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音乐制作与编配解读》教学思路及教材编写

2016-02-03 01:47:58黄梦蝶
黄河之声 2016年19期
关键词:电脑音乐织体声像

黄梦蝶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电脑音乐制作与编配解读》教学思路及教材编写

黄梦蝶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电脑音乐这个词汇在当今社会已不再陌生,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与应用。电脑音乐的智能功能淡化了专业与业余的作曲概念,不经意间成为了一个音乐学习者不可缺的一门音乐技能,成为普及音乐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国内已有众多音乐艺术院校开设了电脑音乐制作专业,由最初的个体尝试发展为规模性的教学,电脑音乐制作课程也成为音乐学专业的必修与选修课程。本教材的教学重点围绕着“实践”而进行,系统地、深入地以作曲理论结合“人脑与电脑”阐述电脑音乐理论与应用,讲求实用性,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中。

电脑音乐制作;编配解读;教学思路;教材编写

一门学科的普及推广与发展,除了优秀的教师、必备的教学设备以外,还必须要有科学的、合乎实际的教材作为辅助。市面上有关电脑音乐制作的教材很多,可惜大多是对电脑音乐软件的介绍,涉及作曲理论与电脑结合应用的较少,更不用说“技术”与“艺术”二者的有机结合。本教材是在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电脑音乐理论与应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系统地、深入地以作曲理论结合“人脑与电脑”阐述电脑音乐理论与应用,主要从MIDI原理与结构、MIDI录制、MIDI织体与编配、音频编辑与缩混、作品解读与实践五个方面,围绕“实用”作了较全面的讲述。

一、教材编写思路

目前国内电脑音乐的教学大多都是把电脑音乐软件操作与传统的作曲理论课程分开,这使得学生们在以后的电脑音乐实践中要走很多的弯路,他们缺乏对作品后期制作的认识。如何把作曲理论知识运用到电脑音乐制作中,将“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强调其“实践性”,这是《电脑音乐制作与编配解读》的基本思路及教材编写的出发点。

本教材以MIDI乐队配器法为主线,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及音频处理技术贯穿教学的始终。笔者认为在电脑音乐制作教学中MIDI乐队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其原因有三:首先,MIDI乐队美名“万能乐队”,是以MIDI数字原理模拟电声乐队“四大件”基础上扩展的一种数字乐队,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应用特点,适应表现任何风格的乐曲。其次,MIDI乐队以社会市场为基点,富有经济性、时代性、科学性与传播性,因此专业音乐工作者不可回避。再次,电声乐队则是通俗音乐的常规编制,目前通俗音乐配器又是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借助电脑音乐这一新生事物,以社会需求有必要对通俗音乐配器进行重点的教学,这样才不会使学习电脑音乐制作的专业学生步入社会后,自己去面对这一陌生的领域,而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再去研究学习本来在校就能掌握的这一基本技能。这也是笔者在文中一再论述“实用性”在教材编写中的具体实施。

二、教材编写体例

《电脑音乐制作与编配解读》从一些具体典型的谱例片段、成品音响出发,以点带面,使学生从理论与应用上真正掌握电脑音乐编配技术,把握不同风格作品的音乐表现和音响效果。

传统的电脑音乐制作教程往往从电脑音乐系统、设备、MIDI原理开始,对音乐软件、音乐插件及软音源的用法进行介绍,而后是录音、音频剪辑,最后是音频效果处理、缩混。本教程在体例上基本沿袭了传统电脑音乐制作教程,只是在教学内容安排及侧重上有些不同。

编配音乐首先要掌握配器原理,其次是分析成功作品,解读音乐编配,分析织体音响,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及题材,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乐队形式并把握音色特点,以此达到准确的音乐表现。本教材立足电脑音乐理论与应用,侧重MIDI乐队及各类风格的综合乐队配器。教材中列举大量的谱例片段、成品的CD音响对理论知识例证,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与编配相对应的电脑音乐制作,其理论包括:电脑音乐系统、MIDI原理、数字音频基础知识;其技术包括:MIDI录音、MIDI演奏技巧与制作、MIDI控制器、音频剪辑及音频效果器等。这些技术操作貌似简单,但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多变,教材中总结了一些基本规律。例如声音的相位,同一乐队编制中的小提琴,在一首乐曲中可能是声像偏左,但在另一首乐曲中可能声像居中。当小提琴的声像偏左时,音乐织体中可能会有大提琴或其他乐器声像偏右,与之对称;当小提琴的声像居中时,可能是担任旋律音色,音乐织体中没有与之声像相对称的乐器。这就是教材中所谓的“声部对称与力度平衡”。把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融入音乐艺术中,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讲解,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的灵活运用于实践中。

三、教材主要内容

《电脑音乐制作与编配解读》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上篇为电脑音乐制作,下篇为电脑音乐编配解读。

(一)电脑音乐制作部分——基础篇

此篇主要包括电脑音乐系统及工作原理、MIDI录制、MIDI编配、数字音频录制与编辑几方面内容。教材以CUBASE5软件为例,结合一些常用软音源、音频效果器进行介绍。在软件应用方面敬告读者“软件不在于用得多,而在于用得精”。其中电脑音乐编配与制作是本篇的重点。尽管音乐表现的多样性,织体风格与色彩的不固定性,编配与组合的多样化,我们只要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把握音乐的发展规律,运用中还是有章可循的。MIDI编配重点围绕电声乐队“四大件”(旋律、和声、低音和打击乐)展开详细讲述。由于在编配中采用的是数字采样音色,所有的音符都是用MIDI键盘弹录,所以在介绍中省略了器乐法,只讲述它们的应用功能和表现属性。例如“低音”一节中重点讲述低音节奏与应用、低音节奏与内声部节奏型的关系等。

(二)电脑音乐编配解读部分——应用篇

此篇包括电脑音乐作品解析和电脑音乐实践两部分。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及题材,如何选择与其相匹配的乐队形式并把握织体音响,以此达到准确的音乐表现,这是本篇讲述的主要内容。教材以十首不同题材和风格的音乐作品为案例,围绕其表现,对音乐文化、作品结构、音色应用、织体律动、织体结构与层次安排及配器中各个音乐要素的功能应用等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解读,对于提高电脑音乐理论水平,系统地掌握电脑音乐制作有着重要的实用意义。电脑音乐实践是以原创歌曲《党旗飘扬在我心里》为例,具体地指导一首完整的歌曲编配,为深化前几章所述理论内容与实际运用。

电脑音乐制作的最高水准是管弦乐音像制品,为了强化电脑音乐实践,进一步提高制作水平,教材以作品《送别》为例,按照电脑音乐管弦乐队音响特点进行编配,这与传统的管弦乐配器略有不同,在乐队声部上有些增减,在乐队编制上采用灵活的乐器组合方式。如木管组中省去了双簧管和大管,铜管组中省去了长号和大号,另加入了口琴独奏音色等。

此外,教材配套一张DVD光盘,包括宿主软件CUBASE5、十首作品的音频分轨工程文件及十二首CD文件(与应用篇中的音乐作品相对应),便于学生在掌握制作技术的同时,又能提高其音乐表现和音响鉴赏能力。

纵观《电脑音乐制作与编配解读》的教材编写,以音乐为本体,让电脑音乐制作技术为音乐表现服务。通过对不同题材和风格的电脑音乐作品的解析,使学习者形成正确的、良好的音乐思维与音响辨别能力,实现电脑音乐教学的终极目的。■

猜你喜欢
电脑音乐织体声像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草原歌声(2021年2期)2021-10-14 08:27:54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简论电脑音乐编曲
试论声像包装与品牌塑造的新定位
中国军转民(2018年3期)2018-06-08 05:51:11
作曲技术理论中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探讨
丝路艺术(2018年11期)2018-04-01 12:14:44
电脑音乐与传统音乐教学模式
数字化背景下声像档案管理探究
兰台内外(2017年6期)2017-05-30 06:46:35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
浅谈钢琴即兴伴奏中织体的应用
北方音乐(2016年2期)2016-02-05 14:17:54
电脑音乐制作现代技术的应用性研究
黄河之声(2016年8期)2016-02-03 18:5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