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的泛起及应对策略

2016-02-02 06:19魏晓军张波高军龙
理论观察 2016年1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高校大学生

魏晓军 张波 高军龙

[摘 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种具有极强政治目的性的社会思潮,一直以来都是对高校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之一,它对大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危害极大。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全面深入,又开始伺机卷土重来。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但同时也是各种西方敌对势力分化、瓦解的重要对象。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历史虚无主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 — 0162 — 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发达的同时,各种西方社会有意传入我国的思想文化也在不断地侵蚀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种种社会思潮的泛起,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了极大危害。特别是作为西方社会意图“和平演变”、“西化”和“分化”社会主义中国的思想武器——历史虚无主义。当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各种思想沉渣也逐渐浮起,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开始蠢蠢欲动,伺机开始对人们的思想领域发起新一轮的攻击,尤其是作为未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实现伟大中国梦中流砥柱的青年大学生,正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意图西化、分化的重要社会群体。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危害,积极探索和提高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思路和方法。

一、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及其危害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

历史虚无主义是“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其哲学基础,适应国内外敌对势力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政治需要而泛起的一股政治思潮。”〔1〕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史学界出现了否定一切革命、鼓吹改良的社会思潮。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等都是错误的,因此注定要失败。随后,在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过程中,这种社会思潮起到了极大腐化、分化人们思想意识的攻心作用。而对于中国在近现代历史时期所进行的一系列革命运动,他们也多持否定态度,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地位作用提出多方面的质疑。西方史学界自以社会主义为主体意识形态的国家产生以来,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长期受此蛊惑和影响,一些人开始怀疑和动摇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指导思想的权威性和生命力,对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各个阶段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所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理论源头提出了质疑和发难,从而不同程度消解了人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制度自信。由此引发社会上种种有关“社会主义的失败论”、“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以及“共产主义的渺茫论”的讨论和非议。历史虚无主义目的和正真危害就在于在这种潜移默化般的舆论氛围中逐渐弱化人们对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信仰、理想和信念,引起人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质疑,从而阻碍中国的进一步崛起。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在我国主要是指“它对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的历史加以歪曲、否定。”〔2〕它妄图通过否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合理性,剔除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依据,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必然性和合法性,从而达到推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目的。著名的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写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3〕(P22)由此可见,一国的历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各种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集中显露出来,各种思想沉渣也伺机泛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开始暗流涌动。因此,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西方国家和一些公知群体的险恶用心,他们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丑化和虚无都是别有用心和居心叵测的,必须要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和大多数西方社会思潮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某种程度上说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更大,因为其它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力都是要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作用为基础,毕竟要让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接受一种新的思想,必然要先去瓦解旧的、原有的思想。所以说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远远超过其它社会思潮,我们必须要重视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当前,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最大、危害最为集中的就是大学生群体。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虚无主义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迷失。

历史虚无主义的矛头,直接指向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妄图通过虚化和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和合法性。历史虚无主义在广大学生间的传播和肆虐,首先,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同危机。西方社会和一些公知通过对社会主义艰辛探索和革命历程的扭曲和污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不信任。其次,引起了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领导地位的质疑。一些组织散播谣言,通过美化国民党的历史和功绩,丑化共产党是窃取了国家的领导权,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开始质疑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历史必然性和合法性。再次,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丑化和对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美化,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的政治体制的合理性产生质疑。西方国家一直妄图通过“和平演变”达到对社会主义的绞杀,因而大肆宣传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夸大和丑化社会主义的一些问题,以此来造成社会主义国家的动荡和最终的“颜色革命”。最后,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前途的渺茫和悲情看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于社会主义阵营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削弱,但并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颓势和没落。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大肆宣扬“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等,妄图以此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先进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总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危害性极大。

2.历史虚无主义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民族意识的扭曲。

中华民族在近代遭受了过去千百年来不曾有过的屈辱,西方列强的大肆入侵,使苦难的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掠夺,夺走了资源,同时也传入了西方的文化。虽然近代中国在西方的殖民统治下遭受着传统文化的没落,但是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却不曾被打垮,使我们最终战胜了列强。然而,在今天西方文化大举入侵的同时,有部分大学生已然被西方的文化所征服民族精神日渐衰微。一方面,是对中国近代革命史的颠覆性判断。有一些大学生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的革命是无谓的牺牲,应该采取改良的路径: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列强的入侵是有益的,为我们带来了西方的现代化等等,这些荒谬的观点,不仅是对那些为抵御外辱而牺牲的民族英雄的极大侮辱,更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民族精神的极大背叛和亵渎。另一方面,是对历史人物的颠覆性判断。集中表现为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戏说”、“恶搞”乃至颠覆性的评判。如,对曾国藩、李鸿章的悲情评价,对林则徐的戏说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部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

3、历史虚无主义造成了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混乱。

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虚无和分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中影响力的极大削弱,扰乱和造成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混乱。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不是简单的以它否定历史的面目出现,同时也交织着其它的西方社会思潮,如: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等,这些思想的相互交织,往往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极大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混乱,对西方价值观念的推崇备至,而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则观置若罔闻。如,一些大学生对西方自由和利益的绝对推崇,所导致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其价值判断和道德良知会产生的极大误导。一方面,对于大学生本人的价值判断、人生轨迹会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对于与大学生相关联的家庭、朋友以及未来可能步入的工作单位会产生连带意义上的深远影响。

二、 高校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 大学生特殊的认知特点-内在因素

当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政治意识在他们的认知观念中有所淡化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当中许多人的政治意识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追求个性、时尚、特立独行,这些特点正给了历史虚无主义以可乘之机。

1.追求个性,缺乏对“正史”的系统性理解却对“野史”情有独钟。当代大学生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化特征,追求新奇、特立独行是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的个性特点。在对历史知识的获取途径上也逐渐呈现多元化,不再拘泥于教科书等正规来源,而喜欢诸如网络、小报、小刊等多种途径。特别是在反传统心理使得他们对于一些离经叛道的,所谓的“解密”、“探秘”,“揭秘”等鱼龙混杂的资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2缺乏理性思维,易于情感化。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情绪、情感丰富,在处理事情和看待问题时容易情绪化,感情用事。特别是一些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上缺乏理性分析论证的思维意识,道听途说之词,只要觉得新奇,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乐于接受。因此,在受到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宣传、传递的一些新颖、独特,但却是歪曲事实的历史事件时,很容易受到他人的迷惑、鼓动,而形成错误的历史观。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特点-外在因素

1、载体多变,侧重消无声息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别有用心的政治思潮,其所背后映射的观点极具迷惑性、煽动性和颠覆性,这也就导致历史虚无主义这一思潮在宣传方式选择上更加侧重于隐蔽,所以在传播渠道方式上大做文章,整合各方平台资源以求对那些本义是盖棺定论的历史事实观点提出挑战质疑。而这种质疑多是打着理论创新和学术争鸣的旗号,以学术论证的流程,依托学术刊物、专题研讨会和专著等载体,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而在社会层面上则通过文化艺术作品,消无声息的将一些颠覆历史的东西根植于人们的印象中,在整个社会中逐渐营造出一个戏说历史、去崇高化的舆论氛围,一步步消极人们的社会主义认同感。

2、指向深远,企图达成思想向行动的过渡。成渣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人们思想的不断侵蚀渗透,其目的绝不仅仅只停留在通过颠覆历史引发人们对之前历史认识的反思以至怀疑,它有着更为深远的目的意图,在人们思想上对社会主义、共产党的领导提出怀疑基础,慢慢发酵这一思想,引发人们从思想上的质疑转向更为激烈的实践行为,出现诸如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等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过激行为。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别有用心文化产品输出为主要方式,动摇个别国家的政治思想制度,最终引发个别国家人民的内乱或爆发“颜色革命”,以这种方式策略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而达到动摇国家统治基础和引发国家内乱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样的方式策略也是屡试不爽。在中国,该思潮以所谓的揭露“历史真相”为名,片面夸大党在历史上所犯的错误,有意贬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妄图使人民群众对党失去信任,削弱党的领导地位,从而达到其企图某一天能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

三、 高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路径思考

(一) 倡导主流意识形态,全力构建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高校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活动,坚定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的信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通过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4〕千方百计的开展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顺应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各类主题活动,使大学生在一次次目的明确、新鲜活波的主题活动中深化对党的感情和认识,在可以触及和感知的历史遗迹和实物展览中触动心灵,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学生所发自内心的认可,使抽象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日居生活正真具象化,成为自然而然的处事做人的价值诉求和行动指南。事实充分证明,在高校只有构建起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阵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统领校园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才能有力的打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校园中的影响力。通过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来巩固和确保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二) 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主渠道价值,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高校以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办学目的,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主义信仰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主要,而高校政治公共课正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的养成的主营阵地,高校要始终守好这块理论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尝试于课堂上通过形式多样的小活动增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感。高校教师肩负传道解惑的责任,对学生最关心、最困惑的问越必须加以引导,尤其要澄清学生在历史观上的模糊认识。坚持在理解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帮助大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定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断提高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能力。通过主渠道教育使学生明确: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染红的,我们必须要记住革命先烈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宣传教育引导作用,重视和加强网络思想教育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意义。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很大程度是借助于网络媒体这个重要的开放性平台,因此,必须要重视对网络舆情的监测,特别是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关注。第一,建立舆情监测系统,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向的把握。尤其是多关注学生的网络空间、校园贴吧、论坛等公共网络板块。通过各种方式,及早发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对于大学生日常关心的事件、热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各种虚化、歪曲、夸大历史真相、网络热点或者有争议的话题所引起的学生中的舆论动向,要尽早发现,并积极进行引导,并召开相关话题的“交流会”、“说明会”等。第二,建立生动活泼的宜传网站、励志网站,制作丰富多彩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素材,大力宣传红色文化,开辟国史、党史、革命史专题宣传页。一方面.充分发挥不同院系党员的优势,制作不同特色的知识型网站,积极与开展学生互动;另一方面,把不同院系的优势整合到学校的党委、团委等学生平台。

〔参 考 文 献〕

〔1〕〔2〕梅荣政,杨瑞.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与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1):67-69.

〔3〕龚自珍全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陈红,张福红.西方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1):79-8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高校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