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田文集》作者及内容考论

2016-02-02 01:13李月辰
陕西古代文献研究 2016年0期
关键词:关学文集

李月辰

《溪田文集》作者及内容考论

李月辰

《溪田文集》是明代中叶陕西学者马理的诗文集。马理作为关学三原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其诗文集无论对陕西文化还是中国哲学思想史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但时至今日,学术界对《溪田文集》的研究几乎仍处于空白状态,因此,笔者拟在对此书做点校整理的基础上对马理的生平以及《溪田文集》的内容做出考论。

一、马理生平考

马理生于1474年,卒于1556年,字伯循,号溪田,三原人(今陕西三原县人),弘治戊午举人,正德甲戌进士。授为吏部稽勋司主事,不久调任吏部文选司郎中。一年后,自请辞职还乡。1518年,被推荐起用为考功郎。1520年,送母亲回乡养病,不久,母亲病故,守孝三年。1524年,被任命为稽勋员外郎,又调任为稽勋考功郎中。1527年,被提拔为南京通政司通政。1528年,因病请归,1531年得到起用,为光禄寺卿。任职一年后,又因病辞官,归隐故乡。十年后,再次被起用为南京光禄寺卿,到任不久就以年老为由辞官。1555年十二月十一日夜,逢关中大地震,马理与妻俱卒,终年82岁,葬于现陕西省三原县新庄乡新立村,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理天资聪颖,小小年纪已异于常人。《溪田马公墓志铭》中说:“公幼颖异,四岁能读书作字,十岁能文,旋又能诗。”①黄宗羲:《明文海》,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831页。《关学编》也有记载:“先生幼敏慧,醇雅如成人。年十四位邑诸生,即称说先王,则古昔,多出人意表。”②冯从吾撰,乌志鸿注:《关学编注释》,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页。马理幼年已能写作诗文,14岁时就考取秀才,进入县学,并且讨论经义时常有独到见解。20岁时,恰逢三原学派的代表人物王恕与王承裕在弘道书院讲学,马理前去求学,不仅学业大进,而且以曾子“三省”和颜子的“四勿”为约,进退容止,力追孔孟之儒道,得到恩师王承裕的器重,当时学者都认为他言行学问有横渠先生张载遗风。马理交游广泛,其求学京师之时曾与吕柟、罗钦顺等学者讨论学术,学说日益成熟。督学唐龙仰慕其学识,为其建造嵯峨精舍,并作记称其“得关、洛真传,为当今硕儒”。同时,马理的学问也受到国外学者的敬仰,《明史·儒林一》中说:“高丽使者慕之,录其文以去。连遭艰,不预试。安南使者至,问主事黄清曰:‘关中马理先生安在,何不仕也?’其为外裔所重如此。”①《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249页。另外,马理对古代礼仪很有研究,他融合张载、司马光、朱熹和《大明集礼》的思想,折衷用之。他在为父母守孝期间的礼仪在关中广泛传播,并成为公认的标准。

马理不仅是德才兼备的学者,也是正直清廉、不惧权贵的忠臣。《关学编》记载:“先生主事时,上书谏武宗巡游者二,后伏阙诤益力,杖于廷员外。时值议大礼,率百官伏阙进谏,世宗震怒,命开伏阙者姓名,百官以先生名为首,逮系诏狱,复杖于廷。”马理为官期间多次直面劝谏武宗、世宗,并多次遭受杖责,但仍坚持己见,以国家大事为己任,不顾个人安危。更为世人所敬佩的是,马理在为官的同时还致力于培养新人,奖掖后进,曾多次于弘道书院讲学。马理70岁归隐商山书院,虽远离朝堂,但名声日益显赫,常有后辈及缙绅前来求学求诗。而先生淡泊名利,每天着山巾野服,鹤发童颜,有若仙人。

现存关于溪田先生马理的资料主要见于明代学者冯从吾的《关学编》,《明史》与清代学者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中也载有其事迹,但二者与冯氏之书重复内容较多,疑摘录自《关学编》。另外,《明文海》中存有《溪田马公墓志铭》。通过对上述资料的考证可以得知,马理经历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以其广博的学问与正直的品行在关中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受到当时学者的敬重。

二、《溪田文集》概况

马理一生笔耕不辍,所著有《四书注疏》、《周易赞义》、《尚书疏义》、《诗经删义》、《周礼注解》、《春秋修义》、《陕西通志》等,其诗文集《溪田文集》在这些著作中有独特的价值,因为此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儒学思想以及人生志趣,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

《溪田文集》总计约十万字,《中国古籍总目》记有以下四种版本:第一,《溪田文集》11卷,清乾隆十七年刻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浙江省图书馆),以及清乾隆十七年重刻本(藏于国家图书馆)。第二,《溪田文集》11卷补遗1卷,明万历十七年张泮刻,清乾隆嘉庆间递修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市图书馆)。第三,《溪田文集》11卷,补遗1卷,续补遗1卷,搜遗1卷,清道光二十年刻本(藏于山西大学图书馆)。第四,《溪田文集》11卷首1卷,补遗1卷,续补遗1卷,搜遗1卷,清三原李氏惜阴轩刻本(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南京市图书馆)。本次陕西古代文献集成项目中对此书的整理以明万历十七年刻、清乾隆十七年补修本作为底本。本书可大致分为两部分,第1卷至第6卷以应用文为主,第7卷至11卷以诗歌为主。具体内容如下:第1卷为“疏”,共4篇;第2卷为“序”,共26篇;第3卷为“记”,共14篇;第4卷为“书”,共9篇;第5卷为“行实”、“墓志铭”、“墓表”及祭文,共10篇;第6卷为“传”、“赋”、“铭”、“吟”、“箴”、“说”,共22篇;第7卷有五言长篇诗25篇,古风15篇;第8卷为七言长篇诗,共21篇;第9卷有五言绝句22首,五言律诗40首;第10卷为七言绝句,共257首;第11卷为七言律诗,共221首。

作为一部诗文总集,《溪田文集》不仅体现了马理的文学才华,同时也表现了他的政治观点、学术观点以及人生志趣,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第一,关心政治,不畏权贵,敢于直谏,主张任人唯贤。

马理曾任吏部稽勋司主事、南京光禄寺卿等职,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所以他的诗文集中自然有涉及政事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第1卷中。例如《清理贴黄疏》中所说:

近日以来,若汪俊,若马明衡,若朱淛,若李本,若林应骢,若吕柟,若邹守益诸臣者,臣闻之朝野皆以为忠于陛下者也,然皆以拂旨,或黜之,或降之,或囚之,而得罪各异常。若桂萼,若张骢,若席书诸臣者,臣闻之朝野皆以笃不忠于陛下者也。然以顺旨,或升之,或起之,或内之而承宠略同是,皆有关于臣而笃续黄贴黄者也,其是非若难辨矣。……拂则为忠,同则为佞,由是言之,则俊等诸臣与萼等诸臣忠邪皎然明矣。况俊等之见非一人之见,举朝之见也;非特举朝之见,天下之见也。萼等之见不过为干禄希宠之媒,一人二人之邪说耳。今臣承乏前职,坐视萼等一言之入,使宗庙几于变迁,内阁元老、宗伯大臣皆相继罢言官,又相继贬窜侍臣,又相继下狱。在内在外,百官执事人人自危而咸怀去志。而彼三人者,方且扬肩攘臂将以入朝就列。呜呼!虽范雎之离间秦王母子甥舅以取相位与夫蔡泽夺范雎之位之巧,何以异哉?

明清时摘取奏疏中要点黏附在奏疏后面叫作“贴黄”。马理在担任吏部稽勋司主事时曾奉旨整理“贴黄”,他有感于汪俊、马明衡、朱淛、吕柟等忠臣因违逆圣旨或罢官、或降职、或入狱,而桂萼、张骢、席书三位奸臣因善于逢迎,顺从圣意而升官承宠,于是向皇帝上书直谏。他认为身为臣子,有责任纠正君主的过失,对君王不合理的决断提出质疑,但敢于直谏的忠臣却遭到惩处,这使得宗庙几乎变迁,内阁元老、宗伯大臣相继辞官,而桂萼等三位德行有亏之人反而大摇大摆行走于朝堂之上。显然,在写此疏之时,桂萼等人在朝中如日中天,炙手可热,而马理没有任何避讳,把他们的过失一一陈述。同时他又为吕柟等贤臣的获罪鸣不平,劝谏皇帝采纳不同意见。如此种种,可见马理对朝廷的赤胆忠心以及不畏权贵的高贵品格。

第二,继承儒家思想,肯定程朱理学。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开始,儒家思想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士人。有宋一代,儒学吸收魏晋玄学与佛老之学的部分内容,发展为理学,并形成以王安石新学、司马光朔学、苏轼的蜀学、二程兄弟的洛学为代表的理学四大派。在这一时期,理学的重要分支—关学也在申颜、侯可等人手中逐渐萌芽,传至张载正式成为理学的一个流派。明代,关学进一步发展并出现分化,产生以陕西三原人为主的“三原学派”,而马理就是此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此,《溪田文集》中不乏对儒家思想的赞扬与对理学思想的肯定,比如《上罗整庵先生书》中所说:

夫程朱释经之言,自今观之,千百言中似亦有一二误处。然语其体认宗旨之真,持守斯道之正,续孔孟既坠之绪,辟佛老似是之非,则千古不可泯灭,可处轻议之哉?今乃往往是陆非朱,又复阴主僧说,排吾儒焉。于戏!此亦欺人自欺已矣。昔唐虞之时深疾谄说,恐惊□师。故侯明挞记书识工扬,若趋洪水猛兽不敢缓也。及周末老庄氏出谗慝又作赖,孔孟相继明道,彼如萤火在昼,无能辉焉。自汉以来又增佛教,孔孟不作,二氏遂炽。由是迄于宋世唯谗慝是崇,虽人主宰相鲜有不宗师焉者天下之灾视诸洪水猛兽害人尤甚,幸而茂叔辈二三君子迭作极力阐辟,然后吾道复明至今,三尺童子通句读者无不排斥二氏,知趋向焉,非斯人之功而谁功?

马理认为程颐、程颢兄弟以及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虽然千百言中会有一两处的错误,但是他们坚守儒家之道,接续孔孟直说,修正佛老之学似是而非之处,这样的功绩是即便历经千古也不会泯灭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老庄学说和汉代传来的佛家思想屡次影响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幸而有周敦颐、二程、朱熹等学者极力发扬儒家学说,揭示佛老之学种种缺点,使儒学大行于世,这正是他们的功劳。可见,马理对程朱等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在发扬儒学正统思想方面是功不可没的。

第三,性格宁静淡泊,热爱乡野生活。

马理曾多次辞官还乡,隐居山野,这与他宁静淡泊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在他的诗歌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乡野生活的热爱和眷恋。如卷7中《秋日村中书事》所说:

万里明如洗,千林暝色空。野外稀人迹,城中小径通。

鸟时入屋里,菊自放篱东。过岭随樵子,临滩遇钓翁。

寒衣捣秋月,牧笛弄晚风。王室幸无事,闲居数过鸿。

此诗为我们呈现一幅村中秋景:天空晴朗无云,树林寂静无声,野外人迹罕至,城中小径畅通,鸟儿时而闯进屋中,菊花在东篱绽放。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马理随着樵子翻山越岭,又与钓翁临水笑谈。到了傍晚,又在月光下听女子捣衣,在微风中听牧童吹笛。如此安逸静谧的生活,让诗人不由感慨幸得朝中无事,我得以在乡野隐居,闲看南归的鸿雁。辞官回乡的马理虽然仍时刻牵挂着朝堂之事,但同时也无限享受闲居山野的时光。又如本卷中《题扇》一诗:

结茆青崖隈,地僻人迹罕。独坐掩岑寂,主人芰荷短。

远山列画屏,颜色分深浅。可爱绿映红,花木眼前满。

更喜芭蕉叶,颠倒抽书卷。苍苔亦自家,休教蒲轮碾。

同样,此诗也表现了马理归隐之时的闲适心情,他独坐又不觉寂寞,远山和花木这些平常的景色在他的眼里也变得分外可爱,就连最不起眼的青苔也受到了他的爱护,免遭蒲轮碾压。可见此时的马理远离了政治中心,生活十分惬意。

三、整理《溪田文集》的意义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文学创作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通过对《溪田文集》的整理研究,一方面,我们可以窥见明代中期社会矛盾、社会思潮以及政治情况,进一步了解士人的思想状态。另一方面,从社会生活到文学作品需要经过作家心灵中介加工。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自然表露,正如《尚书·尧典》中所说:“诗言志,歌永言。”可以说《溪田文集》集中反映了马理的个人情感,从他的“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对明王朝忠心耿耿的臣子;从他的“序”、“记”等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尊孔孟、重理学的学者;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又可以看到一位淡泊明志的山野隐士。马理在关中地区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通过对《溪田文集》的整理,我们可以从家世、交游等各个方面探究关学大家马理的生活状态及其学术主张。毫无疑问,这对理解三原学派的学术思想,研究理学思想的传播发展以及纵观陕西地方文化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关学文集
《熊铁基文集》出版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揭牌仪式暨“关学思想的当代价值”高端学术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隆重举行
天一阁藏六种明初文集序录
《郭汉城文集》简介
天一阁藏二十种元人文集序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