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少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
《管子》论“天道”与“人道”
史少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
摘要:《管子》中论述“天道”,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含义:自然界运行的规律、人行为的终极依据与价值本原、主宰人的超验存在。《管子》中也从“君之道”“臣之道”“君臣之道”等方面论述了“人道”,又从“人道”效法“天道”、“人道”尊“天道”、“人道”顺应“天道”等方面,论述了“人道”与“天道”的关系。它告诫我们既重视“天道”,顺应“天道”、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也要重视“人道”,赏罚严明,“有罪必罚”。还告诫我们要注重“人道”顺应“天道”,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管子》;天道;人道;关系
“道”本义为“道路”,内含有“规范、规则、规律”之意。“天道”通常指“天”之运行规律;“人道”通常指做人之道理、人之行为规范。《管子·心术上》曰:“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霸言》:“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禄,用地道;举大事,用天道。”可见《管子》中既有“天道”的论述,也有“人道”的阐释,并且还阐述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一、《管子》论“天道”
《管子》中提到“天之道”的地方有12处,直接提到“天道”之词有23处,“天之道”与“天道”同语。而《管子》中 “天道”的涵义有所不同,认真比对,其内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天道”是指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管子》中有时把“天”看作是无意识的自然之天,把“天道”看作无意识的自然的运行规则、规律。例如《心术上》中曰“天之道,虚其无形。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位迕,无所位迕,故遍流万物而不变”,用“虚”“无形”来形容了自然之天。又曰:“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这里的“天之道”还是自然之天的“道”。“天,覆万物而制之;地,载万物而养之;四时,生长万物而收藏之。古以至今,不更其道……天之道,满而不溢,盛而不衰。”(《心术上》)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天道”都是指的自然之天的运行规则、规律。《管子》还告诫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否则会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例如:“生栋覆屋。怨怒不及;弱子下瓦,慈母操。天道之极,远者自亲。人事之起,近亲造怨。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形势》)用新砍伐的木材做栋梁会使房屋倒塌,但是人们不会怨恨木材;而小孩从房子上揭瓦,慈母也会鞭打他。一心一意地奉行天道,远方的人也来亲近;如果违背自然,亲近的人也会造成怨恨。万物对于人来说,没有远近亲疏;而遵循规律的人事半功倍,不遵循规律的人就会事倍功半。《形势解》曰:“天,覆万物,制寒暑,行日月,次星辰,天之常也……故天不失其常,则寒暑得其时,日月星辰得其序。”天,覆盖哺育着万物,而控制寒来暑往,使日月运行,星辰斗转。这是天的运行规律。“天”按照自身规律运行,而使寒暑交替、日月运行有规律。总之,自然有自身运行的规律,这就是“天道”。
(二)“天道”是指人行为的终极依据与价值本原
《管子》中有时把“天道”看作人的终极依据与价值本原。例如“行天道,出公理,则远者自亲;废天道,行私为,则子母相怨。”(《形势》)在这里“天道”是人们行动的价值依据与标准。又《形势》中曰:“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有闻道而好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闻道而好定万物者,天下之配也。道往者,其人莫来;道来者,其人莫往;道之所设,身之化也……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释之。藏之无刑,天之道也。”其意为“道”所说的是一样的,而运用的人各不相同。有人知道了“道”用来治理家庭,他就是治理家庭的人才;有人知道了“道”用来治理乡,他就是治理乡的人才;有人知道了“道”用来治理国家,他就是治国的人才;有人知道了“道”用来治理天下,他就是治理天下的人才;有人知道了“道”使万物各得其所,那就能与天地配合了。失去“道”的人,没有人拥护他;得到“道”者,人们会追随他不会离开。凡是“道”所设定的价值标准,自身与它应该保持一致。《形势解》曰:“道者,所以变化身而之正理者也,故道在身则言自顺,行自正,事君自忠,事父自孝,遇人自理。故曰:‘道之所设,身之化也。’”如果违背了“天”的法则,就不能称王得天下。依据“天”的法则办事,事情办起来自然会成功。违背了“天道”即使一时成功也不会长久。如果依据“天道”,会不知不觉地自然成功。“天道”虽然无影无踪,但是它是人们行为的终极标准和价值依据。《形势解》又曰:“主有天道,以御其民,则民一心而奉其上,故能贵富而久王天下。失天之道,则民离叛而不听从,故主危而不得久王天下。”君主按照“天道”统治人民,则人民就一心一意地侍奉君主,因而能富贵长久统治天下。如果君主失“天道”,则人民就背叛他而不听召唤,因而君主危险不能长久统治天下。在这里的“天道”意指君主行为的依据与价值标准。正如《君臣下》曰:“神圣者王,仁智者君,武勇者长,此天之道,人之情也。” 就是说君主具有超乎常人的优秀品德,才能治理天下,这就是天之道。
(三)“天道”是指主宰人的超验存在
《管子》中有时把“天道”中的“天”被看作有意识的“天”,“天道”被看作“天”主宰人的原则。《五行》曰:“是故人有六多,六多所以街天地也。天道以九制,地理以八制,人道以六制。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开乎万物,以总一统。通乎九制、六府、三充,而为明天子。”这是按照周易的六爻卦象来说明的,也就是说人的卦象有六爻,六爻是可以通天地。天道用九数为制,地道用八数为制,人道用六数为制。天子因为是“天”的儿子以天为父,而以地为母,从而以开发万物,统一天下。所以能精通九功、六府、三事的人,就可以成为英明的天子。虽然《管子》对“天”的认识,已经与商、周时代神秘的天道观不同,与商、周时代神秘的天道观相比,神秘性明显弱化,但还可以看出“天”相对于“人”的主体地位。《轻重丁》曰:“管子入复于桓公曰:‘天使使者临君之郊,请使大夫初饬、左右玄服天之使者乎!’天下闻之曰:‘神哉齐桓公,天使使者临其郊。’待举兵,而朝者八诸侯。此乘天威而动天下之道也。故智者役使鬼神而愚者信之。”这里也把“天道”神秘化了。
二、《管子》论“人道”
《管子》中虽然重视“天道”,但也重视“以人为本”的“人道”,例如《霸言》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仲又强调“人道”的重要性:“人道不顺,则有祸乱。”(《五辅》) 又提出“人道以六制”(《五行》)、“立政出令用人道”(《霸言》)等观点。关于《管子》中“人道”的阐释,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的。
(一)君之道
其一,获得民心,君之道。《五辅》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获得民心的方法,莫过于给予民众以实际的利益;给予民众实际利益的途径,莫过于用政绩来说明,因而善于为政者,总是使田野得到开垦并且城邑殷实,朝廷安逸而吏治清明,公法行而私利得到遏制,仓廪充实人民温饱而犯罪减少、监狱空虚,并且现任得到重用而使奸佞罢退。《枢言》曰:“管子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枢言曰:‘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道”在天上就像太阳,“道”在人者就好像人心。“爱民”“利民”“益民”“安民”四者都是由“道”产生的,做到这四点,就是顺民、获得民心的“君之道”。
其二,赏罚严明,君之道。《管子》中有32处直接用的“赏罚”之词,足以证明对“赏罚”的重视。其中论述了“赏罚之明”“赏罚之信”等等。例如在阐释“赏罚之信”时,《权修》中曰:“赏罚不信,则民无取……赏罚不信于其所见,而求其所不见之为之化,不可得也……妇言人事,则赏罚不信;男女无别,则民无廉耻;货财上流,赏罚不信,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意思是说:如果赏罚不能取信于民,那么民众就无法得到督促。如果赏罚不能落实,就不能教化人民。妇女干预政事,那么致使赏罚没有诚信;男女没有区别,致使民众就不知道廉耻;因此在财货上流、赏罚无信、民无廉耻的国度里,要求百姓为国捐躯保卫国家,是做不到的。确实做到“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才能治理好国家,这也是为“君之道”,正像《君臣下》曰:“是故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君之所以为君者,赏罚以为君。”
《枢言》曰:“祸福在为,故先王重为。明赏不费明刑不暴,赏罚明,则德之至者也。”意思是祸福是人所招在于人为,故而先王重视人为。公开行赏会激励更多的人,也不会造成浪费;公开处罚给更多的人以警示,也不会引起暴虐。赏罚严明,是君主高尚道德的表现。
其三,“且怀且威”,君之道。例如《形势》曰:“且怀且威,则君道备矣。莫乐之,则莫哀之。莫生之,则莫死之。往者不至,来者不极。”并且《霸言》强调:“立政出令,用人道。”君主既要关心民众,给予人民以实际利益,还要运用威势,君之道就完备了。
(二)臣之道
其一,“为人臣者,受任而处之以教。”《君臣上》曰:“为人臣者,比官中之事,而不言其外……为人臣者,受任而处之以教。”意思是说:作为人臣,做好份内的事,而不去干涉职责之外的事情。作为人臣,接受君主的任务而认真去完成。告诫人们:作为被领导者的臣下,要谨守职责、尽职尽责。
其二,勤奋将会成功,懒惰将会失败。例如《形势》曰:“怠倦者不及,无广者疑神,神者在内,不及者在门,在内者将假,在门者将待。曙戒勿怠,后稚逢殃。朝忘其事,夕失其功。”其意思是:懒惰的人一定会落后,没有空闲、勤奋的人必定办事如神。办事如神的人已经到达门内,办事落后的人还在门外,在门内的人好像得到神灵的帮助非常从容,而在门外的人疲惫不堪。黎明的时候怠慢,到了晚上就会遭殃。早晨忘记自己所作的事,晚上就会一事无成。这里告诫人们要勤奋、勤劳,不要懒惰,懒惰将会一事无成。
(三)君臣之道
其一,各得其位,君臣之道。《形势》曰:“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上失其位,则下踰其节。上下不和,令乃不行。”如果君主不像君主,那么臣子就不像臣子。如果父亲不像父亲,那么儿子就不像儿子。如果君主不按照君主的名份做事,臣下就会逾越他应该遵守的规范。如果君主与臣下关系不合,那么政令就无法推行。管仲认为:“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治者以其名。”(《枢言》)即有名份国家就会得到治理,如果无名份国家就会大乱,治理国家者依靠的就是名份。即所谓:“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君臣下》)古代的人没有君臣上下之别,就会弱肉强食,造成社会混乱,并且管子“认为君主的言语下通于臣,大臣的才力上达于君,上下的任务虽有不同,但君臣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225。尽管君臣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二者要各得其位,各司其职。
其二,张“四维”,君臣之道。《牧民》又曰:“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君臣只有弘扬礼、义、廉、耻四维,才能维护国家秩序。
其三,“君臣亲”,君臣之道。《形势解》曰:“君臣亲,上下和,万民辑,故主有令则民行之,上有禁则民不犯。君臣不亲,上下不和,万民不辑,故令则不行,禁则不止。故曰:‘上下不和,令乃不行。’”其意思是:君臣亲近,上下和谐,万民就会团结在一起,故而国君发号施令,人民就会贯彻执行;君主制定法律,那么人民就不去犯法。如果君臣不亲近,那么上下不和谐,万民不团结,故而君主的指令臣下也不会贯彻,禁止的事情也禁止不了,故而上下不和,其令不行。君臣亲的主动权在于君主,君主的所作所为获得民心,自然就会君臣亲,这与“君之道”相辅相成的。
三、《管子》论 “人道”与“天道”之关系
(一)“人道”效法“天道”
《版法解》曰:“法天地之位,象四时之行,以治天下。四时之行,有寒有暑,圣人法之,故有文有武。天地之位,有前有后,有左有右,圣人法之,以建经纪。春生于左,秋杀于右;夏长于前,冬藏于后。生长之事,文也;收藏之事,武也。是故文事在左,武事在右,圣人法之,以行法令,以治事理。”人君效法天地的方位,仿照四时的运行,用来治理天下。四时的运行,有寒冷也有暑热,圣人效法四时运行与寒暑,所设有文有武。天地的方位,有前后左右,圣人效仿天地方位,用来建立国家纲纪。圣人效法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来推行法令,治理国家。
(二)“人道”尊“天道”
《版法解》曰:“万物尊天而贵风雨。所以尊天者,为其莫不受命焉也;所以贵风雨者,为其莫不待风而动待雨而濡也。”万物都敬仰天而珍惜风雨。之所以尊重天,是因为万物都会接受天的意旨蒙受天的恩惠;之所以珍惜风雨,是因为万物都要依靠风的吹动、雨的滋润。故而,人离不开万物,万物离不开“天”的恩惠,进而“人道”也离不开“天道”。
尊天受命,借“神”驾驭民众。《牧民》曰:“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守国的方法,在于让人们树立四维的观念。教育人民的措施是让人民明鬼神、恭慕山川、敬奉宗庙、思慕祖先。不明鬼神那么粗野之民就不会顿悟;不祭祀山川,则威令就无法颁行;不敬奉宗庙,则民就会不敬重其上;不敬慕祖先,则孝悌之心就不完备。这里突出表明了对“神”的敬畏,并且利用“神”的权威来牧民。
(三)“人道”顺应“天道”
《形势》曰:“天道之极,远者自亲……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完全奉行“天道”,远方的人也会自己来亲近。做事顺应“天道”,就会得到“天”的帮助;做事如果违背“天道”就会得到“天”的惩罚。得到天帮助的人,即使弱小也必定会强大;天所离弃的人,即使一时得到成功终究也会失败。其实“顺应天道,即遵循和运用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2]113。“人道”如果顺应“天道”就会成就功业;“人道”如果违背“天道”就会招致灾祸与失败。
《度地》曰:“桓公曰:‘愿闻五害之说。’管仲对曰:‘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虫,一害也。此谓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满则后推前,地下则平行,地高即控,杜曲则捣毁。……故五害之属,伤杀之类,祸福同矣。知备此五者,人君天地矣。’ ”意思是告诫人们:改造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君天地”,“人道”要顺应“天道”。
《度地》曰:“令有时。无时则必视,顺天之所以来。”又曰:“是故圣王务时而寄政焉,作教而寄武,作祀而寄德焉。此三者圣王所以合于天地之行也。”告诫人们:“顺天”重视自然规律,“人道”顺应“天道”,人合于天地,实现天人合一,与自然和睦相处。
综之,《管子》的“天道”与“人道”观,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为现代的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给予重要的启迪,“九合一匡,显功于天下者。春秋战国数百年间,唯管仲一人”[3]3。管仲的“天道”与“人道”的思想成为全世界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徐水生.中国哲学与日本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周立升.春秋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3]日尾荊山瑜德光,門人相摸大屋直校.管仲非仁者弁[M].東京: 写真版のみ,1852(嘉永5).
(责任编辑:谷玉梅)
收稿日期:2016-04-3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近代的国学与东学关系探究”(项目编号:15XZX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史少博,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B2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3828(2016)02-0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