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晅 嵘
(南阳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内生创新力的提升策略
陈 晅 嵘
(南阳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内生创新力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受传统文化产业结构和市场环境束缚,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面临创新动能不足、市场驱动严重滞后等困境。我们应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市场驱动机制和培育创意人才等策略进一步激活产业的内生动力,从而推动河南由“文化制造”向“文化创造”跃升。
关键词:内生创新力;创意;激发;驱动
河南文化产业创新动能不足,市场开发滞后等问题日益凸现,并且已成为制约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积极提升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内生创新力,通过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原创品牌,引导创意产业与其他高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等策略进一步激发、释放产业的内生动力,这已成为促进河南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推动“文化制造”向“文化创造”转变的关键。
一、内生创新力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动力
内生创新理论源于经济学家罗默等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与源泉,内生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是整个创新系统的前提和基本动力[1]。而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和知识产权为核心价值,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潮流的新兴产业[2]。文化属性是其根本基础,创意性是其核心和本质。就产业特征而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这种自身内部文化生产力的创新和释放。这种内生创新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必须具备有符合时代需要的原创能力,只有原创的创新和创意才具有核心价值和竞争力;二是必须具有培育和扩大现代文化市场的能力,文化创意产品只有满足消费者需要才能转化为市场价值,这就需要将产品创意与营销创意相联合,并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根据上海交大最新发布的《201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时效递减性效应开始显现,创新动能不足正在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走势,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力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内生创新力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平稳发展的关键[3]。我们应“以创意为立足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基本原则,通过全面推动文化产品的创新和创意,进一步解决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努力激发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生产力,才能使产业得到最重要、最持久的动力。
二、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内生创新力缺失的现状
1.创意动能不足
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文化资源是其创意创新的根本动力源泉。
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不足是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力疲软的主要原因。文化创新不够导致部分作品主题空乏,且缺乏当代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凝练,无法引起观众共鸣。技术创新缺乏主要体现在作品呈现方式上因循守旧,缺少与高新技术的有效融合。近年来,河南文化创意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文化企业较少,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高、精、美”文化产品十分短缺。据统计,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企业研发经费仅占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0.47%,低于全省0.5%水平;申请发明专利仅112项,实现新产品产值收入86.4亿元,仅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3.2%,低于全省3.7%比重。
2.品牌竞争力较弱
品牌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精神内涵价值,它是企业文化影响力的标志。知名品牌本身所蕴含的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服务以及高品位的文化内涵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与先进省市相比,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创意与策划还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屈指可数[4]。据2011年发布的“中国文化品牌价值排行榜”统计显示,河南唯一入选的“少林寺”品牌价值仅66亿元,而同样作为中部地区的宜兴紫砂壶品牌却达到了115.714亿元,远高于少林寺品牌。
3.产业结构不合理且集约化程度低
低端文化制造业比例偏大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随着科技与文化的不断融合,通过创意推动低端制造业转型发展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举措。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河南全省传统文化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63.3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约54.2%,而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增加值仅为40.6%,比全国平均值(53.3%)低12.7个百分点。在全省十大类文化产业中,增加值排在前三名的均为文化用品生产、工艺美术品生产等传统文化产业,而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兴创意产业增加值占比均不足10%。传统文化产业占比较大,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十分不利于“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的转型升级。
集约化水平不高导致产业效益偏低。当前河南各地中小型文化企业较多,普遍存在资源相对分散,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在资本、土地、劳动力、信息技术等经营资源要素组合及生产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市场开发等方面还整合不够,使得产业整体上处于“小、散、软”等不利局面。目前省内除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跻身全国十大创意产业最佳园区之外,全省大部分产业聚集区尚处于规划或概念阶段。产业整体竞争力亟待进一步提升。
4.市场化滞后导致内生驱动不强
当前,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机制不够健全已严重制约了市场的内生驱动效能,也极大地影响了文化企业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目前河南还没有形成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部分文化企业对政策依赖性较大,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能积极、敏捷地面向市场,对市场机制、市场竞争等因素缺乏清晰把握。如很多动漫产品定位不够准确,且创作观念陈旧,缺少信息时代新观念和新技术的融入,在青少年中影响力较低。此外,创意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盗版侵权现象严重。如旅游工艺品市场产品几乎千篇一律,很多原创工艺作品没有版权保护。这极大地破坏了市场运作秩序,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5.创意型人才紧缺
创意型人才是支撑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受市场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目前国内高端创意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发达地区,河南文化创意人才在数量、素质和层次结构上均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首先,高端型创新创意人才奇缺,尤其是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大师、工艺美术大师等领军人才寥寥无几,导致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严重滞后;其次,现有从业人员受知识结构、年龄层次和工作经历等限制,要么是经验有余但创新不足,要么是眼高手低缺少实践能力,人才梯队可以说是青黄不接;再次,创意产业的经营管理队伍不论是管理知识储备、文化素质,还是经营理念、开拓创新意识等方面均有待提高。
三、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内生创新力提升措施
1.汲取中原文化精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以增强原创能力。传统文化是贯穿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始终的“思想基因”[5]。河南文化产业的原创动能只有根植于丰厚的中原传统文化“沃土”,才能产生强大生命力。如2012年以来河南动漫界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实施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通过深入挖掘中原历史文化资源,创作了《愚公移山》《少林海宝》等一批具有中原精神、中国气派的原创动漫精品广受好评,其中《小樱桃拯救天使》获第九届金龙奖最佳儿童漫画奖。
强化文化与科技融合提升创新创意能力。科技是创意产业的支撑,创意产业是技术文明的产物[6]。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我们应树立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观念,坚持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构建文化创意与数字媒体、互联网、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意+互联网”等全新创新体系,并以此引领和推进文化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2.立足区域特色,提升品牌竞争力
原创品牌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它凝聚着一个文化企业或商品的质量标准、艺术品位、信誉保证和高附加值,是提升文化产业内生创新力的重要依托。河南拥有很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且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资源,如以《大宋·东京梦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代表的演艺文化,以古都文化、文字文化、武术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南阳玉雕、禹州钧瓷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等,这些品种丰富、特色显著的地域文化资源正是我们打造和培养原创地域特色品牌的源泉。我们应对文化产业的自主品牌进行细分和定位,通过建立完整的区域性品牌识别系统,以创新创意为动力,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不断提高研发生产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打造一批区域特色显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3.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聚集发展
做优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武术文化、工艺美术等传统特色文化产业是河南的独有优势,我们应立足其地域特色并积极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通过数字网络技术改造传统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用“互联网+文化”的思维推动传统文化企业优化升级。同时我们应加快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创意设计及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出版传播、广告会展等新兴创意产业,打造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高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转型、优化和升级。
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坚持“政府运作”和“市场运作”双轮驱动,在资源要素聚集、产业链条延伸、节约聚集等方面加大整合力度,提高各地产业聚集发展程度,增强企业、园区和产品的竞争力。
4.完善产业发展机制,强化市场内生驱动发展
继续释放政策红利,健全产业机制。我们应进一步从政策上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和引导,努力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健全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通过营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更规范的市场秩序,为产业提供更完善的政府服务体系,努力推动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直面市场挑战,激活市场内生动力。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将越来越依靠市场自身的拉动作用[7]。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应在前期政策支持驱动基础上,不断挖掘市场潜力和拓展新的消费空间,积极发挥市场的内生驱动作用,强化市场对文化资源的配置作用。这就需要文化企业进一步突破“闭门造车”的困境,让创意、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市场运营等各个环节直面市场需要。通过市场内生动力将潜藏于中原大地的民间资本力量、民众创业激情和聪明才智解放出来,无疑对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拉动力量。
5.营造良好环境,科学培育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内生创新的根本动力是人才的创新力。 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式不同于其他技能人才。创意能力是综合知识素养、思维灵感和经验等经过沉淀积累后的一种凝练,这种能力提升的关键是需要一种适宜的文化“土壤”。为此,我们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意人才成长的自由宽松、创新氛围浓郁的环境,为人才不断进步和提升素质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沃土”。
内生创新力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升级、转型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只有通过体制改革激活文化市场的内生动力,才能全面提升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质量和水平,并最终实现从“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的历史性飞跃。
[参考文献]
[1]姜宁,魏守华.内生创新、本土创新与自主创新辨析[J].经济经纬,2009(2):66-70.
[2] 王劲生,肖丽娜.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特色及启示[J].广东科技,2014(13):51-53.
[3] 胡惠林,王婧,付缦.内生创新力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平稳发展的关键[N].中国文化报,2013-08-07(006).
[4]周旗.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 南都学坛,2012(6):117.
[5]陈晅嵘.论中原传统文化元素在创意设计产业中的转化[J]. 包装工程,2011(6):87-90.
[6]欧阳友权.中国文化品牌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63-67.
[7]管宁.最大限度激发文化产业内生动力[N].福建日报,2011-12-20 (13).
[责任编辑:杨金玉]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16)02-0118-03
作者简介:陈晅嵘(1978—),男,湖南省新邵县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创意设计与产业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内生创新力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0849。
收稿日期:2015-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