研究的国际和国内合作,更好的挖掘家谱内在的价值。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千年徽州家谱与社会变迁研究》(11&ZD094)和国家社科基金《明清乡村绅权建构与社会认同研究》(11BZS035)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阎海燕)

[1] 谈家胜,郝瑞平.《绩溪南关惇叙堂宗谱》的文献特色及其价值——兼论晚清时期徽州族谱体例与内容的嬗变[J].黄山学院学报2011,(4).

[2]王鹤鸣.上海图书馆馆藏徽州家谱简介[J].安徽史学.2003,(1).

[3]翟屯建.略论家谱内容与体例的演变.中国谱牒研究—全国谱牒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栾成显.谱牒:记录中华历史文化的又一宝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Review of Studies on Huizhou Preserved Genealogy in the past 30 Years


Lv Chun-yang

K206

A

1005-9652(2016)02-0103-03

吕春阳(1992—),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学术界体例族谱
法学之路上的女性:一个多视角的观察与叙述——读《法学学术界中的性别与职业生涯》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探究宗族不断编修族谱的特点及其原因
WTC管理者论坛:共享时代的体制创新(2)——学术界与管理者
西方古典学术界对罗马帝国“大战略”理论的争论
吴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