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传物 百年树人
——浅谈文物修复人才现状及教育

2016-02-02 19:59张晓彤詹长法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育培训

张晓彤,詹长法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100029)



万古传物百年树人
——浅谈文物修复人才现状及教育

张晓彤,詹长法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100029)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各行各业都在向专业化迈进,文物修复作为一项事关国家文化财产安全的职业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文物修复相关的检测分析技术、材料技术、信息采集技术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相关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学科建设稳步向前。但文物修复技术本身,由于其以 “手工”操作为主的职业背景,长久以来职业待遇低下,人才队伍建设缓慢,始终处于缺乏状态。从文物修复工作的特性、文物修复人员的生存现状及文物修复人才培养的历程及现状,阐述了文物修复人才队伍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改善文物修复人员职业待遇、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文物修复;技术人才;教育培训

1 文物修复工作现状

截至2011年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 722处;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文博机构7 737个,从业人员137 173名,国有博物馆3 473个,包括博物馆、文保管理机构等在内的藏品38 408 146件/套[1];截至2015年我国共有48处世界遗产,位列世界第二。如此庞大的文化遗产资源,历经岁月更迭、历史变迁流转传承至今;与之相对应的文博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在近10年才有了较明显的增长,较2006年相比分别增长89%、70%,但即便是如此大幅度增长,文物修复人员依然缺乏,在2015开展的文博系统首次关于全国文物修复人员的调研中[2],参与调查的533家文博单位中,92%的单位认为文物修复人员配备不足,参与调查的2 207人,近5年人均每年修复馆藏文物约15件。根据曾经的馆藏文物腐蚀调查,超过50%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近2 000万件馆藏文物亟待修复而人员短缺的局面已如利剑高悬,而数量众多的不可移动文物中,待修文物单体或者艺术价值极高的构件附属,需文物修复专业人员的隐伏问题,也将随着我们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而呈现需求井喷之势。为应对文物修复人才的缺乏,行业及相关教育机构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文物修复工作要求与人才成长规律、职业现状之间存在的矛盾,需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多方面的探索,才有可能逐步缓解和改善。

作者简介:张晓彤 (1969—),女,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石质、壁画文物保护修复、文博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E-mail:zhangxiaotong@vip.sina.com

2 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特殊性

2.1涉及广泛的物质形态

文化遗产的种类丰富,大至名城名镇、石窟古建,小至一丝一粟,片纸点色都需要保护,涉及材质之广,超越了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范畴。2000年之后,新型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开始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无论工业遗产、20世纪遗产、文化景观、遗产运河、文化线路的保护都具有传统文物保护所不具有的特点[3]。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数量在不断扩大,对于不同类型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的需求在持续增加。

2.2最具多学科合作特点

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材质众多,对其开展保护修复涉及学科门类多、学科交叉复杂,为其他行业所不能及。判断文化遗产价值,记录保存现状,探究其制作工艺、保存环境及劣化机理,开展设计、实施修复,对其进行保存展示、宣传教育,需要历史、考古、美术、语言文字、建筑、规划、地质、环境、生物、物理、化学、测绘、计算机等不同学科的参与配合。新类型遗产以及新型保护方法的产生,都意味着新的学科或专业方向将被引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对于文物修复人员基础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2.3需要完善的技能支持

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是保存历史遗留的物质遗存,并使其得到良好的展示,发挥其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价值。因此无论是规划、设计、研究,最终都需通过本体保护修复得以展示,因为文物不可再生的属性,对于技能的要求完全不同于其他一般行业,也不同于文物保护其他环节。除需具有艺术审美情趣、科学知识、灵巧操作技能外,不容失误的严苛要求也是文物修复人员的一个重要职业特征。然而对于这样一个要求众多、压力巨大的职业,其从业人员的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

3 文物修复人员生存现状

3.1晋升空间狭窄

我国目前的文物修复工作无论是可移动还是不可移动文物,尤其是可移动文物修复,由于安全管理等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几乎没有面向社会。因此文物修复人员的职业管理基本都归口于行业管理,而与文博从业人员待遇挂钩的制度,目前除了职称制度外再无出路。文博系统目前职称系列单一,全国范围内通用的只有文物博物系列,对于管理、科研、工程和技能人才都用统一的评价模式,而写论文、考英语等评价方法对于文物修复技能人才来说比较困难。2015全国文物修复人员现状调查中文物修复人员在编比例仅为43.17%,部分省份不足15%,半数以上人员没有职称,很多获得职称资格的人也因为没有聘用指标而无法兑现待遇。绝大多数的文物修复人员既没有相对稳定的岗位、也没有职业发展空间。

3.2薪酬水平低下

据2015文物修复人员现状调查统计,调查中文物修复人员人均薪酬约2 900元/月,江苏最高4 750元/月,北京约为3 600元/月,其他各省份均不足3 000元/月。据网络调查①http://www.kuaiji.com/news/2057646.南京、北京、西安、郑州等市的平均工资分别为4 447、5 826、4 011、3 812元/月,而在山东蓝翔技校毕业生月收入已过万,这意味着文物修复人员整体薪酬水平与当地经济、文物保护技术发达程度相关性低,而与行业性质相关度高。调查中32.38%的修复人员反映工作繁重,根据计算分析结果,这部分人员工作量与收入成反比。计算同时反映单纯文物修复人员平均收入为与其他人员收入差距为18.4%。

笔者在西北大学进行调研时,获知西北大学文博专业男女生录取比例,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1∶1变成现在的1∶2,而关于就业选择时男生更看重薪酬,是否专业对口却在其次。这个现象与调查统计结果相吻合,经计算男性比女性平均收入高出近一倍,进一步分析显示,女性在年龄越大的人群中,比例越低,而在越年轻的修复人员中,女性比例已经显著提高,25岁以下的女性和男性比例基本持平。现行低薪筹下、同工不同酬的工资分配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修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年轻人的选择。

3.3水平参差不齐

2014年中央财政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支持,当年实际下达81.3亿元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大量的项目都需要聘用文物修复人员,但文博系统内部的修复人员数量难以满足要求。据调查,文物本体修复项目修复人员实际使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项目直接招募自由职业者,可移动文物修复人员多为行业内退休老职工,技术精湛、经验丰富、修复水平较高;不可移动文物修复人员除部分为家传手艺外,绝大多数都是从文物修复零基础做起的普通工人,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修复经验,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②项目直接招募大专院校的实习生,这部分人数量小,且基本呈现学历与技能成反比的局面,但高学历的实习生更能完成好档案记录、报告编制等工作,持续使用率低。③项目单位与其他文博单位签署技术服务合同,这部分人都是文博系统内部的修复人员,文物修复经验丰富,技术规范,但可用数量极少。④执行单位与劳务派遣公司签署合同,但目前这种方式较少,修复技术人力资源缺乏有效组织。由于文物修复人员来源的复杂性,加之缺乏明确的职业评价,导致修复水平参差不齐,这也为文物修复质量带来隐患。

3.4职业地位偏低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保护事业逐步进入发展和成熟时期[4]。但文物修复技术本身在100余年里的发展中并没有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发生巨大进步的是修复理念及与修复技术伴生的检测分析手段、材料研制技术等。这使得原本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物修复匠人,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其职业身份产生了变化,在“重学轻术”的背景下,文物修复人员沉淀在了职业框架的底层甚至游离于框架之外,在一个以机关、事业单位为主的行业内,工人身份势必被忽视或轻视,部分人对于“文物修复”的理解也仅限于可移动文物修复。

事实上,我国新修订的职业大典中,对于文物修复人员则有如下明确定义:指从事文物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研判,保存状况分析、现状病害勘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可移动或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加固、修补、清洗、补全、表面封护等工作的人员。文物修复职业正在被重新认识和定位,通过学历教育、联合培养、在职培训等方式为捉襟见肘的文物修复人才提供的补充功不可没。

4 文博专业人才培养历程及现状

4.1学历教育

目前全国共有58个高等院校设置了文化遗产保护类的相关专业,计有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建筑史、科技史等专业以及科技考古、文化遗产管理、文物鉴定与修复等相关专业方向。据不完全统计,在校生规模逾17 000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学生规模占34.9%,年毕业学生人数达4 000余人②西北大学全国文博人才教育教学体系研究。。但由于编制、待遇、地域等问题,对口就业率不超过25%,能够从事文物修复的学生少之又少。2008年起,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上海博物馆合作,开设了学制5年的文物修复专业,首批28名毕业生在高校毕业生普遍遭遇“就业难”的情形下,这批科班文物修复人才却在“热销”,奔赴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多家文物研究和陈展机构。最近一两年,学院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自愿从其他专业转到文物修复专业③http://rencai.gmw.cn/2013-05/27/content_7766369.htm.。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与文博行业发展需求还存在偏差,但定位准确的培养,则为毕业生就业带来了福音。

4.2联合培养

20世纪80年代,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在综合研究高校相关专业的规模、分布后,提出关于文博高等教育的设想,利用高校资源对考古领队、文物保管所所长(主任)和博物馆馆长进行轮训等,对事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93年年底,国家文物局委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采取,“馆校结合”的形式,共同培养了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鉴定、古建维修等专业的4批硕士研究生。1998年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大学共同成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暨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使国家文物局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④国家文物局 文博人才培养改革开放30年。。目前国家文物局为进一步提高文物系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培养一批适应文博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与西北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合作,实施“高层次文博行业人才提升计划”,培养建筑遗产保护、考古学、文物博物馆专业硕士。联合培养是解决文博行业内人员再深造、提高人员素质的良好渠道,但仍存在规模小,灵活性低,连续性差,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院校专业设置及教学计划不同步等现象。

4.3在职培训

国家文物局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大力开展在职培训,从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外行转内行的目标,同时建立了8个文物干部培训中心,在文博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遗憾的是,随着国家文物局主导影响的减小,这8个培训中心逐渐退出了文博人才培养的主战场。2002年中国文物研究所“中意合作文物保护修复培训中心”的建立,是国家文物局主导开展在职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术人员的新起点。在国家主导下,2002—2014年完成的培训项目共计60个,执行商务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培训项目经费6 395.5万元;在专业技术和业务管理领域培养人员1 282名。其中,培养馆藏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539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88人,现代检测分析技术人员41人,考古发掘领队现场保护技术人员429人,文物部门管理干部35人;承担商务部援外培训任务培养亚非拉地区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88人;与国际组织ICCOM合作培养亚太地区人员62人。平均每年完成培训项目5个,年度培训时长17.1个月。通过在职培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较为成熟的师资队伍,构建了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方向,配置了较为完善的硬件支撑系统。最重要的是,针对保护修复技术方向的培养,为各地文物保护修复事业输送了既具有理论基础又具有修复技能的“挑大梁”的人才。

在职教育培训针对性强,培养效果良好,且是文博行业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成果最为显著的方向,但规模小、成本高、规划程度不高、缺乏基础平台运行费用,培训经费与理想培训时长相比显得不够充足。

4.4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近几年开始起步,目前有超过25所职业学院招收文物保护类学生。专业涉及文物修复、文物鉴定、古籍修复、古建修缮等,毕业生去向分散,相关对口就业率在25%左右。民办的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设有文物保护与修复、考古绘图、考古发掘技术、古建筑油饰彩画、古建筑维修与保护、古代彩塑造型与修复6个专业,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文化遗产保护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前3个专业毕业生几乎供不应求,但因学历问题,目前比较难以正式进入单位编制,很多学生以自由身份游离于各个项目之间,职业上升空间狭小。2个古建筑专业因现有体系中人员已经相对充足,且以施工队为主要就业去向,招生与就业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古代彩塑造型与修复专业,2013年开始招收27名学员,目前仅有4人进入文博行业实习,被行业认可尚需时日。目前该院在校生457人,年学费收入410余万元,年校园租赁费达350万元,虽然学院产业弥补了部分运营资金,但学院发展资金紧张,无法持续投入教学设施及实验室建设,同时教职工待遇低下,难以更好地完成教师队伍建设,尤其青年教师流失现象严重⑤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提供.。

职业教育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从招生、运行、实习、就业都需要国家和行业的大力支持。

4.5民间培训

随着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和宣传普及,民间收藏热度不断攀升,私人博物馆数量逐年增加,社会对于文物修复的形成了双向需求:一方面更多的人渴望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另一方面社会文物需要专业人员鉴定或修复。因此出现了以公司等名义组织的培训,且民间培训处于无序、无监管但有市场需求的怪圈中。

由此可见,文物修复人才培养通过不同途径都有实现,但由于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在专业方向、理论与实践结合、资格与就业、投入与保障、管理与引导等问题上还存在突出矛盾,国家与行业须努力建设和改善这种局面,使文物修复人员在机制待遇等方面得以提高。

5 建议对策

5.1实施职业资格制度

2015年7月29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审议通过并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职业分类结构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 481个职业。其中由国家文物局承担修订并纳入2015版《大典》的文博行业职业有9个,分别为:考古专业人员、文物藏品专业人员、可移动文物保护专业人员、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业人员、讲解员、考古探掘工、文物修复师、古建琉璃工、古建筑工。这意味着文物修复师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体系,拥有了明确的职业定义。也意味着建立文物修复师职业资格制度为期不远,技能型人才在文博行业发展的职业路径将逐步理顺,职业待遇将更为公平,职业发展前景充满光明。

5.2加大职业教育力度

2011年教育部批准成立文物保护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文保行指委),经过4年的探索和努力,2015年上半年,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文保行指委完成了秘书处挂靠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工作;完成确立了文物保护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及秘书处工作细则,完成公布新一轮(2015—2019年)文保行指委组成人员名单。至此文博行业对相关职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服务工作将迈入了工作规范、建制完善的新阶段。文物修复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划、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就业引导也必将开启新的时代。

5.3加强在职教育培训

经国家文物局2015年第2次局务会议审议通过,故宫博物院、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北京建筑大学、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等9家单位被列入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这9家基地的建设将为文博人才的再成长提供基础平台,尤其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育培训学院的成立,将利用国内外优质专业资源,为文物修复技术人员提供多层次的在职培养和职业资格培训机会,复合型文物修复人员的培养能力将逐步增强。

5.4促进文物修复社会化

随着前述几个方向的不断进步,文物修复人才数量将逐步增加,文物修复社会化也将随着职业资格的实行而日趋成熟。更多拥有文物修复师资格的人员将拥有文物修复的权利。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下,允许获得资质的民间机构为国有文物修复提供服务。这一运行方式在日本等国家都获得了良好效果,不但解决了国有修复力量的不足,还保护和创新了传统工艺[5]。随着国家顶层建设的不断进步,文物修复职业化、社会化在我国也应该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办公室.2014中国文物统计提要[R].北京:国家文物局,2014.

[2]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项目组.文物修复人员现状调研[R].北京: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2015.

[3]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文物古迹准则[Z].2015.

[4]郑滨.1860-2009中国文物保护历程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5]黄荣光.文物修复的职业化与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创新[J].文化遗产,2008(2):128-134.

中图分类号:K825.46

文献标志码:A

Aeon Heritage and a Hundred Years to Educate the People——The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ducation of Heritage Restoration Staff

ZHANG Xiaotong,ZHAN Changfa
(CACH No.2 Gaoyuan Street Beisihuan Donglu,Chaoyang District,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pecialization has become a distinguishing feature in all walks of life.As a profession that is concerned with national cultural properties,the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has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than ever.The related technology in detection and analysis,materials science,and information collection has made rapid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the professional team is continuously growing.However,due to the traditional disdain for“hand work,”the treatment of the conservator is still poor and inadequate;the field is facing a talent crisis. Through the expatiation of the characters of the conservation work,the living condition of conservators,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this essay will discuss about the issues on the professional team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then make several suggestions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eatment of conservators and the talents team cultivation.

Key Words:heritage restoration;technicians;education and training

猜你喜欢
教育培训
我国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加强机关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高校扩招下的教育培训市场分析
如何补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短板
美国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对我国的启示研究
注重教育培训 保障职工安全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