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
干部驻村帮扶是扶贫工作长期坚持的经验做法,是培养锻炼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的重要渠道。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驻村帮扶干部惟有做到“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才能实现脱颖而出“上得来”。
敢为人先才能下得去
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驻村伊始,新芽初发,务必要端正心态,进一步树牢敢于担当的好干部标杆旗帜,把好干部的优良品质带到落后农村、带到贫困农民身边去。
一是清晰定位,保持初心。“夫小者大之渐,微者著之萌,故君子慎初,圣人存戒”。站在驻村帮扶人生新的起跑线上,输赢不在抢跑那一刻,以下几个问题需要事先思考清楚:扶贫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去扶贫,我要怎么去扶好贫?遇到困难我准备好了吗?下到乡村,干部往往会感到扶贫工作千头万绪,而只有不忘初心,方得善始善终。
二是紧跟形势,敢为人先。实现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常说,农村贫困是因为穷、没钱。但这样理解还不够深刻,最根本是因为人,尤其是缺少人才。这么多年来,贫困村多多少少都走出去一些人才,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不比城里人差,党员干部也有很多人出身农村,甚至是贫困村。而为什么我们的贫困村依然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容颜不改面貌难变?就是因为人才走出去了,也就不回来了。如今,干部驻村帮扶就是为基层及时填补这个空缺,把各个岗位上表现优秀的干部放到贫困一线,去聚拢人心,去团结力量,去干事创业。这个过程,需要干部敢为人先,敢于吃苦,敢啃硬骨头。机关干部能够积极响应号召走出机关大门,毅然选择下到基层贫困一线,精神可嘉,值得点赞。
三是牢记使命,坚定信念。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4年,抓好农村扶贫时间很紧、任务很重。说到小康梦,城里人有,农村人也有,贫困农村的梦想和期盼已经从过去解决温饱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要牢记,在村内工作,不仅事关个人形象,更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要特别注意维护塑造好干部形象,同时遇到困难不要退缩,办法总比问题多。贫困村生活条件较差,道路交通不便,医疗卫生落后,会遇到一些想不到的困难。只有做好充足思想准备和坚定信念决心,才能不负年华、不辱使命。
换位相处才能待得住
加强党性修养是每个党员的必修课。驻村干部,要放低个人姿态,学会换位思考,安心与村民相处、交朋友,在携手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中增长创业才干、锤炼坚强党性。
一是低调做人,凝聚力量。要善于与贫困群众沟通。驻村工作队员特别是“第一书记”,在单位是中层、股长,职务不是很高,关注的人可能不多,但下到村里,就是这个村的“一把手”,情况就反转了。因此,首先,要放低个人姿态,这样才能与群众距离近一些,才能真正走进困难群众生活,走进困难群众心坎里。其次,正确看待自身优势。驻村队员在国家政策法规学习、上级指示精神理解方面有优势。运用好这一优势,可以在各项决策中当好掌舵人,起到带头引领作用。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种优势,自以为是,过高地估计自己,就会不想当学生,只想当先生,到处指手画脚,甚至将自己凌驾于基层组织之上,擅自拍板,盲目决断,给当地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最后,要学会换位思考。村民们的性格、经历、处事方式不尽相同,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分歧。有矛盾、有意见是正常现象,但不能胡乱猜疑,带着情绪去处理。应当站在对方立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理性思考、解疑释惑、消除隔阂、团结干事。
二是高调做事,开拓事业。习总书记讲过,“我们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现在我们谈不上说一起苦,但一定要一起过、一块干。”温饱果腹之苦先前已经攻克,这是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表现,说明蛋糕已经做大了,值得自豪。同甘,就是要把蛋糕分好,这是驻村帮扶的使命所在,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返璞归真,保持好共产党员本色,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努力、同奋斗的同时,高调主动,自然成为驻村帮扶工作的必然要求。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要在解决具体困难上发扬“燕子垒窝”的那么一股子恒劲、“蚂蚁搬家”的那么一股子韧劲、“黄牛拉车”的那么一股子拼劲,始终耐得住“坐冷板凳”的寂寞之苦,磨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和“千锤万凿出深山”的意志,切实增强扶贫的定力、毅力和号召力。
三是平调待己,锤炼党性。按照规定要求,驻村干部全年驻村工作不少于200天,是一次难得的党性再锻炼再提升机会。既然日子不短,就需倍加珍惜,慢慢用心丈量。人心说小不小,说大不大。如果心中装自己多了,装百姓的就少了;如果对群众麻木、冷漠,在群众中也就没有了口碑。心里有了百姓,就能克服名利杂念的困扰;心里有了百姓,就能抵御声色犬马的诱惑;心里有了百姓,就能减少浮躁之气,养成浩然之气。要在驻村帮扶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在实践中成为真正的共产党人。平心、守心、不欺心,爱民、亲民,心忧民,如果做到,人品、修养、党性自然成。
脚踏实地才能干得好
习总书记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要精准扶贫。精准扶贫顾名思义就是扶真贫、真扶贫,就是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驻村干部要按照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立足村情实际,做好结合文章,努力拉通政策精神与基层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围绕问题,勤于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各个贫困村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个贫困家庭的情况也不一样,致贫原因也不尽相同,工作过程中问题也会环环相生,不能简单机械统一收割,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做到“善于发现问题、正确认识问题、潜心研究问题、真正解决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就是要深入调查研究,从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正确认识问题,就是要通过分析总结,找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所在;潜心研究问题,就是要在找到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研究和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真正解决问题,就是要一个矛盾一个矛盾去化解,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推进,确保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是遵循规律,精于谋划。通过科学分析归纳,理清工作和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有针对性地制定三年帮扶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任务书”、确定“路线图”,提出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在产业扶贫上,不能单打独斗,不能想当然,要善于统筹协调,充分尊重遵从客观规律。要坚持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实事求是推进各村产业扶贫工作;坚持市场主导,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以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追求产业扶贫的高效益;坚持科学发展,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充分论证项目,防止盲目发展、粗放经营,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坚持自力更生,充分发挥村支“两委”作用,激发农民自身活力,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
三是久久为功,果于执行。执行力就是战斗力。马云在谈企业人才观的时候讲过这样一个观点,所谓人才,就是你交给他一件事情,他做成了;你再交给他一件事情,他又做成了。执行力标准之于衡量评估人才的重要性一语道破天机。驻村工作,自然要做到“人到、心到、行到”,在点滴日常中推进工作,积累功业,提升自己。所谓“人到”,就是要住到贫困村,在扶贫村有卧室住处,成为干部的第二个家;所谓“心到”,就是无论是日常相处还是帮助解决问题时,都要真心实意,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谓“行到”,就是不畏艰难,不遗余力,真抓实干,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扎实做好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