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以东北林业大学林业信息工程学科为例

2016-02-02 18:37:37刘亚秋陈广胜景维鹏
中国林业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综合改革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刘亚秋 陈广胜 景维鹏 王 鹍

(东北林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40)



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以东北林业大学林业信息工程学科为例

刘亚秋陈广胜景维鹏王鹍

(东北林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40)

摘要:为了顺应林业行业和林业科学研究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东北林业大学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基于学科的内涵,开展了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首先,根据林业信息工程学科的实际情况,凝练形成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字林业”“林业智能装备与信息控制”“CPS技术与林业服务物联网”和“高性能计算与多媒体支撑技术”4个学科研究方向,并明确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构建了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学术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操作进行了探讨;并从优化课程设置、实施导师团队指导、加强产学研平台建设、完善奖助学金设置4个方面,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和创新。最后,结合东北林业大学综合体制改革,从学科建设、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4个方面,提出了与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相配套的措施。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林业信息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综合改革

一、林业信息工程学科的内涵

林业信息工程学科是界于林学、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现代信息科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1]。林业信息工程学科的内涵是:以森林资源、生态环境、林业工程为研究对象,以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与经营管理、生态环境规划与造林设计、森林景观表达与森林灾害监测、林业工程应用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地面精准测量技术、智能传感等现代信息科学为技术支撑,以森林生态学、系统动力学和系统工程学为理论基础,以数字林业、智慧林业的研究为切入点,以广义的“3S”技术、物联网技术和高性能计算为研究手段,以实现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与监测的数字化、网络化、工程化、精准化和智能化以及建立信息林业、感知林业、智慧林业和敏捷生产等现代林业技术支撑平台和应用系统等为目标,以达到促进森林健康和森林安全以及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东北林业大学林业信息工程学科的概况

(一)学科的基本情况

林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关系林业工作全局的战略举措和当务之急[2]。随着我国林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林业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尤其是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这对高等农林院校林业信息工程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挑战。

东北林业大学是首批(2008年)设立林业信息工程学科的高校之一。林业信息工程学科是适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信息化建设需求应运而生的。东北林业大学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基于林业行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逐步形成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字林业”“林业智能装备与信息控制”“CPS技术与林业服务物联网”和“高性能计算与多媒体支撑技术”4个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同时,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建成了一支以7位博士生导师为核心、12位硕士生导师为骨干的学科师资队伍;到目前为止,共招收博士生32名(其中外籍学生2名)、硕士生31名,其中有5名博士生和24名硕士生已经顺利毕业,并得到行业内科研、生产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二)多元化的学科研究方向

东北林业大学在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针对林业行业对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以及学科自身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内涵特点,对学科的科学研究领域和方向进行了整合与凝练,逐渐形成了4个较为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

1.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字林业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字林业”学科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泛林业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表达、观测、决策等系统问题,包括采用广义计算、电子信息、“3S”“DSS”等现代信息技术和高级数据库理论,通过重组、创新、信息集成和管理,为林业工程提供数字林业系统平台;开展三维分布式“GIS”、林业灾害监测与防治专家系统、空间智能决策体系、分布式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工程数据库技术以及空间最优配置、规划、设计和信息化表达等方面的研究。

2.林业智能装备与信息控制

“林业智能装备与信息控制”学科研究方向的研究主要包括能够实现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新型林业智能装备技术方面的研究,信号检测与估计、信息处理与控制、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与智能计算、信息融合与集成、信息安全等信息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森林资源、生态功能、森林灾害等监测管护装备信息化与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以及林业资源与生态功能监测技术方面的研究。

3.CPS技术与林业服务物联网

“CPS技术与林业服务物联网”学科研究方向的研究主要包括林业信息获取、无线传感器网络、深度嵌入式系统、计算机增强新体系结构技术的研究,可信计算、可信软件和可信网络等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技术理论的研究,以及形成面向林业信息化的实时感知、动态监控和信息服务等林业服务物联网的研究。

4.高性能计算与多媒体支撑技术

“高性能计算与多媒体支撑技术”学科研究方向的研究主要包括分布式系统、并行计算、海量数据处理、云计算、嵌入式计算等高性能计算理论应用于林业领域的研究;智慧林业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如资源信息和气候信息的处理与分析以及林业资源与生态功能监测技术的研究,通过在新材料和生物信息等领域建立高性能计算平台实现海量数据存储与并行运算、生态区域评价、建立专家及预警系统等;以及多媒体支撑技术在林业信息表达、传输和控制中的应用等研究。

(三)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

东北林业大学在开展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始终着力于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以及通过深化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林业信息工程学科根据林业行业的需要和学校发展战略的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着重培养林业工程领域泛林业信息技术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使林业信息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具有兼顾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既培养硕士研究生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多元人才培养属性。

三、东北林业大学林业信息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

(一)构建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教育始终要以人为本。近年来,研究生生源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趋势。为此,东北林业大学林业信息工程学科立足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树个性、求多元”,在借鉴林学专业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基础上[3],积极探索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满足学生向学术型、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等不同方向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1.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以培养基础宽厚、专业精湛、兼具综合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学术型精英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林业信息工程学科通过“厚基础,精专业,丰羽翼”的“一轴两翼”本—硕—博贯通式模式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3],体现了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理念和“长周期”特点,实现了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科学教育属性。学科点自招生以来,已对2名学生实施了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目前已有1名学生获得博士学位,还有1名学生在读。“一轴两翼”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使林业信息工程学科30%的研究生接受了英才教育,使他们不仅获得了国家奖学金,而且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例如,毕业论文被评为国家级、省级或校级优秀研究生论文。

2.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全面、专业优势和特色明显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在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具有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2+1”和“双导师”2种模式。所谓“2+1”模式,就是研究生培养2年在校内,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主;1年在校外,以行业专项技能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所谓“双导师”模式,就是研究生的全程培养由校内的责任导师和校外聘请的行业专家协同完成。

3.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未来,林业行业更需要一大批具备较强工程能力的专业人才从事现代林业信息化建设。因此,林业信息工程学科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强调人才培养应具有工程属性特征,也就是通过“强实践”培养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1+1+1”和“三导师”2种模式。所谓“1+1+1”模式,就是研究生培养包括1年校内理论学习、1年专业技能培训、1年顶岗实习3个阶段。所谓“三导师”模式,就是研究生的全程培养由校内的责任导师、校外的培训项目经理、顶岗实习单位生产一线的班组长等协同完成。

通过实施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东北林业大学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培养的学术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各占了1/3。这不仅满足了研究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而且也满足了生产经营单位和科研单位对高级专业人才的不同要求。目前从研究生就业和继续深造情况的反馈信息看,林业信息工程学科毕业研究生高薪就业率达到100%,而且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优化和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案

针对“林业智能装备”和“高性能智慧林业”的发展[4]及其在行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东北林业大学通过不断优化和创新林业信息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予以积极应对。

1.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适应多元化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对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在保持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设置相对稳定的同时,重点对选修课程和与实践相关的课程进行了调整。首先,允许研究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的选修课程中选择选修课程,不再限定只能选择林业信息工程学科范围内的选修课。其次,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增设了1~2门全英文研究生课程,重点建设了1~2门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2~3门研究生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一批课程案例库。

2.实施导师团队指导

在实施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大背景下,由于研究生导师所指导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各异,所以一名研究生导师很难完全胜任对所招学生的指导工作。因此,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实施了由多名导师联合组成研究生导师团队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的人才培养方式。这种由相同或相关学科专业研究领域的导师联合共同培养研究生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拓宽学生的研究思路和领域;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并对教学予以反哺。同时,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实施递阶层次管理,即实行以导师负责管理为主,学科、学校依次把关,管理权限导师高于学科、学科高于学校的三级管理模式。

3.加强产学研平台建设

根据多元化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模式的要求,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尤其注重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为此,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研讨厅”式的产学研平台体系。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先后建成了“林业智能装备工程”和“林业大数据存储与高性能计算(云计算)”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TRIZ”理论教研基地,并成立了“信息控制与智能计算”“智能软件及信息融合”“图像识别与智能控制”“信号与信息处理”“数字与智慧林业”“光电信息技术及机器视觉”“林业物联网工程”“高性能计算”8个研究室。此外,东北林业大学已有的国家级“林木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森林植物生态学”“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东北油田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森林资源培育”“森林病虫害生物学”“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木材科学与工程”等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以及近期正式挂牌的国家林业局“红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油用牡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落户学校的黑龙江省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林下经济资源研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已经批准建设的“寒区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和“木材仿生智能科学研究中心”等校级相关学科平台,等等,都为林业信息工程学科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撑。

4.完善奖助学金设置

为了保障“基础宽厚、专业精湛、兼具综合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多元化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加强了研究生奖助学金激励机制的建设,并对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设置和发放进行了完善。

(1)开拓研究生奖助学金来源渠道

林业信息工程学科除了实施国家奖学金计划之外,还为研究生设立了学业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和助学金;同时,针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引入社会资助体系,设立了“零公里”奖学金和“则泰”奖学金等,从而形成了有利于研究生多元化培养的激励机制。

(2)建立博士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

针对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林业信息工程学科特别设立了博士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通过自主创新项目立项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资助。同时,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对博士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的运作和管理以及项目的申请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①基金重点支持具有良好科研潜质的一年级博士研究生和已经有良好科研进展的二年级博士研究生;②项目申请者必须是35周岁以下的全日制非定向在读博士研究生;③项目的研究周期一般为2~3年,项目未结题前项目申请者不能申请毕业答辩;④项目申请书需对预期的项目研究成果和水平作出明确的规划,并制定项目的年度计划、年度目标和经费预算,以及提交经费预算说明。

四、东北林业大学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配套措施

(一)加强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建设

根据东北林业大学学科建设综合体制改革的部署,林业信息工程学科一方面通过实施学科带头人年度考核制度,加强了对“林业信息工程”博士点学科建设的年度考核,进一步强化了学科带头人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从而充分发挥了“林业信息工程”博士点学科建设在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学科点建设和自我评估中的示范作用,稳固了“林业信息工程”博士点学科在学院二级管理中的龙头地位;另一方面积极配合“林业工程”一级学科的跨院统筹和分层管理,并从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学科绩效管理、学科建设投入等方面入手,制定和完善了“林业工程”一级学科框架下具有自身特色的林业信息工程学科管理模式和发展思路,从而促进了林业信息工程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优质的研究生生源

东北林业大学林业信息工程学科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了学科对优质研究生生源的吸引力。首先,林业信息工程学科注重发挥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设立的研究生新生奖学金在选拔优秀人才方面的激励作用,以发放研究生新生奖学金的方式,鼓励知名高校优秀毕业生第一志愿报考或者本校推免生自愿选择攻读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或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大力吸引社会力量对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为林业信息工程学科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

其次,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尝试实施“3(本科)+3(硕士)”本硕连读的长学制专项推免计划,以吸引本校的优秀本科生报考;同时,从2015年开始控制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并对提前攻读博士研究生的选拔方案进行优化,从而加大了硕博连读、提前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推荐力度。

此外,林业信息工程学科还在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改革方面,大力推动“申请—审核”制的实施。

(三)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建设

东北林业大学林业信息工程学科作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的建设予以高度重视,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一,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构建符合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多元化研究生培养目标需要的课程体系、课内知识及衍射结构,并改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完善课程考核制度;同时,建立课程审查机制,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尤其是强调建立以第三方为主导的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第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同时强化对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以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级专业人才。

第三,通过加大对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实训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以及拓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渠道,如将研究生招生简章挂在国际交流学院的网页上面向全球招生等,不断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研究生培养与国际接轨。

第四,加强研究生中期考核,实行弹性学分制,完善研究生延期淘汰机制,适度提高学位论文审核标准,实施学历与学位分离制度,尝试末位惩罚制,以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第五,实行研究生学位论文分级送审制度,即硕士研究生论文由学院(培养单位)和研究生院送审,博士研究生论文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送审;同时,尝试实施研究生论文轮审制度,以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核的公平、公正。

第六,进一步加大对优秀研究生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的奖励或资助力度,以促进导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生培养工作中。

(四)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近年来,东北林业大学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注重“两手抓”,即一手抓培养,一手抓引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首先,通过制定激励措施,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境内外的各种培训和交流,鼓励教师主动提升学术水平;同时,改革研究生导师遴选评价机制,改变以职称和科研经费作为导师遴选依据的传统做法,从而使一批优秀的学科骨干和后备杰出青年教师崭露头角,并逐步建成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的、稳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政策,如东北林业大学“5211”人才计划,以切实对学科发展有用为目标,灵活引源,实现了林业信息工程领域优秀人才的引进,或者合作,从而加强了学科师资队伍的外延建设。

最后,致力于用好人才,在全面提升研究生导师人才培养能力和指导能力的同时,进一步规范了导师的权利和职责,从而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同时,试行由导师出资资助研究生的助研制度,并建立研究生导师年度招生注册制度,根据导师业绩综合评价结果分配招生名额,以保证导师人才培养能力的充分发挥。

总之,东北林业大学林业信息工程学科立足于研究生多元化培养,从凝练学科内涵、规划学科研究方向、构建研究生培养模式、确立研究生培养目标、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入手,在制度和政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这对学校其他学科尤其是涉林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同时,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发展以及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而且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林业专业人才。

当然,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相关的一些配套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还需围绕“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这一核心把配套改革做细、做实、做出影响,从而使林业信息工程学科在全校范围内的综合改革中起到表率作用。

资助项目:东北林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林业信息工程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究”,项目编号J1101210。

参考文献

[1]冯仲科,张晓丽,吴保国,等.构建林业信息工程新学科[J].中国林业教育,2004,22(1):18-20.

[2]闫东锋,毕会涛,李继东.地方农林院校开设林业信息工程专业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4):23-26.

[3]杨传平,李凤日,邸雪颖,等.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5):1-5.[4]刘亚秋,景维鹏,井云凌.高可靠云计算平台及其在智慧林业中的应用[J].世界林业研究,2011,24(5):18-24.

(责任编辑柳小玲)

猜你喜欢
综合改革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省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在杭州拱墅区召开
体育教学(2016年11期)2016-12-23 17:34:38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2:37:33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10:28
适应多元化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多样性应用型人才的思考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03:23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45:34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55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