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意大利分别是东西方文明的摇篮与杰出代表,两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具有先天优势和深厚基础。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关系发展进入“快车道”。①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访意言论。随着两国交往的进一步深入,汉译意作品在意大利传播的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意大利汉学的不断成熟,形成了一批以高校为基地的中国文学翻译研究机构。他们不仅研究中国古典作家和作品,也研究现当代的作家和作品,对中国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对社会现实的映照、体悟和观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意大利高校开设的中文课程也不断丰富,不但涉及古典文学,许多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也走进了大学课堂,成为中文系学生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学生的选读和必读作品。出版社和出版机构从自身的发展和迎合市场需求出发也扩大了汉译意作品的出版发行比重。意大利的传媒机构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广宣传的作用。译者对作品的选择、读者对译著的认可度,这些主观性较强的因素与意大利客观的社会存在相互作用,形成了汉译意作品在意大利传播的多元化途径。
影响汉译意作品传播的客观因素有很多,从意大利本国的实际情况来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意大利的出版发行业从自身的长远发展出发,会不断地迎合读者的口味和社会的需求来选择出版物。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国内经济增长进入黄金时期。为了满足工人阶级和平民阶层精神上的需求,意大利的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一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作品,如毛泽东的《毛泽东语录》《中共革命和中国共产党》②1961年,意大利 Editori riuniti出版社出版。,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③1985年,意大利 Editori riuniti出版社出版。等。在意大利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热秋时期④意大利语称为 Anni di Piombo,指左翼运动勃兴时期。,这些作品为当时知识分子和学生运动提供了极大的精神支持。后来一些新兴的出版社,如威尼斯的奈里波扎出版社 (Neri Pozza Editore),西西里的瑟雷里奥出版社 (Sellerio Editore),罗马的热奥利啊出版社 (Theoria),冬则里·安杰拉出版社(Donzelli Editore),风之路出版社 (Via Del Vento)等,为了自身发展,抢占市场份额,出新招,翻译出版了许多中国青年作家,如阿城⑤作品有《树王》《孩子王》《底层生活》《威尼斯日记》《天路》《棋王:中国的平凡生活》《闲话闲说》。、余华⑥作品有《许三观卖血记》。、翟永明、韩寒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由于丰富的内容和新颖的观点而非常受意大利民众的喜欢。中小出版机构的优秀原创作品是输出的主力军。
另一方面,一些意大利的出版商也会为了自身发展需要去引导读者的消费和市场的需求。出版社自身的实力和规模决定了其影响力。意大利有许多国际图书展,如每年5月的都灵国际图书沙龙、罗马国际书展,每年4月的博洛尼亚国际少儿图书展等,出版商都不会错过借此宣传旗下的中国作家作品的绝佳机会,许多中国作家都曾经亲临展会现场,从知名作家莫言、阿城,到中国年轻的新生代作家和业余创作者。在2014年的都灵国际图书展上两位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和肖云峰向意大利出版界介绍自己的创作及作品。①http://jinriweiхin.com/feed/108377816,最后访问日期:2015年7月。
此外,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确立自己在出版发行行业中的定位,意大利的一些出版社也会选择一些特殊作品,如1956年利乌尼替出版社(Editori Riuniti)出版了长达 324 页的 1956年中共全国代表大会文献汇编和决议。②Congresso del Partito Comunista Cinese : atti e risoluzioni / a cura di Franco Calamandrei.Roma: Editori riuniti, 1956.
意大利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除了通过大学、中学、研究东方文化的图书馆之外,还有一些公共传播媒介为推动中国文学作品在意大利的传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意大利发行的很多杂志、报纸通过特有的形式和视角介绍中国文化、文学、经济、政治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对中国的兴趣开始恢复,这也要归因于一些国家级的期刊,比如《意大利地理学会通报—莱昂纳多》(Atlante geografico Leonardo),它刊发了很多关于现当代中国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再次唤醒了意大利民众对中国这个古老而遥远的国家的兴趣和热情。意大利的很多报纸头条都以描述中国人在意大利的现实生活画面以及他们对意大利的看法来吸引读者。有不少报纸、杂志不仅面向中国读者群体,也面向意大利读者群体,因此经常使用双语出版,并采用能被中国读者所理解的版式,例如:2000年,一些从《欧洲—中国时代》(il tempoEuro-China)出来的记者组建了《新中国报》(New China),面向全欧洲发行,每周两版;2001年开始出版发行的《在意大利看中国》(Visto China)杂志,总部在罗马,月刊,每册大概50页,每月销量大概2500本,每份定价2欧元;2003年在意大利注册的《欧洲—中国》(Euro-China)杂志,总部设在罗马,并在其他欧洲国家设有分部,最开始是半月刊,从2005年开始变成月刊;还有《中国在意大利》(China in Italia)和《中意》(Cinitalia),前者是2001年创刊,中文发行,2006年改为中意双语发行,后者是2012年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意大利教育中心联合创办的双语杂志。这些报纸和期刊都是非常珍贵的出版物,为意大利民众了解中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为中国文学作品在意大利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在意大利有许多研究机构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专业的翻译研究和文化分析。如果说读者是汉译意作品的群众基础的话,那么研究机构就是汉译意作品的坚实的科研基础。
随着意大利汉学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以高校为基础的汉学研究机构。如意大利中远东研究所 (IsMEO)、意大利非洲和东方研究院(IsIAO)、意大利东方学研究学院、意大利汉学协会(Aisc)③http://www.aisc-org.it/indeх.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11月。、中意研究会(Istituto Italo Cinese)等。汉学家和汉学爱好者以研究院或协会为依托,开展中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由于许多汉学家也是翻译家或大学教授,他们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研究或翻译会直接传授给他们的学生,这些学生就成为众多中国文学作品的消费者和传播者。
在意大利,还有许多专业的期刊专注于文学作品的研究分析。如创刊较早的《东方与西方》(Oriente e Occidente)、《明清研究》(Gli studi Ming e Qing)、《中国》(China)等,其中有些杂志已经停刊。目前在意大利国内较为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期刊有中意研究会下属的《中国世界》(Mondo cinese)、罗马大学意大利东方学研究院下属的《东方学研究》(Rivista degli studi Orientali)、威尼斯大学语言和外国文学学院的年刊《东方学研究》(Gli Studi Sinologici)等。这些期刊收录并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作品的专著和论文,如关于中国古代茶文化的文章有《中国饮茶的早期记载:王褒〈童约〉》①Marco Ceresa, “Discussing an Early Reference to Tea Drinking in China: Wang Bao’s Tongyue,” Annali di Ca’ Foscari, ХХХII, 3,Venezia, 1993, pp.203-211.《茶与文人:欧阳修及其〈浮槎山水记〉》②Marco Ceresa, “Il tè e i letterati: Ouyang Хiu e le Memorie dell’Acqua del Monte Fucha,” Annali di Ca’ Foscari, Serie Orientale 25, ХХХIII, 3, 1994, pp.343-351.《〈茶经〉之外的唐代茶书》③Marco Ceresa, “Oltre il Chajing: Trattati sul tè di epoca Tang,” Annali dell’Istituto Universitario Orientale di Napoli, 53, Napoli,1993, pp.193-210.,还有评论文章《农业考古》④Marco Ceresa, “Nongye kaogu,” 4, 1991, in Revue Bibliographique de Sinologie, 1992.等;关于中国古籍研究的有《一些中国古籍文章的研究》⑤G.Casacchia, “Alcuni vecchi libri di testo cinesi,” in Cina, 27, 1997.《手抄本〈本草品汇精要〉》⑥G.Bertuccioli, 1990.等。这些专业的期刊为中国文学作品在意大利的传播提供了上层基础。
作者是作品的创作者,是作品灵魂的赋予者。作者的创作风格是其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作者本身的知名度对其作品也有极大的影响力。中国知名作家茅盾、巴金、王蒙、王安忆、莫言等,由于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因此其作品也在意大利被翻译出版。作者在国际上获得奖项是增加其知名度的关键,例如获得过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 (Premio Letterario internazionale Nino Martoglio)的中国作家阿城、莫言、杨炼;获得过意大利格林扎纳·加富尔文学奖 (Premio Grinzane Cavour)的余华;获得过意大利碧斯拓亚 (Ceppo Pistoia)国际文学奖的翟永明;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等。这些获奖经历增加了作者的知名度,同时也促进了其文学作品的传播。
意大利在文学奖项评定上恪守自己的文化选择,如碧斯拓亚国际文学奖一直比较关注纯文学作品,尤其偏爱小说和诗歌;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只颁发给外国作家。这些奖项向广大读者推荐了众多卓有成就的作家和作品,其中很多作家都是先获得意大利文学奖,进而在以后的创作生涯中获诺贝尔文学奖或成为饮誉世界的大作家。
作品的创作风格和内容是决定其传播的关键。一部作品在一个国家是否能成功传播,有时候往往是由时代所决定的。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恰恰就是意大利读者或欧洲读者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它迎合了读者想从一部作品中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当代社会现状的需求。
近几年,由于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加强,很多意大利读者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了解这个地理上相对遥远的国家,了解其真实社会。因此许多作品因为集中反映中国的社会问题而受到意大利读者的喜欢。如卫慧、棉棉、刘索拉等作家,其作品在国内褒贬不一,而在意大利却备受追捧。
还有些作品的译刊是由于作品本身具有跨时代性,也可以说是历史的选择。例如2014年5月都灵国际书展上首发的汉译意作品《上海组曲》,该书收录了包天笑、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张天翼的短篇小说。译者称该书译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都市文学,但张天翼的《华威先生》作于抗战爆发以后,虽说是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与“都市文学”相距较远,为何入选?译者的答复是,意大利目前也有不少令人生厌的“华威先生”,故特译出,以备一格。⑦http://news.163.com/14/0802/03/A2K6KL6Q00014AED.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11月。
在汉译意作品中,译者起到了媒介的作用。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来重新写作作品,意大利著名作家、翻译家卡尔维诺 (Italo Calvino)甚至断言,如果两种语言相距甚远,那么翻译就变成了用另一种语言书写原著的再创作①Rosa Lombardi a cura di, La letteratura cinese in Italia.Convegno Internazionale Roma, 15-16 giugno, 2006.。即使不能接受卡尔维诺的这种译者再创作文学的说法,也不得不承认译者的再次创作有时比原著作者对文学作品在非专业人士范围内的接受和取得成功更要负责任。②La letteratura cinese in Italia.
最早的汉译意译者当属15至16世纪的在华传教士,他们将中国儒家思想和哲学思想传播到了意大利甚至整个欧洲。译者对作品的选择有很强的个人喜好在里边。在19世纪,意大利最早的翻译家都很偏爱中国古典作品,如普依尼(Carlo Puini, 1839—1924)③佛罗伦萨东方语言学的教授。在 1871年出版了明朝小说选集,安得罗齐 (Alfonso Andreozzi, 1849—1910)在1883年翻译了《水浒传》的部分章节,马可·安东 尼 奥· 加 尼 尼 (Marco Antonio Canini, 1822—1891)在 1885年翻译了唐诗,路德维克 (Lodovico Nocentini, 1849—1910)一生翻译了多部中国古典小说。由于古典作品的历史性,给意大利的读者留下了中国是一个遥远、古怪、离奇、难以理解的国家的印象。这种观点在当时的整个欧洲都很流行,究其原因,与当时的译者只关注古典文学作品、古代的哲学作品和唐诗,而完全忽略了当代文学有关,同时也与当时的译者对中国文化的误解有很大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汉译意作品的读者很少,只有极少数知识分子和汉学家关注。直到20世纪40年代,意大利才出现了关于中国现当代作品的翻译,意大利诗人和作家皮耶罗 (Piero Jahier, 1884—1967)翻译了林语堂的小说和评论,他的翻译以英文版本为基础,但却给意大利读者打开了了解当代中国的大门。50年代卢奇亚诺(Luciano Bianciardi)翻译了鲁迅的一些小说,60年代一些翻译家开始翻译鲁迅、老舍等人的白话小说,90年代出现了中国叙事文学作品。通过译者的努力,意大利读者对中国的看法越发客观真实。
译者总是引导着读者阅读某种作品,译者关注某种水平的作品促使读者也去关注那些作品。译著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而不受国界的限制,译著是读者了解某一特定文化的最直接选择。但汉译意作品被意语读者成功接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汉译意作品在意大利的成功传播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最初,很多意语读者在阅读汉译意作品时会有一种模糊感、不准确性甚至不可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传播,尤其是早期的一些文学翻译作品。例如意大利知名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安娜·布雅蒂④Anna Bujatti的论文《翻译鲁迅文章有感》(“Scrittore di inizio secolo: alcune riflessioni nate dall’esperienza della traduzione di Lu Хun”)收录在2006年中意作家文学研讨会论文集中。,在《翻译鲁迅文章有感》一文里讲述了她翻译鲁迅作品时的经历,译者被作品中的明喻、暗喻、反讽折磨,被故事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汉译意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然而把中国作家用英语或其他欧洲语言写的作品翻译成意大利语就很流畅生动,也更容易让意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如用英语写作的哈金⑤作品有《等待》《不容易找到的爱情》《疯狂》《战争垃圾》等。和任碧莲⑥作品《谁是爱尔兰人》(Non capisco gli irlandesi)由 Giovanna Albio 翻译,Vicenza 出版社 2001年出版;《为爱而婚》(Sposa per amore)由 Monica Morzenti翻译,Vicenza 出版社 2005年出版。的多部英文作品被译为意大利语。
译著的可接受性,除了受汉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距的影响外,还有文化问题。在中国文化中很好理解的事情,却不一定能被意语读者接受,如意大利翻译家斯特凡尼娅·斯塔法蒂 (Stefannia Stafutti)在一篇论文⑦Stefannia Stafutti的论文《论“吃饭”和“吃面”翻译中的食物》(“‘Chi fan’e ‘chi mian’.il cibo in traduzione:Zhou Zuoren e gli altri”)收录在 2006年中意作家文学研讨会论文集中。中以曹植的《名都篇》为例:华丽丰富的辞藻呈现出城郊进行的盛宴“脍鲤臇胎鰕,寒鳖炙熊蹯”,在此处曹植直接使用了食物的名字来描写,写龟时还写明了是在龟繁殖季节身上还带着卵的时候,对于熊掌,则使用了转喻。敏感的意语读者在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会不会为那些正在灭绝的棕熊和龟类感到担忧呢?在汉译意作品中,要避免用词过于直白。如果一篇译著不能进行很好的转换,那它就不能被称为文学作品。很多时候,一部适应社会环境、迎合时代精神的译著更能被读者接受,莫言作品在意大利的成功传播就是一例。①职莉莉:《中译意文学作品在意大利的翻译出版刍议》,《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第59—61页。
意大利教育部2008年颁布了第311法案,针对意大利教育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大量压缩教育经费。这使得意大利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对意大利和欧洲的经济前景失去信心,催生了新一轮的意大利中国热,许多人开始学习中文,汉译意作品的销售量也增加了。例如意语版《红楼梦》,鲁迅、老舍甚至阿城等人的作品是中文系学生的必读作品。很多意大利人对中国的了解和关注都是从汉译意作品开始的。
当下,全球经济面临困境。欧盟国家在主权债务危机及紧缩货币政策的重压下,普遍资金短缺,迫切需要引入外部资金,特别是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对中国的投资需求增大。意大利国内掀起了一股学习中文的热潮。高校中文学生的注册数不断增加。除了学习中文外,阅读汉译意作品成了获取有关中国新信息的最直接快捷的途径。不仅年轻人,很多老年人也开始选择性地阅读汉译意作品,以便获得对中国的新认识。
2009年、2010年、2011年中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先后访问意大利,两国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庆祝中意建交,意大利举办“中国文化年”。由使领馆组织的中意作家研讨会成为中意两国文学作品交流的盛会。两国的关系是文学交流和传播的大环境,良好的国家关系极大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与传播。2014年,随着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的有利外交,汉译意作品在意大利的传播也将迎来新一轮高潮,亚平宁半岛“中国热”将再度升温。
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为汉译意作品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意大利的出版社、研究机构、传播媒体、汉学家、翻译家等共同形成了汉译意作品在意大利传播的多元化途径,使得最近几年汉译意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不断上升。而反映中国民主进程、市场经济改革下普通民众生活场景的汉译意作品更受欢迎。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包括戏曲作品的意语翻译几乎是一个空白,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由于鲜明的特色和时代特征而成为欧洲包括意大利社会研究中国现当代社会的入口。通过本文的探究,希望能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包括戏曲作品在意大利的翻译传播找到一条捷径,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意大利翻译传播提供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