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
广西柳州监狱
一例合理情绪疗法对严重心理问题咨询报告
周东
广西柳州监狱
求助者因在改造中出现失误被警官批评,害怕失去警官的信任而影响自己的改造计划,产生了焦虑等其他不良情绪以及不适应行为。案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其非理性的信念进行一系列的有效矫治,结果改善了求助者烦恼、焦虑等负性情绪,重新树立起积极改造的信心,促进了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实现了咨询目标。
严重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案例报告
张某,男,28岁,汉族,大专文化,未婚。相貌一般,中等身材,父母健在,有一个女朋友,家庭经济状况一般。2012年因盗窃罪被判处六年有期徒刑,正在某监狱二监区服刑。
(一)主诉: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烦躁不安,容易发脾气,想打人,改造效率低持续四个多月。
(二)个人陈述:自从投入监狱改造以来,因为有一定文化,改造表现好,做事认真,得到分监区长的信任,被指派为分监区质检员,主要负责对其他服刑人员劳动产品的收发、质量检查,一年来一直做得很好。
四个月前,因为不小心看质量,至使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分监区长大发雷霆,狠狠批评了自己一顿,并按规定给予扣分处罚。自己也懊悔不已,反复责怪自己粗心大意,不应该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此后害怕见到分监区长,害怕再出差错被撤出质检员岗位,放到大帮改造。如果那样,自己这一年多的努力就白费了,想拿高分早日减刑出去,与女友团聚的改造计划就会被打乱。于是,做事更是倍加小心,担心再出现失误受到处罚。最近看到别的服刑人员得到警官表扬,自己会更加焦虑不安,也想得到警官的肯定;和别人相处不再像以前那样融洽,总有一种想打人的冲动,自己一直努力克伟着,但已经跟人吵了一架,自己以前从不和人争吵的。觉得吃饭没胃口,晚上很难入睡,睡着了也很多梦,有时整夜都睡不着,白天感觉乏力,提不起精神,头痛、胸闷,体重也轻了几斤。日常改造尚能够正常应付,但整天提心吊胆,担心改造上出错,效率越来越差,工作的速度明显下降。警官带去监狱医院检查,也没有什么疾病。医院医生提醒进行心理咨询,自己也担心长久下去会出什么问题,因此来找警官希望能得到帮助。
(一)观察到的情况
求助者相貌一般,身高1.70米左右,身材偏瘦;衣着整齐,烦躁不安;愁眉苦脸,精神疲惫,说话时有些紧张;但言谈切题,叙述思路清楚、神志清楚。一只手不停地扶摸大腿;对自己的失误感到懊悔不已。
(二)了解到的情况
1、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史、无手术史、无传染病史、无高热抽搐及外伤昏迷史。投入监狱时以及前段时间曾到医院检查,未发现躯体疾病。
2、个人史:7岁上学,学习成绩良好,大学毕业后应聘到某公司当业务员。求助者自小性格偏内向、好面子,不善交际,朋友不多,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无宗教信仰。父母为农民,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但对自己期望高,希望自己将来能有出息,能够光宗耀祖。父亲对自己的管理严格,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非打即骂。自己在因看到公司物品管理混乱就多次偷了公司的物品,后来公司在盘点时发现少了物品而报警,自己被警察侦查出来,被判六年。
3、分监区警官介绍:该服刑人员原来一直表现不错,最近比较消极悲观,而且自由活动时间喜欢独处发呆,老是反映身体不舒服,带去医院检查,也没有什么病,与其他服刑人员关系紧张。
4、其他服刑人员提供:张某为人不错,做事有条理,讲义气,可是最近脾气大,一点事情就和别人吵。
(一)心理测量结果
1、SCL—90各因子分:躯体化1.6强迫症状2.1人际关系2.4抑郁2.2焦虑2.7敌对2.8恐怖2.0偏执2.4精神病性1.6其他1.3
2、SAS:标准分69分
3、SDS:标准分56分
(二)、测量结果分析
1、从SCL—90测量结果看,该求助者强迫症状2.1人际关系2.4抑郁2.2焦虑2.7敌对2.8偏执2.4、超过2分,提示该求助者情绪不稳定,焦虑不安、忧虑、烦恼、害怕以及有冲动行为倾向。
2、SAS测验标准分69分,属于中度焦虑。
3、SDS测验标准分56分,属于轻度抑郁,表明抑郁不是主要症状,只是伴有抑郁情绪。
4、对该求助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得出该求助者产生问题的原因是:
(1)生理原因:无明显生理原因。
(2)社会原因:
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服刑期间改造出现失误,被批评处罚。
②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因在服刑,与家人、朋友联系不方便,狱内朋友很少。
(3)心理原因:
①对现实事件存在错误认知:认为自己不应该出现失误。
②人格特征:性格内向、好胜,追求完美。
③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受焦虑等不良情绪困扰,无法摆脱。
④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不会与他人分监区长沟通,劳动效率下降。
1、综合临床所收集的资料,对求助者的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如下: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火”,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希望能摆脱困扰,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2)求助者主要症状是焦虑,其程度与其个人处境吻合,内心冲突来源于改造劳动的现实生活,属于常形,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3)该求助者反应强度比较强烈,出现一定回避和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内心痛苦自己无法摆脱,病程有四个多月,自己无法摆脱。
据此,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3、鉴别诊断如下:
(1)与焦虑性神经症性鉴别:该求助者虽然有焦虑的情绪体验,但是根据许又新教授心理冲突情况的分析,其心理冲突与现实刺激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道德色彩,是常形,没有变形。因此排除焦虑神经症。
(2)与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一般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不大,内容没有泛化,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影响,病程一个月以内。而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有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较大影响,持续时间也较长,已经四个月。因此不能考虑为一般心理问题。
1、咨询目标
根据心理评估和诊断,经过与求助者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缓解焦虑与敌对情绪,改善睡眠状况。
(2)、远期目标:在达到上述具体目标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目标。
2、向求助者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如下:
(1)求助者的责任:
①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②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2)求助者的权利:
①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②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③有权利选择或更换适合的咨询师;
④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⑤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求助者的义务:
①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②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③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4)咨询师的责任:
①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②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③严格遵守保密原火,并说明保密例外。
(5)咨询师的权利:
①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②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③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6)咨询师的义务:
①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③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④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周一晚上19:50——20:40。
4、咨询收费:因求助者为服刑人员,按照监狱的有关规定给予免费咨询。
(一)咨询过程的阶段划分
1、诊断阶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与诊断;
2、咨询阶段:心理帮助、领悟与修通;
3、巩固阶段:再教育、巩固提高与结束。
(二)具体的咨询过程
1、第1次咨询: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与诊断阶段
(1)目的
①了解基本情况;
②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③确定主要问题,做心理测验。
④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2)方法
会谈法、心理测验。
(3)过程
①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火。
②对求助者进行SCL—90、SDS、SAS测量,并了解其成长以及现在的基本情况。
③反馈测验结果。
④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教育,布置咨询作业:建议求助者在睡前将近来发生的主要事情和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为下一回咨询做准备。
小结:求助者的主要问题:近期情绪不稳定,难以正确对待自己工作出现失误,导致产生非理性的信念,而出现焦虑、担心等,影响到改造生活。求助者表示愿意接受配合心理咨询。
2、第二次咨询:心理帮助、领悟与修通阶段
(1)目的:
①进一步加强咨询关系。
②根据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咨询方法打算用埃利斯合理情绪疗法。
其基本原理:
[1]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具体分四个步骤:
A:心理诊断阶段: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诊断和分析,找出求助者问题的ABC;在此基础上还要与求助者共同协商伟定咨询目标;最后还要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使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B:领悟阶段:主要工作有两个方面:首先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让求助者学会区分合理与不合理信念。其次,使求助者进一步领悟自己问题与自身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C:修通阶段:最重要的部分,主要运用技术手段,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D:再教育阶段:巩固前三个阶段的咨询效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以后还能运用所学到的东西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2]咨询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其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火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通过改变其对事物的非理性认识、态度和看法,就可改变其不良情绪和行为不适,以此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和发展。
③帮助求助者领悟ABC理论,找出自身不合理信念。
(2)方法:会谈。
(3)过程:
①进一步解说合理情绪的ABC理论。
②分析求助者的作业,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在心理问题中的核心作用,如①改造中不应该出现失误;②认为自己应该得到警官的赞赏。使求助者进一步领悟到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③布置作业。
咨询谈话摘要:
咨询师:“其实很多不适行为和情绪都是对所发生事情的看法造成的。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与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态度和看法有关,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其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也不同,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你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那么你就可能控伟好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真是这样吗?
咨询师:我举个例子,“假如某一天你在茶庄喝茶时,这时走过来一个人撞到你把你的茶杯碰掉到地上,茶水泼到你身上了,你会怎么样?”
求助者:我会很生气,这个人是不是故意的?
咨询师:“但如果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你又会觉得怎样?”
求助者:“哦!是个盲人呀,那他有可能是不小心撞到我的吧。”
咨询师:“你还觉得生气吗?”
求助者:“不觉得了。反而有点同情他了。”
咨询师:“同一件事情——你被别人撞了一下,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你对这件事的前后看法不一样了。”
求助者:“的确是这样。看来我的问题确实因为我的一些想法在作怪。”
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的服刑人员也可能遇到。改造中因为犯错受到警官的批评是很普通的事,但并不是每个服刑人员都像你现在这样,你为什么会这样呢?”
求助者:“难道别人的想法与我不一样?但是,我还不知道我的想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咨询师:“这就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
小结:本次咨询通过理论解释以及引导,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与自身不合理的信念密切相关,并愿意接受改变其不合理的地方。
3、第三次咨询:心理帮助、领悟与修通阶段
(1)目的:
①帮助求助者分清什么是理性的信念,什么是非理性的信念。
②进一步领会ABC理论
(2)方法:会谈。
(3)过程:
①通过会谈,进一步帮助求助者分清什么是理性的信念,什么是非理性的信念,学习默兹比(Maultsby,1975)关于合理与不合理信念的5条标准。
②学习非理性观念的三个主要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化概括、糟糕至极。
咨询谈话摘要
咨询师:“我想这不是对不对的问题。你可以希望自己是个好服刑人员,其实,很多服刑人员都希望这样的,但是你无法要求你必须是一个好服刑人员。因为这很难做到,事实证明了这点。你看,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你有了这种“必须”的要求,当出现失误时,你就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求助者:……(沉默思考)
求助者:“是的,我想我同意你说的话。假如我没有这种“必须”的要求,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
咨询师:“你回去以后好好分析一下类似的情况。”
③布置咨询作业:收集周围其他服刑人员、朋友等对工作失误的看法,再与自己的看法作对比,通过对比可以检验之前的信念是否正确,从而加深巩固新的合理的信念。写下从咨询中学到的合理的思维,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做进一步的分析。
小结:求助者通过本次咨询,进一步理解了合理情绪疗法的有关理论知识,学会了理性分析“我必须是个好服刑人员”的错误所在。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学会用“希望”、“想要”代替“必须”、“应该”等。
4、第四次咨询:心理帮助、领悟与修通阶段
(1)目的:
①巩固之前取得的效果,使求助者彻底摆脱原有的不合理的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求助者学会理性的思维方式。
②加深对不合理信念三大特征的理解。
③学习领会“黄金规火”,建立起新的、合理的信念和行为模式。
(2)方法:会谈、苏格拉底式辩论
(3)过程:
①通过求助者的作业,复习上一回咨询的主要内容。
②学习“黄金规火”与“反黄金规火”。
(4)布置作业:运用“黄金规火”与他犯交流,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小结:这次咨询针对求助者不善于与其他罪犯打交道,与他犯的关系紧张的问题,继续与求助者探讨,通过与求助者苏格拉底式的辩论和学习,使其明白“哪个人都没有权利必须得到周围人的赞赏”,教会求助者使用“黄金规火”去处理人际关系。希望通过人际关系的改善,让求助者体验到自己掌握命运的能力,提高自信心,减少他以后生活中出现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的倾向,以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生活。
5、第五次咨询:再教育、巩固提高与结束阶段
(1)目的:
①巩固求助者学到的理性信念和行为模式。
②让求助者接受ABC理论。
(2)方法:会谈
(3)过程:
①与求助者交流作业的情况,领会“黄金法火”的含义。
②全面回顾和总结整个会谈的基本情况,肯定求助者的自我改变。
③鼓励求助者运用学到的方法和经验应付改造中出现的问题,让求助者接受离别。
咨询谈话摘要
求助者:“我今天很高兴,那个‘黄金规火’的确有用,和同犯们的关系处得不错,我的心情也很好,劳动改造的效率也提高了。非常感谢你的帮助,以后我有什么事还来找你行吗?”一副开朗兴奋的样子。
咨询师:“很高兴看到你的进步,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你以后遇到问题要试着变换一下角度看问题,要学会自己理性分析解决问题。”
小结:求助者自我报告,经过咨询,求助者的状况已有明显好转,人际关系也都得到很好改善,改造生活趋于正常,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
(一)求助者自我评估
经过咨询,心情比以前好转,与其他服刑人员能友好相处,睡眠正常了,精力比原来充沛,能较好完成警官布置的改造任务,得到分监区长的信任,对咨询效果满意。
(二)监区警官和同犯的评估
该服刑人员改造情况和精神面貌,比前段时间有很大的进步,急躁、消极的情形基本消失。
(三)心理测验的前后评估
经重测该求助者SCL-90中人际关系1.8焦虑1.8敌对1.2偏执1.4、SAS:46;SDS:40。各量表数据正常,证明效果显著。
(四)咨询师的评估
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在焦虑情绪、人际关系和认识上都有所改善。与咨询前对比,基本上消除了焦虑状态,情绪已朝积极方向改变,求助者学会理性看待和处理问题。
(五)回访
3个月后回访,该服刑人员改造表现正常,与同犯交流没有什么不适,心情也开朗起来了。
通过这次咨询,我的体会有:
1、心理问题在服刑人员中比较常见,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极易引发过激行为,威胁监狱安全稳定。作为监管民警,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帮助服刑人员解决心理问题,既能促使服刑人员正常改造、维护监狱的安全稳定,又符合法律对监狱“改造人”宗旨的要求。
2、咨询关系是咨询成功与否的关键。从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我们可以知道,咨求双方的关系对信息的影响力作用甚大,建立信任、和谐的咨询关系非常必要;但由于警察与罪犯角色的本来冲突,如何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3、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4、许又新著,神经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