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
摘 要:本文以杜海军教授辑校的《桂林石刻总集辑校》为文献来源,将桂林石刻中的佛教石刻按内容分为十类,对其中重要的5类进行详细说明,并简略介绍其他5类石刻情况,初步探讨桂林佛教石刻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桂林;佛教;石刻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2
桂林有大量的摩崖石刻和碑碣石刻,对桂林的佛教石刻的研究,可以了解佛教在粤西的传播历史,佛教信仰在粤西民众中的接受情况,以及佛教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
桂林佛教石刻约有102处左右,按内容分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十种:(一)记录寺庙建设的石刻,(二)佛教造像及画像题记,(三)文人与僧人来往的诗文石刻,(四)游寺庙题记,(五)僧人题记,(六)石刻佛经,(七)寺庙藏书碑,(八)赞佛偈和灭罪歌,(九)僧人墓志,(十)信众布施碑记。这些石刻内容合起来就是一部广西佛教传播史的缩影,下面就对其中比较重要的几类进行说明。
一、记录寺庙建设的石刻
这类石刻约有27处,内容包括了对寺庙的殿堂、舍利塔、寺内佛像,以及僧舍、佛庵、寺庙周边道路的修建记录,还有寺庙田产、修庙捐资人等情况的记载,其中清代同治元年的《临桂县批复僧昌明充当虞山庙主持告示牌》,虽是官府的行政批文,但涉及了寺庙住持的指任,是寺庙管理建设的一部分,所以也归在此类。
最早有关寺庙修建的石刻,是唐显庆四年的《善兴寺舍利函记》。在27块关于寺庙建设的石刻中,还有多块石刻在记载内容上都有连贯性记载,如清康熙五十六年的《潘瑚撰重建云峰寺碑》和清乾隆七年的《佚名重修云峰寺碑记》,二者记录了云峰寺在乾隆到康熙年间的三次重修。
还有清乾隆二十年的《卫哲治撰重建定粤禅林碑记》,记录到定粤寺是由定南王孔有德在明代普明庵故址上修建起来的,康熙六十一年、乾隆十一年皆有修缮,1755年又重修了寺内倒塌处并增建厢房十二间、后山楼屋。刊刻于清乾隆五十一年的《修定粤寺殿宇佛像碑记》,记录了修补墙垣残缺、装换八尊佛像金身的事,可见定粤寺也曾兴盛一时。
有的石刻专门记录了寺庙的田产情况,如清康熙二十五年《启正等立香田碑记》说明了寺院购置田产是为了自己供给日常耗费,并详细说明了买田的费用、田地面积、位置和收成,也是了解当时社会经济情况的资料。
同治元年的《临桂县批复僧昌明充当虞山庙主持告示牌》,记载了原本虞山寺南熏亭的住持隆和因犯清规被免,重新委任僧人昌明为寺庙主持的事情,并说到“寺庙永远流传徒子法孙,外人不得侵占。或所传支派无人,方可另行招募。”表明清朝时政府对寺庙的保护和管理情况。
二、佛教造像及画像题记和信众布施碑记
佛教的造像和画像是信众捐资塑刻并题记,所以与记录信众布施的碑记一起说明。关于石刻造像和石刻画像区别,毛远明在《碑刻文献通论》中说到:“从艺术美感上说,造像是立体的,画像是平面的;造像是雕刻的,画像是线条的。”桂林佛教石刻以造像为主,也有画像。造像和画像题记约有有26处,包括了唐、宋、明、清时期的作品。
唐代的造像题记有6处,都在桂林西山。不过只有《李寔西山造像记》说明了具体的造像时间:“大唐调露元年十二月八日,随太师太保申明公孙昭州司马李寔造像一铺。”其余五处题记:《曹楚玉母西山造像记》、《尹三归西山造像记》、《陈对内西山造像记》、《梁今义西山造像记》、《李兴合家西山造像记》,皆不刻造像时间。
《曹楚玉母西山造像记》只有“曹楚玉母”四个字;宋代的《区八娘龙隐岩造像记》:“本州岛城南厢左界通波坊女弟子区氏八娘,舍钱镌造日月光菩萨二躯,永充供养。时至和元年五月二十一日记。”说明了供养人、佛像名称、造像时间;宋代的《僧仪缘龙隐岩造像记》有“匠人易仕端”的字样,明《朱觉本李文凯等造释迦文殊普贤像附记》有“奉佛弟子朱觉本,画士李文凯,刊匠蔡子刚等。”的工匠信息,有助于搜集了解当时的工匠姓名资料。
明代建文二年刊刻的《朱觉本李文凯等造画观音像附记》属于内容篇幅较长的一类:
“昔唐文宗太和年间,京都信士王仁奉佛甚笃。一日,有僧至其家,曰:‘吾善画观音像。可置一室,七日勿令人看。仁尊其语。才三日,儿童无知,凿壁争窥,僧即随隐,惟写圣容如许。始悟大士化身亲手所画也,如是镂板盛传于世。”
这篇题记不但说明了画像刻板的来历,让我们得得知画像虽是刻于明代,画像的原刻板却源自唐朝,而关于唐代刻板的来历,则带有了志怪小说的成分。
这两类题记,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些古代桂林寺庙的兴衰情况,以及寺庙田产数量和当时善众的信教礼佛行为。
三、文人与僧人来往的诗文石刻和游寺庙题记
这两类石刻大都由寓居游览桂林的文人和官员留下,是记录当时粤西一些名僧和名寺文献,可以补充人物传记、地方志和寺庙志数据,还反映了文人和僧人的来往情况以及佛教文化对石刻内容的影响。文人与僧人来往的诗文石刻约有15处,其中14处都与明末清初的栖霞寺名僧浑融和尚有关。
根据《栖霞寺志》记载,浑融和尚,湖广沅州人,俗姓张氏,后来到桂林寿佛庵,见庵中简陋颓败,便奔走化缘,耗时几十年在寿佛庵原址上建起“栖霞寺”。当时大批文人官员多集会于此,栖霞寺也成为粤西名剎,盛极一时。
因为浑融和栖霞寺密不可分的关系,文人与僧人来往的诗文石刻和游寺庙题记,在内容上往往有重合处,如赠给浑融的诗会提到栖霞寺的修建,游览栖霞寺的题记诗歌也涉及浑融和尚。
《许明忠游栖霞寺增浑融上人》就是其中代表:
“春日游栖霞寺赠浑融上人。
山门僻寂伴霞栖,林鸟花开正乱啼。惭我征车犹露草,多君浮斝为炊藜。是非不染凈如水,飘笠常闲弃若泥。世外高僧无复识,何人解带重留题。”
游寺庙题记也是有诗有文,有的记文叙述了寺庙建设情况,后题诗。《戎罡寿佛石壁勒并序》是戎罡游旧时的寿佛庵访浑融所作,文中讲述了当年庵中和尚收留自己休憩的事,感慨人事过往,并在文后题诗2首。
除了游寺庙的题记诗文,还有在僧舍而作的,如清雍正六年刊刻的《张椿读书尧山僧舍题记》,此文篇幅短小,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有对话有记事,可看作粤西的杂史记录。
四、其他类型佛教石刻
以上五类石刻,占了桂林佛教石刻中的绝大多数,剩下的五种:僧人题记、石刻佛经、寺庙藏书碑、赞佛偈和灭罪歌、僧人墓志,虽然数量不多但也很有研究价值。
僧人题记可以反映僧人在桂的行迹和文学修养,隋朝开皇十年署名“昙迁”的僧人,在桂林七星岩的摩崖刊刻下“栖霞洞”三个字,是桂林石刻中,最早的有关佛教的内容。唐元和十二年的《释怀信觉救等六人玄岩题记》,记录了怀信、觉救、惟则、惟亮、无等、无业6名僧人的名字。清康熙十七年的《许明忠戊午六月秋寿浑公作》,是浑融在自己64岁生辰所作,对于印证浑融的生卒年也有参考价值。
石刻佛经有4处,分别是:五代的《马賨建金刚经碑》,清乾隆五十七年的《李宜民音注王凤岗录佛经》(并刻有《心经》),清光绪十八年的《杨妙清刻<地观经>》,清光绪二十一年的《苏繁祉书<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由此可知,在粤西民间,《金刚经》和《心经》较流行,《李宜民音注王凤岗录佛经》在佛经原文前,还有《<金刚经>启请文》,记录了诵经仪式的过程。
寺庙藏书碑有1处,是清光绪二十二年的《唐杨氏立藏经书目碑》,记录佛经藏书54种。赞佛偈和灭罪歌有3处:《张穆刊十二月佛礼灭罪文》、佚名作《贯休画十六尊者像赞》、《唐汝明刊讃佛偈言》,灭罪文还记录了应该礼佛的日期。僧人墓志有3处,《刘□□为璞山和尚铭碣》是祭悼诗一首,《何之莲撰文周和尚墓志》有墓主生平小传,《竹道人书浑融和尚墓塔》只简单记录了浑融的生卒时间。
桂林佛教是粤西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研究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佛教在桂林的传播途径和变化历程,还能对当时的僧俗交往、佛教文学、民间佛教信仰等有更多了解,有的可补杂史和传记。在《桂林石刻总集辑校》一书出版后,桂林又发现一处南汉时期的佛教摩崖造像,并有题记。所以桂林的佛教石刻还有许多值得整理及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杜海军.桂林石刻总集辑校[M].北京:中华书局,2013(5).
[2]杜海军.论桂林石刻的文献特点与价值——广西石刻研究之一[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3]毛远明.碑刻文献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12).
[4]蒋廷瑜.桂林唐代摩崖造像[J].东南文化,1992(5).