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宝宝,王欣
红山文化玉猪龙与良渚文化玉琮的比较研究
●齐宝宝,王欣
玉是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产物,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浓厚的民族气息被世界各国当作东方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组成部分而在国外赢得了“东方艺术”的美称。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对玉有着十分特别的情感,经常将许多传统美德赋予在玉石身上,把玉石当作传递中国精神文化的载体。虽然玉石在质地上有优劣之分,在材料上也有着很大的出处,但是这却不影响人们对它的珍爱和推崇。早在史前时代,中国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玉器文化,尤其是以东方沿海一线为核心的新月形地带,出现了许多独特而又影响较大的玉器文化,自北向南,交相辉映,而其成就最高的当属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是位于中国南北两个地区的文化,在时间上两个文化也有早晚之分[1]。如果按常理来说,两个文化无论在位置上还是在时间上都不应该有太多的交集,甚至可以说这两个文化似乎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在玉器上,两个文化作为原始社会时期,都曾在玉器这一方面有着较高的成就。关于这一点,也引发了许多海内外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而本文是将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诸多玉器方面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作为基础比较红山文化玉猪龙和良渚文化玉琮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
首先,从红山文化玉猪龙和良渚文化玉琮的功能上来看,玉猪龙和玉琮都是具有特殊宗教祭祀意义的玉礼器。根据玉石发展的历史来看,可以知道最开始玉石是被当作制作实用工具的材料。当时人们还未曾将玉石与普通石器分离开来,后来由于玉石坚韧耐用,适于打制锋利的工具,因此才被人们重视。所以说最开始玉石不是作为礼器来使用的,但是后来随着人们对玉石鲜艳的色彩和细腻温润的质地等方面的认识,从而将玉石从普通实用工具的材料提升为装饰品的原料。后来甚至将玉石作为沟通神灵的主要礼器的原料来使用。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远古时期的人类才创造了一系列与宗教祭祀等方面有关系的玉礼器。而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良渚文化的玉琮则是当时社会形态下所创造的代表作品。从宗教祭祀的角度来看,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良渚文化玉琮在祭祀的形式和器物的形制上都没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在宗教意义上来说,无论是红山文化还是还是良渚文化的先民所表达的愿望,都是通过对天地的祈求,获得神灵的保佑,从而使得整个族群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使后代子孙繁荣昌盛,生生不息。而从这一点上来看,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良渚文化的玉琮所代表祭祀的对象都是天地。所以可以推断出,两个文化都具有祭祀天地的习俗,这种习俗也是通过玉猪龙和玉琮这两个典型的玉礼器而展现在世人面前。
其次,红山文化玉猪龙和良渚文化玉琮都是图腾制度的产物。图腾是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或个人的一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件[3]。而在原始社会时期,远古人甚至将图腾作为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由此来看,玉猪龙和玉琮都符合作为图腾的标准。从玉猪龙的外形来看,其形状大多呈椭圆形,整体造型厚重,圆润光滑,线条简练、粗犷。玉猪龙的头部很大,近体量的一半,大耳、扁嘴,鼻梁上带有明显的皱纹,身体弯曲,似蛇形,首尾相连或断开。从这些特征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玉器的原型是“猪”和“蛇”的结合,也有的人认为是“熊”和“蛇”的结合。无论是“猪”还是“熊”,玉猪龙所表现的形象特征都是源于当时北方地区常见的动物。而且从红山文化的先民对玉猪龙这种玉礼器所采用的祭祀方式和玉猪龙的特征可以得知,无论是从形象上还是从其功能上都表明玉猪龙就是图腾制度下的重要产物。
不仅是玉猪龙,良渚文化的玉琮也是巫术与宗教的产物。从玉琮的设计和制作上都可以看出,玉琮是在巫术和宗教的趋势下才创造出来的。尤其是玉琮外方内圆的设计,就代表了天和地,中间的穿孔则是表现与天地之间的沟通。而从孔中穿出的棍子就是图腾柱。而且在玉琮的表面会绘制一些动物的图像,表示巫师通过玉琮身上的动物来完成沟通天地的任务。因此,可以看出玉琮就是中国远古时代人与天地沟通的主要工具[4]。所以根据以上的内容,可以推断出玉琮是远古时代人们沟通天地的图腾神器。通过对红山玉猪龙和良渚玉琮的对比不难发现,两者不仅都是图腾制度的产物,而且还都是当时原始社会时期对天地进行祭祀的重要玉礼器。
第三,红山文化玉猪龙和良渚文化玉琮都是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都是史前时代的重要产物。根据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可以知道玉猪龙是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的重要代表产物。而玉琮则是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的代表产物。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距今的时间可以看出两个文化都处于原始社会时期[5]。根据当时人类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可以知道当时人类社会还不是十分的发达,对自然的改造的能力也不是十分的强,所以说当时人类的抗灾能力也很弱。因此就造成人们希望通过祭祀的方式来求得风调雨顺的年景,从而获得一些生存下去的必需品。而玉猪龙和玉琮这种用来沟通天地的玉礼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所以说,如果脱离了当时的环境也就形不成现在看到的红山玉猪龙和良渚玉琮了。因此,可以得出玉猪龙和玉琮都是当时原始社会的产物。
从红山文化玉猪龙和良渚文化玉琮的研究当中可以得知,由于玉猪龙和玉琮都是原始社会图腾制度的产物,所以在思想内涵等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所处的地域不同,一个处在北方地区的西辽河流域,另一个则位于南方地区的环太湖流域,所以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红山玉猪龙和良渚玉琮也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
首先从玉器的形制上来看,红山玉猪龙和良渚玉琮有着较大的区别。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主要是模仿动物的形态,所以目前看到的玉猪龙造型一般呈现“C”形[6]。其头部较大,有两个像三角形一样的耳朵竖立在头顶。玉猪龙的鼻梁微凹,嘴部略凸,前端有两个并列的圆形鼻孔。圆眼周围有双圈或扇形的眼眶,在玉猪龙的鼻梁上还有多道像沟纹皱褶,极富猪的特征,这种形象的玉器很可能来源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猪,是一种经过高度概括和简化后的猪首形象,所以也作为一种神灵崇拜物。但是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玉猪龙的头部表现的不是猪的形象,而是熊。但是无论玉猪龙所表现的造型是猪还是熊,其主要形象一定是该地域所具有的一种动物,而玉猪龙则是对这种动物形象的模仿。所以说,玉猪龙就是一种动物神,而在原始社会时期,这种像玉猪龙的动物神占有较大的比例。其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社会科学不发达,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所以认为自然万物均为神,而能够根据自然规律相应反应的动物更是具有神的性质。所以,像玉猪龙等一样的动物玉器就被作为祭祀时充作礼器的最佳选择。
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在形制上主要模仿动物,虽然不同的玉猪龙在大小、形象上略有不同,但是大体的形制却极为相似,不存在太大的出处。而良渚文化的玉琮则不相同,虽然从形态上来看,良渚的玉琮是符合当时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而制成呈方柱体,当中是上下相通的圆柱,但是由于良渚文化的玉琮起源说较多,也导致玉琮的形制上有较大的差别。良渚文化的玉琮形制大致分为3类:第一种就是圆镯玉琮,该类型的玉琮内外均呈圆形,中间的穿孔较大,外部没有明显的四角,作为浅浮雕形成的凸起或四块对称的弧面方块,并用阴阳线雕琢成简化的兽面纹饰。第二种被称为宽矮形玉琮,此类玉琮呈现出矮方柱形,琮面的圆柱体上有4个凸出的直角凸块。中部有一条横槽,将凸块分为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线。第三种则是高形玉琮,玉琮呈现出方柱体长筒形,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有对钻圆孔,两端孔内有台痕,外表两端为方圆形的射口[7]。从良渚文化玉琮的形制上可知,玉琮没有太多对自然实物的模仿,而是根据人们对天地的认识,将外方内圆的形制当作自然的形态。玉琮作为一个玉礼器,其形态完全是建立在原始人对其的想象当中,自然界没有实物可供参考。所以从形制的角度来讲,玉猪龙和玉琮最大的不同就是玉猪龙的形制是建立在对动物的模仿上,能够从自然中找到相关的动物原型,而玉琮则是建立在人们想象的基础上,不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应的原型。
其次是从纹饰上来看,玉猪龙以动物作为雕刻主体外,该种玉器身上基本没有其他雕刻形式,没有引人注目的雕刻纹饰。而玉琮则不同,在玉琮的身上会有“神人兽面”的纹饰。这种纹饰一般以转角为中心,刻4组神人兽面纹饰,该纹饰上部为神人,头上饰有羽毛,象征高耸宽大的羽冠,下部一般为首面椭圆形斜向的眼,蒜头鼻,口部简化,仅刻2上、2下4个獠牙,五官均饰有细密直线弧线,其余部分由涡纹填满,组成了一幅既清晰又完整的神人兽面画像。玉琮身上的神人兽面纹多以简化形式为主,其上部以两个弦纹代表羽冠。两眼小而圆,多具有尖眼角,嘴呈横长的椭圆形。而高度简化的神人兽面纹甚至已不见眼和嘴,仅仅以两条弦纹作为装饰。所以从纹饰上看,玉琮的人为加工的痕迹比玉猪龙要多。
通过对红山玉猪龙和良渚玉琮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作为史前时代的文化,玉猪龙和玉琮在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相似之处。而且由于两个文化都是处在原始社会时期,所以作为同一时代的两种不同文化在玉礼器的设计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当然,由于地域的原因,红山文化玉猪龙和良渚玉琮在形制上和纹饰上有许多的不同点。综上所述,红山玉猪龙和良渚玉琮在玉礼器方面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造成这种相似的原因主要是在大致相同的环境下,受到宗教巫术的影响,而以玉事神的玉礼器也正是这种宗教巫术的一种具体反映。
〔1〕王思雨.浅析内蒙古红山文化与当地创意产业发展.大众文艺,2014,(18).
〔2〕吕昕娱,李亭霖.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述略.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7).
〔3〕赵野春.图腾起源新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9).
〔4〕杨媛.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3.
〔5〕范琳.浅析红山、良渚文化玉器.中央民族大学,2011.
〔6〕贾宁宁.红山文化与商族起源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0.
〔7〕赵荦.新石器时代中国玉文化的区域差异与特征.郑州大学,2010.
内蒙古社科规划办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项目“赤峰地区红山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研究”(2015JD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