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盗窃车内财物案件的现场勘查及分析研究

2016-02-02 14:17高泽培熊经伟
法制博览 2016年36期
关键词:指印窗玻璃保有量

高泽培 熊经伟

重庆市永川区公安局刑警支队,重庆 402160



对盗窃车内财物案件的现场勘查及分析研究

高泽培 熊经伟

重庆市永川区公安局刑警支队,重庆 40216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群众购车刚性需求旺盛,汽车保有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截止2015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9亿辆。汽车保有量增加的同时,车辆停放安全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导致盗窃车内财物案件多发。本文试图通过对盗窃车内财物案件的现场勘查及分析研究,增强群众的防盗意识,最终达到减少群众财产损失及降低案发数量的目的。

盗窃车内财物;作案手法;现场勘查

一、盗窃车内财物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盗窃车内财物案件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机动车辆内存放的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秘密窃取的行为构成犯罪的案件。[1]

(二)特点

(1)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盗窃车内财物发案数量呈上升趋势;(2)盗窃车内财物案件发案数量与季节相关,6月-12月发案较多;(3)盗窃车内财物案夜晚发生几率比白天大。车辆白天使用频率高,白天行人较多,干扰大,不易发生盗窃车内财物案,夜晚车辆停放后光线差,便于嫌疑人隐藏作案;(4)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大,乡镇保有量较少,盗窃车内财物案多在城市发生;(5)城区道路路边发案率高。车辆大部分停靠路边,无专人看管,易发生盗窃车内财物案;(6)未成年人作案频率高。未成年人收入来源少,需求现金量大,缺钱后易作案。

二、盗窃车内财物作案手法

(一)破坏车窗。即犯罪嫌疑人利用工具将车辆左右两侧的玻璃窗随机打碎,或者利用工具撬车窗玻璃边框,而后翻窗或者开车门进入车内实施盗窃。

(二)利用锁车电子干扰器作案。锁车干扰器是一种信号屏蔽器,通过发射电磁波屏蔽汽车遥控的电磁波,给车主造成车辆车门已锁的状态,其实车辆处于“假锁”,嫌疑人待车主走后直接拉开车门将车内财物盗走。

(三)车辆临时停靠未关闭车门或者车窗,致车内财物被嫌疑人顺手拿走。

三、盗窃车内财物案件的现场勘查

(一)车窗玻璃。到达现场时,我们应该首先寻找车窗玻璃,盗窃车内财物案件中,车窗玻璃是与嫌疑人接触最多的客体,留下嫌疑人的指印及DNA的几率最大。犯罪嫌疑人一般不会带走车窗玻璃,应该在车辆两侧地面、底部及车内寻找车窗玻璃。车窗玻璃贴的太阳膜在平时起着隔热防晒的作用,案发时嫌疑人破坏玻璃时太阳膜能有效地粘住玻璃,保证车窗玻璃的完整性,同时,贴膜一侧的车窗玻璃,遗留下嫌疑人指印的几率大。

(二)车体外表面。嫌疑人作案之前会利用路灯或者自身携带的光源观察车内财物情况,嫌疑人在观察时有可能与车体外表面相接触,我们应该在车体外表面处仔细观察,发现新鲜、位置特殊的指印及其他痕迹。

(三)车门。嫌疑人破坏车窗玻璃后,通过钻窗或者打开车门进入车内,嫌疑人钻窗过程中会在车门处留下指尖朝下的指印;如果嫌疑人通过车门门把手打开车门,我们勘查时还应当仔细勘查门把手处的指印,分析是否为嫌疑人所留。

(四)车内物品表面。嫌疑人进入车内后,翻动车内物品时在物品表面留下指印或者DNA,同时,嫌疑人在翻窗进入车内过程中易被玻璃碎渣划伤,从而在车内物品上发现嫌疑人的血迹。

四、盗窃车内财物案件对策研究

(一)公安机关要做好安全防范的宣传工作,特别是对于案件多发高发的地段、区域要重点宣传,联合街道办事处及社会组织等力量宣传,切实提高车主的安全防范意识。

(二)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建设专用停车场。机动车数量呈几何增长,但相应的配套设施却很难满足人民的需求,这就要求政府要合理规划,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并投入相应的管理力量。

(三)公安机关应加大巡逻力度。公安机关应当针对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组织力量巡逻,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抓捕。

(四)利用视频监控,及时发现嫌疑人的作案人数、行踪、体貌特征及来去路线。

(五)认真做好现场勘查工作,提取有效的痕迹物证。利用提取到的嫌疑人指印、足迹及DNA,及时入库比对并进行串并案件。[2]

[1]李绘.论盗窃车内财物案件侦查[J].法制与社会,2010(11).

[2]贾慧英.盗窃汽车内财物案件侦防对策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2).

D

A

2095-4379-(2016)36-0135-01

高泽培(1986-),男,重庆人,重庆市永川区公安局刑警支队,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熊经伟(1989-),男,四川宜宾人,重庆市永川区公安局刑警支队,刑事科学技术专业。

猜你喜欢
指印窗玻璃保有量
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亿辆,新能源汽车占比2.90%
美创意术
指印小人来了
奇特的窗玻璃
新途安1.4TSI车后门车窗玻璃不能正常升降
全国机动车保有量
——《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第Ⅰ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