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辉
(云南师范大学,昆明650500)
从中国南方喀斯特,看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如何服务国家新战略
李玉辉
(云南师范大学,昆明650500)
摘要:《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落户中国30年,促进了中国的保护地事业。中国喀斯特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景观保育与生态修复迎来了重大挑战和机遇。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将世界自然资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和完整性的实现要求,转化为保护独特喀斯特地貌,促进自然植被恢复与发展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旅游业,持续增强景观保护保育与生态恢复的经济基础。这使云南石林从古代留下的 “地瘠民贫”式的荒漠化地转变为石林喀斯特、森林植被、水体和民族聚落协同一体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这是中国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范例,现实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为中国世界遗产地服务国家新战略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民族文化;生态恢复;石漠化治理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于1985年在中国落地,中国成为该条约的缔约国。1987年中国有长城等6地成为中国首批世界遗产地,到2015年,中国有了48个国内外闻名的国家级各类保护地列入世界遗产地目录[1]。30年不平凡的历程,中国的世界遗产地事业兴旺发达,紧随改革开放步伐,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任务,紧紧抓住“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中国的世界遗产地在保护保持了列入时的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和整体性/真实性(integrity and/or authenticity)品质[2],大都成为世界级旅游地,遗产地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自然保护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进入寻常百姓。中国发展进入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新发展战略,形成了“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能服务国家新战略吗?正值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公约》30周年之际,本文以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总结分析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服务国家新战略的可能形式和途径。
作者简介:李玉辉 (1957—),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喀斯特资源环境与景观保育研究。E-mail:lyh123zhang@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262013;41371514)。
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目录地点的价值是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和满足整体性、真实性的条件。评价提名地能否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目录,有4条突出的普遍价值标准[2](十条世界遗产地标准中的四条)。
(vii)最好的自然现象或无与伦比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这是全球范围的自然美的评价标准。
(viii)地球历史重大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的记录、地貌发育中正在进行的显著地质过程,或显著的地貌或自然地理属性。这是地球科学价值的评价标准。
(ix)代表陆地、淡水、海岸河海洋生态系统、植物动物群落中正在进行的显著生态和生物过程的突出例证。这是全球范围的生态系统科学和保护价值的标准。
(x)原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重要和显著意义的自然生境,包括从自然和保护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世界性价值的濒危物种。
这是全球范围的珍稀濒危生物生境的科学和保护价值标准。满足上述任一标准的提名地,同时达到整体性条件就可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目录。整体性是指测量自然或文化遗产的全面性 (wholeness)和未损坏性(intactness),包括:涉及提名地突出普遍价值的所有要素的无损状态,其范围确保能全面代表属地性状和显著性的过程,是否有影响发育演化的负面因素或是被忽略。所有提名地的生物-自然过程和地貌属性应是无损的(intact)。尽管人们认可没有完全原生的地区,所有地点都处于动态变化,并或多或少有过人类活动,但人类活动必须与突出的普遍价值相一致,具有生态可持续(ecologically sustainable)。对于(vii)标准的提名地,整体性的根本要求是维持提名地自然美的全部区域。对于(viii)标准的提名地,必须包含自然关系中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键要素的全部或主体。对于(ix)标准的提名地,必须有足够面积,且包含展示长期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过程的关键特征所需要的要素。对于(x)标准的提名地,整体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重要属性,必须是最有生物多样性和代表性的地点才能列入,必须从具有生物地理省和生态系统特征进行考虑,能包含维持最多样的动植物群落生境。因此,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目录的地点都是从美学、科学和自然保护的角度看,在世界范围内不仅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而且必须有确保这些突出普遍价值,能自然存在和持续演化地呈现在人类面前的空间范围。因此,并不是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所有地点都能列入,也不是所有具有自然可持续性过程的地点能都列入。这就是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目录的地点或区域的全部价值所在,是世人面前的地球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要自然过程和产物的杰出代表,是地球的名片,是人类地球知识的天然课堂。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目录,必须具有世界性的科学认知,具有世界范围的对比,具有经受人类历史长河的时间考验的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利用技术。这就要求有确保突出普遍价值和整体性/真实性持续存在与增强的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包括生态和文化上都可持续的遗产地利用,并促进遗产地相关社区居民生活品质的持续改善,对遗产地进行持续性的保护、保育、管理和呈现。
2.1中国喀斯特类世界遗产地
中国48个世界遗产地中有一个系列遗产地全部以喀斯特属性列入世界遗产地;有2个是以喀斯特基本属性列入世界遗产地;3个世界遗产地中的喀斯特属性较重要;还有其他3个遗产地含有喀斯特景观,庐山有溶洞(龙宫洞),峨眉山有喀斯特地貌、丽江古城有喀斯特泉[1]。一个系列遗产地就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系列世界自然遗产地,包括云南石林喀斯特、贵州荔波喀斯特和广西环江喀斯特、重庆武隆喀斯特、桂林喀斯特、贵州施秉喀斯特、重庆金佛山喀斯特8个地点。四川黄龙和四川九寨沟两地基本以喀斯特属性的突出普遍价值和整体性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喀斯特属性是超一流自然美的高寒山区雪山、高山峡谷钙华喀斯特和高山自然植被系统与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生物栖息地,按自然美(vii)标准列入。四川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喀斯特属性是高寒山区峡谷河流钙华景观、高山森林植被与珍稀濒危生物栖息生境保护地,按自然美(vii)标准列入。2个地点的整体性条件是完整的高山峡谷河流钙华景观发育演化的水源区、径流区和边石池群沉淀区和高寒山区系列植被、雪山景观,具有完整的高山喀斯特水文地质结构和过程。
喀斯特属性作为重要特征的3个世界遗产地分别是湖南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云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北京周口店世界文化遗产地。湖南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喀斯特属性是洞穴和洞穴次生化学沉积景观,但其突出普遍价值的景观是石英砂岩峰林和中低山植被系列、珍稀濒危生物栖息生境,按自然美(vii)标准列入。云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具有满足全部4条世界自然遗产地标准的自然景观、地球演化记录、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与珍稀濒危生物的生境系统,其喀斯特属性是高山喀斯特。北京周口店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喀斯特属性是北京猿人化石的遗存地——喀斯特洞穴,展现了喀斯特与人类的早期安全栖息地和文化遗存的关系。
中国南方喀斯特系列世界自然遗产地展现了地球北纬10°—30°,东经98°—118°,海拔<100~3 000 m亚高山、高原到丘陵平原的喀斯特地貌与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晚古生代至新生代第四纪四个重大地质时期,时间跨度3亿年。她以无与伦比的陆地喀斯特多样性展现了世界范围内最壮观的热带、亚热带大陆喀斯特地貌特征和自然地理属性[3]:桂林山水的塔状喀斯特,云南石林的剑状喀斯特,贵州荔波和广西环江的锥状喀斯特,重庆武隆的缝、坑、桥、洞展现的峡谷喀斯特发育,重庆金佛山的苔原、峡谷、洞穴展现的切割喀斯特发育演化,施秉喀斯特展现的世界独特的白云岩峰林属性。它们是世界同类喀斯特发育和属性的杰出模式,是地球上最宏伟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形成的中国南方第二级阶梯地形(云南贵州喀斯特高原、重庆喀斯特高原)与第一级阶梯地形(广西喀斯特丘陵平原)地势格局中,从云贵高原、高原斜坡到平原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发育及其热带、亚热带喀斯特自然地理属性。它们以美学价值(ⅶ)和地球科学价值(ⅷ)两条标准列入世界遗产地目录[4-5]。
2.2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的发现
中国南方喀斯特突出普遍价值的发现过程是长期国内和国际合作的科学研究与属地居民参与的过程。云南石林喀斯特突出普遍价值的发现过程最具说服力[6]。云南石林喀斯特研究论文最早发表于1936年[7],是中国最早的喀斯特研究论文,但石林的最早影响是在公元前300年的屈原天问:焉有石林?19世纪末的西方传教士在法国期刊上发表了配文的石林与彝族居民照片。1931年石林成为云南最早的喀斯特公园,1942年编制石林公园绿化规划并实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科学研究,提出了石林喀斯特发育演化的初步模式,石林喀斯特的美学价值有了科学内涵。1982年云南石林景区列入中国政府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1990年将云南石林景区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世界自然遗产地提名地报告,世界遗产专家实地考察评估中,提出了石林喀斯特在世界同类喀斯特的地位和整体性问题,中国政府收回了提名地评估申请,云南石林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首次计划搁浅。1993年至1997年是石林喀斯特突出普遍科学价值发现的重要时期。路南县人民政府(石林县前身)组织来自云南、全国、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同类喀斯特学者,开展石林的国际合作研究,发现了石林喀斯特独特而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发育演化与自然属性,提出了始自2.5亿年前延续至今的石林喀斯特发育演化模式,以令人信服的证据揭示中国云南石林喀斯特在全球同类喀斯特的地位和代表性[8-10]。
中国路南石林喀斯特发育岩石是2.6亿年热带亚热带浅海中形成的碳酸盐岩层。2.5亿年前的古生代末期构造运动使中国西南的昆明-曲靖一带隆升为陆,石林地区进入热带亚热带古海岸地理环境,发育了最早的石林喀斯特(剑状喀斯特),2.5亿年爆发的峨眉山玄武岩覆盖了这期石林,石林被玄武岩岩浆烘烤,进入石化状态。约2亿年漫长的玄武岩剥蚀夷平,石化石林再度出露,碳酸盐岩层发育第二期石林,但5千万年前的内陆断陷运动形成的路南古湖,使一部分石林埋于古湖,另一部分石林处于古湖周边山地,石林喀斯特进入了新的埋藏和消亡期。
2 300万年前的印度板块与南中国板块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的隆升,又使石林地区抬升,古湖下埋藏的石林和碳酸盐岩逐步出露。第四纪的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带动了云南高原的形成,石林地区进入高原河流湖盆地形,形成了石林喀斯特台地与路南巴江河流湖盆的地貌格局,两者的喀斯特洼地、落水洞、巴江河流侵蚀基准面的水文联系,构建了独特的洼地、漏斗与巴江河的垂直淋滤和水平溶蚀相结合的石林再发育格局,形成如今石化石林、古石林、新石林之间重叠分布的世代石林组合与分布[11-12]。因此,云南石林喀斯特的发育经历了“火”(玄武岩喷发覆盖埋藏)与“水”(古近纪路南断陷湖泊)的洗礼,创造了“时间(多阶段和多期次的石林)换空间(古热带海岸、古湖泊山地、现代河流高原环境)”的世代组合的石林和分布格局,展现地球演化过程中,不同地理环境的石林喀斯特和发育演化特征。这就是超一流的石林喀斯特自然美的地球科学内涵,并影响了当地世代居民,产生了能歌善舞、崇尚自然美的彝族撒尼文化。
2.3云南石林喀斯特达到世界自然遗产地整体性条件的保护保育历程
云南石林喀斯特满足世界自然遗产地整体性条件,是从古代铜业开发为代的资源过度利用产生的喀斯特荒漠化土地转化为喀斯特地貌、森林植被、喀斯特泉(湖、河)与民族文化相融的生命共同体的过程[13]。从17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铜矿业大开发,大面积砍伐植被,石林景观区变成“土瘠民贫”、生态严重退化的喀斯特荒漠地。1931年建石林公园,石林景观保护保育有了转机。1942年路南县首次编制石林公园绿化规划,1955年落实已故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美化石林”指示[14],19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石林成为旅游接待服务地,1982年石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与飞播造林,1987年国务院首次批准《路南石林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2年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首次批准 《路南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2002年云南石林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石林世界地质公园,2005年编制《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划》[15],以及2006年的 《石林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环境整治规划》,开展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环境整治。各时期、各级政府持之以恒的制定政策和编制规划与落实,使石林景观保护、保育、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利用有了空间落实和法律法规支撑,形成了社区民众广泛参与的群众基础。这种不断深化石林喀斯特自然性、完整性认识,完善植被、水环境保护、保育与生态恢复技术和措施,再现森林植被、湖泊、石景、民族风情相协调的石林景观,促进了石林旅游大的发展,社区民众生活显著改善有了新产业保障,石林景观的保护保育和生态恢复就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16],石林景区的整体性达到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标准就顺理成章,并使石林景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增加[17]。云南石林景区提升石林喀斯特科学研究水平与保护保育石林景观的努力和成效影响了中国南方喀斯特保护地的管理部门和学者。2006年中国政府将云南石林喀斯特、贵州荔波喀斯特、重庆武隆喀斯特联合捆绑,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系列的第一期提名地,再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2007年的新西兰世界遗产大会接受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期系列提名,并将三地列入世界遗产地目录。
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从提名到列入,不仅实现了其突出普遍价值的揭示与世界范围的接受,更有像云南石林这样的从古代铜业开发遗留下的“地瘠民贫”(喀斯特石漠化的古代样本)、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喀斯特地貌区达到了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完整性的要求的样本,这是中国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典范[18]。它对生态脆弱性特别显著、石漠化严重[19]、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划中有明确具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石漠化治理、景观保育和生态恢复的喀斯特区[20],在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服务国家新战略中具有示范作用:发现自身特殊价值,实施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育与修复,发展适宜产业,增加就业,保障民生,将特殊价值载体的发现与保护转化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新产业发展相融合的 “空间均衡的理念与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建设。
3.1“生态节制与融入自然”的理念及传承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根本
被世人赞美与观赏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超一流自然美与科学家发现的全球同类喀斯特发育演化的杰出范式和自然地理属性的科学与自然保护价值,无不融入传统世居民族的生态节制、爱护自然、持续利用的智慧[3]。生态节制就是保护自然,保护森林、水源和土地,保护和增强土地生产力的理念和行动。贵州荔波县水族、布依族、苗族等世居生活区的森林、峰丛、喀斯特泉水、民居、田园的山水格局,展现了水族、布依族等世居居民节俭性利用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生活习性。正是他们的生态节制、爱护自然的传统才使我们见到了北半球热带亚热带同纬度的绿色珍珠——亚热带高原喀斯特峰丛洼地湿润常绿阔叶林的持续存在。中国云南彝族撒尼人彝族撒尼人对阿诗玛原型的石林造型的崇敬及石景、林景、湖泊水体(泉、河)一体的密枝文化传统,融入蓝天、白云、红土地的撒尼民间艺术让我们认识了自然与文化相融的内在动力,这是石林自然景观被保护的本源。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山(峰林、丛)、森林、泉水、湖泊、民居、田地和民族文化艺术相融合的田园格局是“空间均衡的理念与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体现。
3.2协同地质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育,促进退化景观自然恢复
云南石林景区达到世界自然遗产地整体性条件的历程展示了喀斯特地貌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联系和协同保护保育的内在机制。石林喀斯特的溶缝溶沟等微生境中,在喀斯特自然植被遭受过度砍伐火烧和放牧过程中,仍保存有地带性植被物种的无性繁殖体。封禁保护石林喀斯特,使石林溶缝溶沟等微生境中的根茎等无性繁殖体,萌生生长成熟,产生果实,提供新的有性繁殖体及生长成熟的条件,直至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恢复再现[21-25]。保护石林地貌协同森林植被恢复的进程,又使喀斯特地貌、森林、喀斯特泉(暗河伏流)相协调的景观再现,这也保护和保育了石林母亲河——巴江和石林县集中水源地——黑龙潭水库的水源林。巴江源头水源林和黑龙潭水库水源林都处于石林世界遗产地范围。云南石林区保护喀斯特地质地貌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的自然恢复模式,已被看作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地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协同保护保育的典范[18]。
3.3自然恢复和景观保育、重建相协同,建设一流的世界级景区
喀斯特具有独特的侵蚀溶蚀地貌发育与水文过程。石景、地表地下水体与森林植被的缺位既是自然现象,也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何营造引人入胜的游览区景观是喀斯特公园管理的重要问题。云南石林公园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历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从20世纪50年代,遵照已故周恩来总理的“绿化石林、美化石林”的指示,利用石林景观外围的洼地重建了石林湖;遵循喀斯特石景、林景、水景相协调的自然性、完整性、多样性、优美性、稀有性保护保育的规律,整修栽培植被,利用乡土物种的物候节律[26],协同石景颜色与自然植被的物候季相,再现石林景观的四季景色,还原石林景观的自然韵律,实现了石林旅游业持续增强吸引力的景观保障。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后,应严格落实保护区、游览区、游客接待服务区、居民生活区的协同保护与开发利用。在120 km2的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内,保护石林喀斯特,维持自然植被自然恢复态势;在遗产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内,实现游览区、游览通道、游客接待服务区的分离与协调,重建了景前区的乡土植物观赏园、游客服务区生态景观园,改善了世居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基本恢复和重现了高原喀斯特的石景、水景、林景、田园民居的景观风貌,持续增强石林喀斯特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17]。
3.4持续改善和增强喀斯特景观持续保护利用的社会经济基础
传统世居民族的生态节制和爱护自然的理念与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能否在世界遗产地保护利用中得到传承,是世界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和完整性保持和持续增强的关键,但其保障是社区居民的生活福祉持续改善与遗产地保护利用的紧密融合,是居民享受不断改善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国家重点风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头衔,持续增强了石林旅游发展势头,将石林喀斯特的世界吸引力与开发传承彝族撒尼文化艺术相结合,促进石林喀斯特与彝族撒尼人的歌舞艺术、刺绣等民族文化同步走向世界。彝族撒尼民歌为基调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民歌唱响中国和世界,是中国和云南最受欢迎的旅游歌曲;阿诗玛包头形象石柱成为云南旅游形象标识,“彝族大三弦”“撒尼刺绣”、撒尼斗牛、摔跤等民族歌舞体育竞技的开发利用,使属地社区居民的日常起居、收入来源与石林旅游业紧密结合,实实在在地增强了属地居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经济实惠,保护石林与社区居民生活唇齿相依。这使世界遗产地持续保护利用有了新的社会经济基础。云南石林遗产地吸纳的遗产地社区和附近社区的全员岗位超过500个,非全员工作岗位超过1 100个。这些岗位包括遗产地管理部门的导游服务、环境卫生、安保、绿化和餐饮服务等。石林景区形成的交通、住宿、零售业、摄影照相、民族服饰租售、餐饮、水果产销与景区宣传品制作等,形成了2 000个以上的全员岗位,同时民族服饰生产、地方林果生产、苗木培育、地方特色饮食产品等也有发展,直接带动了地方三产结构的调整与居民就业领域的变化。同时,石林遗产地旅游业形成的强大旅游经济也为遗产地社区居民的社会保障提供了经济基础。
3.5积极科普宣传与生态技术开发示范
将世界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和完整性及其保护利用知识和技术向游客和社区居民宣传,是遗产地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石林世界遗产地是从历史上受损的石林地貌景区,通过生态修复和景观保育与重建,修复受损的脆弱喀斯特生态系统而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宣传普及喀斯特地貌自然美和民族风情知识中,融入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特色性和石林山水林田湖(河、泉)生命共同体的修复与保育技术,提升遗产地科普宣传品质。从导游、景点解说系统到博物馆,石林景观科学、美学、喀斯特生态系统和民族艺术及其历史都得到了宣传和解说。利用世界遗产地的世界影响力,宣传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保育和修复利用的知识和技术,使游客和属地社区民众认识中国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可能性,及其在全球变化应对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和技术途径,将会使喀斯特类世界自然遗产地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3.6深化管理和科学研究,持续增强世界遗产地的服务能力
世界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和整体性的保护保育压力会随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出现新的形式。石林游客持续增加会使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景区产生游客超载,景区设施和自然环境承载力超限,会直接影响旅游品质和石林喀斯特水文系统,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变得突出。保护石林遗产地上游水文系统的不受污染,保持喀斯特生态系统持续演替和增加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超出世界遗产地允许的旅游开发面积、开发方式和开发强度,持续保障社区居民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需求等将成为新问题。探索新生态技术与传统的生态节制理念的融合和创新,落实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服务新的国家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World Heritage List.[EB/OL].[2015-11-10].http://whc.unesco.org/ en/list.
[2]WHC.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C].July 2015.
[3]IUCN Evaluation Report:World heritage nomination-IUCN Technical valuation South China Karst(China)-ID No.1248.May,[EB/OL]. [2015-11-10].http://whc.unesco.org/en/list/1248.
[4]Decision:31COM8B.11,Nominationofnatural,mixedandculturalprop-ertiestotheworldheritagelist-SouthChinaKarst[EB/OL].[2015-11-10].http://whc.unesco.org/en/decisions/1309.
[5] Decision:38 COM 8B.9,South China Karst(extension)[EB/OL]. [2015-11-10].http://whc.unesco.org/en/decisions/6094.
[6] 李玉辉、赵德光.云南石林喀斯特地质地貌与民族文化研究论文选[C]//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7] 马希融.云南石林之地形学初步考察[J].理科论丛1936,(1).
[8]石林研究组.中国路南石林喀斯特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
[9]宋林华,T.沃尔什姆,曹南燕,等.石林,自然遗产的珍宝[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10]FORDDk POLOWs.2007 Karsthydrologyandgeomorphology[M].Ltd,2007:33-335.
[11]李玉辉,梁永宁,耿弘.滇中路南石林发育年代研究[J].中国区域地质,1998,17(1):44-51.
[12]李玉辉,杨一光,梁永宁,等.云南石林发育古环境的研究[J].中国岩溶,2001,20(2):91-98.
[13]李玉辉,冯正清,俞筱押,等.云南石林公园植被重大变化与意义[J].中国岩溶,2005,24(3):212-219.
[14]昆明市路南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路南彝族自治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15]Management Plans Management Plans of the inscribed components of the property.2005[EB/OL].[2015-11-10].http://whc.unesco.org/en/ list/1248/documents.
[16]李玉辉,李忠德,张丹丹.等.石林风景名胜区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1):18-23.
[17]段锦,李玉辉.2010.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生态资产评估与补偿研究[J].资源科学,2010,32(4):752-760.
[18]加强我国石漠化治理研究: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N].中国环境在线.2006-09-15.
[19]袁道先,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大环境地址问题及对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3-7.
[20]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Z].【国发〔2010〕46号】2011-06-09.
[21]俞筱押,李玉辉,马遵平.云南石林喀斯特小生境木本植物多样性特征.山地学报,2007,25(4):438-447.
[22]俞筱押,李玉辉.2010.滇石林喀斯特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溶痕生境中木本植物的更新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10,34(8):889-897.
[23] SHEN Youxin,YANG Guangrong,HUANG Jin.2011.Comparison of treesproutinginthreeregenerationstagesofan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a karst landscape,SW China[C]//Acta Ecologica Sinica 31,2011:126-132.
[24]TANG Cindy Q LI Yuhui and ZHANG Zhiying.2010.Species Diversity Patterns in Natural Secondary Plant Communities and Manmade Forests in a Subtropical Mountainous Karst Area,Yunnan,SW China[J].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MRD),2010,30(3):244-251.
[25]TANG Cindy Q,LI Yuhui,ZHANG Zhiying,et al.Effects of management on vegetation dynamics and associated nutrient cycling in a karst area,Yunnan,SW China[J].Landscape Ecol Eng,2015 (11):177-188.
[26]吴毅,刘文耀,沈有信,等.2006.云南石林景区主要乡土植物物候特征的初步研究[J].山地学报,2006,24(6):647-653.
中图分类号:K903
文献标志码:A
How do China’s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s Serve the New National Strategy in Case of South China Karst Sites
LI Yuhui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China for thirty years and has promoted China’s causes of protected area.China Karst area faces grea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landscapes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The Yunnan Shilin scenic and historic area provides a convincing case.It has successfully turned the criteria and integrity of World Natural Heritage(WNH)into the action of combination of protecting Shilin karst with restoration of local plant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culture for enhancing economic base of protecting landscapes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y Shilin tourist industry.All of these have made the historically desertificated land characteristic of barren land and poverty of the people into the karst WNH sites featuring the life community of Shilin karst,plant vegetations,water bodies and ethnic villages rich in vitality,which is an example of China’s controlling karst desertification and a real case serving the saying that nature is true treasure.It provides a model how China’s WNH Sites serve the new national strategy.
Key Words:South China Karst;Yunnan Shilin;ethnic culture;ecological restoration;desertification control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