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茶埠群论析

2016-02-03 05:54陶德臣杨志玲
安徽史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洋行茶商汉口

陶德臣 杨志玲

(1.解放军理工大学 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7;2.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近代中国茶埠群论析

陶德臣1杨志玲2

(1.解放军理工大学 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7;2.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近代中国茶埠群生成条件具有多样性,茶源丰富、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是主要因素。茶埠群经历了发展、兴盛、衰落阶段,体现出鲜明时代特点。茶埠群以产区茶埠为代表,营茶群体主要有洋行、茶号、茶栈,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矛盾。茶埠群对传统茶埠有延续,也有流转与差异。茶埠群是西方列强侵略的结果,也是自然地理和经贸地理配置的产物,满足了中国内生性出口需求,推动了世界茶叶市场发展,对中国茶叶经济及地域经济有拉动作用。

近代中国;茶埠群;生成因素;概貌;评价

茶埠通常是指茶叶集散的商埠。《明一统志》云:“茶埠峪寨,在岷州卫城东十五里。”部分地区称停泊茶船的码头为茶埠*陈宗懋主编:《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笔者讲的茶埠特指近代中国茶叶外销过程中起集散作用的通商口岸,它们是联系茶叶国内外市场的桥梁,对茶叶贸易作用巨大。学界比较关注近代中国茶埠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奠定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曾丽雅《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外销口岸的变迁》(《农业考古》1993年第2期)一文研究了五口通商时期的广州、上海、福州茶埠。甘满堂《清代中国茶叶外销口岸及运输路线的变迁》(《农业考古》1998年第4期)一文探讨了清代广州、上海、福州、汉口茶埠变迁。但这两篇文章都没有反映近代中国茶埠群全貌。其他成果仅探讨单个茶埠的情况。。但这些成果是对单个茶埠的研究,没能反映近代中国茶埠群全貌。笔者拟从全局视角,系统考察近代中国茶埠群产生条件、整体概貌、影响作用,为今天发展茶叶贸易,建设茶叶市场提供历史借鉴。

一、近代中国茶埠群的生成条件

茶埠是联系茶叶产区与销区的纽带,主要功能是集散茶叶。这一功能的强大与否,直接决定着茶埠的命运。茶埠群形成条件具有多样性,茶源丰富、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是基本因素,政治、军事、历史、社会等因素也起重要作用。

1.茶叶资源

茶叶生产、贸易起源于中国。18世纪20年代起,茶叶已成中西贸易核心商品,开始占据出口价值首位。鸦片战争后,中国仍然是世界市场茶叶主要提供者,日本、印度出口茶数量有限,难以撼动中国茶的垄断地位。在“西人需茶急”*谭嗣同:《浏阳麻利述》,《农学报》第12期,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刺激下,中国茶农“努力广事种植,以期供求相称”*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38页。,才能满足国际消费需求。中国茶叶内销量也很大。据中国旧海关估计,“中国茶的消费量每年应在二十五亿磅以上,这比中国输往各国的茶叶的总计还要多出八倍”*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45页。。受国内外茶叶消费需求的拉动,“以至要迅速发展茶叶的种植以适应面临的需要,这就够中国努力的了”*⑦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3册,第1462、1468页。。在需求旺盛的强力刺激下,近代中国植茶业一片繁荣,巨大茶叶产能奠定了茶埠群崛起的物质基础。因中国茶产区“惟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四川、两湖、云南为贵”*赵尔巽:《清史稿》卷124《食货志五·茶法》,《二十五史》第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481页。,茶叶汇集到产区附近商埠,辗转输往各地,造成近代中国茶埠群主要分布在南方。

2.交通条件

近代中国茶埠群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位处交通枢纽,本身就是著名商埠。依托区位优势和便利交通,这些商埠又成为茶叶集散中心,崛起为茶埠。近代中国最著名的茶埠广州、厦门、福州、上海、九江、汉口的崛起,说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对茶埠形成的重要性。

广州位于珠江口,面向南海,是古代中国通南洋、印度洋的主要港口;通过珠江及其支流,与广东、广西诸多地区相联系;翻过南岭,进入赣江,将江西及长江水道相联。早在秦汉时期,广州港就已形成。清代中期一口通商,广州港更见重要。这一局面虽是清政府闭关自守政策的产物,也与广州港优越位置密不可分。鸦片战争后,广州港是茶叶主要出口基地,仍然与地理位置有关。

厦门位于福建西南部,是东南沿海通向南洋群岛的重要港口。通过龙江,厦门与闽南腹地连结。中西贸易开展后,厦门是茶叶运往南洋的主要基地。有了这样的地理优势,厦门成为鸦片战争后首批开放的通商口岸,很快成为出口茶埠。英国领事商务报告说:“从厦门输出的茶主要是乌龙茶,产于厦门北面120哩的宁洋,从这里到厦门有很方便的水路交通。”⑦

福州位处闽江入海口,是福建北部主要港口。鸦片战争前,福州是西方国家采购中国茶叶的重要地点。鸦片战争后,武夷山“茶叶装小船顺流而下,四天就可以运至福州,而翻山越岭、费用巨大的、通往广州的路线,几乎需时四周”*⑨⑩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1册,第596、611、561、561、560页。,福州茶埠崛起得益于交通优势。1853年,南下广州茶路因战乱影响改道福州,到“1856年福州辟为茶叶外运的正规口岸,大大有助于运茶速度的竞争”,“并使武夷山的出产得以回转到它合理的出路”⑨。

上海位于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扼南北洋航线要冲。当时的外国人说:“上海是中国沿海对外贸易上最重要的商港,因此吸引着国际方面很大的注意。我所熟悉的城市中,没有其他城市具备上海那样的优点”⑩,而且“上海内地运输的便利也是举世无双的”。交通运输方便,茶叶运费减少,“最好的绿茶的价格比在广州低百分之二十四”,当然利于上海茶埠形成。

九江扼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循长江可上趋武汉,下至上海,区域位置优越。闽北茶、皖南茶、江西茶及部分湖南茶,汇聚九江出口,或转运汉口、上海再出口。九江成为近代中国著名茶埠。

汉口位于汉水与长江交汇处,被称为“九省通衢”。汉口茶埠形成与华中最大商埠关系密切,成为附近产区茶叶汇集中心。湖南茶、湖北茶及部分江西和安徽茶以汉口为销场。汉口还是全国最大红茶和砖茶出口基地。

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销区茶埠远离茶区,成为茶叶集散中心的很大原因也得益于交通因素。东口张家口、西口归化(呼和浩特)、肃州(嘉峪关)等茶埠,处于茶运西北、北方,销往俄罗斯、蒙古、新疆的中转点上,因而成为销区中级周转市场茶埠。

3.其他因素

近代中国茶埠群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一次次侵略战争的接连发动,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屈辱签订,一批批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政治压迫、文化控制。通商口岸开放到哪里,茶叶出口就延伸至哪里,茶叶掠夺就出现在哪里。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商埠,茶叶贸易从广州向上海转移。1852年,上海茶叶出口量首次超过广州,成为中国最大出口茶埠。1853年,福州出口茶叶。后来,厦门、宁波相继出口茶叶,这些通商口岸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出口茶埠。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在《天津条约》规定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基础上,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这些通商口岸基本又成为第二批出口茶埠,尤其是淡水、汉口、九江非常重要。在此之前的1851年,中俄订立《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俄国取得新疆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权。第二年,茶叶经此两城输入俄国。1860年,中俄订立《续增条约》,中国再向俄国开放喀什噶尔。这三个通商口岸均为茶叶出口俄国的茶埠。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这些口岸先后出口茶叶。1885年,《中法新约》签订,清政府同意在中越边界开埠通商,思茅、蒙自、腾越、梧州、龙州等商埠也先后出口茶叶,成为普洱茶、六堡茶主要出口地点。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沙市、重庆、杭州、苏州为通商口岸,这些商埠随即出口茶叶,其中杭州、苏州出口量较多,称得上出口茶埠。190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订立《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增开凤凰城、辽阳、新民、铁岭、通江子、法库、长春、吉林、哈尔滨、宁古塔、珲春、三姓、齐齐哈尔、海拉尔、瑷珲、满洲里为商埠,这些商埠有些也曾出口过茶叶。

二、近代中国茶埠群的整体概貌

近代中国茶埠群包括众多茶埠,其形成时间、分布区域、功能作用、地位影响、盛衰情况有所不同,体现出一定差异性。考察近代中国茶埠群的演生变动,分析茶埠群营茶群体的关系,揭示其与传统茶埠的流转与差异,可以更好把握近代中国茶埠群整体概貌。

1.近代中国茶埠群的演生变动

《清史稿》描述了近代中国茶埠群概貌:“厥后泰西诸国通商,茶务因之一变。其市场大者有三:曰汉口,曰上海,曰福州。汉口之茶,来自湖南、江西、安徽,合本省所产,溯汉水以运于河南、陕西、青海、新疆。其输至俄罗斯者,皆砖茶也。上海之茶尤盛,自本省(指江苏省——引者)所产外,多有湖广、江西、安徽、浙江、福建诸茶。江西、安徽红绿茶多售于欧美各国。浙江绍兴茶输至美利坚,宁波茶输至日本。福州红茶多输至美洲及南洋群岛。此三市场外,又有广州、天津、芝罘三所,洋商亦麇集焉。”*赵尔巽:《清史稿》卷124《食货志五·茶法》,《二十五史》第11册,第482页。茶埠群演生变动是一个历史过程,各茶埠地位又处于变动之中。

(1)茶埠群形成:鸦片战争后至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云台山港,仅留广州作为茶叶出口港。1727年,中俄恰克图互市开始。19世纪,茶叶已成中俄贸易核心商品,“彼以皮来,我以茶往”*《续修四库全书》编辑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74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38页。的贸易格局形成。这一时期仅有两个茶埠,无法形成茶埠群。

鸦片战争后,中俄茶叶贸易地点增加伊犁、塔尔巴哈台。恰克图每年约有数万担至10余万担茶叶输入俄国。1843年为12万箱(每箱约50斤,约合6万担),1848年增至37万普特(1普特合16.38公斤),1852年为17.5万箱。1853年受战乱影响,恰克图茶叶减至5万箱,1855年增至11.2万箱以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页。。1851年,沙俄取得新疆伊犁、塔尔巴哈台免税贸易特权,茶叶经此两城大量输往俄国。1851年经俄国7个海关进口白毫茶、砖茶21012普特8俄磅,1854年为46336普特*郭蕴深:《论新疆地区的中俄茶叶贸易》,《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4期。,增长1倍多。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辟为商埠,茶叶经广州、上海、福州大量出口。1843年,广州出口茶叶17727750磅。1844年,上海始出口茶叶1149000磅,加上广州出口茶叶共70476500磅。1853年,福州始出口茶叶5950000磅,加上上海、广州出口茶叶共105081000磅。南方茶埠由一口增至三口,此三埠为当时中国三大茶埠,近代中国茶埠群诞生*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90页。。

东南各茶埠是近代中国茶叶主要出口基地,地位处于变动之中。上海交通便利,贸易条件优越,茶区又相对较近,外国洋行纷纷从广州迁入,茶商、茶栈多以上海为经营基地。1844年,上海始出口茶叶,很快崛起为新出口茶埠,尤其是绿茶主要出口基地。1852年,上海出口茶叶57675000磅,在三茶埠中的地位升至第一位。1853年,闽北茶尤其是武夷茶直接从福州出口,福州茶埠崛起。1856年,福州出口茶叶40972600磅,地位升至第二位,1859年出口茶叶46594400磅,超过上海成为全国最大茶埠,嗣年又降至第二位。受上海、福州出口茶影响,广州茶源减少,出口数量大减,由1845年76393000磅降至1856年30404400磅,在三大茶埠中的位次从1851年前第一位降到1856年后第三位*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第490页。。

(2)茶埠群壮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到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前。除旧有茶埠广州、福州、上海外,宁波、厦门、淡水、基隆进入茶埠行列,汉口、九江成为新出口茶埠,天津、张家口、嘉峪关地位突显,喀什噶尔成为对俄茶叶出口新基地,恰克图地位衰落。

汉口凭借优越地理位置及湖南、湖北、江西的丰富茶源,迅速崛起为全国性茶埠。“自1861年汉口辟为通商口岸后,对外贸易,即以茶乙为第一位。1890年以前,一般出口总在70—80万担之间,最高年份曾达到120万担,情况盛极一时。”*皮明庥等编:《武汉近代(辛亥革命前)经济史料》,武汉地方志编纂办公室1981年印行,第41页。从汉口茶出口(含复出口)十年平均数也可概见汉口茶埠的重要地位:1861—1870年为31.17万担,1871—1880年54.48万担,1881—1890年70.37万担,1891—1900年79.07万担*甘满堂:《清代中国茶叶外销口岸及运输路线的变迁》,《农业考古》1998年第4期。。1871—1880年,汉口茶叶出口十年平均数超过上海,成为全国第二大茶埠,福州是第一大茶埠。19世纪90年代,福州茶埠衰落,汉口成为全国第一大茶埠,但茶叶流通数量比上海少,将其视为全国第二大茶埠也有道理。

九江位处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它吸纳江西茶、部分闽北茶及皖南茶,崛起为重要茶埠。九江茶埠与汉口、上海茶埠关系密切,汇集到九江的茶部分就地出口,相当部分转口汉口、上海。从茶叶出口数量看,九江茶埠地位次于汉口、上海、福州,位于广州之上,为全国第四大茶埠。1863—1869年,九江出口茶一般为年10余万担,1865年达201338担,1872—1895年,茶叶出口稳定在年20余万担,1886年达307096担*萧纯锦:《江西进出口贸易分类统计》,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1934年版,第14页。。

宁波开埠时间早,一段时间内并不出口茶叶,江苏茶、安徽茶、浙江茶尤其是浙东茶运宁波后转输上海。海关关册载,1890—1895年,宁波年出口茶分别为153533、161644、163517、184773、162473、190473担。宁波茶埠地位次于九江,是全国第五大茶埠。

厦门茶埠地位次于宁波及广州。厦门出口茶包括本地茶及相当数量台湾茶。19世纪70年代后,厦门茶复出口数量一般占茶叶总出口量一半以上。即使这样,厦门茶出口总数也不多,1864—1895年一般每年为数万担,仅1874年、1880年、1881年、1891年超过10万担*陶德臣:《中国茶叶商品经济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67—68、384页;彭景元:《试论近代厦门茶叶贸易五十年》,《农业考古》1995年第4期。。台湾淡水茶埠后来居上,地位与厦门相媲美。1866年,台湾茶出口82吨,1888年达8188吨,1889—1890年跌至8000吨以下,旋回升,1893年增至9936吨*[美]何保山:《台湾的经济发展(1860—1970)》,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25页。。19世纪70年代末,淡水茶埠超过厦门,地位与宁波相仿。

天津、张家口、恰克图、肃州(嘉裕关)都是茶叶重要中转站。1861年,汉口开埠后,俄商南下汉口采购茶叶,海运至天津转张家口,再由恰克图自运回国,恰克图茶叶贸易衰落,中国商人由汉口经樊城、太原运茶赴恰克图日趋减少。由于俄商由汉口——天津——张家口——恰克图运茶数量不断上升,天津、张家口、恰克图在茶叶中转过程中的作用反而日趋重要。

肃州也是俄商购茶回国的重要中转站。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允许俄商前往肃州贸易,俄商开辟了嘉峪关至西伯利亚的运茶路线,肃州成为俄商运茶回国的重要中转站。1879年,俄商从肃州运回国内的叶茶、砖茶计92246担,1887年增至174922担。1885年起,俄商从肃州每年运茶回国15万担以上*钱恂制:《光绪通商综核表·俄商运茶另数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128—129页。。赵尔巽《清史稿》卷124《食货志五·茶法》称:“光绪七年定约,允以嘉峪关为通商口岸,而往来益盛。十年后,我国运往之茶,居全数三之一。”肃州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3)茶埠群衰落: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马关条约》签订后,杭州、苏州、三都澳成为比较重要的出口茶埠。1921—1931年,一向是茶叶中转站的杭州年出口茶叶除1918年为97203担外,其他年份均在10万担以上,1928年最高,为188973担*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调查部:《最近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解》,1931年印行,第32页。。苏州出口茶不多,1897—1900年,每年出口少仅1000多担,多则5000多担,1901—1913年间为一二万担,最多的1906年也仅25807担,1914—1931年,除1920年为10286担外,其余年份均为数千担,1931年减为4610担*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3—306页。。三都澳茶叶出口呈繁荣景象。1898年,三都澳设立福海关,茶叶出口曾占福建茶出口总量一半左右。海关报告称:“此口一兴,将来福州之生意大半必能尽归于此。”*《光绪二十五年三都澳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下卷,第58页。1899—1938年,三都澳历年出口茶叶一般为数万担,其中1904—1917年、1919年、1922—1931年均超过10万担*陈仪:《福建省历年对外贸易统计》,1935年(无出版单位),第80页;周玉璠:《三都澳——中国东南“海上茶叶之路”》,《福建茶叶》1993年第3期;陈椽:《中国茶叶外销史》,台湾碧山岩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页。。

由于中国茶叶出口总量急速下降,各茶埠茶叶输出数量均受相当影响。汉口、九江、三都澳、福州、上海、杭州、宁波、广州为此时期最重要茶埠*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调查部:《最近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解》,第32页。。其他较重要茶埠有厦门、温州、思茅、蒙自、腾越、沙市、长沙、汕头、芜湖、岳州、梧州、龙州等。20世纪前后,厦门茶年出口10余万担,但90%左右是台湾复出口茶,厦门当地茶年出口量仅数千担,1926—1928年分别为11689、12002、11731担*⑨杨端六、侯厚培等:《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1931年印行(无出版单位),第50、103页。,1929—1933年,年出口在万担以上,1934—1939年,分别为5615、5133、6239、8884、7005、2137公担*⑧吴仁润:《最近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分析》,《贸易月刊》1941年3月号。,大体有所增加。海关关册载,温州茶年出口量高于厦门,1895年为9468担,1896年增至13310担。嗣后,大体保持一二万担的水准。1922—1931年间,只有1923—1926年输出较多,超过3万担,1927年、1931年超过2万担,其他几年均为1万余担*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浙江省》,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3年印行,第239—245页。。1937年仅133公担,1938年增至38434公担⑧。其他茶埠大部分年份出口茶叶数千担,很少有超过万担的年份。

对俄茶叶贸易中转站天津、张家口、恰克图、肃州的兴盛维持到1917年。1896—1899年,恰克图运往俄国的茶叶价值为8315583海关两、9469847海关两、9795790海关两、9987706海关两⑨,比1887年恰克图输入的茶叶价值5704000海关两有巨大增长*何炳贤:《中国的国际贸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97页。。1916年,恰克图茶叶输入价值突破2000万海关两,1917年为1300多万海关两*郭蕴深:《中俄茶叶贸易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68页。。因恰克图茶叶转口贸易兴旺,中国经恰克图输往俄国的货物几乎全部是经天津输往恰克图的茶叶。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商停止采购茶叶,这些中转茶埠的作用骤降,兴盛了200余年的恰克图从此默默无闻。

考察近代中国茶埠群演生变动,从中可见三个比较显著的基本特点:

第一,茶埠数量众多,地位轻重不同。鸦片战争前,中俄互市地点恰克图与通西洋的广州“可谓南北辉映也”*刘选民:《中俄早期贸易考》,《燕京学报》1939年第25期,第185页。,也是两大茶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了一批批通商口岸,相当部分通商口岸均出口茶叶,茶埠群形成并不断壮大。近代中国输出过茶叶的通商口岸有50多个,真正称得上茶埠的有广州、福州、厦门、淡水、温州、杭州、宁波、上海、苏州、九江、汉口、肃州、伊犁、喀什噶尔、张家口等10多个,广州、上海、福州、厦门、九江、汉口是核心茶埠,茶叶主要通过这些茶埠外销。

第二,茶埠地域明显,功能作用不同。产区茶埠分布于长江一线以南及东南沿海一带。长江一线主要有华中、长江三角洲茶埠,东南沿海一带主要有台湾海峡两边茶埠、珠江三角洲茶埠。沿江沿海是产区茶埠的基本特征。这些茶埠主要功能是汇集产区茶叶,售予外商,运销海外,又兼顾茶叶复出口或转作内销。销区茶埠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它们从产区茶埠运入茶叶,除部分在当地销售或转作内销外,绝大部分周转销往俄国。西南的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四川茶及重庆茶出口茶埠构成独立系统,茶由西南地区运入印度、缅甸、越南及南洋。最重要的产区茶埠有汉口、九江、上海、厦门、福州、广州,最重要的转口销区茶埠有天津、张家口、恰克图。

第三,茶埠演生变动,体现茶业盛衰。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生产、贸易持续兴盛,出口茶埠兴旺发达,茶叶市场繁荣。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受到日本、印度等洋茶竞争,出口价格严重下降,亏损面加剧,茶叶生产、贸易均受直接影响,出口数量大幅下滑,福州、厦门首当其冲,并波及其他茶埠。加以茶埠数量增加,分流了出口茶总数,造成茶埠群整体趋于衰落。这一发展趋势与近代中国茶叶经济盛衰过程一致,反过来又加剧了茶叶经济衰落。

2.近代中国茶埠群的营茶群体

近代中国茶埠群营茶群体具有多样性。产区茶埠、销区茶埠营茶群体有所不同,外销营茶群体、内销营茶群体也不尽相同。近代中国茶埠群主要是外销型茶埠,又以产区茶埠最为典型,故拟以产区茶埠营茶群体为视角,分析近代中国茶埠群营茶群体。产区茶埠营茶群体主要有外国洋行、洋庄茶号、茶栈中介,它们有不同的组织与业务,彼此相互依存,又有矛盾。

(1)洋庄茶号。洋庄茶号是产地外销茶制造商,一般为出口茶商所设,也有茶栈、茶行所设。茶号组织比较简单,包括掌柜、账房、掌秤、掌烘、管厂、箱司、拣司、水客、采办、书手、制茶工、拣工等。土庄茶栈组织基本类似。洋庄茶号业务环节分为茶叶收购、精制、运输、销售。茶号资本少,产量有限,每年做成数百箱的占多数。箱茶从产区到售茶口岸有近有远,茶商均须雇人挑,租船车运,茶商或随行或委托代运。茶运抵口岸后存放茶栈,由茶栈通事出面与洋行联系出售。为抢占市场,茶商在大批茶货运到茶埠前,一般提前将小样送到口岸,然后再送大样,待完全决定后才定价成交。

茶商资本不足,或出于投机需要,依赖合股或拆借来营业。茶商借到的钱不多,“并且利息高,借款期限短。结果,当茶市快要过去之时,贷款就要到期。华商就这样,在外商压迫之下,被迫卖茶偿债”*《中国旧海关史料》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0册,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35页。,“而成本之轻重,不能复计”*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47页。,成为洋行、茶栈的盘剥对象。洋行对茶商的剥削和重要陋规有多项:一是吃磅克扣。通常是二·五吃磅,除了“明亏暗吃”外,每50斤箱茶旧例扣去5磅左右。洋行又从“暗吃”及其他折扣中玩花样。二是压抑茶价。洋商利用各种诡计控制市场,操纵茶价,茶商没有丝毫自主权。三是任取样茶。成交前每箱茶提一二磅为样茶,成交后仍要白送一二箱,这些茶积少成多,数量可观。四是九九·五扣息。即百元茶价实付99.5元。茶商与洋行定盘买妥后,洋行在成盘簿上记下,叫“落簿”,茶叶不得转卖别的商人,但仍存放在茶栈,由茶商付栈租、保险费等。洋行等茶装船后,向银行结汇后才付茶款。茶商资金有限,周转困难,宁愿忍痛贴利息给洋行,求得付现。洋行得到扣息后,仍要到装船后才付现,俗称“装船银子”。五是割箱、破箱、打包费。茶叶因破箱偷漏,数量不足,洋行借口茶叶缺量,每种花色割箱若干以资弥补,高档花色常比低档花色为多。割箱以最轻的茶箱为标准,去皮重以最重的茶箱为依据。不论茶箱破损与否,每百箱以一定数量破损计算,收取破损费。此外,还有诸如过磅费,每百箱5元,买办佣金、回扣等,总额也不在少数。在洋行压榨下,外销茶大部分的利润被中间商人囊括去了,这个中间商人主要是洋行。20世纪80年代茶价下跌后,茶商亏损比比皆是。

(2)外国洋行。洋行是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办的进出口业务机构,资本一般较为雄厚。也有许多洋行资本不宽裕,依靠银行借贷营业,甚至有些洋行专靠买办保证金和贷款从事各种诈骗活动。洋行组织分为大班、茶师、总账房、买办、栈房主任、过磅员、办事员、栈司、茶楼主任、账房、翻译、书记、打字员等,大班聘请茶师、总账房、买办,买办以下各类人员由买办聘请。

洋行高居茶叶外销环节之巅,主宰中国茶叶市场。早期来华洋行几乎都插手茶叶贸易,并随通商口岸增多一再增设分行。每个茶埠多则有数百个洋行,少则几个十几个洋行。洋行购茶目的有两个:一是自己购茶运回国内批发;二是接受委托购茶,赚取手续费。收购成品箱茶输出国外是洋行的最主要业务。洋行获取茶叶的主要途径有三个:一是在通商口岸收购茶叶,或派买办深入产区购买,即所谓“内地采购制”;二是通过“预约定购制”取得稳定茶源;三是通过放贷控制茶商,取得茶叶。有些洋行自开茶厂获利,尤以俄商对砖茶业的经营为突出。此外,英商、美商洋行也曾插手台湾茶精制。通过各种手段,洋行取得了丰厚利益。1882年,外国通信员证明“所有,或者几乎是所有主张人格和清白、反对欺诈买卖的洋行,都被排斥于华茶贸易之外。”*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973—974页。

(3)茶栈中介。茶栈是通商口岸代客存放茶货、进行买卖,借以取佣的中介机构,性质类似茶行,但规模大得多。茶栈组织一般包括栈主、管中人、书手、通事、茶栈司、学徒、出应等,以一定栈房、资产等财产为基础。洋行通过买办与茶栈通事洽谈购茶事宜,实现茶叶买卖对接。

鸦片战争后,专业茶栈得以产生、发展。茶栈经营人员比较复杂,主要有五大类:一是原十三行行商改设茶栈;二是广东散商,流寓外埠,充当掮客,自开茶栈;三是产地茶商和其他商人在通商口岸开设茶栈。上海的震和、谦和、怡泰、谦益、元吉、仰记、久成、协泰等,均是平水茶商直接来沪开设的;四是买办开设茶栈最为普遍。汉口规模较大的茶栈几乎都是买办开设的。宝顺洋行买办王盛恒开设鸿遇顺茶栈,俄商阜昌洋行买办唐瑞枝是厚生祥茶栈主人,阜昌洋行买办刘子敬开有广昌和茶栈。19世纪80年代前后,厦门前汇丰洋行买办叶鹤秋合股开设瑞云茶栈,垄断了厦门茶存栈。上海买办开办茶栈的人数、时间均超过汉口,徐润、唐翘卿最有代表性;五是洋行自设茶栈。汉口俄商新泰洋行的茶栈安装通风设备,茶叶不易受潮发霉,吸引了大批商人投栈存茶。上海洋行也开设茶栈。这种情况在福州、淡水等地都出现过。

茶栈主要业务是为内地茶商提供食宿、贷款、存放茶叶,并通过通事与洋行联系代售茶叶。茶栈收入主要来自三大方面:一是早期直接收买茶叶或设庄于产区,参与茶叶制销。19世纪80年代后,茶价下跌,自营业务风险加大,许多茶栈抛开自营业务,致力放贷取佣,充当贸易媒介。二是代售茶叶,从中取佣,一般为2%—5%。客商膳宿费、栈租费也是一笔不小收入。三是放贷利息收入。茶栈从钱庄、洋行拆进金钱,提高利息转手贷给内地茶号。茶商得以扩大购买,置茶后以投存该栈为条件,由茶栈代为出售。茶栈有了稳定佣金、栈租、食宿收入,茶商归还贷款后,茶栈又多了不少利息。茶叶从投栈到售出装船,茶商所需一切开支仍要向茶栈借垫,照样计算利息,茶栈又捞了一把。因此,茶栈无不把放贷作为扩大经营、获取利润、控制茶商的尚方宝剑。

产区茶埠的茶叶相当部分用作内销。内销茶主要由内销茶商制造、运销,但也有茶商内外销兼顾,尤其在外销茶为主的产区更是如此。内销茶商包括内销茶号、大茶店、零售商等,许多情况与外销茶号大同小异,但内销茶商具有组织简单,资本较薄,陋规较少的特点,业务规模、影响远不及洋庄。

茶庄是内销茶商的核心组织,一般在产区有茶号,承销地有茶店。茶庄资本大小不一,规模大的茶庄有经理、账房、跑街、水客、学徒、出店等,兼营者仅有老板、经理、跑街、司账等职,如需出庄或采办茶叶,多系委托他人前往。有些茶庄并无店面,只负责制茶。

茶店是茶商在承销地开设的茶叶销售点。按资本及经营方式可分两种:一是大茶商。他们亲自前往产区设号制茶,运至本籍或所属茶店从事批发,兼顾零售。晋商、徽商、漳泉商人、鲁商、冀商等均有这种经营方式。二是小茶店。一般向茶号或大茶商批进茶叶零售。大茶店数量少但业务大,小茶店数量多却业务少。茶店资本额差额很大,多至数万元,少仅数百元。

3.近代茶埠群与传统茶埠的流转

近代茶埠群是在传统茶埠基础上发展而来,体现了延续与变化的过程。从贸易管理制度、茶叶运输路线、茶叶集散中心、茶叶出口方式、营茶不同群体等方面,可以看出这种关系。

从贸易管理制度看,传统茶埠采用专卖制度。恰克图茶叶贸易制度是晋商经清政府批准领帖后,设立众多行号,分赴福建、湖南、湖北、安徽等产区采购茶叶,运至恰克图,售予俄商。交易过程中,中俄“双方都派有贸易督办,他们以条例规定每种输入货品的价格以及与之交换的茶叶;不仅规定茶叶的价格,并且还规定各种茶叶与各种物品交换的比例。”*③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1册,第112、260—264页。广州贸易管理制度与恰克图贸易制度本质相似,即由清政府批准的十三行商在武夷山、江南等地采购茶叶,运往广州售予西洋商人。近代茶埠群包括了传统茶埠。1861年汉口开埠前,恰克图在内的北方、西北茶埠贸易管理制度一如既往。汉口开埠后,俄商绕开晋商,南下汉口购茶,自运回国,中俄恰克图茶叶贸易衰落。由于公行制度不复存在,南方茶埠茶叶流通环节为之一变,茶商在产区收购茶叶,经加工运至通商口岸,存于茶栈,通过买办介绍,售予洋行出口。

从茶叶运输路线看,传统茶道受到政府严格规定。恰克图茶道起自武夷山星村,经江西信江,下鄱阳湖,入长江,从樊城陆运,贯河南、山西,由张家口、蒙古,抵达恰克图*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1293页。。南下广州茶道则由赣江南下,越南岭,趋广州③。五口通商后,茶道有所变化。相当一段时间,近代茶埠茶道也依上述路线运茶,但1844年上海出口茶后,皖南茶、浙东茶不再南下广州,而是经山路转新安江运上海。1853年,福州出口茶后,武夷山及整个闽江流域茶顺江而下福州。宁德一带茶从厦门出口。台湾淡水茶先以厦门为复出口基地,后逐渐从淡水出口。九江开埠后,皖南、景德镇、修水茶由九江出口。汉口开埠后,陆上恰克图路线日益衰落,湖北、湖南茶由汉口出口。俄商开辟了汉口——太原——恰克图、汉口——天津——张家口——恰克图、汉口——敖德塞、俄属远东运茶路线,后又开辟了嘉峪关至西伯利亚的运茶路线。西南茶埠则有特突运茶路线,基本上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延伸。

从茶叶集散中心看,传统茶埠依靠的集散中心不多,大体有武夷山的星村、下梅及万里茶道上的张家口、归化、库伦等。近代茶埠群在继承原集散中心基础上,诞生了大量功能不一、大小不等的茶叶集散中心,聚集着大量茶商、茶栈、洋行,开展收茶、运茶、售茶等业务。

从茶叶出口方式看,传统茶埠比较简单,在规定的地点及官府监督下,实行限时交易。近代茶埠群茶叶外销是一种自由交易,方式更加多样,一般以洋行在通商口岸向外销茶商购茶最为常见。也有洋行委托买办,深入茶区购茶,运至通商口岸出口。除此之外,以俄商为代表的洋商还在中国设厂制茶,自运出口。张之洞等人也曾经组织官府自运茶叶出口。

从营茶群体看,传统茶埠只有特许茶商、外国商人、官府管理人员。近代茶埠群营茶群体比较复杂,业务多样,前文已有阐述,不再重复。

可见,近代茶埠群与传统茶埠是一种流转与差异的关系。它体现了近代茶埠群与传统茶埠的内在联系,反映了近代茶埠群对传统茶埠的超越。

三、近代中国茶埠群的作用评价

近代中国茶埠群具有多方面作用。它是西方列强侵略的产物,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茶的榨取;它是自然地理和经贸地理配置的产物,满足了中国内生性出口的需求;它推动了世界茶叶市场发展,对中国茶叶和地域经济有拉动作用。

1.近代中国茶埠群的演生变动服从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利益

首先,近代中国茶埠群的产生是西方列强侵略的结果。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闯入通商口岸和腹地,就近掠夺急需的茶叶资源,控制中国茶叶的生产与销售。“每年春间,新茶初到,省垣洋商昂价收买,以广招徕;迨茶船拥至,则价值顿减,茶商往往亏折资本。加以浙江、广东、九江、汉口各处,洋商茶栈林立,轮船信息最速,何处便宜,即向何处售买。”*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第4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3107页。数十个出口过茶叶的通商口岸,虽是分批开放,却有一个共同特征:一批通商口岸比前一批通商口岸更接近产茶区,这为西方列强就近低价掠夺茶叶提供了便利。西方列强对华侵略越深,中国开放商埠就越多,出口茶叶的茶埠越多,茶埠群也随之壮大。

其次,近代中国茶埠群的壮大便利了西方列强的榨取。鸦片战争后茶埠群丧失了贸易自主性,洋商自由进行茶叶贸易。茶叶出口税仅按值百抽五交纳,转口税减半,这对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设洋行、购茶叶、投资设厂十分有利。沙俄利用清政府开放汉口、九江的机会,自恰克图南下汉口、九江、福州等地,采购茶叶自运回国。受其影响,恰克图晋商行号大量倒闭,原本100家商号很快仅剩4家*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1300页。,汉口——樊城——恰克图运茶路线迅速衰落,1911年竟然已无茶叶输出。俄商还在此三埠非法建立砖茶厂,利用当地原料压制砖茶,掌握砖茶生产和贸易。天津、张家口、恰克图茶叶转口贸易的兴旺,与中国茶商利益毫无关系。

再次,近代中国茶埠群的衰落是西方列强摧残的恶果。茶埠群兴盛的坚实基础有两个:一是充足的茶源;二是广阔的市场。鸦片战争后,国际市场对茶叶需求旺盛。就在中国茶叶外销如日中天的时期,“英国商人所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较过去为低的成本获得茶叶,以便使这一交易成为有利”*⑧⑩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3册,第1462、1462、1463页。。英国一方面大力发展英属印度、锡兰茶业,与中国茶叶进行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打击压制中国茶叶。在西方列强摧残打击下,中国茶叶海外市场丧失殆尽,连结茶叶产销的茶埠群成了无源之水,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2.近代中国茶埠群是地理配置和中国内生性出口需求的产物

近代中国茶埠群对营茶群体经营起促进作用。左宗棠说:“自海口通商以来,洋商雇人分赴产茶各省地方,收买红茶,行销各国”,结果是“茶之出海者,不可胜计。”*⑦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第10册,第1779页。茶叶产销两旺,涉茶人员受益良多,各茶区“靠茶度活者不少,有开山者,有摘茶者,有开茶庄采装者,有做茶贩者,有筛茶拣茶者”*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447、444页。,特别是“所有中外商人业此者,无不大为获利”*《光绪十六年福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下卷,第77页。。这说明,近代中国茶埠群有助于茶农、茶工生计,茶商、茶行、茶栈牟利更为方便。

近代中国茶埠群是自然与经贸地理配置的产物。首先,以自然地理配置而言,茶埠群有良好区位优势,交通方便,正因为如此,茶埠群都是通商口岸,适合开展经贸活动。产区茶埠靠近大江大河或位于沿海,“均一水可通,脚价减省,商贩争趋”⑦。张家口、恰克图之所以成为茶埠,主要是处于中俄贸易的必经之地。其次,就经贸地理配置来说,产区茶埠分布与外销茶产区分布高度一致。大体而言,宁德茶运至厦门,武夷山及闽江一带茶运福州,浙东茶、皖南茶运上海,江西茶运九江,湖南茶、湖北茶运汉口。茶叶经贸地理配置的结果就是茶埠的区域分布。广州、厦门、福州、上海、九江、汉口六大茶埠附近都盛产茶叶,因而成为茶叶汇集之地。上海迅速取代广州,成为主要茶埠,是因为“许多产茶区都分布在距离广州很远的地方,但许多产茶区距上海市场却很近便”⑧。同样,“福州之靠近茶山,尤其是与茶山有水道交通,使它在茶叶贸易上享有很大的优势”*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1册,第597页。。运往广州的茶叶大减,“广州茶叶市场因福州口岸的开放而遭到破坏”⑩的局面是茶叶经济地理配置的结果。

近代中国茶埠群是中国内生性出口需求的产物。“夫茶叶一宗,上供税课,下系民生,为东南数省民命攸关。”鸦片战争后,中国植茶业持续了约30年的扩张,新增茶叶生产能力主要服务于外销,正如曾国荃所说:“皖南茶悉销外洋”*曾国荃:《曾国荃集》第2册,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290页。。茶叶就近运至各茶埠迅速出口,才能维持或扩大茶叶再生产。茶叶外销的现实需要,催生了茶埠群的产生与壮大。

3.近代中国茶埠群对世界茶叶市场和中国经济具有重要贡献

近代中国茶埠群对世界茶叶市场贡献良多。鸦片战争前,饮茶风靡世界,但“茶叶只能从中国取得”*[英]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页。。鸦片战争后,洋商高价抢购茶叶,“茶船每年从福州争先到达,就因此成为这一年的大事之一”*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1册,第612页。。正如谭嗣同所说:“咸同间增开五口,互市便利,西人需茶急,茶船入泊汉口,收茶不计值,湘茶转运近捷,茶者辄抵巨富。”*谭嗣同:《浏阳麻利述》,《农学报》第12期,光绪二十三年九月。1850年代,日本、印度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但世界茶叶市场仍然主要靠中国供应,中国各茶埠均全力向国外输出茶叶,茶叶外销量扶摇直上。1868年,中国茶叶出口1526872担,1877年增至2037608担,翌年降至200万担以下,1879年又升至200万担以上,1888年达到最高峰的2413456担*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第1205页。。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际市场,满足了世界人民对茶的消费需求,推动了世界茶叶市场的繁荣发展。

近代中国茶埠群拉动了中国茶叶与地域经济发展。茶埠群作为茶叶生产与销售、国内与国际市场的纽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数量众多的产区茶埠、销区中转茶埠,才能顺利实现茶叶快速、合理流转。通过这些茶埠,输出大量茶叶,刺激茶叶生产,迎来咸同年间植茶业的黄金时期。“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446页。,说明茶埠群对茶叶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经茶埠群出口的茶叶换回了大量金钱,1867年是31122602海关两,1872年增至40283667海关两,自此年至1888年,除1884年为29055142海关两外,其他各年均在3000万海关两以上*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3册,第1606页。,由此奠定了茶叶经济在近代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茶叶出口价值长期占据中国出口货值首位,这一局面一直维持至1900年。海关统计显示,1875年前,茶叶出口价值占海关出口总值50%以上,1886年前为40%以上。随着茶叶外销衰落及土货出口增加,茶叶出口价值比重有所下降,1887—1891年,除1889年低于30%外,各年比重均在30%以上,1892—1896年为20%以上*徐雪筠等译:《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378—379页。。茶埠群造就了茶叶经济在近代中国经济中的显赫地位。

近代中国茶埠群本身就是地域经济中心,这一地位的确立离不开茶埠作用的发挥。大量史料显示,茶埠群崛起强劲推动地域经济繁荣。1853年,福州输出茶叶后,附近及其闽江流域“民竞业茶”*民国《建阳县志》卷7《实业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5年版,第821页。,所产茶“盖自上游运省,由海贩往各处,一水可通,节省运费税银不少,是以商利愈厚”*求自疆斋主人:《皇朝经济文编》卷54,来新夏主编:《清代经世文全编》第98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大量茶商、洋行聚集福州经营茶叶。福州南台“为省会精华之区,洋行茶行,密如栉比,其买办多广东人,自道咸以来,操是术者,皆起家巨万”*《业茶亏本》,《申报》1881年1月10日,第1版。。“贸易情形,首在茶务”*《光绪十七年福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下卷,第79页。的福州茶埠繁荣,带动了以福州为销场的闽东北茶区经济发展。其他如厦门茶埠带动宁德茶区发展,上海茶埠带动皖南茶区、浙东茶区发展,九江茶埠带动鄱阳湖茶区及修水茶区、景德镇茶区发展,汉口茶埠带动湖北、湖南茶区发展,淡水茶埠带动台湾茶区发展,都是实际情况。可见,在近代中国,以茶埠群为中心的地域经济发展,受茶埠群茶叶经济的辐射影响较大。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的华茶外销与茶文化传播研究”(15YJA770025)、解放军理工大学201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方 英

Analysis on the Tea Ports Group of Modern China

TAO De-chen1YANG Zhi-ling2

(1.College of Science,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LA.,Nanjing 210007,China;2.School of Marxism,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

There was diversity in the formation condition of tea ports group of modern China,rich source of tea,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excellent location were the main factors.The tea ports group went through developmeng prosperity and decline stage,which reflected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The tea ports group took tea ports in the tea areas as representative,tea business groups mainly contained foreign firm,Chahao,Chazhan,there were contact and contradictory among these organization.There were continuity,circulation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ea ports group of modern China and traditional tea ports.The tea ports group was the result of the aggression of western powers,also the result of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geography and economic geography.It satisfied the needs of Chinese endogenous export,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tea market,and had a stimulating effect on the Chinese tea economy and regional economy.

modern China;tea ports group;generating factor;profiles;evaluation

F752.9;K25

A

1005-605X(2016)06-0057-09

陶德臣(1965- ),男,江苏南京人,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杨志玲(1963- ),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猜你喜欢
洋行茶商汉口
老码头
二十世纪晚期西藏茶商的个人生命史研究
梅兰芳汉口吃河豚
《汉口北》
上海礼和洋行
《汉口商业简史》 书写江中之城的百年繁华
图说
汉口沧桑
论唐代茶税、茶商对茶文化的影响
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