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鸣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44
在当代大学生中强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杨一鸣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强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和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本文通过对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不熟悉和排斥现象的探讨,厘清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困境与挑战,以及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笔者的思考。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挑战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虽然他们生存条件优越,娱乐活动多样,但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陌生和排斥的现象日益明显,尤其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各种文化思潮冲击着大学生思想的情况下,强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成为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和历史证明的科学真理,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复杂社会现象、改造自身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倘若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感到陌生,就难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就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作为曾经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引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进展的马克思主义,就会“失传”,后继无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就会动摇,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传承,关乎大学生自身的理想信念,也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命运。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建立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①
(二)为党和国家未来事业输送合格人才
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也易受到不同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于是非对错问题还未能完全独立认知、甄别。当今社会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使部分大学生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只重小利不讲大局,思想摇摆缺乏信仰。
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未来能否顺利接过社会主义大旗,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关键在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掌握,内化于心,从行动上实践,外化于行,信仰和坚持马克思主义。要使当代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虚无缥缈,也不是脱离我们生活的至高无上的理论,它是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经过人民群众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也是一种人生智慧。要使大学生们身在校园,心系天下。使他们认识到,只有仰望理论星空又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才可能真正是社会的栋梁,国家的希望。
(三)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及和平演变
我国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那些处心积虑要遏止中国崛起的西方敌对势力,面对综合国力愈加强盛的中国,加大了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它们利用一切机会,宣扬资本主义制度模式和价值观念,贬低马克思主义,鼓吹思想多元化。
如今,西方将战略目标转移到中国的青年一代,它们用物质引诱败坏青年,试图颠覆青年大学生的价值思考,使大学生鄙视、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并且虚无我们的历史。值得注意的现实是,当代大学生们成长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已习惯物质丰富的现代生活,对西方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已欣然接受。结果是,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淡漠,对资本主义缺乏清醒认识,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将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当代大学生如果缺乏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缺失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没有能力去识别和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大学生中能否确立和强化休戚相关。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挑战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建立,源自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认同。虽然当代大学生从中学开始便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到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但教育成效却有待提高。
一方面是教育方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脱节,方式方法上存在话语霸权和专断,易导致受教育者的反感与排斥,难以为大学生所接受。普遍的结果是考试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根本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尔后便忘之于九霄云外,更谈不上形成价值观和信仰。
另一方面是西方价值观和社会负能量的影响。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易于受外界的影响。一种矛盾的情形是,学校讲理想信念,社会却充满物质诱惑;老师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自媒体充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教材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西方说资本主义是普世价值。学校正能量教育被社会负能量稀释甚至颠覆,致使相当多的大学生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生命力,陷入信仰缺失、思想迷茫的困境。②
(二)全球化、市场经济、互联网背景下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挑战
由于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洗刷和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话语体系构成新的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大多看重物质利益,看轻意识形态。然而,社会生活中所涉及的意识形态问题却愈加显现,如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观念,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价值判断,阻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及媒体的发展,也为意识形态复杂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如今,网络已经实现了对在校大学生的全覆盖,人们通过网络自由表达、发表见解,其中不乏一些负能量的言论,不乏消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潮,当大学生接触到这些言论,倘若缺乏判断,很容易被这些不良信息浸染。
(三)西方思想文化渗透与和平演变的挑战
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吸收人类文明包括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积极因素,赋予民族文化和传统的价值观念以时代内涵,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话语体系构成新的挑战。“和平演变”转向社会生活的更深层次,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商品输出、劳务输出、技术输出等,无不夹杂着思想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输出。
如代表美国电影文化业的“好莱坞”大片,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产业现象,同时也传递着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渗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观念和生活方式。再如西方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向全世界推行各种网络游戏和相关的交互软件,亦使得青少年一代在无形中受到那些电脑游戏和交互软件所承载的价值观念的影响。这些都有利于西方国家在全球化中掌握着话语权,也威胁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长远健康发展。
三、在当代大学生中强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如今的社会现实状况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相比,已有很大改变。这一方面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带来了新的实践资源,同时,也呼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概念和学术语言的创造。一方面,它需要对原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的基本范畴和概念进行调整,那些纯粹为阶级斗争服务,已不适合指导现实生活的旧范畴旧概念,应予以摒除;另一方面,要及时反映社会生活新变化,重新解读旧范畴旧语言,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揭示社会矛盾,分析这些矛盾产生的主客观根源,指明这些矛盾解决的前景,化解群众不满情绪。应对各类社会问题背后的价值趋向进行批判,澄清其利弊和利益关系,而不能回避和遮掩这些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重构,应面向生活世界,揭示生活意义,应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生活的解释力,为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打下理论基础。
(二)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一方面,学校要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切实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流于形式,改变大学生考前硬背、考过即忘的现象。教师要了解大学生的需要和诉求,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他们愿意接受、真心喜欢、主动学习、深刻理解,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同时,要帮助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生活和实践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外化于行。
(三)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对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抵抗力
要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尤其是传统文化中关于思想道德和自身修养的理论与实践,更是其精髓,对于大学生完善自身人格、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们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领会,只有国人真正接受和拥戴中国社会自己的优秀思想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抵御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
在思想上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对于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认清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抵制西方的错误观点。
另外,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必须从网络上高度严控,对通过网络渠道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产品严格把关,对于蓄意抹黑社会主义中国和离间民心的颠覆性言论和影像要坚决阻断在国门之外,为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构造纯净的网络环境。
[注释]
①谭劲松,黄范文.在当代青年中强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J].红旗文稿,2015(20).
②谭劲松,黄范文.在当代青年中强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J].红旗文稿,2015(20).
[参考文献]
[1]谭劲松,黄范文.在当代青年中强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J].红旗文稿,2015(20).
[2]敖成兵,王方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话语体系建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91-93.
[3]张玉瑜.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4,08:48-52.
[4]肖贵清.论中国模式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7-0309-02
作者简介:杨一鸣(1991-),男,汉族,福建厦门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