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彪西钢琴前奏曲《西风所见》的调性和声手法

2017-01-11 06:36:31
黄河之声 2016年19期
关键词:前奏曲印象主义德彪西

张 飞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浅析德彪西钢琴前奏曲《西风所见》的调性和声手法

张 飞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分为两集,24首,分别完成于1910年和1913年。从完成时间上看,这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创作的后期作品,由于该阶段正处在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最为成熟的阶段,所以能较好的反映出作曲家印象主义这一特有气质。本文以德彪西前奏曲第一集中的第七首《西风所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布局、旋律形态、调性思维以及和声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从中发现作品当中所蕴含的独特印象主义气质,总结出创作者的音乐创作思路,旨在为德彪西钢琴作品的演奏学习中提供参考,最终培养学生对印象主义音乐的兴趣,提高其审美能力。

德彪西;前奏曲;调性;和声

一、作品背景及简介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法国,受到象征主义马拉美诗歌和印象主义莫奈绘画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影响,使得当时的音乐领域当中也兴起了一场革新运动,其所追求的是“主—属”关系功能的和声体系,打破以往以大小调体系为基础的固定调性思维模式,对于色彩性和弦、简短式主题、模糊化调性和多变的织体的大量运用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在西方音乐理论当中开辟了一种全新的“音色”式表现手法;在音乐创作中则更加关注人们主观世界中对事物或场景的瞬间感受与印象的刻画以及对大自然中客观事物细微变化的描绘,在音乐表现手法上所运用朦胧、暗示、隐喻化的方法;而阿希尓·克劳德·德彪西正是印象主义这一新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

二、调性、和声

将调性和和声作为着手点,对德彪西的二十四手钢琴前奏曲予以分析,可以发现,受到德彪西自身音乐创作理念的影响,在调性上大多表现出变化多样的实际特点,其中既包括了调性稳定的音乐材料片段,又存在着模糊的调性材料组合,进而形成了独特的调式色彩和音乐织体。同时,德彪西所的创作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当中,还意识的避免了对同一类型调式手法的应用,在整个乐曲的发展过程中多为模糊调性。德彪西钢琴前奏曲《西风所见》正是如此,在作品中运用持续音确立调中心的手法,摆脱了传统大小调体系。

《西风所见》调性简析如下:

第1-6小节,#f音对调中心实现了进一步的确定,在非功能减五度下行跳进主音之上予以终止;

第7-24小节,#f音持续进行,并在其中实现了有或无调性中心音乐的穿插;

第25-42小节,全音阶和弦分解;

第43-62小节,#d—#f—c的调性中心发生了转换,借助了八度音程、附加音和弦、四音和弦的骨干;

第63-69小节,回调性中心#f音持续,全曲的结束则是对空五度加附加音主和弦实现了利用。

整首作品的旋律以开始的#f为调中心基础发展而来,旋律线条清晰、流畅,旋律材料节俭而有效,旋律由#f音持续进行,穿插有调性中心与无明确调性中心音乐以及全音阶,最后再回到#f音持续,一改古典时期复杂而富有深刻的思想性、逻辑性和浪漫时期悠长而饱含丰富情感的旋律特征,突显出了强烈的色彩感和画面感。

(一)多调性手法

对于多调性的手法而言,其作为一种全新的调性处理方式,在近代音乐中较为常见,在一首乐曲或一个段落的不同层次当中,不同的调性实现纵向结合,这是多调性的本质,其不仅突破了统一调性制约的对位原则,而且还使得调性思维和内涵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扩展。通常情况下,两个调性结合是“双调式”或“复合调式”,两个以上调式结合则被称之为是“多调性”。二者的区别在于会在音乐结构当中形成不同声部的旋律线或和弦序列。

35-37小节材料为全音阶进行,其中两个持续音B、#C的持续成为了调中心音,分别是低音部长时值的持续音(静态持续)和高音部同音反复的持续音(动态持续),两个声部的调性并置十分明显,产生了双调性的音响。

《西风所见》这首乐曲中多调性音乐创作手法的应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主题,展现的主题材料不同的色彩画面。

(二)不协和和弦连续平行进行

在乐曲的第50-51小节中较为明显的体现出了这一音乐片段中的织体主要是由三个层次所构成;从第一个切分音到第51小节的第三拍当中,第一层和第二层均为柱式和弦,是由第一和第二转位的大小七和弦所进行的,而第三层则是#D八度音程的延续。这种连续平行的和弦进行方式并不是按照传统和声功能体系的连接方法所设计的。

(三)四五度叠置附加二度音和弦

附加二度音是和弦或音程通过添加附加音的形式构成含有二度音程的和弦。在德彪西钢琴前奏曲《西风所见》中,有四度加五度叠置添加附加音式和五度加四度叠置添加附加音式。

在乐曲第21-22小节中,四度、五度叠置和弦加附加音是构成中音声部的主要材料。在和弦根音的上方二度之上增加了“八个四度+五度”叠置以及“一个五度+四度”叠置的附加音,使得“二度+三度”叠置或“二度+四度”叠置代替了和弦下方的四度/五度音程;且这些叠置式的附加音二度又是构成这一中音声部的主要和声材料。

对于传统和声体系当中的四度和五度之间通过上下行实现和声的核心调性实现了突破;另外,连续且不协和和声问题的解决也没有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和声功能体系;除此之外,平行和进行也实现了对传统禁忌八度的自由运用。总的来说,德彪西在对钢琴音乐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体现出了鲜明的创新性风格,开辟了独特的新时代音乐。■

猜你喜欢
前奏曲印象主义德彪西
《前奏曲NO.1》钢琴曲
艺术大观(2023年17期)2023-07-10 06:23:41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民族文汇(2022年16期)2022-05-18 20:16:41
浅谈许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义》
新生代(2019年15期)2019-11-13 22:48:31
最好的礼物——印象主义大师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钢琴前奏曲
黄河之声(2017年10期)2017-08-09 01:31:12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民族音乐(2016年3期)2016-06-05 11:33:46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音乐生活(2015年2期)2015-12-19 13:23:23
前奏曲
艺术评鉴(2014年22期)2015-01-17 07: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