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加义竹笛作品二重奏《西域行》研究

2016-02-03 04:44:53马正华
黄河之声 2016年23期
关键词:二重奏竹笛乐段

马正华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易加义竹笛作品二重奏《西域行》研究

马正华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我国笛历史源远流长,从河南舞阳贾湖骨笛到如今传统的六孔笛,竹笛艺术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如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面对多元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易加义一生致力于竹笛作品创作、发展和教育传播,为竹笛艺术扎根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是著名的竹笛演奏家,还是一位笛乐作曲家、教育家,对竹笛的传承与发展、创新、教育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其创作的《西域行》更是第一首十孔竹笛二重奏作品,为十孔笛的创新、发展以及普及推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易加义;十孔笛;西域行

一、十孔竹笛与易加义的竹笛艺术生命

(一)易加义笛艺生涯

易加义,1954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四川音乐学院竹笛专业教授,是著名的竹笛演奏家、教育家,现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四川竹笛协议会长等职务。他9岁开始学习竹笛,16岁学习长笛。后来师从王治中教授学习竹笛和作曲专业。1977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竹笛专业,师从张宝庆、王其书教授。1982年毕业后,易加义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后又赴杭州跟随竹笛大师赵松庭学习。

从小扎实的竹笛学习基础加上向几位大师学习的演奏技巧,让易加义竹笛演奏的风格充满了自己的特色,其演奏的音色纯正、细腻,极富感染力,多次获得国内专业竹笛比赛的大奖;20多年以来,参加数百场音乐会,先后随四川民乐演奏家小组赴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和法国等地演出、讲学,取得了巨大成功。除了演奏方面取得的成就,还创作、改编了很多竹笛练习曲目以及乐曲,并且出版了一系列关于竹笛的学习教材,为竹笛艺术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十孔竹笛与易加义的创演之路

1.十孔笛的介绍

十孔笛能够发展到今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国“笛”历史源远流长,从河南舞阳的贾湖骨笛到今天传统的六孔竹笛,经过八千多年的发展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影响越来越大。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面对西方优秀音乐文化的强烈的冲击,竹笛音乐该如何发展,这是我们应该思索的问题。传统的六孔竹笛面临许多的问题,比如演奏半音不准、不能频繁转调等。国内很多专家也在积极的探索不同的解决方式,比如四川音乐学院王其书发明的“十七孔新曲笛”、南艺蔡敬民的“新竹笛”等,四川音乐学院沈文毅的“十孔笛”就是通过增加竹笛音孔去解决这个问题。十孔竹笛具有转调灵活、演奏方便等特点,丰富了竹笛的表现性。其最常用的主要有三种基本的类型:小g调十孔梆笛,D调十孔曲笛以及大G十孔新笛。它的出现给笛界带来新的转变,摆脱了演奏半音困难、难以转调及乐队融合性差的尴尬局面。上世纪五十年代,沈文毅先生在十一孔新笛的基础之上先后改良成为沿用至今的十孔笛。这种十孔笛既保留了传统六孔竹笛的特色和优点,又可以完整的演奏十二平均律。

2.易加义的笛艺传承及其与十孔笛的关系

易加义是十孔竹笛创始人沈文毅先生后第三代传人,留校后的易加义开始了竹笛的创作和教学的探索之路,尤其是十孔竹笛,并在演奏和创作传承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认为六孔笛是学习竹笛的基础,只有在六孔笛扎实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学习十孔笛。希望学生们能通过对传统六孔竹笛经典曲目的演奏来增加对竹笛各种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的把握。他十分注重演奏音色、音量与音准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由慢到快循序渐渐的训练,在演奏过程中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去,力求做到每个音的音量大、音准好、音色美,旋律仿若行云流水。演奏一部作品之前还要求学生先了解作品背景,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曲式结构分析,在演奏乐曲时,要时刻注意音乐旋律线条的流动性以及作品纵向的和声支撑。同时他还为音阶和、阶音、曲目等的练习编写了专门的十孔竹笛教材,以此气、唇、舌、指等基本功都得到了完整的训练。除此之外,他还鼓励学生们创作新作品,加深对所学乐器的理解和认识。

3.十孔笛与易加义的创演作品的关系

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之下,十孔笛也在不停地创新和发展,这与四川音乐学院十孔笛的第三代传承人易加义教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1983年,在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中易加义教授参与创作和演奏的十孔竹笛代表作《阿诗玛叙事诗》荣获了二等奖,此曲以《阿诗玛叙事长诗》为题材,用一支竹笛独奏、民族管弦乐队协奏的形式写作而成,在乐曲的创作和演奏等方面都有新的亮点及创意,突破了传统笛曲的创作与演奏局限。其十孔笛演奏多次在国内外收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比如:2007年受台湾琴园国乐团的邀请成功举办《川江笛韵黄山情》音乐会,演奏了《三峡》《西域行》《阿诗玛》等经典十孔竹笛曲目;2012年在四川音乐学院大音乐厅成功举办《笛鸣——十孔竹笛新作品》音乐会;2013年受邀参演了第九届广州举行的金钟奖开幕式。除此之外他还创作、移植了许多十孔竹笛的作品:《阿诗玛叙事诗》、《西域行》、《渔舟唱晚》、《查尔达什》、《蜀殇》、《巴赫十二平均律作品12首》等,这些乐曲以全新的创作技法和演奏方式,多元的音乐风格和不同以往的的听觉习惯,向人们再一次展示了十孔竹笛的独特魅力。《西域行》是易加义独立创作的十孔笛二重奏作品,也是第一首十孔竹笛二重奏作品。它与《阿诗玛叙事诗》、《蜀殇行》作品不同的是用两只D调十孔竹笛来演奏,对演奏者双方的音准、节奏、乐感等的配合都是一种考验。易加义将西域之行的感受和听闻,用十孔笛二重奏的形式表现记录下来。作品充分展示并运用了十孔笛演奏诸多的特点。

二、《西域行》音乐作品分析

(一)创作背景

《西域行》是易加义教授于2005年创作的十孔笛二重奏作品,用两只D调十孔竹笛来演奏,作品描述的是西域壮丽多姿的天山,浩瀚的沙漠戈壁,绵亘的崇山峻岭,能歌善舞的各族人民和奇特的民族风情,还有充满了神秘文华殿丝绸之路……许多不解之谜还待人们去探索,此曲是作者在西域途中的感受。乐曲以新疆音乐元素为基本组成部分,曲调欢快,旋律婉转动听。作者把西域之行的感受和听闻,用十孔笛二重奏的形式表现记录下来,充分展示并运用了十孔笛演奏变化半音音准准确、转调方便、保留了传统六孔竹笛音色和韵味等特点,为后来十孔竹笛曲目的拓展和演奏技术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曲式结构分析

曲式结构图:

该作品为复三部曲式,由引子、主部、中部、再现部、尾声构成,全曲在a小调和A大调之间进行,运用了同主音大小调交替的转调手法。

引子为a小调,四二拍,演奏速度为Allegro(每分钟演奏132个四分音符),由两个部分构成:1~4小节为第一部分,是该曲音程材料的呈现,在笛子上以根音和五音的方式呈现,切分节奏,两小节为一个单位,自身重复一次;5~8小节为第二部分,两支竹笛分别从f1~a2、c1~e2纯四度半音阶的方式同时快速上行,这是全曲的一大特色,体现十孔竹笛轻松驾驭半音阶快速进行的能力。(见谱例1)

主部为变奏单三部曲式,由A乐段(9~24)、B乐段(25~40)和再现A乐段(41~56)构成,速度同引子。A为一个平行乐段,8小节为一句,a小调,弗里吉亚进行的方式,第一句到半终止,第二句全终止。(见谱例2)B为A在钢琴上的重复,两支笛子用了切分加颤音的类似伴奏的方式,两小节为一个单位,二度模进下行。再现A为原样再现,并在57~61小节以音阶方式下行三度关系作了一个重复终止,其材料来源于第10小节第二拍。

中部为对比单三部曲式,由C乐段(65~80)、D乐段(81~96)和再现C乐段(97~112)构成。61~64小节为C的伴奏织体先现,但出现在a小调上,起连接作用。C为一个平行乐段,4小节为一句,D大调记谱,实际为A大调,第一句半终止,第二句转到a小调全终止,为同主音大小调关系。(见谱例3)在72~80小节高八度重复一次,分别在73、75、79小节第二拍对前段对应处的八分音符律动以辅助音方式做了十六分音符的加花处理。D为对比的中段,是模进的上下句乐段,8小节为一句,第一句为A大调,第二句为a小调,乐段自身重复一次。C为原样再现,之后分裂最后两小节做了一次模进,并在117~120小节以音阶下行方式三度关系作了一个属准备,做减慢处理。

E(121~127)为连接段,a小调,材料来源于引子,所以也有引子再现的意味,但不同于之前同步重奏的方式,自由速度,两支笛子一呼一应构成。(谱例4)竹笛I在121、122小节,建立在主和弦上,先是根音到五音的分解,接着根音到五音分解之后立即以五音作为和音,旋律从五音起级进下行到主音并减少一个和音重复一次。竹笛II在123、124小节以竹笛I的方式在自然VII级上做了华彩。接着竹笛I在125、126小节分别以主和弦、下属和弦上行分解的方式做了两个华彩片段,竹笛II在127、133小节以音阶加平行六和弦的分解方式下行做了两个华彩片段,第一次从属音下行到属音,第二次从下属音到主音。钢琴在126、127小节为以主音为根音的减减七和弦的下行跨六个八度的分解,从主音回到主音。

再现部为变化再现,演奏速度更快,要求每分钟演奏140个四分音符。由A乐段(128~143)和A1乐段(144~159)两个乐段组成。A为原样再现,A1为A的变化再现,两支笛子均有变化,竹笛I为十六分音符的叠音处理,需作每拍四个十六分音符、由连续三十二拍连音加双吐的密集演奏,把乐曲推向了高潮,具有一定的难度;竹笛II为下行小音阶,每拍最多需演奏两个八分音符,与笛I形成鲜明的对比。(谱例5)

尾声(160~187)一气呵成,在写法上由三个部分构成。160~175为两支笛子节奏对比的分解和弦方式。176~186竹笛I为长的主持续音,竹笛II以半音阶方式,从主音小字二组a2音先下行到小字组a音再上行到小字二组a2。(见谱例6)从182~186小节为主属交替的重复终止,并在186、187小节同节奏强有力地结束全曲。

三、《西域行》演奏的技术空间

(一)两支十孔笛构成的技术特点

十孔竹笛本身是一种单声旋律性乐器,在音乐的表现方面一支十孔竹笛只能演奏横向的旋律线条,没有纵向的和声支撑,和音方面一般要靠其它乐器来辅助。《西域行》要求用两支D调十孔曲笛来演奏。“D调十孔曲笛低音饱满、中音区甜美、高音区亮丽。”①其音色柔美、圆润、通透,与传统六孔D调曲笛不同的是它可以轻松演奏半音阶,驾驭像《阿诗玛叙事曲》、《蜀殇》、《蝴蝶梦》、《西域行》等竹笛音乐作品,而传统六孔竹笛若要演奏半音阶,除了二三孔是自然半音关系外,其它都需要通过按半孔或叉指和气息控制来实现半音演奏,这对演奏者提出了较高演奏技能的考验,并且很难达到乐曲所表达的要求,其音色、音准、演奏速度等都会难免受到影响。比如《西域行》引子第二部分就要求两只竹笛以每分钟演奏132个四分音符的速度分别完成从f1~a2、c1~e2的半音阶上行,要求演奏松弛、音量饱满、音色圆润、换指无痕、音准准确。如果要完美的演奏这部分,传统的六孔竹笛很难实现,而十孔笛只需要自然抬按手指就能达到要求。

《西域行》为两只十孔竹笛而作,即为十孔竹笛二重奏作品。二重奏是同等重要二人所奏的乐曲,无论有无伴奏,任何两种乐器一起演奏都称为二重奏。例如小提琴二重奏,其中钢琴部分不过是和音而已,如勃拉姆斯的《作品102》、巴哈的《d小调小提琴双协奏曲》;传统竹笛二重奏,粱欣的《野营路上》、曲广义和曲祥的《菜莲》、俞逊发的《喜讯传来乐开怀》等都是比较重要的作品。《西域行》运用了复调手法作为十孔竹笛二重奏作品,在十孔竹笛乐曲中属于首例,是一种创新,填补了空白。用两只相同的竹笛来演奏《西域行》其优势是音色更加统一、更加融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对演奏者来说是非常苛刻的考验,包括对音乐律动、结构的把控,对音准、节奏和力度变化的控制等,要求演奏者双方起落统一、收放自如,通过精湛的演奏技巧与完美的重奏默契才能表现出作品本身的丰富内涵。

(二)与传统竹笛的技术呼应

十孔竹笛的特点是:具有双重律制的功能,既能演奏十二平均的作品,又可以保留传统竹笛的演奏技术。传统竹笛的演奏技术包含气、指、舌三者的有机配合和灵活运用。“通常我们将竹笛演奏技术按风格流派来划分。如北派技术:吐音、滑音、垛音、花舌音;南派技术:颤音、叠音、赠音、打音等。当然还有一些新技巧和特殊技巧,如循环换气、循环双吐等。”②《西域行》中运用了大量的传统技术,如颤音技术的运用:乐曲第26小节、28小节在一个切分音后两支十孔竹笛同时出现两拍颤音,要求手指有弹性、颤音均匀,两支笛子演奏力度和速度都要一致。(见谱例7)这种颤音演奏的技巧在后面30小节以及第33到38小节又重复出现;

吐音技术的运用:第57到61小节,有连续四小节16分音符的双吐音演奏,要求演奏者双方吐音轻巧干净、有颗粒性、起落统一、收放自如。从65小节开始,连续有16个小节的单双吐结合,旋律活泼欢快,让人如沐春风,耳目一新,形成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见谱例8)

循环呼吸技术的运用:从176小节到曲末,竹笛I声部a2音持续了二十一拍,运用循环换气,要求换气无痕、演奏轻松,内心要有二声部半音阶的律动支撑。竹笛II以半音阶方式,从主音a2音先下行到小字组a音再上行到a2,作无调性和声的支撑,带有华彩的韵味,要求竹笛II声部演奏半音均匀、音量饱满。(见谱例6)

除了引子第二部分和尾声竹笛II声部是半音阶外,如果用相同调的两支传统D调六孔竹笛完全可以演奏以上所出现的传统技术包括其余部分,两种竹笛演奏的音色和效果是相同的,因此这部作品足以证明十孔竹笛保留了传统六孔竹笛的特色。乐曲难度适中,旋律优美动听,已作为四川音乐学院十孔竹笛演奏的保留曲目,在舞台实践过程中深受广大聆听者们的喜爱,为推广和普及十孔竹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四、结语

易加义一生不仅创作了很多竹笛音乐作品,还培养了一批笛子专业教学和演奏人才。目前十孔竹笛的研究还属于初级阶段,十孔竹笛的传承和发展还需要很多学者去研究,易加义以中国传统竹笛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为十孔竹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六孔竹笛不能完全的满足很多的音乐形式和风格,这也是研究十孔竹笛的初衷,扎根于本土传统文化,放眼世界学习优秀的音乐文化。《西域行》不仅运用了十孔笛演奏,还保留了传统六孔竹笛音色和韵味等特点,为十孔竹笛曲目的拓展和演奏技术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 易加义.十孔竹笛基本原理与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② 张维良.竹笛艺术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11.

[1] 易加义.十孔竹笛基本原理与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2] 张维良.竹笛艺术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11.

[3] 贾路红.四川音乐学院民族乐器改革的历史及展望[J].音乐探索,2015.

[4] 易加义,杨晓.我与十孔竹笛的故事:易加义教授访谈录[J].音乐探索,2016.

[5] 易加义.笛源新声——乐改、创作、演奏[J].乐器,1990.

[6] 易加义.论管乐吹奏中的精、气、神[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4.

猜你喜欢
二重奏竹笛乐段
My Mother
钢琴二重奏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38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黄河之声(2019年24期)2019-12-16 01:11:52
中国当代钢琴二重奏音乐研究
乐府新声(2019年3期)2019-10-17 02:17:42
我的坚守
《哈莱姆二重奏》的空间性探微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长江丛刊(2018年28期)2018-10-31 08:51:22
竹笛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北方音乐(2017年11期)2017-01-28 22:52:47
竹笛
岷峨诗稿(2014年3期)2014-11-15 04: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