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说廉德

2016-11-02 02:02:07任松峰傅永聚
党员干部之友 2016年10期
关键词:王密杨震清正廉洁

□ 任松峰 傅永聚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说廉德

□ 任松峰 傅永聚

金代诗人元好问《元遗山集》中有诗曰:“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意思是说,有能力的官吏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但为官从政能做到公正廉明却是非常困难的。此语初识不以为然,但细细想来,确实如此!翻开中国历史,有才能的官吏并不算少数,但真正能够做到像杨震、诸葛亮、海瑞、于成龙、张伯行那样公正廉明者却不多。历史一再证明,官吏为官从政,既有政绩又有美名,真正做到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洁身自好,绝非易事。

“廉”义钩沉

“廉”字出现虽然相对较晚,但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却在文字产生前的原始社会就早已萌芽。《说文》中说:“堂之边曰廉。因堂廉之石,平整修洁,而又角峭利。故人有高行,谓之廉……总言之,不外乎气节清高,品行峻洁,而无利蔽之私。”

从历史上看,“廉”一方面表示的是人们所具有的一种较高的道德品行,是做人所必备的重要品格。《管子》中说,“礼义廉耻不立,人君无以自守也”。对人君而言,“廉”是立身之基,是必须具有的基本道德操守。宋人真德秀在《西山政训》中也说:“士之不廉,犹女之不洁。不洁之女,虽功容绝人,不足自赎。不廉之士,纵有他美,何足道哉!”对于士人君子来说,不廉洁就如同不纯洁的少女一样,虽有其他方面的优点,也是不值得称道的。另一方面,“廉”又与从政行为密切联系在一起,表示的是为官从政者所必须恪守的一种基本官德规范。《周礼·天官冢宰》有云:“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政府在考察官吏的政绩情况时,主要围绕善、能、敬、正、法、辨六个方面,还强调必须坚持以“廉”为本的原则。倘若为官者能够做到这六个方面的要求,便可以称之为“廉吏”了。

“廉”乃为政之本

古往今来,为政者无不重视“廉”对治国理政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了“廉”是“国之大维”“治国之纲”的思想。《管子·牧民》中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把“廉”与“礼”“义”“耻”共同视为维系国家稳固的四大支柱。

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能廉则政兴”的例子不胜枚举。东汉末年,以曹操为首的政治集团,在形成和崛起的过程中,始终展现出奋发向上的勃勃生机。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与曹魏集团内部一直保持着清正廉洁的风气有关。曹操一生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无论是在征战时期,还是到了晚年,曹操所使用的被褥,都是只求保暖适用,不求华丽修饰。正是在曹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影响下,曹魏集团中清廉节俭蔚然成风,多数官员都能做到节操清俊、恭俭自守。因此,曹魏政权能够在三分天下的背景下始终保持着最强大的实力,为后来司马氏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与此相反,明代中后期,上自天子权臣,下至里乡胥吏,几乎到了无官不贪的严重程度。奸相严嵩父子聚敛无度,号称“钱痨”;守城门的小吏,勒索粮户;守皇陵的小官,盗伐陵木,可谓是“管什么拿什么,干哪行刮哪行”。官场上贪赃成风,贿赂公行,最终使得明王朝陷入灭顶之灾而无回天之力。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无论是在中央苏区,还是在陕甘宁边区及解放区,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行了一系列加强廉政建设的举措。政治上的清正廉明,不仅使我们党赢得了自身事业的发展壮大,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就警告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鲜廉寡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历史一再证明:“廉”系国脉,能廉则政兴,贪腐必政亡。

“廉”是居官者分内之事

宋代陈襄的《州县提纲》中说:“廉,盖居官者分内事。孰不知廉可以服人,然中无所主,则见利易动……”那么,为什么说为官恪守清廉之德是分内之事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度制》篇中曾有这样一段论述:“天不重与,有角不得有上齿,故已有大者,不得有小者,天数也。夫已有大者,又兼小者,天不能足之,况人乎!故明圣者象天所为为制度,使诸有大奉禄,亦皆不得兼小利、与民争利业,乃天理也。”上天不会重复地给予好处的,长了犄角的动物,就不再长有上齿了;已经拥有大的利益了,就不要再去占有小的利益。为官者既然已经拿了政府发放的俸禄,就不应该再去过分地贪恋别的财物,不应该与民争夺利益,而应该自觉做到清正廉洁。

中国古代有许多清醒的为政者,不仅认识到了廉洁的重要性,而且在为官从政的过程中积极地“倡廉”“践廉”。汉文帝“以俭朴寒素为天下先”,重视节俭以养廉。他在位23年,“宫室、苑囿、驹马、服御无所增益”,始终保持着勤俭的生活习惯。有一次,他想盖一座露台,工匠估算造价大约要花费“百金”。汉文帝说:“百金相当于十户中产之家的产业。我有幸居住先帝留下的宫室,常常愧怍不安,何必再修露台。”最终,汉文帝放弃了营建露台的打算。汉文帝不但自己衣着朴素,还要求后宫妃嫔也不得穿拖地长裙,帷帐上也不得绣花。临终前,他还下遗诏要求薄葬自己。身为一国之君,有如此之认识,实在难能可贵。东汉时期的杨震,官为太守,却不谋私利、律己守廉。他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县。时任昌邑县令王密正是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所推举的茂才。听说恩人要路过此地,王密亲赴郊外迎候。到了晚上,王密又前往驿馆拜会杨震,并送上黄金十斤,以答谢其举荐之恩。杨震说:“当初,我是因为你的才学才举荐你的,我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我呢?”王密悄悄地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的。”杨震却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顿时无言以对,赶紧收起金子惭愧地离开了。杨震“四知先生”的美名由此而传开。

中华传统廉洁美德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得到了进一步弘扬和提升。新中国的领袖们堪称楷模。毛泽东一生节俭,直至去世还穿着打了多个补丁的睡衣。周恩来无论是吃饭还是穿衣,总是按照“最低标准”执行,他吃剩的饭菜总要留到下顿再吃,从不浪费一粒米。刘少奇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1963年4月,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将出访东南亚四国,外交部礼宾司通知“请刘少奇和王光美同志做出国服装”。刘少奇说:“有穿的就不要再做了,出国不一定非得穿新衣服。”礼宾司的同志听说后,专门来到刘少奇家,想查看一下刘少奇的衣服是否能行。当礼宾司的同志把衣柜打开后,感慨地说:“这些衣服都不行。”后来,刘少奇虽然勉强同意做些薄衣服,但还是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我们有我们的国情嘛,不要完全同人家比,俭朴在什么时候都不是丑事。”

可以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他们不讲究吃用,不讲究穿戴,这并非是一种“寒酸”,而是清正廉洁,是一种令人敬慕的平民风范和共产党人朴实的生活态度。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像谷文昌、沈浩、杨善洲这样的先进人物,他们廉洁奉公、淡泊名利、勤勤恳恳,诠释着“为官当廉”的传统美德。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贿彰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强力反腐,强调有腐必反,有贪必惩,使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我国依然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所以,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养,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党的建设中面临的一项突出任务。“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广大领导干部要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在不断加强主观世界改造的同时,还需要自觉地汲取中国传统廉德思想中的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提高自身的廉洁素养,“不忘初心”,不忘为民宗旨,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任松峰,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傅永聚,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王密杨震清正廉洁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江华:清正廉洁传家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家教世界(2022年13期)2022-06-03 07:56:06
杨震两袖清风
四知太守
知不知 不由子
杂文月刊(2020年1期)2020-02-20 14:28:46
清正廉洁得民心
文史春秋(2019年11期)2020-01-15 00:44:38
清正在德,廉洁在志——“清正廉洁作表率”评论之一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