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萌荔 聂小军 宋卫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浅析大学生创新项目对创新思维培养的作用
吕萌荔聂小军宋卫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创新是科学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当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通过对创新思维的特点和本质的分析,论述了大学生创新项目对创新思维培养的作用:大学生创新项目可以促进大学生巩固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创新思维;大学生创新项目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自信心,打破思维定势,挑战权威,树立创新意识;大学生创新项目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和教育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项目;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新境界[1]。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渗透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而学校作为最主要的教育者,应积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项目是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活动,它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大学生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创新思维,在实践操作中形成创新能力。
一、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意义
大学生创新项目是指国家为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而设立的面向本科学术层次的科技创新和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3类。同时,按其设立的层次可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及院级项目。国家级项目主要包括教育部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让参与的学生能够尽快接触到前沿的科研动向,及时把所学理论知识与科研相联系,及时把课内外学习中的思考灵感应用到自己的创新项目中,为学生科研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的科研人才。而创业计划竞赛可以让学生提早接触就业问题,尽早培养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和品质,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就业。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大赛,如“大学生环保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大赛”等,旨在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品质。同时,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大赛能让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参与其中,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创新思维的实质
对于创新思维,学术界一直没有确切的定义,但总体上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打破思维定势,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或是提出新观点、新理论的思维过程。创新的“创”说明了创新思维要具有开创性,即历史第一次;而“新”则要求它必有不同于已有的思维观念和知识理论,表现出特有和与众不同。不同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给出了创新思维的一些解释,使人们能够对创新思维的内涵略见一斑。如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关系方面,南开大学张晓芒[2]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智力品质,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逻辑思维协调着创新思维中的确定与灵活、紧密和松散。而中国人民大学余华东[3]认为创新思维的关键是非逻辑思维,是在不充分前提材料的条件下得到结论,关键是直觉、灵感和顿悟等非逻辑思维。邱江[4]研究顿悟的原型激活模型,初步揭示了大脑顿悟的认知神经机制,从人的大脑的生物基础方面为创新思维形成的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更有学者利用耗散结构理论来研究创新思维的机理和特征,得出创新思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是收敛性和发散性的统一,是求同与求异、确定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这是对于创新思维一种宏观的辩证的认识[5]。张义生[6]也认为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新,在于超越,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统一过程。
综上所述,创新思维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的本质是“新”,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以有逻辑的知识理论为背景的。创新思维的开端是利用逻辑思维来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利用逻辑思维来尝试解释和回答所遇到问题。在逻辑思维的背景下问题没有得到满意解答,则需打破思维定势,提出超出已有的知识、观念和理论的假设方案,这种假设方案的提出通常是依赖于直觉、灵感或顿悟等非逻辑思维。之所以称为假设方案,在于还没有得到逻辑思维的验证,因此下一过程还要归于逻辑思维,利用逻辑思维检验、验证假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之后才能称之为解决方案。因此从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关系方面来说,创新思维的过程是一个从逻辑思维到非逻辑思维再到逻辑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并没有严格的界线。
尽管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天赋和直觉灵感等诸多不可控制因素对创新思维都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创新思维是可培养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1934年就曾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创造宣言》,他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如果不是先天智力问题,每个人都是具有创新思维的潜力的。人们之所以还没有形成创新思维,是因为没有应用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没有培养起创新思维的意识。
创新思维形成必须以一定的知识理论为基础,而这些知识理论都是要靠后天习得的,是可培养的。
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统一。一方面逻辑思维是可以培养的,就如普通的学校教育,学生学习解答数学题,学习语文英语知识,学习生物物理化学理论等,这都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非逻辑思维具有较多的不可控制因素,但人们仍可以培养非逻辑思维的习惯[3]。法国心理学家得波诺认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关键取决于大脑特定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通过训练可以培养发散性思维,或是锻炼尝试打破思维定势等方式来逐渐培养非逻辑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指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多触点解决问题。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也都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比如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在大学中设立的创新中心、前苏联建立的创造发明学院、我国清华大学的“东方意德实验室”等都旨在教授学生创新的方法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见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受到了普遍关注,要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创新是重中之重。
三、大学生创新项目对创新思维培养的作用
创新思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诸多因素影响创新思维的形成,要培养创新思维就必须考虑到创新思维形成的影响因素。因此要研究大学生创新项目对创新思维培养的作用,就要从这些影响因素入手,基于对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践指导意义,仅分析影响创新思维的可控制的、可培养的因素。
(一)可以促进大学生巩固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具体表现为知识理论基础。创新思维不是凭空猜想,而是在一定知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大胆假设。牛顿提出力学三大定律,靠的不仅仅是一个苹果落地的启发,而是他所具备的丰富的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奠定了他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基础。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链双螺旋模型也不仅仅是靠他们大胆的假设,而是以他们所具有的生物和物理理论知识作铺垫。因此巩固知识理论基础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大学生创新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不断地巩固自己的知识基础。首先,在设立创新项目题目时,大学生必须对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主动提问,形成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可以促使个体不断地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7]。其次,在创新项目实施阶段,参与项目的大学生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需要分析其可行性,需要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不断地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基础,从而奠定了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
(二)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自信心,打破思维定势,形成创新意识
如果具有了丰富的知识基础而没有打破思维定势、挑战权威的勇气,学生也就只是一个拥有好成绩的书呆子。自信心是学生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勇敢打破思维定势的重要前提。学生只有具有了自信心才能敢于去挑战权威,敢于将自己的观点用于实践验证,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一种幼稚的猜想抛之脑后。在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要与项目团队合作,要与指导项目的教师不断地沟通,要做多次的项目汇报等,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了自信心。
创新思维的本质是新,创新项目的要求是创新,因此大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过程首先就是要用新的方案解决问题或是提出新的理论来,这就形成了创新意识。大学生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去创新就是要求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打破思维定势。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次次创新观点的验证过程,是一次次打破思维定势的锻炼过程,是大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过程。
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养成后,在学习中、生活中观察到某些特殊现象就会激发出创新意识,用创新思维去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生活中处处是创新之地、时时是创新之时的态式。就如爱迪生一生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不能说是巧合而是在于他具有创新意识,他在生活中时时想创新,刻刻想创新,才做出如此大的贡献。
(三)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和教育环境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一元的、分数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创新项目的实施丰富了教学评价体系的内涵[8],创新项目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术氛围浓厚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热爱钻研,在创新氛围良好的环境下学生善于创新。良好的创新环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据调查,各大高校都积极地开展科技创新和创业大赛活动,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每年都会举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环保科技创新大赛、“网络虚拟运营”创业专项以及各种类型的设计大赛和技能竞赛等。竟赛活动横跨农、理、工、经、管、文、法、史、艺术、教育等多个学科,广泛地吸引各届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2014年“寻找中国管理与信息化三好生暨第八届‘用友新道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通过两轮筛选,全国共有631所院校915支队伍代表本省参赛(本科250所院校共有379支队伍、高职381所院校共有536支队伍)。陕西省入围全国总决赛的本科、高职院校共有22所,参赛队伍28支,参赛学员112名。201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确定资助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39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566项,创业实践项目3项、创业训练项目70项。多种多样的创新项目让学校有了良好的创新氛围,使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有班级内部学生组成的团队,有学院学生组成的团队,还有跨学院的学生组成的团队。这些团队根据不同的专业特长,有的做实地考察,有的做实验验证,有的进行可行性分析,有的进行经费预算,还有的担任法律顾问。创新项目加强了学生跨学科的交流互动,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和经验,学生之间因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出创新的点子,从而有利于形成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育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的创新能力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创新项目加强了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也让教师参与到了创新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对学生的创新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对研究方向进行把关,同时也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教师是创新思维训练的主体,其自身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今后的创新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辩证统一的过程,具有可培养的特点。而大学生创新项目是一个综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活动,在大学生创新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时时刻刻受到训练和培养,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活跃了创新氛围,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资助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ISJ标记的麦类作物杂交种真伪性的早期鉴定技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人类文明的曙光——动植物的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1302006。
参考文献
[1]朱怡青.创新教育:21世纪的呼唤——兼论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9,18(4):87-91.
[2]张晓芒.创新思维的逻辑学基础[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88-96.
[3]余华东.创新思维的关键是非逻辑思维[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1):1-9.
[4]邱江,张庆林.创新思维中原型激活促发顿悟的认知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3):312-317.
[5]伍硕,吕宁,范英杰.创新思维的形成机理与特征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6):19-23.
[6]张义生.论创新思维的本质[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8(4):28-31.
[7]梁淑珍.浅议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118-121.
[8]李文喜,李存岭.传统教学评价:高校创新教育实施的桎梏[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43-45.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