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伯冲
长征精神 信仰铸就
□ 顾伯冲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其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序言中写道:“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无独有偶,一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在回忆爬雪山的情景时说:“我们翻越一座又一座雪山,当时想,我们这些人也许永远也翻不完这些山了,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我们坚信,即使我们倒下去,中途失败了,我们的下一代也一定会继承我们的事业,继续前进,革命终将成功!”8800年来,正是这种薪火相传的坚定革命信仰,让那条鲜红的飘带舞成了影响世界历史走向的红河,成为后人打造精神品格的火种。
信仰,是精神世界中发出的巨大力量。人类永远需要信仰,它能点亮心灵的灯盏,托起沉沦的人生,给人一种精神的仰望和生命的活水。红军长征的胜利靠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度尊崇和信服,战士们深信,只要跟党走,就有前途,就会胜利!为了信仰,长征中无数先烈战死沙场,很多烈士临终前还深情地说:“为革命而死,死而无憾……”正是对于信仰的尊崇和坚守,引领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砥砺前行。
常言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苦险恶的环境往往能够激励一个政党坚定信念,同仇敌忾,团结奋斗,背水一战,发挥出异乎寻常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化险为夷创造奇迹,产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相反,和平安逸的环境却往往使人们斗志涣散,锐气消减,容易产生信仰懈怠等现象。历史上,一些“革命者”一旦政权到手,往往背弃信仰,创业的结束也就是革命的结束,最终堕入“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历史循环。
在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前夕,“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对此,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的要求,这是革命领袖在“赶考”前的冷静思考,也是带着胜利之师跨进历史凯旋门时对坚定理想信仰发出的警世箴言。
当前,我们党正带领全国人民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断迈进,处于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历史进程中,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又面临着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这既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也包含着对我党执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把握,蕴涵着在成功面前对坚定理想信仰的冷静思索和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
伟大的史诗必然蕴涵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历史已经证明,坚定理想信仰是长征留给我们党最核心、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最大的精神动力。当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多元化发展,一些党员干部精神上“缺钙”,患上了“软骨病”。如何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最根本的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有针对性地讲清道理、讲好故事、系好“扣子”,善于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逻辑征服人、以鲜活的事例感染人、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人,不断健全党的信仰体系及其引导机制。
当然,“补钙”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同时期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利益关系调整后形成的思想症结,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党员队伍中来,会不同程度地造成“钙”的流失。因此,我们要在对症下药的同时,不断激活广大党员对于理想信仰的“造血功能”,持之以恒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形成相应的思维模式、判断标准与思想准则,同时不断加强党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只有党的思想肌体里的“造血功能”增强了,才能为政治肌体、组织肌体的健康强壮提供富有活力的新鲜血液,我们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提高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不忘理想信仰的初心,继续坚定理想信仰前进,是80年后我们对于长征胜利的最好纪念!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历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