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东
(滨州学院音乐系,山东 滨州 256600)
悲痛的情感 生命的叹息
——肖邦b小调之圆舞曲解析
王兆东
(滨州学院音乐系,山东 滨州 256600)
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是一听到它创作的音乐,人们会马上想到他,这就是那位被德国著名评论家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上推崇这位作曲家的名言“脱帽吧!先生们,这是一位天才!”,他就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天才作曲家—肖邦,说他是最受喜爱的作曲家之一,几乎没有人反对,每当人们听到他那与众不同的音调与节奏,人们很快就辨别出这是肖邦创作的,能把简易的曲调写的如此优雅、高贵,把简单的节奏型凝练成独一无二的肖邦式的rubato节奏,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节奏也是独树一帜的,难怪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以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为主,每年有几亿观众,除了优美的旋律之外,其与众不同的就是它的节奏,这便是天才的过人之处。
肖邦一生致力于钢琴音乐的创作,在其诸多的作品中,圆舞曲是人们经常演奏的曲目,如何能把这些看起来简单的作品演奏的非常深刻是一个蛮大的课题,下面就以b小调圆舞曲为例深入挖掘这首作品中隐藏在音符背后又需要我们深刻领悟的音乐真谛。
背景:《b小调圆舞曲》这首曲子创作于1829年,是肖邦19岁的作品,肖邦的音乐创作与19世纪上半叶波兰特定的历史状况有直接关系。18世纪末波兰正遭受普鲁士、俄国、奥地利等国的瓜分,肖邦的创作思想受到波兰爱国运动思潮的深刻影响,1830年爆发了华沙起义,一年后失败,评论家舒曼在评论肖邦音乐形象时说“那时的波兰整个民族正穿着丧服”,肖邦的创作不是为了描写自己多么伟大,所以说肖邦的创作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所以说肖邦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类型:1、第一类有着光辉灿烂的技巧的圆舞曲,这类作品常有明快的旋律和华丽的钢琴织体,激昂奋发的音乐情绪。
2、另一类是有着各式各样的抒情形象,优美如歌的旋律,篇幅适中的钢琴吟诗类作品,b小调圆舞曲属于此类。
作品的结构:
整个作品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
A部分(1-64小节)三段体
(1-32小节)呈示段,平行句法,主题呈示(8+8小节)b小调,主题反复,略加变化(8+8)
(33-48)中段,对比材料(反复)(8+8)D大调
(49-64)再现段,变化再现主题材料
B部分(65-96)复乐段,对比性中段
(65-80)上段,新材料,平行句法(8+8)
(81-96)下段,重复新材料,平行句法(8+8)
A’再现部分
这首作品是题献给威廉.戈贝克的。
肖邦在19岁这一年只身离开祖国到了维也纳,并成功地开了演奏会大获成功,受到当地人们的热烈欢迎,整个作品速度为中速,体现出作曲家忧国忧民的忧郁气质,表现肖邦浓郁的爱国思乡之情。
作品解析:
A部分1-64小节:
《b小调圆舞曲》乐曲开始部分(1-4小节)音乐先是二度级进,接着四度下行,整个音乐进行的方向是往下走,下行四度音程常表现的情绪往往是叹息的忧郁、郁闷的音调,是惆怅的基调,是哀伤的情绪,例如: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中运用的下四度音程进行,这便是俄罗斯音乐中特有的表现沉郁、痛苦的音调,这首作品大文豪托尔斯泰听后被感动的潸然泪下。下行的音乐往往表现忧郁、哀叹的情绪,像瞎子阿炳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开始的部分,就是叹息式的音调,难怪很多音乐家形容的“开始便是断肠声”。《b小调圆舞曲》开始和声以主和弦和属七为主要和声色彩,重复一次以后音调有直线上行,接着又七度、六度大跳的进行,预示着作曲家内心情绪的波动,一想到背井离乡,远离故乡和亲人,祖国正忍受着铁蹄般的蹂躏,内心的痛苦与忧郁溢于言表,通过(5-8小节)的音乐不难看出,肖邦内心想的是不再只是沉沦与忧郁叹气,应当像勇士们一样拿起武器和侵略者去搏斗,要有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这里的音乐很像玛祖卡的感觉。这里和声连续减七度、小七度跳进的音程,左手和声运用了小三和弦、高度紧张的减七和弦,可以看出整个波兰面临着接近亡国的严峻形势,但是这一切没有吓到波兰人民,反而更加激发了波兰人民不怕牺牲的勇士精神,生动地体现了波兰勇士们大义凛然、气度轩昂以及坚强不屈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伟大波兰人民的刚毅性格。第十小节是主题的再现,但不是完全重复,第十二小节到十三小节音程八度向上大跳,预示着情绪有大的起伏,音调上和前面既保持了风格的统一,但是旋律更加婉转流畅、起伏跌宕,增加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第十四、十五小节做了渐弱、渐慢的处理是呈示部主题的一半。接下去回原速,音乐上略加变化的再现。
中段:此段音乐一开始转入D大调,音乐色彩明朗起来更加温存内在,和声上增加了大三和弦与大小七和弦,声音明亮开阔,音乐充满歌唱性,旋律起伏较大、气息悠长。从音乐的和声、调式及旋律特征不难看出,肖邦此时的心情是对过去美好的回忆,是优雅的圆舞曲,是波兰贵族们跳的舒展、典雅而高贵的舞曲,演奏此段应特别注意音乐横向旋律的起伏,长音要用手腕手臂协调的力量随音乐的方向顺着走,注意此段rubato节奏要自然舒展,不做作,张弛有度。后半段出现半音阶式的下行乐句,调式回到主调—b小调,是他的思绪从美丽的梦幻中回到了现实,是他有想起了祖国还在经历着磨难,同胞们还在敌人的铁蹄下挣扎,这些带有半音阶性质的乐句是他内心的带有哭腔的抽泣声,肖邦称自己是“远离母亲的孤儿”,内心的孤寂与悲痛交织在一起,这就是肖邦此刻内心的真实写照。
B部分(65-96)
这一部分是整个乐曲的第二大段,音乐转入了其同名大调—B大调,开始的四小节是两个乐句的重复,音乐优美如歌,像天籁之音舒展典雅,接着音乐慷慨激昂,从有起伏的优美线条变为直线条,音乐重音落在第三拍上,像是吹响了冲锋的号角,四小节以后又是优美歌唱乐句与吹响号角在下方三度的重复,接下去是在原有旋律的下面附上了三度、五度、七度、六度等构成的双音进行,音乐像是两只冲锋号在吹响,这以波兰舞曲为节奏背景下的催人奋进的号角声,仿佛是波兰人民在嘹亮的军号声,激起了勇敢的斗志,为了伟大的波兰民族解放事业,人们团结起来,拿起武器准备冲锋陷阵和敌人做殊死搏斗,音乐用双音重复时,好像是参加冲锋集结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起来,人们昂起了头颅、挺起了胸膛,唱着悲壮的战歌在等待激烈战斗的来临。B段最后8小节出现了小调色彩的乐句,这里似乎是遇到了强大的敌人,很多战士英勇的倒在血泊中,音乐情绪悲壮,但依然能看到站着马步的勇士们在大踏步地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奋勇前进……,乐曲自然转入再现段。
A’再现部分
再现段一定不要理解为简单的再重复一遍,只是扩大了音乐的规模,其实是音乐的升华和主题的深化,此段落一开始力度从f开始的,这里音乐的情绪比开始部分情绪更加忧郁,心灵的伤痛进一步加深,主题进一步得到加强,使人们对音乐的动机进一步加深了印象,安东.鲁宾斯坦曾说过“他是波兰人,并且主观地写作乐曲,但他的主观代表整个人民,他的音乐歌唱的也是人民”,的确肖邦的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生活的关怀,是肖邦音乐灵感的源泉。
著名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在他的论文中写到“一个诗人不可能由于自己和靠表现自己而伟大起来,他的伟大既不是表现了自己的苦难和幸福;而是由于他的苦难与幸福是在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深深扎下了根”这些话用在肖邦身上再恰当不过了。我们可以从其他名家的评论中加深对肖邦音乐的理解。
总之,肖邦的音乐内涵式丰富多彩的,戏剧性力量与矛盾冲突,内在动力感与张力,音乐时而具有英雄性史诗般激情,悲壮而豪迈,不时陷入深沉的忧郁和悲哀之中,时而又进入梦幻般的意境清澈而静谧,在美丽朦胧的音乐画卷中使人浮想联翩,肖邦音乐中的这种既刚强豪迈、又细腻柔美抒情诗般的意境,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最繁荣时期的钢琴音乐中真可谓独树一帜,这就是伟大的“钢琴诗人—肖邦”。在这首圆舞曲里体现出了“悲恸的情感 生命的叹息”这一深刻的内涵。■
王兆东(1971-),男,山东滨州人,滨州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键盘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