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对黔西南布依族民歌的影响
——以兴义市区为例

2016-02-02 05:43王定惠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4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经济发展城镇化

王定惠 陈 坤 赵 军(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城镇化对黔西南布依族民歌的影响
——以兴义市区为例

王定惠陈坤赵军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摘要】了解民歌在现代城市进程中的现状,分析城镇化民歌产生变化和影响的原因,在未来发展中针对民族文化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发展;民歌使用;传承保护

绪论

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据统计,2000年至2010年,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7亿,城镇化水平由36.22%提高到49.95%,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目前中国城市化率突破了50%;2011年民间文艺家冯骥才透露的一组数字最近引起社会的烈关注;“我国的自然村在10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则只剩下270万个,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落大概有80个到一百个。”这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在这消失的80个自然村落中,也伴随着少数民族的文化在消失,甚至消亡。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也是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

一、布依族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民族,现有287万余人,现位居全国56个民族人口排名12名。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占了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最主要的聚居地。主要聚居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布依族是一个文化艺术生活丰富多彩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服饰,其中布依族的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查歌节、布依戏等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依族民歌尤为出名,种类有古歌、叙事歌、诉苦歌、情歌、酒歌、劳动歌、情歌;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重唱;曲调有“大调”“小调”之分。布依族村寨素有“诗乡歌海”之称,布依族人民喜欢唱歌,无论男女老少,每逢喜庆节日,赶集途中起房建屋,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或者劳动休息中都能听到悠扬悦耳的歌声。[2]歌声昼夜不停,在婚丧嫁娶中都有特定的格调。布依族人民依山傍水的居住环境,在劳动生活中“忙里偷闲”以山歌娱乐,山歌里间接地反映了劳动生活,抒发了劳动者的心情,山歌是劳动人民抒发感情的载体。

因为布依族自古并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字系统,(在建国后政府曾为布依族创制一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但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布依族人民根本就不知道文字的存在,而且布依族语音文字学习难度较高、不能广泛使用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布依族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所以民歌是记录布依族人民生活、生产、宗教、风俗发展变化的重要载体,民歌称作少数民族的百科全书,民歌也称作口承语言民俗;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去,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因素。

2000年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西南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加大,使得越来越多的传统村寨被纳入规划范围,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向着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模式的演变过程中,传统的风俗也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二、城市周边村落民歌的现状

兴义市是黔西南州城镇化最高的一座城市,在2015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86.5%,高于黔西南州其他县城。兴义市是黔西南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兴义市区周边有不少的布依族村寨,如万峰林街道办、丰都街道办等;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兴义市共有布依族120715人,根据一项调查布依族语言使用情况报告显示目前使用布依语的约占布依族人口的25%,使用布依语、汉语的约占布依族人口的61%,使用汉语的约占布依族人口的14%。语言是生活中必须使用的交流工具,那么作为语言的衍生品“山歌”在新的时代下是怎样的状态呢?

根据我们的实地走访和发放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兴义市区附近的布依族人民已经不“唱山歌”了。

自古以来,在每一个布依族村寨中,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唱歌场地,或在晒谷场上、古榕树下。或者有亲朋好友到来时在某一户人家的堂屋里、院子里进行山歌对唱;在以前每一个布依族人都是会唱歌的,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能听到信手拈来朗朗上口的歌声,民歌贯穿了每个人整个的生活和成长,受到来自父辈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使得每个布依族人都会唱歌、善于唱歌;在《说文解字》中将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可以理解为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受教育,手段是模仿;[3]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情况下,言传身教的教育模式手段便是模仿;小孩子小的时候就经常看到听到长辈们在生活中使用山歌,并不用刻意的去教,这样的生活环境使得每一个布依族人民都会唱歌,爱唱歌。

三、产生变化的原因

(一)依托城市

布依族村寨的传统农业已经变成了副业;主要是以旅游业(农家乐或者个体商户为主,在万峰林景区尤为突出)和服务业为主,传统布依族人民逐步的融入了城市生活的节奏,改变了以往农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汉语作为主要的交际方式,布依族人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质享受,生活压力变大,需要从事更多的劳动生活,市场经济化的强大冲击,产生的脱贫致富的心态使得他们相比以前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

(二)居住地的变迁

由于城市规划的需要,城市周边的村落纳入了拆迁范围;原住民被迫离开原居住地,改变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环境,而且其中的大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回迁,只能自寻新的住宅基地,原本整体的村落被分解,而村寨本身就是民歌表现的最大舞台,农村一直是一个熟人的社会,居住地的变迁破坏了整个社交系统。

(三)住宅结构的改变

生活方式的改变,布依族人逐渐的被汉化,甚至忘记掉自己的语言,现在在靠近城市的布依族村寨已经出现了汉语民歌的现象。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在城市周边的布依族村寨利用原有住房继续修建然后将房屋出租出去,房屋建筑的不断加高对于人们之间的生活交际产生了一定的隔阂,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涌入本就狭小的村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增强。城市周边本以传统种植业为生的布依族人民已经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近距离接触城市使得他们不得不将汉语作为交际语,而自己的母语却越来越生疏。当然这其中也伴随着对传统的娱乐方式的陌生化,在日常生活中,婚丧嫁娶基本按照汉族的模式进行。布依族传统风俗里的拦酒歌、浪哨、对歌等都已经消失在城市周边的布依族村寨了。由于城市周边的布依族人民将汉语作为第一交际语,从而对传统的民歌产生一定的影响,出现了民歌汉语化的现象,所谓的民歌汉化,就是在歌唱中保留了布依族民歌里的格调,曲调为四声羽调式,活动音域八度;迂回曲折,悠扬婉转,但在发音上使用的是汉语语音而不是布依族母语语音,这类民歌不管是本民族的人唱,还是汉族唱都没有太大的难度,侧面也反映了布依族在语音、句式上和汉语的差别不是很大。

(四)生活节奏的变化

马斯诺需求理论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现在不论生活在哪里首先都要解决温饱问题,而居住在城市周边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户籍属于城市,但他们的生活却不属于城市,很多人并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也没有一技之长,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压力显得更大,而民歌属于闲暇时间的精神享受。杜马泽德认为“所谓闲暇,就是当个人从工作岗位、家庭、社会赋予的义务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为了休息,为了散心,或者为了培养无利害关系的知识能力,自发的投身社会,发挥自由的创造力而安全随意进行的活动的总体”。

四、使用布依族民歌的变化过程

(一)恋爱方式

山歌对于布依族人最初的意义都是“浪哨”,在80、90年代作为一个布依族青年儿女如果不会唱山歌几乎意味着找不着对象,甚至有“山歌不响妹不来,山歌不高妻不到”的说法;在布依族人的眼里,“歌王”是很受人的尊重的

以前玩表是布依族青年人最主要的交际恋爱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教育的进步,不分民族,不分地区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入学,孩子接受了新的教育,有了和父辈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布依族青年的恋爱方式和汉族青年几乎已经一致了,婚恋方式的改变,不再是单一的“浪哨”形式,交际方式的多样化,电话、qq、微信等新的交际工具成为了人们交往联系的主要方式;新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如电视、电脑、广场舞等;在兴义市周边的布依族村寨,大多数村寨都不再使用布依语作为交流工具;并且很多上了年纪的布依族人都不会使用布依族语言,勉强能够听懂,但已经丧失了说布依语的能力;年经人和小孩子已经将汉语作为主要交际工具。

(二)传统习俗上的使用

祭祀的古歌、婚丧嫁娶过程必须唱的礼俗歌、仪式歌都是年迈的老人在唱,现在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布依族的传统节日里都是载歌载舞的,特别是对唱山歌,如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是布依族人民自古传承下来的隆重节日。如“查白歌节”是贵州黔西南布依族人民的传统的重要节日节日,但现在,很多传统节日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和价值,这一类节日都是由政府主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节日模式,群众自己发挥的空间并不多,而布依族民歌的一大特点是即兴创作,歌词信手拈来,一唱一对,十分热闹。

(三)县城地区的民歌使用现状

在贞丰、安龙、册亨、望谟等有布依族分布,各县每到赶集的时候、在公园里、广场上都会有成群结伴的布依族人到那里对唱山歌,但基本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年轻人偶然去也只是作为一个观众的角色,对山歌是布依族人民自古以来的一种重要婚恋方式,在我们发放的问卷调查中(贞丰地区,以50人为单位),四十岁以上中年人中有超过50%的人认为对山歌是他们婚恋中的重要方式,而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中只有10%认为山歌是他们婚恋中的重要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于婚恋意识形态的影响;布依族人的婚恋观念改观的过程中也反映了新一代布依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不重视。

中国的农村社会是一个意识形态发展较缓慢的群体,对于保存下来的风俗习惯都有一种敬仰和尊敬的态度。黔西南县城地区大部分的布依族村寨在日常生活里就像此前说过的,民歌贯穿了整个生活;到农忙时期的田间地头都可以听到布依族人民在吟唱自己民族的歌,是以布依族语言传唱;在生活里遇到的婚丧嫁娶都会按部就班流传下来的规矩,客人来到迎客歌、拦酒歌、送别又有挽留歌。

(四)女性会山歌的比例比男性高

在传统布依族村寨里,如果有红白喜事时客人进村时唱的迎客歌、拦酒歌、斟酒歌、留客歌、送客歌一般都是由妇女主持或负责;而且女性从某种角度来说更趋于感性,她们不懂文字,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上唱歌就成了寄托感情的载体,特别是恋爱中的布依族青年女子,都是通过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婚姻生活里,遭遇了不幸的事情的时候,她们也会借助山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楚,这一类山歌成为“怨歌”,在山歌的使用频率上男性少于女性。

(五)民歌汉语化

目前,在兴义布依族居住地区,婚丧嫁娶的流程和汉族无异,在重要场合下唱歌也是由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唱,在布依族传统的隆重节日会有大型的少数民族活动,大部分以汉族文化为主,有唱山歌的项目也是以汉语的方式布依族山歌的旋律来进行的,如果以布依族的语言来唱,城市周边的村寨里大部分人已经不能理解歌词内容了。

(六)山歌逐渐退出民族历史舞台

老年人唱了没人听,年轻人认为没有实用性,在山歌口耳相传的纽带中已经出现了“断带”现象了。仅仅依靠一年几次的活动看专业的民歌表演者传唱,对于发扬民歌的作用微乎其微;民歌陌生化具有年龄性特征,中年人还有印象或者会吟唱,但青年和儿童已经没有民歌这么一个概念了,甚至连说本民族语言的基本能力也已经丧失了。

五、布依族民歌发展前景的思考

在以前的布依族村寨中,几乎都有一个及以上的“歌王’。而再回过头来看80、90这一代,据所收集解到的信息,几乎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人会唱自己民族的山歌,在儿童的成长中,读书时唯一的任务,作为少数民族,首先要学会的是说汉语,说好普通话,然后是第二外语英语,现代文明冲击着传统的民族文化。尽管现在在黔西南州的部分县城,根据本地区情况在学校里开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课程;如贞丰县和望谟县的民族中学,有布依族山歌的课程,但也是属于汉语民歌,教师本身也是汉族教师。

现代化对民族文化的渗透性逐步加深,少数民族在各方面已经趋向于汉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沉淀下来的本民族文化精华;在过去的传统农耕生活里,布依族热爱歌唱,他们为爱情而歌唱、为生活而歌唱走、在他们的眼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现在布依族人民走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模式,而政府层面只是把节日作为扩大地区知名度的途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模式不是不可取,但是如果忽略了节日本身的真正意义,那么民族文化商业化的利弊之间怎样取舍;要思考民族文化怎么与时俱进又能保持本民族的精髓。

因地制宜的做好非物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对精神文化保护的制度,可以成立民歌保护组织,多开展原生态民歌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熟悉感;其中凯里西江千户苗寨、黎平侗族地区的的做法很值得学习,在新的时代,既能保护民歌的发展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六、结语

不论是哪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现代化进程中,除了使本民族不落后于其他民族的发展,更应该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再辉煌的民族文化也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不复存在,所以做好本民族文化的工作任重道远。要增强民族文化归属感,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还有社会层面上,对于民族文化的兼容性和鼓励性。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学院2014年大学生项目,项目编号:2014DXSXS025。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经济发展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家乡的城镇化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