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连福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49)
【伦理学研究】
试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三个着力点
燕连福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710049)
摘要:青少年道德教育,关乎着祖国的未来。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其着力点应该区别于对大学生和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如果说对成年人的道德教育,需要侧重于纠偏式教育、守纪式教育、现实性教育,那么,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则更应加强道德规范教育、加强道德示范教育、加强道德理想教育,从纠偏式教育转向规范教育、从守纪式教育转向示范式教育、从现实性教育转向理想性教育,从而把青少年培养成未来合格的接班人。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教育;道德规范;道德示范;道德理想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道德领域的问题也愈益凸显,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青少年道德教育,关乎着祖国的未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千秋大业。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应该告诉青少年不做什么,还是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强调中规中矩、不温不火的守规范,还是强调积极作为的示范和表率?我们应强调着眼实利的道德现实主义,还是应强调超越功利的道德理想主义?本文试图就这几个问题展开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加强道德规范教育:从纠偏式教育到规范式教育
人的道德观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有的哲学家从人的内心去寻找,比如柏拉图说,人的知识源于内在世界,源于人的“回忆”;同样,人的道德也源于内在的回忆。尽管柏拉图的思想受到洛克和休谟的抨击,但得到了笛卡尔和莱布尼茨的捍卫及康德和乔姆斯基的重新解读。笛卡尔就说,人有天赋观念,人的知识是由天赋而来;同样,人的道德也是由天赋而来。“我看到在我心内的某些思想既不是从外部对象而来的,也不是由我的意志所决定的,而完全是从我心中的思维能力来的;所以,我将‘天赋的’一词用于作为这些思想之形式的观念或概念上,以便将它们同其他所谓的‘外来的’或‘构成的’观念和概念加以区分”。[1]
也有的哲学家从外部世界去寻找,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人的知识更多地源于外部世界,源于人的感觉,因为人的心灵恰如“蜡块”,当刻有图纹的金属作用于它的时候,它接受的是印纹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人的道德也更多地是从外界得到,不是自发产生的。再比如,洛克认为,心灵是一张白纸,或一间黑屋,或一间空室。心灵在并没有任何天赋的道德原则和逻辑原则印在上面,在认识开始的时候,心灵是一个空的被动的东西,是一个容器,等待着由经验而来的观念。莱布尼茨写道:“(按照洛克的思想)灵魂本身……是完全空白的,好像一块尚未写上任何字迹的写字板。”[2]两种观点各有千秋,各有解释力,但对于青少年的道德观问题,我更愿意从外部世界、外部教育的层面来看来解读。
如果说成年人的心灵是一块彩色板,那么青少年的心灵就是一块白板。当成年人接受道德教育时,其对道德已经有着一定的感性认知。这种认知,既有权威的传递,也有经验的积淀,亦有教化的渗透。其对道德也许有着完全正面的接受、也许有着部分的负面认知。故此,对成年人的道德教育,需要更多的是“纠偏式教育”,需要给成年人强化的是: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应该不断改进的。正因如此,《周易》坤卦的爻辞才说,“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强调只要道德方面不断纠偏,即使不学习知识也没有什么不利的;老子才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思是说,求知需要每天不断增加新知识,但在道德修养方面,每天要做的是不断减损自己的不足。正因如此,曾子才说,“吾日三省吾身”,以防在道德上做错事。三省的目的,也是不断地减少自己的不足。而这些,显然更适用于对成年的人道德教育。
既然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块白板,那么我们在上面涂抹上什么颜色,他就会接受什么样的颜色;我们给其施以什么样的道德教育,他或许就会接收什么样的道德思想。青少年很少有对社会的负面认知、很少有对道德的负面认知、很少有对做人的负面认知,因此,我们教育青少年哪些道德知识、哪些道德规范,他往往会照单接受,在接收的基础上再去认知、再去反思、再去实践。故此,老子说“为道日损”,并不完全适用于青少年;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其所强调的对自己的反思,也许也不一定适用于青少年。青少年首先需要的,也许是道德的“是什么”,什么是善,什么是道德规范。
所谓道德规范,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契约,是青少年在进入社会之后,与他人之间应该遵守的一种契约。只不过这种契约更多的是一种超越功利的道德契约,而不是买卖式的交易的契约。人们遵守这种契约所得到的是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友好,而非名利、社会地位、金钱、财富和物质利益。
那么,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规范教育呢?笔者以为,对成年人而言,我们更多地要教育他不要做什么,但是对青少年则不然,我们既要有实然的教育,也要有应然的教育;我们既要有纠偏式的教育,更要加强规范式教育,告诉他应该做什么。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公民道德规范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国的公民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短短20字,其实就是一种对如何做人的最佳的公民规范教育;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应接受并按照这20字的规范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其中“八荣”就是典型的规范,而“八耻”则是纠偏;这种规范,主要是一种做人的荣辱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样也是规范,这种规范,主要是一种做人的价值规范。如果青少年很好地接受并实践了做人的公民规范、荣辱规范、价值规范,相信他一定能够顺利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二、加强道德示范教育:从守纪式教育到示范式教育
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让他们懂得如何评价善恶、如何评价对与错这个知识的层面。有时候,在道德认知上的仅仅“知道”,不一定代表能够遵守相应的规范,不一定能够使人的行为表现为有道德的,出现所谓的知行不合一的现象。这种“知道”,也许会导致一种新的“道德被动者”的出现。在传统看来,一个知道道德规范、一个有理性的人,往往是一个道德的“积极行动者”,因为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一个边缘人、一个儿童、一个脑损伤者就不是一个道德的积极行动者,因为他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无意反对这种观点,我想进一步补充的是,一个有理性的人、一个知道道德规范的人,可能有时候在真正行动的时候,在道德困境面前,并不会积极作出道德的行为,这似乎是另一种“道德被动者”。换句话说,当人们过多地看到了世态炎凉的时候,当人们过多地被一种明哲保身的思想所影响的时候,我们往往除了守纪、除了守住最低的底线之外,可能便不再前进一步、不再有所谓的道德的示范和表率出现了。这就需要我们呼唤一种道德的示范主义、道德的积极主义。
其实,中国传统道德不是过多地强调规范,而是强调道德的示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后汉书》曰:“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宋史》有言:“人不率,顺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在中国人看来,示范胜于规范,身教优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示范式思维,有点类似于“偶像”式思维。而西方人的“偶像”,指的是对普通人有强烈影响但其存在却没有现实根据的任何东西,这种“偶像”在宗教、文化、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但往往被作为负面的东西加以批评。我们所讲的榜样,不仅仅等同于“偶像”,因其是一种高尚道德的具体承担者,体现着高尚的道德行为。人们对其不是仰望,而是可以模仿、跟随、照着做的。榜样的可贵之处在于其率先垂范的高尚行为。
就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而言,在强化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示范和表率作用;在加强守纪式教育的基础上,还须着力于示范式教育。规范式教育要求每一个人要守规范,示范式教育要为被教育者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规范式教育是基础,在此前提下还要对青少年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因青少年代表着发展的方向,是祖国的未来。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之中所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毛泽东郑重指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邓小平也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其实,道德的示范教育更应该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既应该坚守道德规范,更应该成为一个道德的模范和榜样。
那么,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示范教育呢?一是要不断向道德模范学习。作为道德典范,榜样是先进思想的承载者。他在人格上具有理想的一面,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理想人格的体现,是一个人应该成为什么人的具体体现,是人在道德发展方面应然性的体现;同时,榜样又具有实然性的一面,他通过在自身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而形成一种境界比较高、为社会所认可、为他人所佩服和效仿的现实人格。榜样的先进性是通过榜样自身的理想化建构和实践性建构而实现的。毛泽东在论及榜样所具有的人格特质时就曾指出:“这种先锋分子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他们是不谋私利的、唯一地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他们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往直前;他们不是狂妄分子,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他们在革命的道路上起着向导的作用。”[3]习近平也强调:“道德模范是道德实践的榜样。要深入开展宣传学习活动,创新形式、注重实效,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4]青少年既要向雷锋、张思德、焦裕禄学习,也要向新时期的道德模范学习,认真学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激励自己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二是要做一个道德模范。青少年既要向道德模范学习,更应该成长为一名道德模范。在中国历史上,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英雄层出不穷;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过程中,少年英雄也是不断涌现,王二小,便是其中的一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少年模范也是随处可见,如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带着妈妈去上学”的中学生于统帅,如中央电视台2014“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十人名单中,就包括吉林的王丹、河南的张俊兄弟、内蒙古的梁蓉、甘肃的梁维月、天津的许卓婧、辽宁的钟岳峰、湖南的游柘楠、安徽的袁德旗、湖南的向娜、黑龙江的吴金棋。这些最美孝心少年,既是中国的未来,也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三、加强道德理想教育:从现实性教育到理想化教育
如果说成年人更注重道德的现实、道德的处境,那么青少年更应该注重道德的理想、道德的至善的一面。如果说成年人的道德素养既包含至善的一面,也包括功利的一面,道德有时候可能需要给功利让步,但在青少年的心灵世界中,至善就是至善,美德就是美德,它不需要给功利让步,它需要的就是不断以道德的名义、以至善的名义,向着美德和理想大步迈进。
青少年应该做一个道德理想主义者,而不是一个道德实用主义者。当今西方流行的存在主义思想,其在道德上是一种取消论者;当今美国仍然主导的哲学思想,其在道德上是一种实用主义。中国古人在道德上,更多的是一种理想主义。道德理想既是激励每一个个体的精神内驱力,也是凝聚社会整体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国儒家把仁、义作为最高的道德理想,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孔子所谓的“杀身成仁”、孟子所谓的舍生取义,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墨家把“兼爱”作为最高的道德理想,希望人们能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思想仍然影响着当代中国人。正因拥有这种道德理想主义情怀,古人才会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爱之心,才会有心怀天下、利济苍生、追求道义、上下求索的巍巍壮志。
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基础上,青少年更应在道德上坚持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这种理想主义的核心便是为人民服务,这种理想主义的原则便是集体主义;这种理想主义的当前要求便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坚持“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那么,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理想教育呢?一是不能给现实让步,不能给现实妥协。现在有一种观点叫“道德妥协”。本杰明就说,“我们常常会缺乏时间、金钱、精力以及其他人力和自然资源来满足每个人的权利或利益,更不用说他们的需求和欲望。当因缺乏权利或利益发生冲突时,妥协似乎既是必要的也是适当的。”[5]其实,道德就是道德,它之所以被人们所追求,就是因其对功利、现实及所谓的道德冲突的超越,故真正的道德是不能给现实妥协的。正如李开复于2008年在接受采访时所言:“道德还是不可妥协的”。如果你创建一个没有道德的公司,你的员工也会开始没有道德,你对你的用户没有道德,你对你的竞争对手没有道德,你的员工最后也会对你没有道德。李开复说的,不仅适用于成年人,更适用于青少年。我想倡导的是,青少年务必不要在道德问题上给现实妥协。当青少年看到老人跌倒时,不需要考虑更多的现实因素,不需要考虑万一被碰瓷之后的麻烦,不需要考虑是否应该明哲保身,不需要给现实让步和妥协,需要的只是挺身而出、伸出温暖的手,才能起到表率示范作用,才能唤起社会的良知,重建我们的道德秩序,净化我们的道德人心。二是务必坚定道德的理想和道德的境界。不给现实妥协的另一面,就是对道德理想的执著与追求。儒家关于“圣人”和“天下大同”的追求,就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的追求。正因如此,孔子才会做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正因如此,颜渊才能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正因如此,孟子才会强调“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才会倡导每个人都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道德的理想和境界,我们党的领导人其实强调得很多,这种理想,既是毛泽东所强调的“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之理想;也是邓小平所强调的“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之理想;更是习近平强调的做具有“中国精神”的人之理想。
总之,一个社会要想和谐有序,一个国家要想发展进步,一定要有遵章守纪的人,还要有表率示范的人,更要有理想高远、道德品格超群拔俗的人。代表着未来的青少年应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Descartes,Philosophycal Writings(trans. Cottingham,et al)[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I:303.
[2]Leibniz,New Essays on Human Understanding (Prefa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48.
[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2.
[4]习近平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批示[N].光明日报,2015-10-14(01).
[5]Martin Benjamin. Splitting the Difference: Compromise and Integrity in Ethics and Politics[M]. Lawrence: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1990:4.
[责任编辑王银娥]
Three Main Focuses on Teenagers’ Moral Education
YAN Lian-fu
(SchoolofMarxism,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
Abstract:Teenagers’ moral education is crucial to a country’s future. Its main focus should different from that on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adults. If adults’ moral education focuses on rectification, discipline and reality, teenagers’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oriented to the education of ethical code, moral demonstration and moral ideal, i.e. form rectification to ethical code, from ethical code to moral demonstration, from reality to moral ideal, so that teenagers can be trained to be qualified successor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teenagers’ moral education; code of ethics; moral demonstration; moral ideal
作者简介:燕连福,男,甘肃甘谷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择优资助项目:“微时代基础课听读说研‘四微一体’教学模式研究”(14JDSZK101);2015年度教育部全国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解读”
收稿日期:2015-11-20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16)01-0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