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与侨团:历史演变和地域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伊 巍 龚 宁
(清华大学 华商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2016年11月15日,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和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华商与侨团:历史演变和地域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隆重举行。国侨办国外司原副司长林旭出席了研讨会。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春旺致辞,对来自欧美、东亚、东南亚的学者和华商表示欢迎和衷心感谢。本次研讨会从不同的视角,探讨海外华人社团与侨领的特点与作用,特别是其历史演变和近期的深刻变化,既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意大利、巴西等欧美国家的侨团,也包括韩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柬埔寨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社团,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比较研究。来自中国侨联、国务院侨办、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中国华侨出版社、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教授主持特邀嘉宾演讲,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名誉董事、新加坡同济医院主席李秉蘐先生以自己在新加坡从事华人社团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分享了南洋华人与民间组织的研究成果。
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副校长赵健主持了欧美华侨华人和华人社团的研讨。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鹰教授在题为“美国华商分析”的演讲中运用丰富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了华人在美国经济中做出的卓越贡献。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伊巍在“比较视野下的加拿大华人社团”演讲中,展示了在调研访谈中收集的丰富资料,说明了加拿大华人社团的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自治性,多元化差异,以及法制化政治自由与平等给移民提供的与祖籍国联系和经济往来的宏观环境。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密素敏以巴西侨团的类型与功能深入研究宽容环境下的跨国桥梁。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王祎以“鲜明的时代感”为题分析旅俄华侨华人社团。清华大学创新研究院王宣喻以“基于SCP模型的欧洲华商研究”为题,将环境、行为、绩效作为研究模型,通过对欧洲华商171份问卷定量研究发现,环境变量是影响华商经营绩效的主要原因。清华大学历史系蔡伟明在对法国华人与侨团的研究中讨论了法国海外省华人日益壮大、生存环境日益激烈、治安问题多以及在发展与生存等方面出现的许多新问题。
张春旺所长主持了亚洲各国华侨华人和华人社团的研讨。韩国仁川大学李正熙教授详细介绍了以同乡组织和华侨协会为中心的韩国华侨社会组织。近代韩国华侨团结的核心是基于同帮组织的中华会馆和中华商会组织。受到冷战意识形态以及朝鲜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中华商会取代了华侨自治区和华侨协会直至今日。武汉大学刁莉教授针对中国对中亚的投资与中亚地区华侨华人的发展做了主题演讲。华中师范大学贾俊英从20世纪上半叶印尼的中华商会抵制日货运动着手,展开了民族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演讲。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龙登高、邓勇兵的论文“侨领侨团推进印尼华侨归化之路”充分揭示了:虽没有政府的组织与管理,但华侨华人社会以侨团为枢纽形成自治社会,克服各种障碍顽强成长。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龚宁对早期菲律宾华侨社团与华侨社会进行了深度分析。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罗杨介绍了2015年赴柬埔寨金边、西哈努克港(又名磅逊港)及贡布进行田野调查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宋燕鹏详细生动地介绍了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演变和趋势。
暨南大学高伟浓教授分享了他近年对拉美华人社会的田野考察收获,特别分析了未来该地区华人社团的趋势。国侨办林旭司长从资深侨务工作者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及对华侨华人研究的建议。此外,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张秀明提交了《缘文化与华侨华人社团》的论文。英国杜伦大学张志楷教授提交了《英国华商食品行业的发展与二战后社会经济变迁互动》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