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朝鲜学者朴趾源热河之行述略

2016-02-02 05:43白浩琨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4期
关键词:清代

白浩琨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 10081)



清代朝鲜学者朴趾源热河之行述略

白浩琨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81)

【摘要】朴趾源是十八世纪朝鲜北学派著名学者。他于乾隆四十五年八月随朝鲜祝寿使团来到热河,并在其日记体纪行文《热河日记》中对热河之行做了详细记录。本文以《热河日记》为中心,对朴氏的热河之行进行了考述。

【关键词】清代;朴趾源;热河日记;

一、朴趾源及其热河之行

朴趾源(1737年-1805年),字仲美,一字美斋,号燕岩,朝鲜李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积极主张“利用厚生”学说,是李朝后期实学派中的北学派的著名学者。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月,为祝贺清高宗七十岁寿诞,朝鲜派出了以锦城尉朴明源为谢恩兼进贺正史、郑元始为副使、赵鼎镇为书状官的祝寿使团来华。朴趾源因是正使朴明源的堂弟,故而此次也有机会受邀以子弟军官的身份随团来华。

朝鲜使团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月二十四日渡过鸭绿江进入中国境内,经辽东、山海关,于八月初一日抵达北京,随后得知清高宗此时已在热河避暑山庄。八月初五日,使团被诏离京赶赴热河。此时,对于朴趾源来说,是留在北京还是与正使同赴热河,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他尤其怕使团“若自热河直令东还,于皇京游览实属狼狈。”但是正使朴明源认为,热河是“前辈之所未见,若东还之日,有问热河者,何以对之?皇城人所共见,至於此行,千载一时,不可不往。”[1]在清代,朝鲜使节来华的贡道是相对固定的,很少变化,因此到热河的机会对于朝鲜使团来说实在难得,[2]朴趾源于是决定与使团同赴热河。朝鲜使团一路向热河昼夜兼行。适逢酷暑时节,从北京到热河的道路多有崇山峻岭,悍河急湍,因此使团一行备尝艰辛,五日后方达热河。朴趾源自八月初九日抵热河至八月十五日随使团奉旨离开热河发还北京,在热河的时间共六日。在热河期间,除参与朝鲜使团的活动外,朴氏还在游览热河之余,接触了包括满、汉、蒙古等族的士大夫、官员,与他们中的一些人结下了友谊。

二、朴趾源记录下的热河

热河在明清之际原是蒙古族的驻牧之地。自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热河上营肇建避暑山庄以来,清帝几乎每年都驻跸山庄,在此处理政务,接见各族王公和外国使臣。热河不但成为清廷在塞外处理少数民族政治事务的中心,也堪称清前期的第二个政务中心。政治地位的隆升,有力的促进了热河的发展。朴趾源在《热河日记》中的“漠北行程录”、“太学留馆录”、“还燕道中录”“扎什伦布”、“避暑录”等篇目中,对其所见到的康乾盛世后期的热河进行了颇为细致的观察记录。

首先是政治活动对热河的影响。八月初八日使团离热河已经不远,为给皇帝祝寿,只见沿路四方贡献辐凑并集,车马槖驼昼夜不絶,殷殷轰轰,势如风雨,可见祝寿活动规模之大。进入热河后,朴氏看到热河宫阙壮丽,商业繁荣,因此他认为热河是塞北的一大都会[3]。朴趾源还到热河的闹市闲步观玩,他看到沿街茶房酒肆绵延,车马来往,热闹非凡。他还进入果肆买梨,又到酒楼饮酒。酒楼人声鼎沸,他觉得热河的酒楼“繁华不减皇京”。对于宫苑建筑,他悉心记录了热河三十六景,并认为避暑山庄的“侈丽巩壮胜于畅春、西山诸苑, 且其山水胜景逾于燕京”[4],这一点可说评价的非常准确。朴趾源在热河期间寓居热河太学。热河太学在他来的前一年刚刚建成。其规模在当时是仅次于北京太学的。作为儒家知识分子,他观察到热河太学“制如皇京。大成殿及大成门皆重檐,黄琉璃瓦……大成殿后及左右,别堂、别斋不可殚记,皆穷极华丽”[6]。朝鲜并无黄教寺庙,因此朴趾源对热河的须弥福寿之庙也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入门铺砖,为地阶三道,白石栏刻皆云龙。会一桥,桥五空。台高五丈,周以栏干……台上置二殿,殿皆重檐黄金瓦。屋上起行六龙,皆黄金躯”。[7]甚至于热河城墙富有特点的哥窑纹也进入了朴趾源的观察视野之内。

三、朴趾源在热河与清朝士人的交往活动

朴趾源在热河期间,还与清朝的士人、官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沟通交往。因为朴氏精熟汉文,故而双方的沟通基本是通过“笔谈”进行的。在《热河日记》的“太学留馆录”、“倾盖录”、“黄教问答”、“班禅始末”、“忘羊录”、“鵠汀笔谈”“山庄杂记”、“避暑录”等篇中,朴趾源详尽记录了他与清朝士人、官员的交往。在热河的六天时间里,朴趾源与清朝士人、官员的主要交往日程据《热河日记》整理如下:

八月初九日,见通奉大夫、大理寺卿致仕尹嘉铨,贵州按察使奇丰额,举人王民皡;八月初十日,见王民皡,山东都司郝成,访尹嘉铨;八月十一日,访王民皡,与郝成饮酒;八月十三日,访奇丰额;八月十四日,访王民皡、尹嘉铨。

此外,朴趾源还与广东按察使汪新,讲官破老回回图,礼部尚书曹秀先等人有过晤谈。

可见,朴氏与清朝士人、官员的互动非常频繁,而彼此交流的话题非常广泛,举凡义理、历史、诗文、音乐、黄教、风俗、天文等几乎无所不包。朴趾源留心朝鲜士大夫关心的华夷之辨问题,同时对文字狱高压下清朝士人的谨慎态度也有独到的观察。

四、结语

八月十五日,使团离开热河。临别之际,朴趾源对热河甚为留恋。他在回到朝鲜后,将此次在华行程见闻写成了日记体纪行文《热河日记》,共二十七篇。其中,竟用了多达十三个篇目对在热河的见闻观感及与清朝士人的交流做了事无巨细的记录。可见,热河之行在朴趾源的此次入华行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朴趾源的《热河日记》作为康乾盛世后期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记录,尤其对研究清代热河历史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朴趾源.热河日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114).

[2]朴趾源.热河日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114).

[3]杨雨蕾.明清时期朝鲜朝天、燕行路线及其变迁[J].历史地理,2006(21).

[4]杨向奎,袁森坡.清代口外行宫的由来与承德避暑山庄的发展过程[J].清史论丛 ,北京:中华书局,1980(318).

[5]朴趾源.热河日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125).

[6]朴趾源.热河日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262).

[7]朴趾源.热河日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112).

[8]朴趾源.热河日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126).

[9]朴趾源.热河日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184).

【中图分类号】B24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白浩琨(1980-),河北涿州人,主要从事北方民族史研究。

猜你喜欢
清代
试论清代满族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及影响
宗族伦理视野下的清代婚制探微
从《创建蔚文书院官绅士民捐输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书院教育
清代崇明县乡村产业交易中“过投”的讨论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