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传承与创新

2016-02-02 05:43马金龙张梅梅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4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马金龙 张梅梅

(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2.北方民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延续、传承与创新

马金龙1张梅梅2

(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2.北方民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本文以中国人庆祝传统佳节农历新年为个案,以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过年”为背景,分析了传统节日的庆祝应该本着延续和传承传统为目标,以家庭团聚和维护社会和谐的关系为契机,创新地实践“过年”这一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节日。

【关键词】延续;传承;创新;过年

引言

2016年已经如期而至,已经过去的洋节“圣诞节”的庆祝在还留存记忆的同时,人们就开始规划如何庆祝农历春节。对于圣诞节,人们似乎没有怎么去精心准备,也没有进行刻意的规划,但是圣诞节的火热的确给人们一些思考和担忧。思考的是,为什么圣诞节如此“深入人心”?担忧的是这洋节会不会席卷而来,取而代之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传统?另外,还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们的节日只是平平淡淡地度过而没有像洋节那样有狂欢、有狂购和有人气?为什么我们的节日只是在中国人和海外华人当中受青睐,而世界各地的其他民族、族群和国家怎么就不把春节像圣诞节、情人节那样进行全球性的庆祝呢?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变淡的年味

农历新年到来之前,出门在外的人都忙着订票、请假、购物等,准备在春节期间回家过年。在家的人也想着忙碌了一年,该歇一下准备置办年货,迎接出门在外即将回来的家人。阖家团圆是中国人传统节日的基本内容,吃顿团圆饭是基本的庆祝方式。有一点是肯定的,时至今日,中国人对于传统的守望并没有减弱,反而增加了具有时代性的元素,只是在实践传统的过程中,少了精神内容,多了物质表达。传统农耕社会,中国人的“年”是一种忙碌之后的间歇,也是一种增加家庭、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凝聚力、亲情感和互助感的节日,更是庆祝一年丰收、总结一年收获、得失的日子。现代社会,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了,用传统节日犒劳自己以满足衣食住行的庆祝变得日常化,成了日常生活的基本样态,也应了人们常说的“现在过得日子天天跟过年一样”。也正是这个原因,人们觉得年味淡了。不仅如此,中国传统的其它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也跟着色浅味淡了。究其原因,是人们参加这些节日的次数少了,在场的节日感不那么强烈了,所以参与意识也就跟着淡漠了。因为这些传统节日,除了沿袭敬天法祖的传统之外,就是利用节日一起吃得好点,聚得多点。真正的节日内涵没有被呈现、解读和传承下来,内核中最为重要的知识为满足物欲、消遣生活所取代,更多彰显了外壳的内容,疏忽了节日的内涵和本质。

中华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乡土社会熟人之间的交往和传统节日的庆祝与参与,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传统文化在当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更多注重的是表层文化,即物质文化的实践,围绕衣、食、住、行,反映人们的喜、恶、取、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而简化了中层文化,即工具文化,认为制度、法律、宗教、艺术、风俗、礼仪、习惯等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无足轻重。对于深层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等表现为淡漠的态度[1]。这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实践所表现出的态度,若不重视,必然会促使文化的断裂。我们知道,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三个层级相互嵌套、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层面的忽视、淡漠或偏重,都会引起文化的畸形变化。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基础,生活中相互照应是关系的维护和心灵的守望,而节日所传递的精神文化则是塑造观念的根本。在以道德、伦理为文化内核的中华传统文明社会中,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熟、相互照应、共存相处的基本纽带[2]。这些文化内核也是庆祝节日的基本需求。现代社会,传统佳节继续传承,但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彼此相熟的社会关系根基不稳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照应、相互搀扶的交往关系的确已经变得支离破碎了。心灵守望、互帮互助的交往关系随着个体核心家庭的提升和个人主义的展现,使节日庆祝的目的、模式和需要表达的内容都脱离了传统文化深层、内核中的基本内容,人们在庆祝节日的过程中,更多要表现的只是物质的内容,即人们在经济方面的成果,而缺失了精神内容的呈现。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满足淡化了精神方面的填补,尤其在精神根基的夯实及传统文明的继承和发扬方面的缺失也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先生提出,文化是什么?文化即是人化,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是民族认同的标记和符号,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指导一个民族行动和内心实在守望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尊天、重地、敬人[3]。

二、传承与延续传统:两个文明一起抓

在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人们有了钱,内心没有一种质朴的东西,只可能是富而不是强。既然我们要建成一个文明、富强、民主、和谐的国家,只谈钱,不谈心,即使富了,也不可能保持下去。的确,在发展经济、重视基本生活的满足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文化的延续、传承与发展。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提出,一个经济建设高潮到来之后,必然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文化是指导一个民族行动和内心的东西。习近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中华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他提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4]

那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建设与实践的问题。就这样的问题,我们都会轻而易举地列出上百条理由,提出具有高度和价值的“必要性”。但是对于如何付诸行动则往往纸上谈兵,找不到接地气的路径。中华传统文明的传承与延续,在学理上我们需要论证、阐释,有说服力;在坊间要运作、实践,让民众觉得有用且离不开。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对本民族经典的阐释,都是阐释者以他所处的时代观念和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也正因如此,这种阐释才能被它所处的时代接受,也才能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春节刚刚过去,文明就以过年为例进行论述。我们有一个习惯,这也是人类共同形成的习惯,遇到节日,才在节日到来之前加强节日的宣传,才去准备如何过节。节日过去了,也就丢在一边等着过下一个节日。有些国家和地区,因为商业化的操作,使节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除了精神的需要外,更多以节日盈利,通过节日调节生活的节奏。这些节日往往与日常生活的需要没有逻辑上的必然关系。中华文明的节日传承和延续,是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每一个节气的转换,每一次节日的到来,都与生活有着紧密嵌套的逻辑关系,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多层实践,既是物的,又是心的,是多层文化的互动,也是中国人对生活规律和生存法则的实践和记忆的加深。传统社会,人们完全生活在这种文明当中,日常生活就在把文明实践于实际生活,而且按照节气和节日来安排日常生活。

三、结语:节日文化的现代化与传统的创新

现代中国社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首先需要国家安排专门机构设计明确的目标,制定方针政策,按照制度去贯彻执行,把它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去推动。所谓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其实就要从节日庆祝上抓起,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节日、每一个节气上入手,用国家治理的方式去加强和推动。其次要发挥社会团体、民间力量,用社会治理的方式进行推广和凝固,使中华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与人们的现代化的生活紧密相关,使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节日,在保证物质生活的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增加精神生活的传统节日元素,提升人文素养,回归熟人社会的社区传统,做到彼此照应,相互守望,互相监督,共同维护传统社区精神中的诚信以待、以诚立信、有福同享、有难共患。除了国家和社会,家庭和个人也要身体力行地维护节日过程中的仪式、节奏和过程,更加饱满地过节,而不仅仅是物语、肉欲方面的满足和宣泄。费孝通把中国社会关系总结为“差序格局”四个字,这是传统熟人社会的关系模式,在今天稍有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社会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这种关系模式还在继续,只不过多了种类。那么,全体成员都应该在这一模式下,助推节日庆祝的多样性,使节日更加饱满、更加人性化地完成仪式过程的实践。

当下节日在商业化的操作下,以拉动消费为目标的节日庆典,的确对于节日按部就班的庆祝和核心内容感同身受的体悟、理解影响不大。对于节日的在场参与和仪式过程的观察、参与观察,应该做到产业化与传统节日本有的文化元素即知识性相结合。以春节为例,除了以十二生肖为背景的属相进行商业化的制作以增加销量外,还应该重温十二生肖的历史背景,把这一背景所蕴藏的文化故事和盘托出,让这些故事成为日常生活脍炙人口、口耳相传的经典,也能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认同的核心内容之一。十二生肖的产业化操作,过去只是按年推动,现在应该十二生肖一个不能少的推动和展演,包括艺术画的再造和创新,譬如剪纸、布娃娃、纪念品等等。另外,过年还是重温传统、增加家庭凝聚力、巩固社会关系的好机会,用过年增强交流互动,使人们从长辈到晚辈、老年到少年都在传承、延续的过程中,掌握这些内容,并能真正实现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具体的过年文化的产业化操作,还需要进一步分机构、分地区和分社会地区梳理安排和推动市场化运行。

参考文献:

[1]瞭望新闻周刊,人民论坛[OL].http://www.rmlt.com.cn/2015/0227/374166.shtml.

[2]杨美惠.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许嘉璐.唤醒心底的“中国智慧”[OL].http://www.26guoxue.com/info/firstInfo/520.

[4]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OL].http://news.xinhuanet.com.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宁夏高校科学研究项目(批准号:NGY2013052):和谐文化视阈下回商领导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金龙(1976-),男,回族,博士,宁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优化与配置研究;张梅梅(1994-),北方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学研究。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