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遗保护”文化产业化发展中领军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思考

2016-02-02 05:43单丽琼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发展非遗保护

单丽琼 刘 昭(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对“非遗保护”文化产业化发展中领军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思考

单丽琼刘昭
(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下的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非遗”项目产业化是现阶段的普遍共识,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寻保护”,以动态的模式赋予“非遗”这一古老的文明新的活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但是在这一契机下的产业化发展的人才培养,尤其是领军型人才的短缺,却是制约非遗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培养相关非遗产业的人才,则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巨大难题,本文从其他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借鉴,结合“非遗”产业的自身特点,分析出“非遗保护”产业化发展中相关领军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发展;领军人才

非遗的保护历来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将非遗进行活态化的保护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共识。其中活态保护重要的方式就是在旅游开发中进行保护,而以非遗产业方式发展则是很好的渠道。

产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人才,而一个产业领军型人才的培养的好与坏,则直接关系到整个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开始对“非遗保护”的重视,如何让非遗在“发展中求生存,生存中求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传统意义上对于非遗保护,一直是要求政府拨款这一单一途径。但是有些非遗项目自身是可以进行开发的,对其可以创造的经济价值进行系统开发,不仅可以创收,带领当地的群众脱贫致富,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在此基础上对于“非遗项目”本身还可以起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但是在许多非遗项目地区大部分处在农村边缘落后地区,由于自身条件的落后,在其发展的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没有领军型人物。从实际情况来看,一般从事非遗事业的人员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开发还停留在“发展一切靠政府”的思想层面上,无人去思考如何发展和开发非遗项目,从而以非遗产业化的方式来进行保护。观念意识上的落后导致发展的滞后,想要形成非遗产业化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大力培养新兴产业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智力支撑,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成为领军型人才,本人认为非遗产业领军型人才应该是在该非遗项目保护和发展的业界公认的杰出人才,并且具有可以成为团队核心和灵魂的组织能力,能够带出一个专业的团队,这才是非遗产业保护和发展所急需的人才。

纵观近年来,虽然国家和地方相关优惠政策陆续出台,但是政府自身有其他的职能工作要干,没有精力去专门从事这项工作,领军型人物的培养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非遗产业是否有一群杰出的领军型人才,是决定非遗保护发展事业兴旺与否的核心因素。

一、领军型人才概念的提出及基本特征

学者林西就提出“文化产业领军型人才是指文化产业领域中具有专业成就、创新精神、经营意识和领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马凤芹提出“文化产业领军型人物是指在文化产业中依靠自身超强的素质,发挥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率领团队创造出色业绩、开创新局面的个人,是文化产业领域内经过磨练及奋争的成熟和成功人士。”

从中可以看出,非遗产业的领军人才一般要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必须是本行业或领域内,业界公认的杰出人物代表“学有专长、术有公认”;必须具备成为一个产业团队的核心和灵魂的领导能力,能够带出一只专门从事非遗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但是现实却是在产业发展中都会有人才培养滞后的问题存在。

二、在非遗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人才问题

(一)从事非遗产业发展的人才文化程度水平较低

从事非遗产业发展的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缺少中高级职称的文化人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从行业分工来看,非遗产业人才队伍虽然庞大,但主要集中在生产和制造环节,在创意研发和营销环节却是人才匮乏。创意的缺乏制约产业的发展,没有创新和创意就不会有产业的繁荣发展。而且许多地区负责非遗产业的相关人员并没有非遗方面的知识背景,也不懂得营销手段,甚至很多人连相关基础知识都不甚了解,有介于此,要想非遗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

非遗产业的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培养试验性强、难度偏大、周期较长。在人才培养中都一直存在误区,即“重使用、轻培养”的机制,人的素质上去了,自然就会给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但现实往往是,地方政府只重视非遗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往往忽视对于人才的培养,没有认识到人的因素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与核心。

(三)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非遗产业要发展、要做大做强,领军人必须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即要有经营管理的知识,同时还要有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战略与外向型思维,可以计划展开大型项目策划、资产经营等经营活动;还要熟悉产业人员财务、资本的管理,能够进行熟练的运营与财务管理,有新思路、新想法、有创新精神。但是在实际的情况却是懂经营、会管理、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很少,从而致使非遗产业的发展缺乏整体统合的管理思想和产业发展的创新意识。

三、领军型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及培养方式

领军型人物具备的基本素质一般可以认定为三大类别:基本学术素质的培养;业务素质的培养;沟通以及创新意识素质的培养。因此培养领军型人才要从实际出发,从其所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及培养方式,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学术素质的培养

要积极借助高校这一平台,培养非遗产业领军人才。首先让其接受正规教育的培养,在特定的高校招生中设置“非遗保护及推广相关专业”(首都师范大学已经在2016年新增文化遗产本科专业),同时从政策上适当倾向于在册“非遗传承人”;非遗产业是一门研究领域广,内容丰富,涉及多门学科且交叉性强的综合学科,因此,在教学计划中,不仅要设置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其目的是为提升人才的人文素养);而且在教学计划中必须要增加公共管理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课程,尤其是市场营销和产品推广类的实践性课程,为将来进行市场运作打下基础。

(二)业务素质的培养

人才的培养中必须重视相关业务素质的培养,对于类似于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运作方式、与非遗保护的相关部门的职能归属等基本的业务知识要有所了解与掌握。培养的人才必须掌握相关产业的理论知识、政策和法规、实务案例、典型的行动模式或最终推行和解决的方案等。要对他们多注重应用实践的培养,使其能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让他们将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体系知识结合并存发展,既要遵从于基础知识的体系框架,又要将业务训练中的“应用”环节凸显出来,使其区别于传统的传承人。

(三)沟通以及创新意识素质的培养

这种素质具有培养难度高的特点,要注重对他们创新精神、战略思维与外向型经营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业务知识也可通过应用实践来掌握,但对于一个人才的沟通以及创新意识素质的培养却是所有素质培养中最为重要、难度系数最高的。对于此类素质的培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侧重。

要培养他们敢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让其具有极强的创意、创新、创造意识,敢于突破常规,具有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

要培养他们具备优秀的团队领导与协调能力,要有领导意识,能够主动承担责任,预备培养具有产业核心竞争力,能够带出一个产业团队的能力。

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同时可以使整个团队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政府层面的非遗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

对于人才而言,由于政策的制定而创造出良性的环境才是对人才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是吸引和培养人才资源最重要的条件。只有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政府对实用性人才,特别是非遗产业领军人才成长的帮助和扶持,为他们创造出一个宽松、优越、充满良性竞争活力的良好社会氛围,才可以真正建立起人才发展环境。因此,对于培养机制的建立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与地方高校合作培养非遗产业的的领军型人才

地方政府要注意加强顶层设计,围绕“非遗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发展,健全创新培养培训制度和方式。地方政府可以统筹人才的培养规模,争取与地方高校相结合,协调运用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途径,由地方高校协助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合力构筑非遗产业领军型人才的多级培养体系。

(二)提供非遗人才的发展平台和提升空间

地方政府要建立适合非遗产业领军型人才继续教育的制度,给他们创造事业发展的平台和空间,围绕非遗产业领域的相关综合知识、与此相关的新技术实践,同时开展系统性相关专业知识的职业培训。

地方政府还可以在许多地方建立帮陪模式,将其他地区已经成功或成果斐然的非遗产业发展的领军型人物,作为本地的首席专家或特聘研究员,对基层的非遗产业人员进行专业的指导。

地方政府还要积极拓宽非遗产业领军型人才培训交流渠道,有交流才会有思想的碰撞,灵感突现;还可以组织举办相关项目的高层次产业人才研修班,为人才的成长建立并保持长期的沟通交流、互学互促的平台;多承办大型的国内外国际学术研讨会和论坛,组织领军型人才群体多参加国际会议,借鉴他国对于非遗产业的发展和保护的经验和方法,为本地区的非遗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三)注重可以创新的力量

政府可以出面组织建立科技创新基地,要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非遗产业急需科技的创新“以创促改,以改促变,

以变促强”,积极吸收外省和他国的先进经验和成果为我所用,借鉴成功的案例,在自己的非遗产业发展中使用。

(四)建立非遗产业领军人的划分等级并定期进行考核机制

要发挥高端领军人才的聪明才智,让他们有信心和希望地从事非遗产业的发展工作,必须要有较强的人才激励机制,这样才能人尽其才。尤其对非遗产业中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研发人才等建立相应的奖励手段,以此鼓励他们对非遗产业进行创新,同时定期对其进行量化考核。在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并重的基础上,通过考核对那些在非遗产业发展中有突出贡献、成绩优秀的领军人才不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晋升到高一层的等级梯队,从而可以极大地促进和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要注意,在各项工资制度、奖金分配制度上按照鼓励人才、激励创新的原则制定的同时,一定要把报酬与贡献紧密的联系,人力资本回报要成为劳动者报酬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样才会使得人才培养的良好土壤得以形成。

通过这种核心人才的磁场作用,可以形成人才的集中,同时盘活现有的人才资源,从而形成整个相关非遗产业的整体气候。

非遗产业发展的好与坏,是直接关系到非遗保护是否可以生存下去的关键。而非遗产业人才对非遗保护而言,是整个环节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要强化政府对实用人才特别是其中领军型人才的培养,探索领军人才的成长特点和规律,研究他们的成长途径,据此大力培养和造就非遗产业的领军型人才,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优惠、充满自由活力的人才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非遗产业的队伍中,从而促进非遗产业的良性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这对于推动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深远和重要的意义。

①马贵舫.为新兴产业打造领军型人才[J].中国人才,2013(1).

②林西,蒋小瑛.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的特征及概念解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34).

③马凤芹.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结构及成长路径分析[J].焦作大学学报,2013(6).

④汤蓉.江苏省文化产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原因[J].市场周刊,2012(12).

注释: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项目编号:15EH184;2015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YB062;2015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5A-110。

作者简介:单丽琼(1979-),硕士,讲师,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刘昭(1980-),硕士,讲师,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发展非遗保护
土地流转对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浅析红皮洋葱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综述
试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对接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遗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江省遂昌县土猪产业化发展思考
浅谈北京玉雕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