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敏
(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江苏 南京 210002)
《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秦 敏
(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江苏 南京 210002)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是俄国优秀的指挥家、钢琴演奏家、作曲家。其创作的作品具有丰富的俄罗斯风格色彩,激情洋溢,旋律优美。本文简要介绍了拉赫玛尼诺夫的生平,他的创作过程,并分析了其作品《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的特点与特色,结合《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四个乐章的不同音乐内容与音乐形式,对大提琴的演奏要求进行剖析阐述,以供大提琴演奏者借鉴。
大提琴;拉赫玛尼诺夫;演奏技巧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20世纪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他先后就读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莫斯科音乐学院,接受到严格、正规、系统的训练,从此打下坚实的基础。1891年完成了著名的《第一钢琴协奏曲》,1897年《d小调第一交响曲》首演的意外失败,造成他几年的一蹶不振,但在1900年之后,又开始恢复创作,尤其是《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成功,让他重新恢复自信,进入新的创作高峰。
拉赫玛尼诺夫所处的艺术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他音乐创作风格的形成,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他的音乐创作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继承了浪漫主义音乐的传统,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优美,展现了史诗般宽广的音乐风格。
《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创作于1901年,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中期作品。由于作曲家本人也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所以钢琴在此曲大量篇幅中拥有相当的主导地位。这部作品是大提琴奏鸣曲之中的杰作,也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生涯中的巅峰作品之一。
整首作品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g小调,奏鸣曲式,全曲由慢板进入,随后速度转为快板,大提琴演奏出如流水般的旋律,进入发展部以后,钢琴与大提琴的织体变化多端,推动了音乐的发展。第二乐章,转为c小调,展现两种音乐形象,一种是以短促密集的音型表现的惊恐不安的情绪,二是流畅连贯的乐句构成优美的抒情段落。第三乐章,降E大调,三段体,首段由钢琴、大提琴先后奏出伤感抒情的旋律,中段是钢琴与大提琴的对话,此起彼伏,末段回到大提琴的主旋律,渐渐平复情绪,第四乐章,G大调,奏鸣曲式,旋律色彩明朗,音乐情绪积极向上,音符快速而密集,把全曲推向高潮。
第一乐章的速度是由慢板进入较为中庸的快板,需要大提琴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当中以慢的姿态进入,保持相对平静的演奏状态,以包容的状态与钢琴相结合。这一乐章的速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慢快慢快间隔出现,因此把握好速度的变化,是演奏者首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乐章,快板,谐谑曲,以三段体式写成。有两种音乐形象:第一,主题是惊恐不安的音乐情绪,有点神秘;第二,中段是轻柔、优美、抒情的音乐旋律。在第一形象当中,主要是短促而跳跃的动机,作曲家运用音型动机的不断变化,织体的巧妙改变,来表达深沉不安的音乐形象。在这一乐章当中大提琴仍然是由弱进入,渐渐增强,在演奏过程中要特别注意sf与p的对比,凸显戏剧化的效果,同时,需要注意弓的运用,一定要短促而扎实,在表现第二形象的时候,需要注意旋律部分的歌唱性,运弓连贯,换把不留痕迹,与前后段落形成强烈对比。
第三乐章作为整个《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最著名最为动听的乐章,旋律十分优美。整体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钢琴与大提琴的旋律透露出一丝淡淡的悲伤情绪;第二段旋律开始波动发展,浓烈的感情层层递进,不断迸发;最后一段,音乐趋于平缓,在平静的情绪之中结束本乐章。这一乐章和声部分多为多层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大提琴与钢琴在和声上的配合,旋律上的对话。在演奏这一乐章的过程当中还要注意的是,乐章丰富的感情形象的变化,需要演奏者全身心投入进去,用真挚的感情进行演奏,充分表现乐段之间情绪的转换过程。
第四乐章由于转为大调式,色彩突然变得明亮,其中包括了两个音乐形象:情绪热情积极的主部,表现丰富多样的副部。主部与副部鲜明的对比使得第四乐章的旋律富有光辉的色彩,乐曲最后在急速有力的音型中趋向高潮。在这一乐章当中和声的变化十分的丰富多彩,需要重点留意和声低音的走势。在演奏主部的时候,由于旋律中频繁出现三连音,以及三连音的变化形式,所以首先要注意节奏的准确性,同时要注意大提琴和钢琴在乐句中呼吸的同步性。在演奏副部的时候,需要注意大提琴的音色要干净利落,使得音符的演奏更加的剔透明快,将主要的注意集中在音色的变化,再加以轻快的指法、弓法技巧。在围绕第四乐章的音乐中心的时候,大和弦需要强而有力在推动情绪上处于主导的地位,将音色的雄壮、慷慨激昂作为音响的效果。需要将大提琴与钢琴的音色充分的表现出来,两者之间协作也要注意节奏与旋律的配合。
本文简要分析了《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音乐特征,以及在每一个乐章中大提琴的演奏要点。《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是大提琴奏鸣曲中的名篇,充分体现了拉赫玛尼洛夫的创作风格。由于在这部作品中,钢琴不仅仅处于伴奏地位,也拥有相当的主导地位,因此大提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除了需要注意把握好每一个乐章的节奏、音色、风格,需要把与钢琴的合作放在首要的位置,这样才能将《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完美演奏诠释。■
[1] 王中余,吴启恩.“层次剥离法”与拉威尔音乐分析——以《为小提琴与大提琴而作的奏鸣曲》和《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的奏鸣曲》中的3个片段为例[J].音乐探索,2016,03:129-133.
[2] 袁博.试论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大提琴演奏[J].北方音乐,2015,35(24):49.
[3] 籍琳.流淌在弓弦中的钢琴气质——肖邦《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浅析[J].音乐天地,2009,06: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