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传 飞
(南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
王 传 飞
(南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其进行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对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特殊的成长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削弱了其国家认同意识;各民族地区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其国家认同意识;从国际形势看,民族分裂主义活动对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产生了负面影响。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要完善高校课程设置,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赋予校园文化以民族特色,潜移默化地培养其认同感,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养机制。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扩招政策对少数民族的照顾,使在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他们都是少数民族群众的优秀分子,将为各民族的发展,起领先带头的作用,而且还为各民族普通群众的认同意识起向导作用。国家认同是一种主观意识和态度,关乎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不可否认,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相对薄弱,有待增强。
我国大学生有着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政治经济地位、国外泛民族主义和恶势力的影响等原因,严重侵袭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的国家认同意识。
(一)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来看,特殊的成长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削弱了国家认同意识
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周围人的生活习惯、风俗文化、宗教信仰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民族身份和民族意识并不凸显,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处于一致状态。但当他们走进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学生组成的高校,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会明显地感觉到自身与他人在风俗、习惯、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民族认同意识越来越强烈,相对削弱了国家认同意识。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收费标准提高、学习压力增加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少数民族大学生越来越多地要面对学习、经济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以前的学习优势不存在了,而且看到周围同学见多识广,心里难免产生不平衡。这就导致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封闭的心理。一方面,他们对自己所处困境不能正确对待,心理调节能力差,自我封闭,性格孤僻;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精神较弱,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不少学生甚至因学习、人际关系等问题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一切都说明,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二)从国内各民族分布地区看,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
由于客观和历史的原因,各个民族分布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上存在差异,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等影响在客观上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使一些少数民族成员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出现分歧和分化,甚至会在自己民族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满足时,产生过激行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认同意识。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不仅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到国家各民族的政治关系之中,把经济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影响地区及国家的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讲到民族团结问题时强调指出,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向上思想,但是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生长地落后的区域限制,又缺乏足够的阅历和成熟的心境,不能正确地认识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造成的各民族间的差距,这对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和提高极为不利。从长远看,这势必影响我国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稳定。
(三)从国际形势看,民族分裂主义活动对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国际竞争无处不在。民族分裂分子在西方敌对势力的唆使下,挑拨民族矛盾,从事破坏活动,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稳定,境外“三股势力”活动猖獗, 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仍然相当活跃,利用一切机会在我国进行渗透、破坏、颠覆活动。
境内外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地炒作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异、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手段和教育文化开放的机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政治分化,利用一切可乘之机对他们进行诱骗、拉拢和煽动。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到诸如网络媒体的影响,误入歧途,迷失方向,受到国内外反动势力和泛民族主义的影响,做出危害祖国人民的事情。这不仅会降低其国家认同意识,而且还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一)完善课程设置,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国家历史、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当代社会日渐呈现利益关系多样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放松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很容易导致其迷失方向。因此,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注重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和科学的信仰观。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没有完全成熟,可塑性比较强,有着高度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还有一些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应抓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这些特点,根据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完善课程设置。比如,可以加大公共必修课中政治理论课的比例,加强政治理论课改革,并且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增设诸如关于民族理论的课程,开设民族宗教知识讲座,在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上下工夫。其次,有效地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宗教意识形态和民族价值观。
(二)赋予校园文化建设以民族特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要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要注重创造平等、竞争的氛围和机会,在校园橱窗式的文化长廊、学校网站和广播上,都经常出现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关的内容,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族发展。
其次,要着力维护友好团结的民族关系,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表现欲,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场所和渠道,扩大他们人际交往的范围。同时,要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包括各少数民族的节日,开展各种庆祝典礼、仪式活动,弘扬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三)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养机制
当前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主要依靠高校。高校除开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道德讲堂、文体活动等,这些形式有效增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然而,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道德说教很容易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需要社会各方集智聚力,党群协同、政教协同、家校协同,建立健全培养机制。
各级党委应切实担负起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主体责任,将其列入议事日程和工作考核体系,党委宣传部门、组织部门、统战部门、教工部门应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同时要充分发挥群众性团体的作用,发挥工会、青年团和妇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共同推动此项工作。
可以把家庭作为国家认同教育的一个基地,这个基地有着特殊的教育环境,大家因为有着血缘关系,能够更好地沟通,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和行为容易互相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国家认同意识就潜移默化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血液里。
高校应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创新培养形式,既要加强观念教育,更要注重实践培养,特别要着力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如在评优评先、推优入党、奖助评定、推荐就业以及学生干部选聘等方面为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留专用名额。
就社会而言,需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创建更多的国家认同教育基地,注重切身体会,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情感上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家庭,这样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2]贾志斌.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1).
[责任编辑:张天景]
2016-05-20
王传飞(1985—),男,河南省南阳市人,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2-6320(2016)05-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